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公司「閒錢」買理財產品:半年花1495億,有公司豪擲30億募集資金

2020-12-24 每日經濟新聞

當再融資新規於今年2月落地,當新冠疫情突然暴發席捲大部分行業,在複雜多變的2020年上半年裡,A股上市公司錄得了一份1495.41億元的理財帳單。

疫情之下,在A股上市公司理財產品購買金額較去年上半年下降背後,誰仍是「財大氣粗」的理財新力量?誰在用募集資金買銀行理財?誰又因購買理財產品程序問題而被罰?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使用Wind統計發現,2020年上半年,認購了理財產品(僅含銀行理財產品、證券公司理財產品和投資公司理財產品)的A股481家上市公司中,超半數為中小板、創業板公司。

監管層對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披露有程序性要求,並執行事後監管。記者發現,自2001年以來,A股共有35家上市公司因購買理財產品違規被監管部門處罰,其中8家為國有企業,其餘皆為民營企業。此外,被處罰的企業中,有20家為中小板或創業板上市公司。

誰熱衷於買理財產品?中小創公司佔比過半

對A股上市公司來說,購買理財產品被認為是一個常規操作,不過也不是所有上市公司都熱衷於投資理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中購買過理財產品的公司合計為481家,涉及理財產品共3182隻,累計發生金額1495.41億元。

具體來看,在481家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中,中小板公司為122家,創業板公司134家;其他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司包括:上交所主板、科創板公司合計207家,深交所的主板上市公司18家。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主板公司,深交所的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的理財熱情更高一些。在481家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中,中小板和創業板的公司合計佔比為53.22%。

其中,122家中小板公司購買理財產品737個,認購合同金額為327.33億元;134家創業板公司購買理財產品954個,認購合同金額為323.19億元。

對此,一家中小板上市公司高層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小板、創業板公司之所以青睞購買理財產品,與證券市場的再融資政策變化有關。

距離公開徵求意見逾三個月後,再融資新規於今年「情人節」這天正式落地。2月14日晚間,證監會官網發布了「上市公司再融資制度部分條款調整涉及的相關規則」,與此同時再融資新規也一併發布。

「取消創業板定增需連續2年盈利,鎖定期限縮短一半,發行價可打8折,延長批文有效期至12個月……」修訂後的再融資規則,全面放寬了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再融資要求,對發行條件、鎖定和定價機制等進行了大鬆綁。

在一位不願具名的地方資本市場行業協會人士看來,從資金來源來說,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基本上來自於閒置募集資金和自有資金,其中,將部分暫時閒置的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也是上市公司的常規做法。

政策鬆綁,直接推漲了A股市場的再融資規模。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截至8月5日,今年上市公司再融資(包括增發、可轉債、配股和優先股)金額合計6228.2億元,其中增發規模已經超過去年同期。與此同時,證監會對增發項目的審核進一步提速,僅7月份就有32家公司增發獲發審委審核通過。

在上述行業協會人士看來,「募投項目不可能將資金進行一次性投入,進而會造成部分資金閒置,這些錢閒著也是閒著,倒不如買理財產品來達到錢生錢的效果」。

理財本金來自哪?超募資金是個必選項

作為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資金處理方式,除了自有資金,用閒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也成為上市公司的一個常規操作。

山東一家正在用募集資金投資理財的上市公司的人士表示:「我們的募投項目二期還沒投產,這部分錢暫時用不到,所以就買了理財產品。而且相比於銀行存款利息,理財的收益相對高一點。」

不過,相比將擬用於募投項目的資金進行理財,同樣來源於募集資金的另外一部分——超募資金,也是上市公司理財的另一大資金出處,這也成為一個必選項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研究發現,對於理財目的,上市公司一般會在公告中提到:為提高公司資金使用效率,合理利用閒置資金,在不影響公司正常經營的情況下,公司擬利用超募資金購買短期銀行保本理財產品,以增加公司收益。

