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非書法作品賞析:張岱《陶庵夢憶·天鏡園》句

2020-12-19 藝惠藏
yihuicang2018

天鏡園浴鳧堂,高槐深竹,樾暗千層,坐對蘭蕩,一泓漾之,水木明瑟,魚鳥藻荇,類若乘空。餘讀書其中,撲面臨頭,受用一綠,幽窗開卷,字俱碧鮮。

——張岱《陶庵夢憶·天鏡園》

詩 詞 鑑 賞

張岱(1597年—1684年),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散文家、史學家,還是一位精於茶藝鑑賞的行家。是公認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家,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語言清新活潑,形象生動,廣覽簡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夜航船》《三不朽圖贊》等絕代文學名著,另有史學名著《石匱書》亦為其代表作,李長祥以為「當今史學,無逾陶庵」。

《陶庵夢憶》該書共八卷,成書於甲申明亡(1644年)之後,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初版行世。其中所記大多是作者親身經歷過的雜事,將種種世相展現在人們面前。明朝末年,隨著江山易主,張岱的前途化為泡影,此番失落當中,張岱避居刻溪山,故交朋輩多死亡,葛巾野服,意緒蒼涼。語及少壯秋華,自謂夢境,著書十餘種,率以「夢」名。

《陶庵夢憶》是記述關於明末散文家張岱所親身經歷過的雜事的著作,它詳細描述了明代江浙地區的社會生活,如茶樓酒肆、說書演戲、鬥雞養鳥、放燈迎神以及山水風景、工藝書畫等等。其中不乏有對貴族子弟的閒情逸緻、浪漫生活的描寫,但更多的是對社會生活和風俗人情的反映。同時本書中含有大量關於明代日常生活、娛樂、戲曲、古董等方面的紀錄,因此它也是研究明代物質文化的重要參考文獻。

中文研究(語文教育)碩士江舒琳在《從《陶庵夢憶》探究張岱小品文的藝術特色》中寫到:《陶庵夢憶》既是一部自傳,也是晚明社會風貌的「清明上河圖」。透過作者細緻的筆觸,晚明時期的風土人情、社會風氣仿佛曆歷在目,觸手可及,可謂張岱在小品文方面書寫的獨特的「史書」。

中國收藏家協會書畫收藏委員會副會長

紹興市墨趣會名譽會長

紹興書畫社顧問

朱非,1945年出生於浙江紹興。自幼學書,臨池不輟。楷書學歐,行書學二王、趙、董,擅行楷。現任中國收藏家協會書畫收藏委員會副會長,北京啟功研究會顧問,紹興書畫社顧問。

朱非書法流連傳統,不隨時風,運筆老辣、乾淨。分別在紹興、宣城、無錫、北京、哈爾濱、蕭山、浦江、福州、常熟、溫州、通渭、日本等地舉辦書法展覽,並多次為重要景點書寫碑文、楹聯,頗得行家好評。

已印行的文史作品有《鬥門史說》、《鬥門之謎》;書法作品有《朱非行書兩種》、《春夜宴桃李園序》、《古越龍山碑》、《春山朱墨》、《夢逐晉唐》、《畫眉深淺》、《西安都城隍廟碑》、《我寫我體》、《蘭亭十三跋》、《翰墨書香——朱非、蘇士澍金石書法求教展》、《朱非楷書「百年辨志」碑記》、《硯餘集》等。

無論您是為了增加室內的空氣清新感,開闊個人胸襟氣度格調;

無論您是為了增添對生活的熱情憧憬,提高風水運勢祈福求祥;

無論您是為了獨自欣賞畫面美感,徜徉在畫面的自然和諧中;

無論您是作為收藏升值保值,為子孫後代留下無盡財富與寶藏;

抑或是您只是單純的增加房屋裝飾的美觀性、和諧性、增加喜氣……

有品位的家中,怎少得了名家精美書畫作品。

為什麼說書法的氣質就是中國人的氣質

藝惠藏·朱非書法作品賞析之陸遊詞鵲橋仙

朱非書法作品賞析: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司馬武當——軟硬兼施溫文爾雅承古現今盡顯大家風範

