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英國如何步入與法國的「百年大對抗」?

2020-12-25 騰訊網

摘要:有後人評點說,克倫威爾的「聯法抗西」打壓了本就處在衰落期的西班牙,助推了本就處在崛起期的法國,這與維護歐洲均勢相悖,對路易十四親政時代法國的一家獨大有貢獻之功。您怎麼看?

作者:梅然(北大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日常生活中的近鄰未必都是友鄰,但與鄰為善的人家還是多多。而在國際政治中,相鄰的國家之間更多出現的是吵架和幹仗,「相殺」遠多於「相愛」。

在歷史上的很多時間中,隔著一條海峽的英國和法國就是如此。自法國的諾曼第公爵威廉在1066年入侵英格蘭起算,英法間的恩怨情仇可拍至少十來季「權力的遊戲」。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兩場「百年戰爭」,一場是14-15世紀的「英法百年戰爭」,另一場叫「第二次百年戰爭」,是1688年至1815年間的英法六次大戰的總稱,包括1688-1697年的「九年戰爭」、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1776-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1792-1815年的「法國大革命戰爭及拿破崙戰爭」。就參戰國家和戰場範圍而言,這六次大戰都堪稱「世界大戰」(關於英國為何要與法國打這六次大戰,參見前篇文章)。

這六大戰爭也是英國崛起的一大背景板。在近代以來的國際關係中,上述時期的英法對抗、拿破崙戰爭後至20世紀初的英俄對抗、冷戰時期的美蘇對抗堪稱三大「長周期大國對抗」。

1803年的這幅英國漫畫將與拿破崙法國作戰的英國視為自由的捍衛者。

那麼,英國是如何走入這場「百年大對抗」的?1688年是這場對抗的起點,那就倒退一百年,從1588年講起,說說這百年間英國對法關係的演變(也等於說了這百年間英國對外關係的概貌)。這一百年算英法「鄰裡糾紛」較少的時候,那歷史性的對抗為何在1688年到來?就按時間順序分多篇來說,本文是開篇。

伊莉莎白一世至詹姆斯一世時期的英國對法關係

1588年正值西班牙無敵艦隊攻打英國。

當時,西班牙是歐洲的頭號強國和唯一的超級大國,是海上霸權國家,也是天主教的「死忠」和方興未艾的新教的「死敵」。而在已是新教國家的英國(準確講,是英格蘭王國),在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及其新教臣民眼中,西班牙對於歐洲國家間的力量均衡、對於英國的獨立、對於新教的生存都是頭號威脅。當時的法國呢?它正處在16世紀後期天主教徒與新教徒拉鋸般的宗教內戰之中,一時難以作為一個整體對外發力。因此,英國人和法國人大體是各忙各的,雖然英方是同情法國新教徒的,而不少法國天主教徒是親西班牙的。不過,很多法國天主教徒也以「一山難容二虎」的態度,看待西班牙和法國在歐陸的國際地位之爭。

伊莉莎白女王一生未婚,在她於1603年去世後,繼位的是其親戚、來自蘇格蘭的斯圖亞特家族(House of Stuart)的詹姆斯一世。假如要在當時的各大國君主中評一個「和平獎」,大概非詹姆斯一世莫屬。在這位愛讀書、自視有哲人風範的國王眼中,自中世紀傳下來的靠戰功來彰顯偉大的「騎士國王」做派其實很低端。他也知道,要從有徵稅權的英國議會那裡討到足夠的錢去打仗,這本身也是一場難纏的戰鬥。他對外謀求少樹敵,少打仗;他仍將西班牙視為首要對手或挑戰,但採取的是以柔克剛的「太極」手法。

1618年左右的歐洲政治地圖

1618年,著名的「三十年戰爭」在德意志爆發。這源自德意志新教諸侯與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國家——主要是西班牙及其「親戚」、把持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位的奧地利,兩者的君主同屬哈布斯堡(Habsburg)家族——之間的矛盾,但起因也牽扯到了詹姆斯一世:詹姆斯一世的大女兒伊莉莎白的老公、德意志新教貴族「巴拉丁選帝侯」 (Elector of the Palatinate)弗雷德裡克被波希米亞王國(Kingdom of Bohemia)的新教民眾推選為國王,這觸怒了奧地利、西班牙及其天主教盟友,在他們的群起而攻之之下,這夫妻倆別說波希米亞了,連老家巴拉丁都沒保住,三十年戰爭由此揭幕。很多新教徒本期待英國出兵歐陸,但詹姆斯一世告訴閨女,原諒老爸沒那本事,先忍忍吧。