前述行業協會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新股發行開始「市場化」以後,由於新股定價的不確定性,上市公司募集資金超過投資項目計劃實際所需資金,由此出現「超募」現象,尤其是融資政策寬鬆的時候,創業板、中小板的上市公司超募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

如今,超募也不僅僅出現在中小板、創業板公司中。一年前,對於首批科創板企業的募資情況,安信證券在研報中指出,根據初步詢價結果,科創板首批25家公司擬融資規模為310億元,實際募資規模達370億元,超募60億元,平均每家企業超募2.37億元,平均超募比例達到35%,整體超募比例約20%,發行溢價明顯。超募成為科創板IPO的普遍現象。

「他們(募投項目)需要得少,但募集得多,這都是政策原因,不是他們的初衷。」在多位資本市場再融資領域的人士看來,除利用超募資金投資主業外,超募資金普遍未能擺脫眾多超募資金的必選項目——投資理財。

9月11日,朗科科技(300042,SZ)發布《關於使用部分閒置募集資金及超募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公告》,公司決定使用部分閒置募集資金1.1億元、部分超募資金6000萬元,共計1.7億元購買光大銀行深圳分行對公結構性存款掛鈎匯率產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這已經是朗科科技自進入8月份以來,第三次發布用超募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此前,朗科科技在7、8月份分別通過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了使用超募資金及閒置募集資金擇機購買銀行短期保本理財產品的議案,決定繼續使用額度不超過5.3億元的公司超募資金及閒置募集資金(含利息和理財收益)擇機購買短期銀行保本理財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政策要求,為控制風險,額度內資金只能用於購買一年以內的短期商業銀行保本理財產品,不得用於證券投資,不得購買以股票及其衍生品以及無擔保債券為投資標的銀行理財產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這96家超百億市值公司不差錢?超500億募資買了銀行理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A股2020年半年報,發現共有96家市值超百億(市值統計時間為9月9日)的上市公司明確披露,用募集資金購買了理財產品,累計發生金額超過500億元。在這96家上市公司中,還有72家公司同時使用了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

超百億市值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時出手更為大方。在96家半年報中披露了使用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中,委託理財發生額最大的為維生素龍頭企業新和成。其2020年半年報顯示,新和成在委託理財方面,使用了募集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委託理財發生額達38.2億元。

此外,光啟技術、華數傳媒等市值過百億的上市公司在2020年上半年使用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發生額都超過了30億元。

不菲的資金投入也帶來了可觀的理財收益。新和成、光啟技術、華數傳媒3家公司在半年報中也披露了,2020年上半年收到的理財及結構性存款收益分別達7349.18萬元、1130.2萬元和6545.8萬元。

不過,當市值超百億的上市公司在今年上半年積極進行理財投資,不乏其中一些公司2020年上半年出現了業績下滑的情況。

其中,今年上半年委託理財發生額達15億元的美年健康,其同期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虧損7.82億元,較去年同期由盈轉虧。

對於業績虧損,美年健康表示,受疫情影響,報告期內公司旗下第一家體檢中心於3月底開門營業,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5月、6月公司各體檢中心到檢人次、客單價、收入等都已逐步恢復到往年同期水平,部分甚至已超過歷年水平,但上半年度公司總體收入、利潤水平仍受到較大影響。

而上半年虧損的美年健康也在今年6月降低了未來用於進行現金管理的暫時閒置募集資金金額。公告顯示,同意公司使用不超過6億元的暫時閒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投資安全性高、流動性好、有保本約定的投資產品,期限自董事會通過之日起至2021年5月31日止。在此之前,美年健康可滾動使用的資金額度為不超過15億元。

理財只要賺錢就行?35家上市公司被處罰

從收益上看,理財投資雖比銀行利息要高,但出於「理財有風險,投資需謹慎」的考慮,上市公司在熱衷於理財的同時,也必然要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性。