丁嘉耕——我國書壇泰鬥沙孟海、歐陽中石教授兩位大師的得意弟子

相關焦點

  • 藝惠藏·朱非書法作品賞析:陸遊詩 臨安春雨
    已印行的文史作品有《鬥門史說》、《鬥門之謎》;書法作品有《朱非行書兩種》、《春夜宴桃李園序》、《古越龍山碑》、《春山朱墨》、《夢逐晉唐》、《畫眉深淺》、《西安都城隍廟碑》、《我寫我體》、《蘭亭十三跋》、《翰墨書香——朱非、蘇士澍金石書法求教展》、《朱非楷書「百年辨志」碑記》、《硯餘集》等。
  • 《陶庵夢憶》解讀晚明園林:從砎園天鏡園到梅花書屋
    加之張岱慣愛遊山玩水,足跡遍布浙中各處園林,這些在他的《陶庵夢憶》中多有提及。 一入砎園,首先就是連綿不盡的水意。「水盤踞之,而得水之用,又安頓之若無水者。」盤踞者,佔據也。且不管你何人何時在此處築園修林,這一汪水卻在此候了多時了。張岱沒有描寫煙波浩渺之態,僅用了一個「踞」字,言明砎園這水並非野水,它是沾了靈氣的。砎園主宅以它為界,內宅靠它分隔,「人稱砎園能用水,而卒得水力焉。」
  • 朱非書法作品賞析:蘇軾論書與録自阮籍詠懷詩一首
    朱非,1945 年出生於浙江紹興。自幼學書,臨池不輟。楷書學歐,行書學二王、趙、董,擅行楷。現任中國收藏家協會書畫收藏委員會副會長,紹興市墨趣會名譽會長,紹興書畫社顧問,浙江省紹興市課外書法教師(中國教育學會)。朱非先生生於書香門第,受家庭薰陶,幼時即隨祖、父研習書法,楷書學歐、趙等名家諸體。
  • 朱非書法作品賞析:春風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塵
    三十歲後,客居金陵梅鏐家八年,通過友人介紹,陸續認識了南京梅繆三兄弟等友人,遍觀梅家收藏的秦漢以來金石善本,凡名碑名帖總要臨摹百遍以上,為此起早貪黑,朝夕不輟為以後的篆刻藝術打下了紮實的書法基礎。遂工四體書,尤長於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稍參隸意,稱為神品。性廉介,遍遊名山水,以書刻自給,所以,當時人評他的四體書法為清代第一人。
  • 《陶庵夢憶》| 張岱的文人私房菜
    張岱著有散文集《陶庵夢憶》,集子中對酒的記載不多,唯有「張東谷好酒」 一則提到,張家「自太僕公稱豪飲,後竟失傳」。張岱的父親和叔叔都不善飲,以至於吃點酒糟茄子,面色就開始發紅。因此,他們在宴席上從來只留心菜餚,絕不輕易舉杯,以至於被人調侃:「爾兄弟奇矣!肉只是吃,不管好吃不好吃;酒只是不吃,不知會吃不會吃。」
  • 蘇士澍篆刻 朱非書法作品賞析:惠風和暢
    出自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句。)朱 非書法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詞 句 鑑 賞「惠風和暢」出自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解釋後可以理解為:柔和的風使人感到溫暖、舒適。
  • 一天一篇文言文:天鏡園
    天鏡園 天鏡園浴鳧堂,高槐深竹,樾暗千層,坐對蘭蕩,一泓漾之,水木明瑟,魚鳥藻荇類若乘空。餘讀書其中,撲面臨頭,受用一綠,幽窗開卷,字俱碧鮮。每歲春老,破塘筍必道此。輕舠飛出,牙人擇頂大筍一株擲水面,呼園人曰:「撈筍!」鼓枻飛去。
  • 這是張岱《陶庵夢憶》的自序,一篇「說夢」的散文佳作
    因而嘆息能運用智力、寫作文章的人,其好名之心真是難改,正如盧生在邯鄲夢已要結束、天就要亮的時候,在其遺表中還想把其摹榻二王的書法流傳後世一樣。因此,他們的一點名根,實在是像佛家舍利子那樣堅固,雖然用猛烈的劫火來燒它,還是燒不掉的。】
  • 「藝惠藏」著名書法家朱非書法作品賞析:陸放翁跋李莊簡公家書
    朱非,1945年出生於浙江紹興。現任中國收藏家協會書畫收藏委員會副會長,紹興市墨趣會名譽會長,紹興書畫社顧問,浙江省紹興市課外書法教師(中國教育學會)。朱非書法流連傳統,不隨時風,運筆老辣、乾淨。分別在北京、紹興、宣城、無錫、哈爾濱、蕭山、浦江、金華、福州、常熟、通渭、日本等地舉辦書法展覽,並多次為重要景點書寫碑文、楹聯,頗得行家好評。
  • 《陶庵夢憶》:半生繁華一代名士,如果生在明清就非他不嫁
    張岱在《陶庵夢憶》中回憶,自己家除了書多,就是園子多。不但多,還特別繁華別致。祖父張汝霖建了座園子叫砎園,「極華縟。」見過的人都說,連蓬萊仙境都不如砎園。張家人讀書都有專門的園子,曾祖張元忭的書屋叫「不二齋」,祖父張汝霖的讀書處叫「天鏡園」,張岱自己的叫「梅花書屋」。都清雅幽靜又各具風格。張岱在書中都有詳細描述。
