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岱提到過「紹興琴派」嗎?

2021-01-11 騰訊網

明末清初的「絕代散文家」張岱(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12月12日《南方周末》)

張岱的名著《陶庵夢憶》裡就有《紹興琴派》一篇,為什麼還會有這樣一個題目呢?

張岱首先是作為「絕代散文家」留在歷史上的,他著作中存在重要古琴資料,琴人關注得較晚。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日,蘇州琴人莊劍丞在日記中提到了《絲社》與《陶庵夢憶》,並略作考證(《栩齋日記》)。一九四〇年,西南聯大地質系學生張炳熹(1919—2000)在昆明從查阜西先生學琴,曾將《紹興琴派》一篇錄贈查先生。十二三年後,查先生從《陶庵夢憶》中輯出《紹興琴派》《絲社》《範與蘭》三條,以資考證尹爾韜《徽言秘旨》(《查阜西琴學文萃》第247—249頁)。其後查先生編纂《歷代琴人傳》,自然也引用了這些材料。一九八二年,許健先生《琴史初編》問世,書中在介紹明代古琴流派時,將「紹興琴派」與「浙操徐門」「虞山派」並列,從此「紹興琴派」就廣為琴人所知了。

我曾在幾篇文章中引用過張岱這些記載,其中一篇寫於十年前的《「紹興琴派」零札》(收入拙著《七弦古意:古琴歷史與文獻叢考》,故宮出版社,2013年11月)曾涉及是否存在這樣一個流派的問題。我的意見是根本不存在這個流派,第一個依據就是查阜西先生對張岱同門尹爾韜及其《徽言秘旨》的分析,認定「尹之琴學風格乃虞山其表、浙派其裡,虞山其文、浙派其質也」,「紹興琴派即浙派」。查先生的這些論斷,正是老派學人的風格,字數不多,但每一個字都有分量。此外,流派的存在,不僅是一個藝術風格差異的問題,同時也意味著社會尤其是同行的承認。明末清初,「浙派、江派、閩派、虞山派等等,屢屢見諸記載,可見行業內對它們存在的認可。而『紹興琴派』一詞僅見於《陶庵夢憶》,是孤證。不必說其他文獻從沒提到過『紹興琴派』,就連尹爾韜的弟子孫洤——算起來還是張岱的師侄——在談到古琴流派時,也沒有提到。他說:『從來分別流派者,不知何由而有吳操、浙操、閩操、中州操之名……』若真有『紹興琴派』,孫洤也應該屬於這一傳承譜系,但他顯然沒有『紹興操』這個概念。琴派形成的規律,通常是先自然形成實際的派別形態,繼而產生這一派別形態的稱呼名目(而且多半是其他琴人率先使用,並非出於自我標榜)。『紹興琴派』倘在張岱時代已經明確,到了下一輩傳人那裡反而茫然不知,豈非很能說明問題?」

但可惜的是,這些極其有力的證據,吳大新《「紹興琴派」考論——兼答嚴曉星先生》(發表於紹興「越地琴學普及論壇」,2019年11月23日)寫了三十六頁兩萬餘字,只是幾句話帶過,更多在強調紹興的歷史文化土壤如何豐沃,尤其是搜集了一些紹興當地的琴人資料,證明歷代不乏彈琴之士,「既有必要條件,又有充分條件」,接著宣告「『紹興琴派』,就是在這樣一個文化生態中,很自然地誕生了」。我們都知道,大凡稍有文化積累的漢族地區,千百年下來,多多少少總會有人彈琴,何況文化之淵藪紹興呢?按照這個思路,不要說地級市紹興,就是大多數縣級城市,都能「很自然地誕生」出以自家地名命名的古琴流派了。相關的資料如此有限,作者卻能「鄭重提出,紹興琴派的歷史人文底蘊十分深厚,其音樂哲學是陽明心學的『欣和和暢』,其審美傾向和演奏風格可鉤玄提要為『安閒寬裕,清拙圓靜』八字,其基本技法心法是『練熟返生』」,且「紹興琴派是江派與浙派相結合的產物」,「蕺山學派約束了紹興琴派隊伍的擴大」,文化思想的浸潤被一一坐實,古琴藝術的基本技法與原則被視為「特徵」、「傳承」,取捨之間,頗見用心。拿不出確鑿的傳承譜系也不要緊,歷來古琴文獻裡相似的表述多的是,近在眼前的紹興治下縣級市諸暨,嘉慶間有陳幼慈著《鄰鶴齋琴譜》,從裡面找幾句與張岱、尹爾韜觀點相似的話,就是「堅執」紹興琴派理念的證據。這就既堪稱勇敢,又可謂想像力豐富了。