與詹姆斯一世同時期的法國國王有兩位,亨利四世和路易十三。前者是法國波旁王朝的首位君主,是經過宗教戰爭才上位的,並為了讓法國廣大天主教徒能接納自己而從新教皈依天主教(這樣法國依然算天主教國家)。亨利四世執政後將主要精力放在國內,其名言是,要讓每戶法國農民的鍋裡都有一隻雞。其兒子路易十三在位前期,法國大體仍是眼光向內。在三十年戰爭發生時,法國一時也未參戰。1624年,一代雄才、「紅衣大主教」(或稱「樞機大主教」)黎塞留(Cardinal Richelieu)成為主持法國政務的「最強大腦」。黎塞留是那個時代的現實主義大師,雖然他和法國王室是天主教徒,但超越教派之分的「權力」和「利益」才是其政治指南。「黎大師」對內謀求加強中央集權,對外謀求抗衡在陸地上從南、東、北三面包圍法國的「哈布斯堡勢力」,英國則被其視為應籠絡的對象。不過,黎塞留在當政之初仍以「整頓內務」為主,對外大體是引而不發。

法國畫家菲律普 尚帕涅(Philippe de Champaigne)在1642年繪有這幅黎塞留三面像,以備為其製作雕像之用。

但在黎塞留掌權前後,宗教問題在英法關係中的熱度又上升了。以當時歐洲內部和英國國內的宗教矛盾為背景,英國國內的反天主教情緒有增無減,天主教在英國被「妖魔化」了,在英國新教徒中被視為專制、陰謀和血腥的化身。另一方面,在法國國內,新教徒(通常稱「胡格諾教派」,Huguenots)對信奉天主教的當局的不滿又在抬頭,並升級為暴動。這樣,面對法國當局對胡格諾暴動者的鎮壓,很多英國人主張奉行「新教國際主義」,援助說法語的「新教兄弟」。其實,對於說英語的「天主教兄弟」在英國受到的欺負,法國天主教徒也有一肚子氣。

但詹姆斯一世對「新教國際主義」也沒啥熱情,西班牙仍是其首要目標。他想通過「和親」去籠絡西班牙(並藉此讓女兒和姑爺得以收回巴拉丁),希望自己的王太子查理——即那位後來在英國內戰中被砍頭而名載史冊的查理一世——能迎娶西班牙公主。在兩國外交官之間的婚姻談判多年無果的情況下,愛逞能的查理竟私自跑到西班牙,想憑藉自己的「魅力」和「口才」一舉徵服西班牙宮廷,但後者對這種「謎之自信」不屑一顧,其態度是:如果要結親,英國必須答應廢除打壓天主教徒的法律,而且這對小夫妻婚後的第一年都要住在西班牙,以保證英方能兌現承諾!

傷自尊的查理回到英國後,主張立即向西班牙開戰,但很快詹姆斯一世就因病去世了。

父與子:詹姆斯一世與年輕時的查理一世

查理一世時期的英國對法關係

1625年3月,25歲的查理繼位即為查理一世。年輕氣盛的他不像老爸,想用一場對西班牙戰爭的勝利在臣民中樹立自己的光輝形象。他本想派出一支遠徵軍跨過海峽,殺向德意志,在那兒打敗西班牙及其盟友,為「老姐」伊莉莎白奪回地盤,但此事動作太大,耗費太高,還沒等到軍隊渡海就黃了。查理最終搞了一個「B計劃」:10月,英國對西班牙開戰,主要是在西班牙沿海攔截航運和襲擊城鎮,但打了兩個月左右差不多也就黃了。

查理事先還想與法國建立反西班牙的同盟,但沒談攏。儘管如此,成果還是有的,最重要的便是:路易十三同意將親小妹亨麗塔 瑪麗亞(Henrietta Maria)嫁給查理。婚禮於1625年夏天在英國進行。這算英法關係的一個「高光」時刻,上一次英國國王(亨利五世)娶法國王室的公主為後還是在兩百年前,而且當時不像這次的「你情我願」,多少有強娶的味道,因為亨利五世在百年戰爭的戰場上將法國人打慘了。