「時間一般很短,資金可能隨時就得用,我們所選擇的理財產品都屬於短期,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的都有。」華東地區一家從事畜禽養殖的上市公司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稱。

不過,除了經過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外,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除了賺錢,還要遵守監管定下的規矩。

比如,在《深圳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中,包括委託理財在內的對外投資,就被列為應披露的交易,並明確了披露的標準:「交易涉及的資產總額佔上市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10%以上,該交易涉及的資產總額同時存在帳面值和評估,以較高者作為計算數據。」在發生「提供財務資助」和「委託理財」等事項時,「應當以發生額作為計算標準,並按交易時的類型在連續十二個月內累計計算」。

事實上,在上市公司的理財投資中,單個短期理財產品的投資期限一般不超過十二個月,運用超募資金投資的品種為短期的銀行保本理財產品。

一位山東A股公司副總裁分析稱,作為上市公司,審計會進行嚴格把關,理財產品到期後,要通過董事會、股東大會再履行程序,主要是期限,「一般是一年內,到期了必須要回來,這是很嚴肅的一件事情」。

不過,除了時限要求,在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規模上,上市公司也經常在算總帳時「犯錯」,並因超出標準未做披露而被「事後監管」。

圖片來源:攝圖網

以柘中股份(002346,SZ)為例,該公司2018年度使用自有資金、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累計發生額3.13億元,超過柘中股份2017年經審計淨資產的10%,但柘中股份未按要求披露臨時公告。2019年12月2日,柘中股份被深交所中小板公司管理部出具監管函。

此外,也有上市公司因為「超標」被警示。2016年1月18日,道森股份(603800,SH)召開股東大會審議通過《關於使用部分閒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的議案》,同意公司在股東大會審議通過之日起12個月內使用不超過3億元的暫時閒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期間,公司兩次購買理財產品總額超過3億元,分別超出授權額度5139萬元和3500萬元,但公司未及時就超額部分履行決策程序和信息披露義務。

2017年12月21日,道森股份被上交所根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第五十九條的規定,採取出具警示函的監管措施。

曾進行理財投資的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這是一個常規業務,權限經董事會、股東大會就能通過,然後交易所進行事後監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自2001年以來,共有35家A股上市公司因購買理財違規被監管部門處罰,其中8家為中央或地方國有企業,其餘皆為民營企業。此外,被處罰的企業中,有20家為中小板或創業板上市公司。

也分淡旺季,上市公司理財熱將重新升溫?

「理財本身的初衷也是為了上市公司的盈利,因為資產閒置也就閒置了,倒不如買理財產品,帶來一定收益。」在前述行業協會人士看來,處罰也基本以書面或口頭警告為主,一者這種超出範圍很輕,二者就是在發現問題後,能夠迅速糾正,情節比較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上市公司因理財被處罰的違規事件,監管部門均是在事後發現,而處罰手段多為書面警示、通報批評、監管談話等。

「這方面最多就是一個程序違規,上市公司的違規是分類別、分性質,本身錢沒有跑出去,只是一種理財,理財本身的初衷也是為了上市公司的盈利。」一位上市公司高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不過,通過理財盈利,並不是所有上市公司都在做,而從被處罰信息來看,A股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也有「淡旺季」。

事實上,閒置募集資金可買理財產品的限制,直到2012年底才正式放開。2012年12月21日,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以下簡稱2號要求),從政策層面放鬆對上市公司閒置募集資金的限制,允許上市公司使用閒置資金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投資產品,包括國債和銀行理財產品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在2號要求出臺之前,聖達萊(002473,SZ,現為ST聖萊)、深圳惠程(002168,SZ,現為惠程科技)、閩東電力(000993,SZ)、中農資源(600313,SH,現為農發種業)、金陵藥業(000919,SZ)、華東醫藥(000963,SZ)6家公司曾因「募集資金理財不規範」被通報批評或被行政處罰。

