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和法國,曾經是「百年仇敵」,現在為什麼變成了好朋友?
在近代時期,波蘭有一位猶太裔科學家,為了方便人們的交流,發明了一種語言,叫做「世界語」。這種語言的語法結構極為簡單,所以也是風行一時。但是,幾十年過去了,世界語並沒有流行起來。在當今世界,「世界語」的使用者,只剩下一千萬人左右。而另外一種語言,實現了世界語的初衷,成為了「世界普通話」。
這種語言,就是英語。應該說,英語的母語者數量,並沒有突出的優勢,只能排世界第三位,比不上漢語,比不上西班牙語。但是,以英語為第二語言的人,數量非常多。據說,除了英語國家,全世界共有45個國家,會說英語的人口,佔全國總人口的一半以上。不過,會說英語,不代表「會說英語」。
以法國為例,如果一個英語流利,但是法語只會打招呼的外國人,到法國去旅遊,就有可能遭遇「歧視」。在剛開始,你用法語和法國人打招呼,他們就會非常高興,和你攀談。但是你馬上就聽不懂了,只好改用英語和他交談。在這個時候,法國人就會對你翻白眼,並不再與你說話,轉身走了。
是因為法國人不懂英語嗎?不是的,幾乎所有的法國人,都可以說流利的英語。法國人之所以這樣做,是出於一種民族自尊心。在近代初期,法語是歐洲大陸最流行的語言,在很多歐洲國家,比如德國和俄羅斯,上流社會以說法語為榮,這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但是現在,法語越來越不是英語的對手。
曾經的英國和法國,可以說是「時代仇敵」。在歐洲歷史上,有一場「百年戰爭」,主角就是英國和法國。當時英國人進攻法國,佔領了好多地方。但是,英國人最終被法國人民擊退了。英國人很識時務,於是不再與法國人爭奪歐洲大陸,轉而向西發展,去美洲開闢「新大陸」去了(這是正確的做法)。
但是,二戰以後,英國和法國的關係,可以說是非常好,簡直是「好朋友」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轉變?因為這兩個國家,都不是什麼世界大國了,恰恰相反,全都變成了二流國家,只有團結起來,才能保護本國人民的利益。還有一個原因,英國和法國,都是美國的盟友,所以美國人的態度也很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