但這樁婚事在英國新教徒中沒有得到多少祝福,在他們心中,英國的王后除了應該是女的,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必須是新教徒!從後來的情況看,這樁婚姻對查理一世乃至英國的命運有著不小影響。由於這位王后是「熱血」的天主教徒,而且這倆口子的感情還挺好,英國的新教徒們就不免猜疑,枕邊風的呼啦啦吹將國王陛下轉化成了一位「地下天主教工作者」。對查理一世的宗教立場的高度不信任是英國內戰發生的一大原因。

為了籠絡法國,也算圍繞上述婚約的交易的一部分,查理一世還同意向法國贈送一批艦船(當時法國海軍還挺弱),暗中還答應將改善英國國內天主教徒的待遇,法國也同意協助(前述的後來泡湯的)英軍遠徵德意志的計劃。

在英西戰事開打時,黎塞留主政下的法國當局正忙著對付胡格諾派的暴動,而從英國人那裡得到的艦船也被用於進攻英國人的「新教兄弟」,這讓很多英國人痛心疾首。到了1627年,無論是為了應對要求支援法國新教徒的國內呼聲,還是想為對西班牙戰爭的失敗找回面子,還是出於對法國軍力增長以及法國西班牙可能聯手的擔心,查理一世又決定出兵支持法國的胡格諾派。法國的拉羅謝爾(La Rochelle,法國西海岸中部的一個城市)是胡格諾暴動者的大本營。在1627-1628年間,英國向此地派出援軍,但一事無成。

白金漢公爵帥氣且不無藝術氣質,但讓他負責外交和戰爭是損人不利己的悲劇。

在這背後活躍著一個身影,白金漢公爵(Duke of Buckingham),查理一世一生中或屬唯一的密友。陪著查理去西班牙求親的是他,慫恿他對西班牙和法國動武並主持戰事的也是他。但就在他鼓動加大對法用兵力度的時候,他被反對者刺殺了。

隨著這位摯友(其實也是「損友」)離世,隨著對外戰爭連連受挫,也隨著因戰爭經費而與議會鬧僵,查理一世在1630年與法國訂立和約。從此,心灰意冷的他算死了對外用兵的心。

查理一世迎來的下一次戰爭是在國內土地上,即他與清教徒(英國新教徒中反天主教最強烈的激進派)控制的議會陣營之間的內戰(1642-1648年)。結果,查理在1649年1月被斬首,斯圖亞特王朝被推翻,議會成了英國的權力中樞,英國進入了一個所謂的「無王」時期(Interregnum)。黎塞留主政下的法國則在30年代後期正式加入還在打的三十年戰爭,對抗哈布斯堡勢力。當這場戰爭在1648年結束時,黎塞留已過世,法國國王也從路易十三換成了其子路易十四,但法國已初具歐陸頭號強國輪廓,西班牙則進一步淪落。法國和西班牙忙於三十年戰爭也令其無暇強力幹預英國內戰,雖然這兩國的當權者是站在查理一邊。

1643年的羅克羅瓦之戰(Battle of Rocroi)之戰中的西班牙軍隊。法國在此戰中擊敗了西班牙,這象徵著前者開始取代後者成為歐陸頭號強權。

「無王」時期的英國對法關係

清教徒主導的英國新政權對法國的關注主要是兩點。第一,他們擔心法國(甚至與西班牙聯手)幫助查理一世的後人重登英國王位(查理一世的家屬也主要是在法國避難),甚至為此直接出兵英國。在法國國內,也的確明顯有著將英國新政權視為邪惡的「弒君者」的勢力,尤其在教會內部。第二,對於法國國內仍存在的對胡格諾派的打壓,他們也心存「義憤」。

但在三十年戰爭結束後,法國與西班牙的仗還在打,如同群架打完後兩邊的帶頭大哥還要單挑。用今天的時髦詞說,法西戰爭就是「修昔底德陷阱」( 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的一個典範。這兩國還有其他的鬧心事,比如葡萄牙要擺脫西班牙的控制(西班牙利用王位繼承問題在1580年控制了葡萄牙),1648-1653年間法國還發生了內亂(「投石黨人運動」)。這樣,法國和西班牙看似一時也騰不出手來攻打英國。