吳先生強調「張岱是一個嚴肅的史學家,『事必求真,語必務確』」,那麼現在就給出一個更直接的證據:張岱從來沒提過「紹興琴派」。以下概述「澎湃·上海書評」12月2日發表的欒保群先生《〈夢憶〉拾屑》第九篇《張岱寫過「紹興琴派」嗎?》——欒先生校勘《陶庵夢憶》,成績卓然,貢獻有目共睹,我深所欽敬。

《新校注陶庵夢憶》,欒保群校注,江蘇文藝出版社,2019(資料圖/圖)

《陶庵夢憶》最早的兩個刻本,是乾隆四十年(1775)《硯雲甲編》中的一卷本,僅有四十三篇,一是乾隆五十九年(1794)王文誥所刻的八卷,共有一百二十三篇。王文誥刊出全本,功不可沒,但他做了四件事,改變了此書的原貌。其一,原書名《夢憶》,他加了「陶庵」二字;其二,原書不分卷,他分為八卷;其三,篇次未必盡按原書;其四,原書無小題,他擬了小題。王文誥所擬,大多允恰,也有例外,如《梅花書屋》一篇,文中所寫,明明是「雲林閟閣」,只因提了一句「西溪梅骨古勁」,就被安上了這麼個莫名其妙的標題。「紹興琴派」這四個字,也是這麼來的。

還可以對欒先生的文章稍作補充。《硯雲甲編》的輯刻者金忠淳有一部與一卷本內容基本相同的《陶庵夢憶》最早抄本,現存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說它們基本相同,是除了字句出入外,篇目、篇數也一致,但與一卷本最大的不同,就是抄本也有小題。那是否可以就此證明,八卷本的小題並非王文誥所擬,甚至出自張岱之手呢?加以分析就可以發現,也不可能。科圖抄本的四十三篇中,並無《梅花書屋》《紹興琴派》,也就是說,《紹興琴派》首次出現,仍在八卷本中。且與八卷本的一百二十三篇相較,二者相同者凡三十九篇。這三十九篇的小題,不同者二十六篇,恰佔可資考察數量的三分之二,這至少可以說明兩個問題:第一,科圖抄本與八卷本不屬同一版本系統;若屬於同一版本系統,除了個別字句出入,不會有這樣大的差異。用科圖抄本有小題,推斷八卷本的小題是張岱親擬,證據不足;兩個版本的小題更像都是後人所擬,因此才出現互有異同、異大於同的情況。第二,分析二十六個不同的小題,可以發現科圖抄本比八卷本更切題,如八卷本的《鍾山》,科圖抄本作《孝陵》,八卷本的《不系園》,科圖抄本作《定香橋》。八卷本若是張岱自擬,怎麼可能出現如此不切題的情況?更不必說比《紹興琴派》更「烏龍」的《梅花書屋》,也出現這個八卷本裡了。

可見「紹興琴派」四個字不是張岱的原話,不能作為明末清初的材料來使用。明末根本不存在所謂「紹興琴派」,面對如此確鑿的證據,吳先生又將如何發揮他「解讀」史料的能力?退一萬步說,就算有這麼個「紹興琴派」,他又如何把三百多年來紹興地區的琴人一一嚴絲合縫地拼接到張岱所寫那幾位琴人的傳承譜系中去?否則又怎樣證明傳承未斷,直至當今?

順便說一下,吳先生無痕搬用我的一些措辭、觀點甚至原文,大概屬於「向某某致敬」,我只有感謝他的好意,否則總想和他聊聊基本的學術規範。不管怎樣,標題很學術,結尾很有力(「紹興琴派,應當儘早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學習如何「做材料」,總要細讀此文的。只是,我們的非遺工作如果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到底是保護還是破壞,就難說得很了。

