《陶庵夢憶》| 張岱的文人私房菜

2021-02-06 中式精緻生活

不 為 無 用 之 事    ·   何 以 遣 有 涯 之 生

真名士,都好飲食。好飲食者,未必是真名士,遂不能為眾人所知。

為了吃乳酪,他自己豢養一頭牛。

人們都道張岱痴於山水,癖於園林。卻不知名士狂狷,極愛繁華,極好美食。在華燈璀璨喧囂處,有他,在大雪三日的寂寞湖中,有他。他將俗世的生活精雕細琢,以近乎藝術的狀態縱情享用。

他曾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而他是怎樣的人,他才會愛怎樣的美食。知其口味,已算知其大半。除了張岱,世間大概沒有多少人會為了吃乳酪而自己豢養一頭牛。

張岱對飲食的要求很高,他嫌棄市井間的乳酪一經商人之手,便「氣味已失,再無佳理」,於是自己養了頭牛來擠奶。擠出的新鮮牛奶倒入盆中靜置,第二天早上便結起厚厚的奶皮。奶皮中凝結了大量的油脂,其質地近乎奶油,氣味也是濃縮了的奶香。

小心將奶皮挑出,加了自家泡的蘭雪茶,用小銅鍋耐心煮成奶油茶,成品「玉液珠膠,雪腴霜膩,吹氣勝蘭,沁入肺腑」,想想都讓人垂涎欲滴。

然而張岱猶不滿足,還要加點酒,蒸成熱氣騰騰的醴酪,入口是層次豐富的香氣;又或是拌入豆粉,濾掉水分,製成白瑩瑩的一塊乳酪,放涼了吃最是解暑。此外,把奶油拿來熬奶皮,做乳餅,點一點鹽或醋使其凝結成塊,都是極美味的點心。

不善飲,飲少輒醉

在我們看來,張岱做奶酪的工序已經足夠繁複,卻不知他吃起蟹來更是一等一的講究。乃至原本不好酒的他,在這種時候也有例外。張岱著有散文集《陶庵夢憶》,集子中對酒的記載不多,唯有「張東谷好酒」 一則提到,張家「自太僕公稱豪飲,後竟失傳」。

張岱的父親和叔叔都不善飲,以至於吃點酒糟茄子,面色就開始發紅。因此,他們在宴席上從來只留心菜餚,絕不輕易舉杯,以至於被人調侃:「爾兄弟奇矣!肉只是吃,不管好吃不好吃;酒只是不吃,不知會吃不會吃。」

但食蟹,須醉便醉

張岱繼承了父輩品鑑美食的能力,大概也繼承了他們的酒量。不過,有一個場合,張岱是一定要飲酒的,那就是一年一度的「蟹會」。

正如《陶庵夢憶》所言,「食品不加鹽醋而五味全者,為蚶、為河蟹」,如蟹這樣的美味,獨自就可撐起一場宴席,似乎不必其他食物來增輝。但講究如張岱,卻不肯妥協。

每到金秋十月,河蟹肥壯之時,張岱便要精心布置一場蟹宴。每人可分得六隻蟹,但為免冷卻影響味道,不能一大盤煮好端上,必要「迭番煮之」,即吃完了熱的一批再下鍋煮一批,保證每隻入口的蟹都溫度恰好,只怕尋常人是無法在這等細節上做到如張岱一般極致。

桌上的螃蟹只只圓潤光亮,蟹腹隆起,蟹螯如小拳頭一般壯實飽滿。掀起蟹殼,透白的蟹膏凝聚成堆,「如玉脂珀屑,團結不散」。而蟹宴的配菜也如交響曲般精彩紛呈——肥美的臘鴨和豐腴的乳酪錯落擺放,醉蚶如琥珀般剔透,簡簡單單的白菜也用鴨湯熬出別樣的鮮甜。

新米煮得粒粒瑩白,冬筍片片清新爽口。隨手取一個橘子,剝開便是汁水飽滿的橘瓣;慄子和菱角被秋陽曬得乾爽, 細嚼之下是餘韻繞梁的溫和甜香。這種時候,再不善飲的人,也不能拒絕美酒的誘惑。