同時,英國與荷蘭的矛盾卻在加劇,這主要是由於很多荷蘭人對英國王室的同情或對「弒君者」的厭惡、英國對保王黨人的海上封鎖(不少荷蘭商船和貨物因此被截獲),以及經濟利益之爭(比如,英國出臺了打擊荷蘭航運的著名的《航海條例》)。結果,英國與荷蘭打了起來,史稱第一次英荷戰爭。1653年,內戰中成長起來的軍事領袖奧利弗 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登上了英國權力之巔,成了所謂的「護國公」(Protector),可謂不戴王冠的「國王」。克倫威爾是虔誠但不失務實的清教徒,在他眼中,英國和荷蘭這兩個新教國家打仗多少是骨肉相殘,法國和西班牙才應是重點。與此相關,在1654年,在戰場上雖佔上風但也氣喘籲籲的英國與荷蘭達成了對後者較寬鬆的和約。

克倫威爾與馬扎然:在同一時期分別執掌英法最高權柄的兩位「無冕之王」

同時,克倫威爾政府決定以西班牙為打擊對象,並與法國展開結盟談判。他們這樣做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直到此時,英國新教徒(以及國外的很多新教徒)還未走出一百年前就有的對西班牙的憂懼陰影,仍將西班牙視為最兇惡的敵人(這就是歷史中的「慣性」),而且,此時的西班牙仍是頭號殖民大國,其海外殖民地和財富的數量遠勝他國。因此,對西班牙作戰看似能更好地打擊西班牙,能在世界範圍內更好地打擊天主教和弘揚新教,也便於英國在海外拓展殖民及商業利益和攫取財富(此時英方軍餉吃緊,而軍隊是英國清教政權最重要的基石) ,這些也都能提升英國當局在國內外新教徒中的聲望。對法國作戰對英國當局的主要價值則是:這能幫助法國的胡格諾派,提升英國當局在國內外新教徒中的聲望,並限制法國與英國為敵的能力(途徑之一就是維持法國內部胡格諾派的勢力)。因此,算一算宗教、政治和物質收益,與西班牙作戰看似是最優解。

第二,西班牙與法國的戰爭尚在繼續,這會妨礙西班牙對英作戰,也令法方有意與英國合作;法方不僅仍將西班牙或「哈布斯堡勢力」視為頭號敵人,也擔心英國會支持法國國內的胡格諾派和其他反對勢力。當時,路易十四因年幼尚未親政,主政法國的紅衣大主教馬扎然(Cardinal Mazarin)也是有黎塞留之風的現實主義者。在法國國內反英親西的天主教保守派眼中,這位紅衣主教連同其前任黎塞留,都是身穿紅衣的「黑主教」。

第三,英國對法談判和結盟也有助於牽製法國(包括限制法國與西班牙和解)和改善法國及其勢力範圍內新教徒的境遇。

在對法談判尚在進行時,英國就在1754年對西班牙開戰,主要是遠徵西班牙在加勒比海的殖民地比如牙買加等地,但遭受重挫,這加重了克倫威爾欲與法國結盟的意願。1655年11月,英法達成協議。雙方同意將停止敵對、不支持對方國家的反叛勢力、改善商業關係,法方還答應善待胡格諾派。

2017年出版的著作《英格蘭徵服牙買加:奧利弗 克倫威爾對帝國的追求》

到1657年,雙方又籤了一個更積極的條約。根據之,雙方將在對方與他國敵對時施以援手,並將共同出兵進攻西班牙控制下的「西屬尼德蘭」(Spanish Nethelands,大體是今天的比利時)的敦刻爾克(Dunkirk)地區。從該地出動的私掠船對英國的海運是一大威脅,英國的保王黨人還想將該地作為進攻英國的前沿基地(英法1655年協議令他們不得不將基地轉移到西屬尼德蘭,並與西班牙訂立了同盟關係),法方對西屬尼德蘭也有擴張欲望。1658年春夏,英法聯合進攻敦刻爾克的行動正式實施,敵人(既有西班牙軍隊,也有英國保王黨人和法國反政府勢力的武裝)很快被擊敗。敦刻爾克落入英國之手,這是一百多年來——自加來(Calais)在1558年被法國「收復」起算——英國再次在歐洲大陸擁有據點。

在近代英法關係史上,上述進攻性軍事同盟關係是截止此時的最高光時刻。但這個「光」屬於一划而過的流星。種種原因,比如圍繞宗教問題的爭吵(既涉及法國國內及其勢力範圍內新教徒的境遇,也涉及英國國內天主教徒的境遇),以及克倫威爾在1658年秋的去世,令該盟約很快成了「歷史文獻」。在克倫威爾死後,英國政局驟變,斯圖亞特王朝趁勢在1660年得以復闢。又一個查理——查理一世的與其同名的大兒子——成了英國的新國王,此即查理二世。

有後人評點說,克倫威爾的「聯法抗西」打壓了本就處在衰落期的西班牙,助推了本就處在崛起期的法國,這與維護歐洲均勢相悖,對路易十四親政時代法國的一家獨大有貢獻之功。您怎麼看?

