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但求保本!1100家上市公司豪擲1萬億「閒錢」理財,結構性存款成絕對主角
摘要
【但求保本!1100家上市公司豪擲1萬億「閒錢」理財 結構性存款成絕對主角】數據顯示,截至11月23日,有1143家上市公司公告購買理財產品,累計購買金額達到1.14萬億元,無論是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家數和累計購買金額均略少於去年。整體來看,結構性存款成為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絕對主力。這顯示出,本金安全是上市公司理財的首要訴求。(中國證券報)
數據顯示,截至11月23日,有1143家上市公司公告購買理財產品,累計購買金額達到1.14萬億元,無論是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家數和累計購買金額均略少於去年。整體來看,結構性存款成為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絕對主力。這顯示出,本金安全是上市公司理財的首要訴求。
全年或維持高位
整體來看,進入第三季度,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頻次明顯提升。
有銀行人士指出,隨著經濟的回暖和年底應收帳款等資金的回流,企業閒置資金會逐步增加,購買理財的規模會維持在較高水平。
另一方面,近兩年是IPO大年,新上市企業閒置募集資金也為上市公司理財帶來了巨大的增量。上市公司公告顯示,與往年相比,上市公司使用閒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情形較以往明顯增加。這顯示部分上市公司在手資金充裕。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對記者表示,近兩年IPO企業數量較以往大增,剛上市的企業普遍在手資金充足,同時上市募得的資金並非一次性投完,因此部分閒置的資金由此被上市公司拿來購買理財產品。
歐普照明、江蘇國泰、隆基股份和南方航空等10家上市公司今年至今購買理財產品的累計金額超過100億元。
結構性存款成絕對主力
隨著保本銀行理財產品式微,結構性存款成為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的絕對主力,不少銀行對大客戶還推出了定製結構化存款產品。
以江蘇國泰為例,其累計318億元理財資金投向中,除購買了兩期工商銀行發行的保本銀行理財產品外,其餘都陸續投向了結構性存款,涉及工商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等多家銀行的結構性存款產品。
除了結構性存款外,通知存款、大額存單和國債逆回購等產品也是上市公司青睞的品種。
渤海輪渡一直是1天國債逆回購的忠實粉絲。數據顯示,今年至今,渤海輪渡累計進行了87次1天國債逆回購的操作,累計投入金額達91.05億元,預期收益率在0.9%-3.71%之間。
部分老產品吸金能力頗強。歐普照明的明細顯示,其相當部分的資金購買了農業銀行的「天天利滾利」產品。齊翔騰達今年以來絕大多數資金都投向了天天利滾利產品。
部分上市公司投資了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養元飲品投資了工銀理財旗下恆睿進取權益類法人私募理財產品和鑫添益固收增強6個月定期開放式法人理財產品,共計投資3億元。
遭遇強勁競爭
目前來看,信託由於非標產品減少,上市公司時常求而不得。而券商收益憑證和私募基金越來越受到部分上市公司的認可,其中券商收益憑證規模增速很快。
券商收益憑證的競爭力來自於是《資管新規》後市場中兩個號稱可保本的產品之一(另一個是結構性存款)。券商收益憑證是一種表內負債,券商對收益憑證具有法定責任。而《資管新規》之後,銀行理財不能再明示暗示自己保本,不少產品收益也略低於收益憑證。因此券商收益憑證存在感不斷加強,甚至經常出現產品秒光的情形。另一方面,監管給收益憑證劃下了「發行餘額不得超過證券公司淨資本的60%」的紅線,但在券商淨資本的大基數下,券商收益憑證仍有較大的發行空間。舒泰神最新公告顯示,以計息日計,舒泰神今年累計購買的券商收益憑證金額已經超過10億元,涉及中信、華泰、安信等多家券商,產品期限從34天到365天不等。公司最新計劃購買3000萬元德邦興福(360天)93號收益憑證,預計其收益率為4%。此外,西藏天路等公司今年以來累計投資券商收益憑證金額也達到了10億元。
而部分上市公司轉向私募基金則更容易理解,即通過私募基金更加靈活的資產配置獲取更高的收益。據記者不完全統計顯示,截至11月23日,今年來已有25家上市公司共拿出超過17億元認購25隻私募基金的份額。其中不乏一些大手筆投資。例如養元飲品公告稱,公司將使用12.73億元閒置自有資金進行理財投資,其中6億元全部用於申購明毅博厚的二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而明毅博厚的資金管理規模在百億以上。
還有一些上市公司購買了外資私募產品,富安娜就公告,出資3000萬元購買了境外資管巨頭路博邁產品路博邁債券1號私募基金(淨值型開放式債券基金),預期年化收益率為3.5%-5%。路博邁是擁有81年歷史的美國資產管理機構,被稱為「共同基金之父」。
不過私募基金行業整體還在激烈競爭之中,投資風格迥異,部分機構風險不容小覷。近期,華領資產法定代表人孫某以涉嫌集資詐騙罪被依法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此前,華領資產爆雷影響到了上海洗霸、中原內配等上市公司,相關公司不得不計提減值準備。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DF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