珍藏的玉壺冰端上桌來,封泥一破,滿室皆香。酒液汩汩傾入杯盞,觥籌交錯間,不知不覺便淺醉微醺。飯後漱口用的蘭雪茶,則為宴席畫上一個奢侈的句點。後來,張岱在顛沛流離間每憶及此,也不由得感嘆一句:「真如天廚仙供,酒醉飯飽,慚愧慚愧。」


拼死食河豚,自封饞食精

張岱生長於江南,因而尤其偏愛河鮮。

除了河蟹之外,河蚶、江瑤柱、白鮝等特產都深得其心,但他最獨特的愛好是吃河豚肝。眾所周知,河豚有劇毒,以肝臟為甚,但肝臟也恰恰是河豚身上最美味的部位。

張岱在《詠方物》組詩中的《瓜步河豚》一詩中言:「蘇州河豚肝,又名西施乳,以蘆筍同煮則無毒。」

於是,他每吃河豚,必先尋來蘆筍同煮。煮好的河豚肝細白柔膩,鮮美嫩滑。而同煮的蘆筍吸收了河豚的鮮甜,亦成為人間美味。

張岱為了這口至味,不惜拼死一試,好在安然無恙,於是「早起復掀髯 」,又因大飽口福而開心不已,也確實是無愧於自封的「越地第一號饞食精」的稱號。

此外,他還在《夜航船》中提到,「食河豚罷,以蘿蔔煎湯滌器皿,即去其腥。」可見張岱對於吃河豚是頗有心得的。


保存食材,妙招小能手

張岱對於食材的保存也頗有心得,尤其對瓜果最為上心。《夜航船》裡專設《果品》一節,巨細靡遺地記載了各種瓜果的保鮮方法:

金橘藏在綠豆中就不易變質;西瓜儲藏時不能見陽光,一見就容易發芽; 把梨子的柄插在蘿蔔中,用漆盒儲藏,可經久不壞。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陶庵夢憶》中「鹿苑寺方柿」一則。

張岱當時避兵於紹興西白山鹿苑寺, 寺院前後種著十來株方柿,六月間恰好累累碩果。柿子個大如瓜,質地生脆,入口「如咀冰嚼雪」,在酷暑中令人精神一爽。

但柿子須經熟成處理,否則酸澀難當。於是他留意當地人的製法,悉心記載:用桑葉煮水,冷卻後加少許鹽,倒入甕中浸沒柿子,如此存放兩天,再取出食用,味道就清新爽利,毫無澀感了。


真名士,皆能苦中取樂

在錦衣玉食中留心這些旁門左道,似乎只是富家子弟窮極無聊的消遣。然而,在造次顛沛中依然如是,卻未免令人唏噓。

彼時正是順治三年,大明已亡,天下未定,戰火依舊綿延不息。富貴榮華如泡沫般轉瞬破滅,張岱不得不攜家帶眷,四處流離。


身處這種境地,而仍有閒心去研究柿子的製法,大概不僅是根深蒂固的習慣,也是苦中作樂的一點溫暖。

此後半世悽涼,張岱卻始終眷眷於前半生的浮華無時或忘。直到晚年,他在破舊的茅草屋中寫下《陶庵夢憶》,寫下《夜航船》,寫下他對一蔬一飯的深情切意,也不過是在功名成空,富貴如夢的生命中,努力留住一點人間煙火的暖意罷了。