在法國畫家夏爾·拉利維耶(Charles Larivière)的這幅作品(局部)上,法國名將杜倫尼子爵(Viscount of Turenne)正在1658年敦刻爾克之戰中指揮英法聯軍。

基於前述,對16世紀晚期到克倫威爾時代七十年左右的英國對法關係可有如下小結。

第一,英法之間有對抗甚至戰爭,但也不乏非敵對乃至協作的時候;後者遠多於前者,而且對抗的時間不長,烈度不高。

第二,在英法之間,非敵對和協作主要是由於有著共同的對手即西班牙(姑且將此稱為雙方有類似的戰略處境),對抗則主要源自宗教問題等「內政」問題。

第三,雙方大體都將「戰略問題」置於宗教問題之上,這是非敵對和相互協作遠多於對抗的主因。多說一句,這七十年是宗教矛盾對歐洲國際政治影響最大的時期,但該影響再大,也沒將超越教派之分的現實主義考慮排擠成國際政治舞臺的B角,身為「宗教戰爭」的最大牌案例的三十年戰爭也是如此。而且,當權者即便對外強調宗教事由,不論在多大程度上是發自真正的宗教感情,多少也是為了服務於「現實」的政治利益(比如刷新國內形象),無論是查理一世(新教徒眼中的親天主教分子)的拉羅謝爾之役、還是克倫威爾(公認的新教「聖鬥士」)對法國胡格諾派命運的不時關切,都同此理。

第四,該時期中,西班牙的地位在持續下降,法國的地位則呈上升勢頭。這意味著,不僅有助於英法之間維持非敵對乃至協作關係的動力在削弱,而且法國可能取代西班牙成為英國的頭號戒備對象。另一方面,宗教對立對國際政治的影響一直存在。因此,在克倫威爾時代落幕之際,是否英法對抗即將到來,如同英吉利海峽中正在生成的風暴?下篇再續。