相比於政策開閘前的謹小慎微,2012年至2019年,有29家A股公司受到處罰,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上市公司對理財的熱衷。

在多位資本市場人士看來,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積極性,源自政策的放寬,尤其與資本市場的再融資政策息息相關。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年底「閒置募集資金可買理財產品」新規出臺後,上市公告購買理財產品呈暴發狀態。

自2012年政策開閘,A股上市公司的理財規模連年高漲,並在2018年達到頂峰。在2018年創出峰值後,上市公司的「理財熱」,在2019年出現了降溫。不過,隨著調整後的再融資規則於今年2月份公布實施,A股上市公司的再融資熱情重燃,被用來理財的資金規模可能也會水漲船高。

在一位券商策略人士看來,「最近上市公司公布的理財計劃較多,可能與兩方面原因有關:一是理財收益高於銀行存款,這樣做能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二是今年疫情影響了部分企業的開工率,但貨幣流動性又比較寬鬆,上市公司乾脆將富餘現金轉向理財投資」。

記者手記丨疫情下熱衷理財的上市公司,更應專注主業

A股上市公司不缺錢?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上半年,大量A股上市公司利用自有資金、閒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

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增加收益,部分上市公司理財熱情高漲,這與今年再融資新規落地、疫情影響企業開工率等情況也有關。

不過上市公司熱衷於購買理財產品,也存在著對投資者利益損害的可能,證監會曾在2017年時強化上市公司理財的信披要求,就是旨在促進公司專注主業,防範資金「脫實向虛」。當時間來到2020年,也望熱衷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在積極進行財務投資等運作的同時,做好運營規劃,不要荒廢了主業。