①本文來自黃盡穗供稿,部分圖片源自文人空間


▼ 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關注中式精緻生活。

相關焦點

  • 朱非書法作品賞析:張岱《陶庵夢憶·天鏡園》句
    ——張岱《陶庵夢憶·天鏡園》詩 詞 鑑 賞張岱(1597年—1684年),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散文家、史學家,還是一位精於茶藝鑑賞的行家。是公認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家,其最擅散文。
  • 這是張岱《陶庵夢憶》的自序,一篇「說夢」的散文佳作
    因嘆慧業文人,名心難化,政如邯鄲夢斷,漏盡鐘鳴,盧生遺表,猶思摹榻二王,以流傳後世。則其名根一點,堅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猶燒之不失也【我現在大夢將要醒了,但還在弄雕蟲小技,這又是在說夢話了。因而嘆息能運用智力、寫作文章的人,其好名之心真是難改,正如盧生在邯鄲夢已要結束、天就要亮的時候,在其遺表中還想把其摹榻二王的書法流傳後世一樣。
  • 明季遺民張岱:一生就是一場戲
    張岱的人生被分為兩段,就在崇禎十七年發生驚天動地的轉折,隨著清軍入主中原,出身官宦世家、癖好眾多的玩家,成為「國破家亡,避跡山居」的遺民。「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張岱的後半生,追憶與書寫交織在一起,繁華舊夢,前朝舊事,都被歷史的洪流帶走,但個人經歷與家國歷史相互映照,成就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也成就了《石匱書》和《石匱書後集》。
  • 在大明王朝的危亡之際,張岱醉生夢死是否合適?
    然而,在張岱筆下的富庶江南,似乎沒有半點江山危亡的緊張氣息。我們該怎麼理解在國家危亡之際,江南文人依然沉浸在風花雪月中的強烈對比?明清的交替,使得張岱的榮華富貴成了過去,這又如何影響了張岱?在3月30日下午,《新校注陶庵夢憶》校注者欒保群、止庵、十年砍柴在單向空間·愛琴海店聊了聊張岱與他的《陶庵夢憶》。
  • 張岱:獨一人而知天下有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陶庵夢憶》:半生繁華一代名士,如果生在明清就非他不嫁
    張岱說:有個人打碎了酒罈子,無力賠償,就期待這只是一個夢。而窮小子一朝金榜題名,參加慶祝宴會時還恍恍惚惚,生怕這是一場夢。在張岱看來,人一旦遇到超出心理承受能力的巨大變故,就會想到夢。而他自己的一生,也不過是一場夢。他晚年著書,名《陶庵夢憶》。
  • 張岱:獨一人而知天下有雪 | 湖心亭看雪
    《白冬之森》,野地美樹子 [日本]湖心亭看雪作者: [明] 張岱
  • 《陶庵夢憶》解讀晚明園林:從砎園天鏡園到梅花書屋
    2015年8月21日訊,晚明文人對私人空間的營建和眷戀,其目的不外是逃逸世俗。張岱所欣賞喜愛的園林,布局往往虛實相同,景與物樞密有致。晚明文人對私人空間的營建和眷戀,其目的不外是逃逸世俗,建立起一個相對封閉的文雅世界,得以超脫一些難以開解的現世煩難。而有一個自己的園子,這是另類人生的起點和依據,也是新生活的內涵。張岱家是紹興望族,家世極盛時,名下的園林有好幾座。加之張岱慣愛遊山玩水,足跡遍布浙中各處園林,這些在他的《陶庵夢憶》中多有提及。 一入砎園,首先就是連綿不盡的水意。
  • 張岱提到過「紹興琴派」嗎?
    《陶庵夢憶》裡就有《紹興琴派》一篇,為什麼還會有這樣一個題目呢? 張岱首先是作為「絕代散文家」留在歷史上的,他著作中存在重要古琴資料,琴人關注得較晚。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日,蘇州琴人莊劍丞在日記中提到了《絲社》與《陶庵夢憶》,並略作考證(《栩齋日記》)。一九四〇年,西南聯大地質系學生張炳熹(1919—2000)在昆明從查阜西先生學琴,曾將《紹興琴派》一篇錄贈查先生。
  • 西湖看客——張岱
    千裡的讀書筆記張岱(公元1897-1680)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晚明文學家、史學家,精小品文,工詩詞。其最擅散文。張岱(圖片來源網絡)最早了解到張岱是在《湖心亭看雪》,許多人喜歡那句「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橫,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 故國已逝,家敗人亡之際,布衣文人張岱如何找回自己?
