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鏡園浴鳧堂,高槐深竹,樾暗千層,坐對蘭蕩,一泓漾之,水木明瑟,魚鳥藻荇,類若乘空。餘讀書其中,撲面臨頭,受用一綠,幽窗開卷,字俱碧鮮。
——張岱《陶庵夢憶·天鏡園》
詩 詞 鑑 賞
張岱(1597年—1684年),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明末清初文學家,散文家、史學家,還是一位精於茶藝鑑賞的行家。是公認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學家,其最擅散文。他的散文語言清新活潑,形象生動,廣覽簡取,《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夜航船》《三不朽圖贊》等絕代文學名著,另有史學名著《石匱書》亦為其代表作,李長祥以為「當今史學,無逾陶庵」。
《陶庵夢憶》該書共八卷,成書於甲申明亡(1644年)之後,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初版行世。其中所記大多是作者親身經歷過的雜事,將種種世相展現在人們面前。明朝末年,隨著江山易主,張岱的前途化為泡影,此番失落當中,張岱避居刻溪山,故交朋輩多死亡,葛巾野服,意緒蒼涼。語及少壯秋華,自謂夢境,著書十餘種,率以「夢」名。
《陶庵夢憶》是記述關於明末散文家張岱所親身經歷過的雜事的著作,它詳細描述了明代江浙地區的社會生活,如茶樓酒肆、說書演戲、鬥雞養鳥、放燈迎神以及山水風景、工藝書畫等等。其中不乏有對貴族子弟的閒情逸緻、浪漫生活的描寫,但更多的是對社會生活和風俗人情的反映。同時本書中含有大量關於明代日常生活、娛樂、戲曲、古董等方面的紀錄,因此它也是研究明代物質文化的重要參考文獻。
中文研究(語文教育)碩士江舒琳在《從《陶庵夢憶》探究張岱小品文的藝術特色》中寫到:《陶庵夢憶》既是一部自傳,也是晚明社會風貌的「清明上河圖」。透過作者細緻的筆觸,晚明時期的風土人情、社會風氣仿佛曆歷在目,觸手可及,可謂張岱在小品文方面書寫的獨特的「史書」。
中國收藏家協會書畫收藏委員會副會長
紹興市墨趣會名譽會長
紹興書畫社顧問
朱非,1945年出生於浙江紹興。自幼學書,臨池不輟。楷書學歐,行書學二王、趙、董,擅行楷。現任中國收藏家協會書畫收藏委員會副會長,北京啟功研究會顧問,紹興書畫社顧問。
朱非書法流連傳統,不隨時風,運筆老辣、乾淨。分別在紹興、宣城、無錫、北京、哈爾濱、蕭山、浦江、福州、常熟、溫州、通渭、日本等地舉辦書法展覽,並多次為重要景點書寫碑文、楹聯,頗得行家好評。
已印行的文史作品有《鬥門史說》、《鬥門之謎》;書法作品有《朱非行書兩種》、《春夜宴桃李園序》、《古越龍山碑》、《春山朱墨》、《夢逐晉唐》、《畫眉深淺》、《西安都城隍廟碑》、《我寫我體》、《蘭亭十三跋》、《翰墨書香——朱非、蘇士澍金石書法求教展》、《朱非楷書「百年辨志」碑記》、《硯餘集》等。
無論您是為了增加室內的空氣清新感,開闊個人胸襟氣度格調;
無論您是為了增添對生活的熱情憧憬,提高風水運勢祈福求祥;
無論您是為了獨自欣賞畫面美感,徜徉在畫面的自然和諧中;
無論您是作為收藏升值保值,為子孫後代留下無盡財富與寶藏;
抑或是您只是單純的增加房屋裝飾的美觀性、和諧性、增加喜氣……
有品位的家中,怎少得了名家精美書畫作品。
為什麼說書法的氣質就是中國人的氣質
藝惠藏·朱非書法作品賞析之陸遊詞鵲橋仙
朱非書法作品賞析: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司馬武當——軟硬兼施溫文爾雅承古現今盡顯大家風範
丁嘉耕——我國書壇泰鬥沙孟海、歐陽中石教授兩位大師的得意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