記者:彭斐 宋可嘉 湯輝 張海妮

實習生楊煜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張海妮 湯輝

視覺:鄒利

排版:張海妮 湯輝 陳彥希

相關焦點

  • 1100家上市公司豪擲1萬億「閒錢」理財 結構性存款成絕對...
    1100家上市公司豪擲1萬億「閒錢」理財,結構性存款成絕對主角 摘要 【但求保本!1100家上市公司豪擲1萬億「閒錢」理財 結構性存款成絕對主角】數據顯示,截至11月23日,有1143家上市公司公告購買理財產品,累計購買金額達到1.14萬億元,無論是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家數和累計購買金額均略少於去年。整體來看,結構性存款成為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絕對主力。這顯示出,本金安全是上市公司理財的首要訴求。
  • 2016年767家上市公司斥資7627億買理財產品
    據調查,眾多上市公司與普通投資者一樣,更多地利用手中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僅2016年12月30日當天,就有近50家上市公司斥資43.1億元購入理財產品。  事實上,這種情況近年頗為常見。  58%認購資金  為閒置募集資金  記者統計發現,2016年共有767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其中有11家公司認購金額在60億以上,排名前兩位的是
  • 誠邁科技:股東南京泰澤未減持公司股份,減持計劃時間已過半
    每經AI快訊,誠邁科技(SZ 300598,收盤價:142.55元)9月18日晚間發布公告稱,2020年9月18日,公司收到股東南京泰澤出具的《關於減持計劃實施進展情況的告知函》,南京泰澤披露的股份減持計劃中設定的減持時間已過半。
  • 猴年767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11家認購額超60億
    1.49萬億的再融資、1381億的首發融資,A股上市公司融資額不斷攀登高峰的同時,上市公司的閒置資金也日益增加。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閒置資金也成為上市公司費勁心思的一件事兒。 這不,在辭舊迎新之際,眾多上市公司就與普通投資者一樣,利用手中閒置資金屢屢購買理財產品,僅2016年12月30日當天,就有近50家上市公司斥資43.1億元購入理財產品。
  • 豪買4000億!上市公司青睞理財產品 但收益率正在走低
    原標題:豪買4000億!上市公司青睞理財產品,但收益率正在走低 摘要 【豪買4000億!
  • 主業不行 副業來湊 上市公司豪擲1.65萬億理財 天茂集團583億拔頭籌
    上市公司理財產品規模創新高新年伊始,上市公司頻頻發布使用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據Wind資訊顯示,截至1月9日,2019年以來已有159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352隻,累計購買金額為279.84億元。
  • 上市成套利通道:萬億募集資金流入「金融內循環」
    近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專題會議上要求,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要督促上市公司規範使用募集資金。那麼,上市募集的資金目前都在如何使用,投向哪裡?《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千家上市公司的資金正通過買理財在金融市場循環,並未真正用於實體經濟投資。Wind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共有1164家上市公司累計購買理財產品16558次,認購金額將近1.2萬億元。
  • 金時科技:關於公司全資子公司使用閒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公告
    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合理利用閒置資金,在不影響公司日常經營業       務的開展及確保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公司及全資子公司使用閒置募集資金在一定       額度範圍內進行現金管理,在該額度內資金可循環滾動使用,增加公司收益。
  • 國光連鎖:使用閒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進展公告
    行發行的安全性高、流動性好、有保本約定的銀行理財產品,有效期為自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之日起12個月,在該有效期內,資金可以滾動使用。公司獨立董事、監事會、保薦機構對前述議案發表了同意意見。一、本次委託理財概況 (一)委託理財目的 為充分發揮募集資金使用效率,在確保不影響募集資金項目建設和募集資金使用計劃的前提下,公司擬使用部分暫時閒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以適當增加公司收益,保障公司股東的利益。
  • 康隆達:使用暫時閒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進展公告
    萬元暫時閒置募集資金購買期限不超過一年的理財產品,在保證募集資金安全的前提下,不影響募集資金投資項目正常建設、主營業務運營和公司日常資金周轉,經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在本次會議審議通過之日起一年有效期內可以滾動使用,並授權公司董事長最終審定並籤署相關實施協議或合同等文件。
  • 豪擲1萬億買理財?1100家上市公司為何有這麼大手筆?為了保本?
    在大家印象中,上市公司實力強大、資金雄厚、投資機會多,應該不會購買理財產品。但有數據顯示,截至11月23日,有1143家上市公司公告購買理財產品,累計購買金額達到了1.14萬億元。可以說,理財產品在上市公司眼中可是「香餑餑」。這又是為什麼呢?小招這就為大家分析一波。
  • 年收入90億,拿125億理財?中公教育難道是家搞投資的公司?
    1.貨幣資金含量高,總資產佔比33%2.交易性金融資產佔比高,也就是公司用錢買的理財,有26.9%3.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資產也不少,有12.8%,都是定期存款這樣加起來一算但是如果繼續往下看就能發現問題了,這麼有錢的公司帳上還有21%的短期借款。現金多、理財多、存款多讓我們產生了兩個問題:1.公司哪來這麼多錢去買理財?2.有這麼多錢去搞理財為何還要去借款?
  • 2016年767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總金額超7000億元
    新華社杭州2月1日電 根據萬得金融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有767家上市公司購買了包括銀行理財、結構性存款等各類存款、證券公司理財產品、私募、信託、基金專戶以及逆回購等理財產品,總金額達7268.76億元,兩項數據分別較上年增長23%
  • 明泰鋁業:使用募集資金購買4.5億元理財產品
    中國財富網訊(劉凱)10月30日,河南明泰鋁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泰鋁業」)發布公告稱,明泰鋁業繼續使用暫時閒置2017年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及2019年公開發行可轉債募集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詳情如下:(一)使用暫時閒置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情況
  • 預付卡沉澱資金 聯華超市購買20億理財產品
    聯華超市(0980.HK)2月17日發布公告稱,聯華旗下子公司聯華華商分別向溫州銀行、杭州銀行、上海銀行和招商銀行購買了合計約11億人民幣的理財產品,這些理財產品的期限均在一年左右,預期投資回報率在4%至4.6%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