這裡是每天帶給你驚喜的小石頭

微信公眾號:yimeishitou

相關焦點

  • 英國和法國,曾經是「百年仇敵」,現在為什麼變成了好朋友?
    英國和法國,曾經是「百年仇敵」,現在為什麼變成了好朋友?在近代時期,波蘭有一位猶太裔科學家,為了方便人們的交流,發明了一種語言,叫做「世界語」。這種語言的語法結構極為簡單,所以也是風行一時。但是,幾十年過去了,世界語並沒有流行起來。
  • 歷史上,英國和法國明爭暗鬥了上千年,為何吃虧的總是法國?
    公元1066年,法國諾曼第公爵威廉徵服不列顛,將這座孤懸於歐洲大陸之外的島嶼拉回了世界爭端的中心。由於威廉是法國諾曼第公爵,所以英國王室在法國擁有土地,屬於法國的諸侯。這使得英國國王在享有法國領地的同時,還不用受到法國國王制約,這讓法國人十分不爽。 於是乎,歷史上著名的表兄弟打架事件——英法百年戰爭,拉開了序幕。
  • 近代的泰國能夠保持獨立,到底有什麼原因?反正和實力無關
    在數百年地資本主義殖民浪潮中,泰國周邊地像緬甸、中南半島上地越南等國以及馬來半島,早已被西方列強染指。就算是遠東地區最強大地大清也被英國打開了大門,淪為了半殖民地。可唯獨泰國,卻神奇地保持了國家獨立,甚至將王朝世系傳承至今。因此,很多人對此感到不解,至於原因也是眾所紛紜。
  • 現在的法國和英國誰的實力強一些
    英國和法國現在都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都曾經是世界霸主,開啟近代工業國之一,現在則都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這一,英國是第一個超級大國,法國拿破崙時代也曾經稱霸世界,但就現在來看,法國遠遠比英國強大。
  • 「日不落帝國」英國如何崛起?
    在「英法百年戰爭」結束一直到1688年的光榮革命之前,專制王權才是英國近代崛起的根本——1649年英國革命之後雖然短暫的廢除了國王,但革命領袖克倫威爾建立了個人獨裁制。從歐洲內部來看,英國的崛起,是地緣戰略優勢的結果。並非由其生產力、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特殊性所決定。十字軍東徵結束以後,義大利地區發展最快,商業繁榮加上文藝復興,是經濟和文化中心。然後,緊靠義大利的法國和德意志也隨之崛起。
  • 歐洲「三國演義」:英國自古和法國關係好,為何與德國水火不容
    歐盟地處歐洲,成員國大多為發達國家,其中歐盟國力最為強大的國家就是英國,法國和德國,同時也被譽為歐盟的三駕馬車。這三個國家在世界舞臺上的存在感和影響力極高,並且英國和法國還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擁有一票否決權。但是這三個國家之間的關係並不然人滿意。自古以來,都一直上演著歐洲「三國演義」,英國和法國的關係好,和德國在歷史數次水火不容,這究竟上為什麼呢?
  • 荷蘭與法國百年恩怨,輝煌一時的荷蘭,如何在法軍入侵下走向終結
    但有趣的是,十八世紀以前都還是聯省共和國的荷蘭,是如何演變成統一的君主國呢?這其實和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法國有很大關係,下面,一起來看看荷蘭共和國如何在法軍入侵下走向終結?十六世紀,歐洲低地國發動叛變,起兵反抗西班牙的統治後,北方七省於1579年宣告成立尼德蘭低地七省聯合共和國。這個常被簡稱為尼德蘭的國家,號稱是當時世界上除了威尼斯共和國以外的第二個共和國。
  • 近代的亞洲遠東地區,為什麼只有中國、泰國以及日本保持了獨立?
    大航海時代來臨後,西方列強開始了瘋狂的圈地擴張。在數百年的資本主義殖民浪潮中,亞洲大部分地區都成為了列強們的殖民地,有些土地甚至直接被外國所吞併了。但從近代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在遠東地區僅有泰國、中國以及日本保持了國家的獨立,並沒有成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有句話概括起來其原因,還是挺有意思的,就是「中國太大、日本太強、泰國太巧。」雖然並不全面,但其實可以很形象地說明問題。
  • 中國近代百年看天津 近代天津的猶太人【專欄】
    常言有雲,「中國近代百年看天津」。民國時期,南有上海灘,北有天津衛,這兩座城市是近代中國繁華之所在,其中天津衛在近代史上佔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許多風雲人物在此處發跡或歸隱,很多重大事件在這裡發生影響著歷史進程。
  • 原來就是這幾個英國人,開啟了中國近代百年的恥辱
    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政府被迫在英國軍艦上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從此開啟了中國近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道光皇帝派林則徐到廣州禁菸時,義律的職務是英國駐華商務監督,所以林則徐禁菸的主要阻力,就是來自於義律對英商鴉片貿易的保護。好在林則徐雷厲風行,在虎門將兩萬餘箱鴉片盡數銷毀,挫敗了以義律為首的英國鴉片商人的阻撓,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義律在此之後繼續破壞禁菸活動,同時也在竭力鼓動英國政府發動蓄謀已久的侵略戰爭。