  • 西湖看客——張岱
    千裡的讀書筆記張岱(公元1897-1680)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晚明文學家、史學家,精小品文,工詩詞。其最擅散文。張岱(圖片來源網絡)最早了解到張岱是在《湖心亭看雪》,許多人喜歡那句「湖上影子,惟長堤一橫,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 《湖心亭看雪》 張岱
    《湖心亭看雪》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字詞注釋】1.本文選自《陶庵夢憶》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陰(浙江紹興)人。原居杭州。
  • 朱非先生可謂是一個人書俱老,楷、行、草皆善的實力派老年書法家
    朱非書法以「二王」為基礎,融和了漢隸魏晉書法餘韻,吸收諸家之長,於平正中求見險絕,自創新意,獨樹一幟。在用筆上和點畫上基本上以方筆為主,間用圓筆,落筆輕鬆自然,乾淨利落,行筆緩慢含蓄,有頓無蹲,收筆不苟。筆畫追求變化,點像三角形,橫豎起筆多用方筆,撇奈多用圓筆,筆勢靈活生動。
  • 張岱:獨一人而知天下有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張岱提到過「紹興琴派」嗎?
    《陶庵夢憶》裡就有《紹興琴派》一篇,為什麼還會有這樣一個題目呢? 張岱首先是作為「絕代散文家」留在歷史上的,他著作中存在重要古琴資料,琴人關注得較晚。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日,蘇州琴人莊劍丞在日記中提到了《絲社》與《陶庵夢憶》,並略作考證(《栩齋日記》)。一九四〇年,西南聯大地質系學生張炳熹(1919—2000)在昆明從查阜西先生學琴,曾將《紹興琴派》一篇錄贈查先生。
  • 書法家張國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張國強書法作品賞析
    書法家張國強草書書法家張國強草書 《醉太平·寒食》生叫破韶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張國強書法作品賞析>書法家張國強草書書法家張國強 《七律·登廬山》躍上蔥蘢四百旋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張國強書法作品賞析書法家張國強草書書法家張國強草書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相逢每醉還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張國強書法作品賞析
  • 天宮書法家丁嘉耕書法賞析——深度解析書法的真諦是什麼?
    書法家把自己領悟到的文化內容,通過精煉歸納再把它書寫成書法作品,就完成了一個內容通過視覺藝術傳承的傳播的價值實體,而欣賞者通過這個價值實體再來了解回味文化中的內涵。一方面傳承了中國的文化,另一方面,又通過書法的表現讓人們領略中國書法表現出來的精神張力和視覺衝擊,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傳薪久遠的文化密碼!雄渾的文化基因和深邃的歷史感。
  • 明季遺民張岱:一生就是一場戲
    張岱的人生被分為兩段,就在崇禎十七年發生驚天動地的轉折,隨著清軍入主中原,出身官宦世家、癖好眾多的玩家,成為「國破家亡,避跡山居」的遺民。「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張岱的後半生,追憶與書寫交織在一起,繁華舊夢,前朝舊事,都被歷史的洪流帶走,但個人經歷與家國歷史相互映照,成就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也成就了《石匱書》和《石匱書後集》。
  • 中美協會員田志剛老師小八尺原創作品《參天松柏萬古長青》
    中美協田志剛老師小八尺原創作品《參天松柏萬古長青》 學習張大千、劉海粟、石齊前輩們筆意,高度概括、提煉,融入了本人的深刻體驗、豐富的內心情感,馳騁著豐富的想像力,終於揮灑出了此幅原創作品,用色大膽概括,創造出斑駁陸離、綺麗幽深的光色效果。
  • 張岱:獨一人而知天下有雪 | 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