嚴曉星

相關焦點

  • 欒保群《夢憶》拾屑︱張岱寫過「紹興琴派」嗎?
    從那時直到今天,一卷四十三篇的本子仍有發現,而一百餘篇的《夢憶》再也沒有出現過另本。可以說,如果沒有好事的王文誥刻出此本,可能我們今天就看不到張岱這部名著的「全貌」。 王文誥為張岱功臣這是毫無疑問的。此外,他在編輯刻印過程中做了一些額外的工作,有功亦有過,給後來的讀者造成一些誤會,卻是需要分說一下的。
  • 欒保群《夢憶》拾屑︱張岱寫過「紹興琴派」嗎?
    從那時直到今天,一卷四十三篇的本子仍有發現,而一百餘篇的《夢憶》再也沒有出現過另本。可以說,如果沒有好事的王文誥刻出此本,可能我們今天就看不到張岱這部名著的「全貌」。 王文誥為張岱功臣這是毫無疑問的。此外,他在編輯刻印過程中做了一些額外的工作,有功亦有過,給後來的讀者造成一些誤會,卻是需要分說一下的。
  • 自為墓志銘的張岱:鮮衣怒馬,恍然一夢,紈絝是我,蒼涼也是我
    而滿門長輩幾乎都是開明的高知分子,到了張岱出生,他只需要在眾星捧月,錦衣玉食中順利成長就是了,卻又沒有其他家庭男子的「科舉進士,光宗耀祖」的重擔,因此過了一個與那個時代截然不同的「戲劇」人生。他四處拜師學琴,琴藝精進,可以與大師同臺演奏,甚至成了「紹興琴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 《陶庵夢憶》| 張岱的文人私房菜
    張岱著有散文集《陶庵夢憶》,集子中對酒的記載不多,唯有「張東谷好酒」 一則提到,張家「自太僕公稱豪飲,後竟失傳」。張岱的父親和叔叔都不善飲,以至於吃點酒糟茄子,面色就開始發紅。因此,他們在宴席上從來只留心菜餚,絕不輕易舉杯,以至於被人調侃:「爾兄弟奇矣!肉只是吃,不管好吃不好吃;酒只是不吃,不知會吃不會吃。」
  • 茶癖張岱的故事
    那麼,他的諸多愛好與嗜好中,什麼可以稱之為「癖」呢?他自認為是「水淫茶癖。」謂張岱為「茶癖」,決非溢美之辭,大量事實說明這一美譽非張岱而莫能擔當之。張岱(1597-1689),字宗子,號陶庵,紹興人。張岱自幼受祖父寵愛,博覽群書,精於史學及詩文。但科場不利,未能早年中式。及40歲後,國難當頭,1646年6月,紹興為清軍攻佔,張岱為完成《石匱書》忍受精神與肉體痛苦,避兵於嵊縣西白山中。
  • 張岱:要把日子過得有趣呀
    可張岱偏偏劍走偏鋒,他耽於聲色,縱情山水,在治學道路上不斷跨界,不斷跑偏,成為一名精通明代所有藝術門類的集大成者。 張岱下筆特別直率,作為明代最偉大的文學家,他是這樣寫吃的:《陶庵夢憶·方物》一文開篇就寫道:「越中清饞,無過餘者,喜啖方物。」意思是紹興一代饞嘴貪吃的人,沒有能超過我的,我就愛吃各地的特產。
  • 朱非書法作品賞析:張岱《陶庵夢憶·天鏡園》句
    ——張岱《陶庵夢憶·天鏡園》詩 詞 鑑 賞張岱(1597年—1684年),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散文家、史學家,還是一位精於茶藝鑑賞的行家。是公認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家,其最擅散文。
  • 張岱 | 好長一個夢
    無論天上的月亮,一杯好茶,一齣好戲,在生活裡,它們只能供一時受用,過了此時便消散了。他知道一切都是有生有滅有盡時,但明知徒然,依舊挽留,是他對世上美好事物的無盡矜惜與深情♥ 5 | 雪與月亮張岱生活在浙江紹興,其實不常看到雪。
  • 西湖看客——張岱
    千裡的讀書筆記張岱(公元1897-1680)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晚明文學家、史學家,精小品文,工詩詞。其最擅散文。張岱(圖片來源網絡)最早了解到張岱是在《湖心亭看雪》,許多人喜歡那句「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橫,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課上老師講這句的天地浩渺與人如沙礫芥子的渺小的對比,其中的點與線與面的畫面美。
  • 張岱晚年的日常生活 | 張憲光
    人們所熟知的張岱,大抵是《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裡的那個張岱,即便不能說達到了晚明精緻生活的最高境界,恐亦相去不遠。那個張岱,是五十歲之前的張岱,極愛繁華,任性好奇,參契幽微,妙趣橫生,作文仰慕徐文長,著史思繼太史公。這麼一位紈絝子弟,是真名士,亦是大玩主,玩什麼東西,都幾乎玩到了極致的地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無一不精。