    作為明清交替之際的文人張岱,可謂是不折不扣的晚明遺老,張家作為明代的名門望族,三代通顯,頗有一番名氣,但是在張岱父輩時,張家卻隱隱有了走下坡路的傾向,儘管如此,幼時的張岱還是過著不愁吃穿、頗為富庶的生活,同時,因為張岱本人是張家的長房長孫,自幼聰明過人,因而受到祖、父輩幾代人的器重,張家甚至把重振門風的厚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作為一代文學家,他本人也曾在自己的文章
  • 欒保群《夢憶》拾屑︱張岱寫過「紹興琴派」嗎?
    乾隆四十年《硯雲甲編》中的《夢憶》沒有小題,乾隆五十九年王文誥所刻的《陶庵夢憶》中才有小題 張岱的《夢憶》成書之後,沉寂百年,至乾隆時方出現兩種刻本
  • 《湖心亭看雪》 張岱
    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字詞注釋】1.本文選自《陶庵夢憶》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原居杭州。
  • 張岱《湖心亭看雪》
    (我)問他們的姓氏,原來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時候,船夫喃喃自語地說:「不要說相公您痴情(於山水),還有像您一樣(甚至比您更)痴情(於山水)的人呢!」注釋:本文選自《陶庵夢憶》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原居杭州。
  • 前半生遊玩人間,後半生隱世而居,張岱的一生有他自己的節奏
    張岱在《湖心亭看雪》中寫到,雪落三日,萬物皆寂,獨往湖心亭看雪。他看湖是「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看他則是,「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與自然的交流何其令人舒暢。詩中的的簡、靜、雅,讀來難忘。回顧張岱的一生,他的雅致落拓,文人風流,似乎是刻進骨子裡的。書香門第,聰穎異常張岱生於明末,曾被稱為「小品聖手」。
  • 好美婢、孌童和美食的張岱,迷倒萬千少女:有趣才是最頂級的魅力
    張岱是誰?可以說,他和西門慶一樣,是大明王朝最頂級的紈絝子弟,此人之紈絝,從他給自己寫的墓志銘裡便可見一斑:「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可以說,張岱製作的每一道美食,都融入了他滿滿的心思,那是花再多錢也買不來的,就像他自己說過的那樣:越中清饞,無過餘者,喜啖方物。若杭州之花下藕、蕭山嫩蠶豆等等,價未必昂,唯真知味者能賞之。這樣一個愛美食、懂生活的紈絝子弟,身邊自然少不了美女孌童的陪伴,但張岱最吸引她們的地方,並非有錢有勢,而是藏在他體內的那個有趣靈魂。
  • 「知美學堂」第二季第三講 │ 陳岸瑛:《舌間幽沁——從張岱品茶看美學中的雅俗之辯》
    走過遠古的茶神、圖騰崇拜,從溝通天地的祭壇上下來,成為文人仕子們的修行藝術。「人在草木間」,哲者借茶溝通天地,暢遊山水;「從來佳茗似佳人」,雅士請茶擔任文藝創作的精神點播者;「鬥茶香兮薄蘭芷」,才人以茶為題,集仙朋墨客,在日月雲雪、竹泉石舫、琴畫香卉間細細經營閒雅生活。
  • 張岱:一代風流陶庵夢,千古絕響夜航船
    這個灑脫不羈的人,就是明朝的文人,《夜航船》的作者張岱。張岱出生於明末紹興顯宦之家,幼年讀書三萬卷,被譽為「神童」,年輕時愛鮮衣駿馬,曾舉辦比蘭亭雅集還盛大的聚會,七百多人宴飲遊樂;愛任性縱情,深夜乘船過寺廟卻要上岸唱一曲,引得和尚驚疑是人是鬼。卻不曾想,這樣風流不羈的天才,在一夕之間,國破家亡。
  • 新周刊丨明末文人的小資格調:浮生一日閒
    眼見錢謙益將一些頌詠秦淮河歌妓的詩作收錄其中,柳如是淡淡一笑,說了句:「前朝文人可不會把詠妓詩文收於文集之中,即便偶有為之,也一定是以嘲弄妓女為主旨,否則就會覺得失了身份。如今文人反倒鄭重其事,將詠妓詩收入文集,竟成一時風氣。」錢謙益笑言:「如今文人要求甚高,身為歌妓,戲、樂、文、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這同樣也是前朝所未有,所以我等才會將詠妓詩詞收入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