  • 氣候如何影響近代歐洲歷史
    早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就有了關於氣候、農業和社會變遷之間關係的研究,近些年來由於環境問題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大,對該領域的探索也突飛猛進。法國年鑑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布羅代爾在其宏著《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首次接觸氣候史。
  • 法國領土上為什麼有塊如此「英國範兒」的土地?
    法國的諾曼人進入英國建立了中世紀英國的第一個封建王朝——諾曼王朝,由此帶來的複雜繼承關係則讓英國在法國享有巨大的附屬領地,直接導致了後來的英法百年戰爭,英國人險些讓法蘭西亡國滅種。在相互糾纏的歷史戰爭中,這對冤家也逐漸迸發出近代的民族國家意識,也在兩國的歷史發展中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 法國為什麼在20世紀兩度提出與英國合併?
    於是,為了爭奪法國的王位,一場持續百年的戰爭把兩個國家打成了世仇。法國雖然最後贏得勝利,把金雀花家族的勢力基本趕出了法國,但代價也是極其慘重的。而法國則在歐洲大陸上縱橫捭闔,成為維持歐洲政治秩序的重要基石。上百年的血仇加上又是歐洲霸權的競爭對手,使兩個國家在後面的幾百年裡始終保持著對立。大航海開啟後,英法兩國又幾乎同時走上了殖民擴張的道路。從北美洲到東南亞,兩國之間的競爭無處不在。因為土地廣闊而又肥沃,人口多於英國,所以法國的國力更強一些,但法國還要分心於歐洲事務,投入海洋和殖民的資源始終不足。
  • 從英國著急脫歐,看不列顛島與歐洲大陸的愛恨情仇
    自1337年到1453年,這場經歷了116年的戰爭最終以法國獲勝告終。這場戰爭的結束在宣告中世紀步入尾聲的同時,也對英國、法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英國方面,英國因戰敗而失去了在歐洲大陸的全部領土,故而退回到不列顛島,將發展視野投向了更遠的海外;在對待歐洲的策略上,英國逐漸確定出「大陸均勢」的方針與原則,即讓歐洲大陸各方勢力保持相對平衡,不使任何一方有做大的機會。
  • 海峽群島:與法國海岸近在咫尺,為什麼卻是英國的領土?
    這個位於英吉利海峽中的小群島,又名諾曼第群島,與距它僅12海裡的法國諾曼第大區同名,但在它的主權,卻歸屬於80海裡之外的英國。英法間怎樣的博弈,使得這個近在法國海岸的群島,最終卻歸屬了英國呢?二、英法爭奪海峽群島諾曼第公國建立的前一百年,公國雖並不服從法國國王的統治,但對於諾曼第公爵是屬於法國國王的一個封臣這一點,卻並無多少異議,公爵和法王之間也一直保持著微妙的平衡,直到公元1066年,一件事情打破了這一平衡。
  • 石家莊近代老建築:正太飯店見證石門百年歷史縮影
    百年前,法國人在這裡興建了大量法式建築,至今還保留著不少遺存。因此,石家莊就成為了近代中法文化交流史上一座重要的城市。今年恰逢紀念正太鐵路修建110周年和中法兩國建交50周年,尋訪石家莊的近代老建築是我們挖掘歷史根脈,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法式洋房:城市住宅的鼻祖石家莊最早的一批城市住宅在哪裡呢?
  • 英國和法國是一對冤家,為何一戰後卻走到了一起
    文/寂寞的紅酒英國和法國是歐洲西部的兩個重要國家,是隔海相望的鄰居,也是恩怨糾葛不斷的一對宿敵。英國和法國的仇怨由來已久,如果說德法是死敵的話,英法就是「世仇」。從十一世紀起兩國就在爭鬥,以致釀成了曠日持久的英法百年戰爭。即使到了近代,兩國的關係仍然非常緊張,作為第一殖民帝國和第二殖民帝國,英國和法國一直在明爭暗鬥,鬥爭從歐洲蔓延到了世界各地,從歐洲一直打到北美,從中東一直打到印度。不過一戰後,這對宿敵卻突然握手言和,不僅摒棄了前嫌,而且還綁到了一起,成為了同進同退的鐵桿盟友。那麼為何一戰後,英法這對宿敵卻走到了一起?其實兩國走到一起主要有兩個原因。
  • 法國本土上的「小不列顛」,如何融入法蘭西?
    布列塔尼從「小不列顛」走向法國的過程,又經歷了些什麼?▲法國地區劃分,紅色為布列塔尼地區一、布列塔尼,法蘭西的「小不列顛」布列塔尼古稱「阿莫克利」,坐落於法國西北部,是一塊自大陸向海洋突出的半島,其三面環海,與英國隔海相望。布列塔尼人又名「布列吞人」,其起源是不列顛群島上居住的凱爾特人中的一支。
  • 從封建到現代:發達國家的崛起進程,以英國、法國和德國為例
    所謂興衰變化,各領風騷,近代以來各國的演變,猶如激昂的史詩、恢宏的畫卷。對此加以分析研究,可以讓我們以更透徹的眼光觀察世界。這裡以英國、法國、德國這三個歐洲國家為例,簡要概述發達國家是怎樣從封建社會邁入現代社會的。能把這三個發達國家的演變進程看清楚,有助於理解現代社會的很多現象。
  • 二戰中,英國跟法國是盟友,為什麼英國總是坑法國?
    二戰中,英國跟法國是盟友,為什麼英國總是坑法國?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國家都經歷過不少的戰爭,不管是哪個國家經歷戰爭都會給百姓們造成非常大的影響,但是每個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又不得不戰鬥,所以這就變成了一個死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