  • 金陵琴派:中國古琴史上的重要流派
    金陵琴派作為古琴的琴派名稱,最初出現在清乾隆年間王坦的《琴旨》中。此後,諸多文獻都證實了金陵琴派在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古琴流派,但由於資料匱乏與傳承中斷等原因,使得學界對金陵琴派的鉤沉梳理乃至流派認定不是十分明晰。劉承華告訴記者,金陵琴派在明清時期聲譽很高,歷史上許多文獻都提到金陵琴派,並給予高度評價。可惜的是,目前留存的文獻都沒有提及該琴派的代表人物及琴譜。
  • 你一定讀過《湖心亭看雪》,但你知道張岱是個怎麼樣的人嗎?
    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這些話當年都能倒背如流,但你知道張岱是個怎麼樣的人嗎?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張岱就是精於吃喝玩樂的行家,是極具傳奇色彩的末世公子,更是驚才絕豔的文字之神!
  • 張岱:一代風流陶庵夢,千古絕響夜航船
    大家都聽說過一個段子:梁朝偉有時閒著,會直接去機場隨便搭上哪班機到任一個城市,比如倫敦,獨自蹲在廣場上餵一下午鴿子,不發一語,當晚再飛回香港,當沒事發生過。夠任性,夠灑脫。明朝也有這麼一個人,西湖大雪,他一時興起,夜裡撐著一葉小舟,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獨往湖心亭看雪,偶遇陌生人便一起飲酒談天。
  • 好孌童的張岱,會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嗎?
    題:好孌童的張岱,會是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嗎?文/王曉豐《紅樓夢斷三百年》 關於《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到底是誰的問題人們一直在爭論,到目前為止一共找到了120多個「曹雪芹」來!在「曹雪芹」的候選人中,張岱是個熱門人選,這又是何方神聖?
  • 張岱:沒落貴族的山水情懷
    張岱(1597一一1679)明未清初文學家,散文家。張岱出生於江南水鄉山陰(今浙江紹興)的官宦世家,厚實家底,濃重的貴族家風薰陶著這個世家子弟。當然,他仍然逃不出紈絝子弟的通病,吃喝玩樂的同時也詩琴棋畫精通。
  • 紹興是幾線城市?網友說,紹興是一座有自己底蘊的城市
    紹興到底應該評幾線呢?如果我的想法有用,我的建議是,紹興就是紹興,紹興對幾線沒有興趣。當然,我只能代表自己,既不能代表其他紹興人,更代表不了紹興的政府。我對一個城市,從沒在意過他的規模和GDP。紹興的獨特,許多對紹興文化有研究的紹興學者自然更有發言權,像我這種不研究文化,不研究紹興歷史,純粹憑居住感受的紹興人來說,紹興的獨特就無可取代。記得張岱曾比較過杭州的西湖、蕭山的湘湖和紹興的鑑湖。
  • 明末大才子張岱迷倒無數女人,有趣才是一個人最高級的靈魂
    明末大才子張岱1597年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一個累世顯宦之家。祖孫幾代都工詩擅文,鹹有著述。張岱少年時是典型的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
  • 張岱與李漁的審美情趣(上)
    張岱與李漁的審美情趣(上)作者:讀裁者黃遠輝,專注人文歷史,質量標準,智慧財產權中國曆朝歷代實不缺有趣的文人,比如我們此前曾介紹過的陶淵明,蘇東坡,金聖歎,沈復,納蘭性德,倉央嘉措,……這次我們要聊一聊張岱和李漁,他們同處一個時代(明末清初
  • 紹興古城地圖上消失的5座山 看看是哪些
    紹興古城9座山而今僅見4座「我從研究紹興的地名出發,了解到清光緒版《紹興府城衢路圖》上標註有9座山,這和明末清初散文家張岱《越山五佚記》記載相一致,只是這9座山中,有5座已經消失了。」在很多紹興人的印象中,紹興古城有3座山極為有名,分別是府山、蕺山和塔山,從未想過,原紹興府城中,山有9座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