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求保本!1100家上市公司豪擲1萬億「閒錢」理財 結構性存款成絕對...

2020-12-24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但求保本!1100家上市公司豪擲1萬億「閒錢」理財,結構性存款成絕對主角

摘要

【但求保本!1100家上市公司豪擲1萬億「閒錢」理財 結構性存款成絕對主角】數據顯示,截至11月23日,有1143家上市公司公告購買理財產品,累計購買金額達到1.14萬億元,無論是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家數和累計購買金額均略少於去年。整體來看,結構性存款成為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絕對主力。這顯示出,本金安全是上市公司理財的首要訴求。(中國證券報)

  數據顯示,截至11月23日,有1143家上市公司公告購買理財產品,累計購買金額達到1.14萬億元,無論是購買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家數和累計購買金額均略少於去年。整體來看,結構性存款成為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絕對主力。這顯示出,本金安全是上市公司理財的首要訴求。

  全年或維持高位

  整體來看,進入第三季度,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頻次明顯提升。

  有銀行人士指出,隨著經濟的回暖和年底應收帳款等資金的回流,企業閒置資金會逐步增加,購買理財的規模會維持在較高水平。

  另一方面,近兩年是IPO大年,新上市企業閒置募集資金也為上市公司理財帶來了巨大的增量。上市公司公告顯示,與往年相比,上市公司使用閒置募集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情形較以往明顯增加。這顯示部分上市公司在手資金充裕。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對記者表示,近兩年IPO企業數量較以往大增,剛上市的企業普遍在手資金充足,同時上市募得的資金並非一次性投完,因此部分閒置的資金由此被上市公司拿來購買理財產品。

  歐普照明江蘇國泰隆基股份南方航空等10家上市公司今年至今購買理財產品的累計金額超過100億元。

  結構性存款成絕對主力

  隨著保本銀行理財產品式微,結構性存款成為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的絕對主力,不少銀行對大客戶還推出了定製結構化存款產品。

  以江蘇國泰為例,其累計318億元理財資金投向中,除購買了兩期工商銀行發行的保本銀行理財產品外,其餘都陸續投向了結構性存款,涉及工商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等多家銀行的結構性存款產品。

  除了結構性存款外,通知存款、大額存單和國債回購等產品也是上市公司青睞的品種。

  渤海輪渡一直是1天國債逆回購的忠實粉絲。數據顯示,今年至今,渤海輪渡累計進行了87次1天國債逆回購的操作,累計投入金額達91.05億元,預期收益率在0.9%-3.71%之間。

  部分老產品吸金能力頗強。歐普照明的明細顯示,其相當部分的資金購買了農業銀行的「天天利滾利」產品。齊翔騰達今年以來絕大多數資金都投向了天天利滾利產品。

  部分上市公司投資了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養元飲品投資了工銀理財旗下恆睿進取權益類法人私募理財產品和鑫添益固收增強6個月定期開放式法人理財產品,共計投資3億元。

  遭遇強勁競爭

  目前來看,信託由於非標產品減少,上市公司時常求而不得。而券商收益憑證和私募基金越來越受到部分上市公司的認可,其中券商收益憑證規模增速很快。

  券商收益憑證的競爭力來自於是《資管新規》後市場中兩個號稱可保本的產品之一(另一個是結構性存款)。券商收益憑證是一種表內負債,券商對收益憑證具有法定責任。而《資管新規》之後,銀行理財不能再明示暗示自己保本,不少產品收益也略低於收益憑證。因此券商收益憑證存在感不斷加強,甚至經常出現產品秒光的情形。另一方面,監管給收益憑證劃下了「發行餘額不得超過證券公司淨資本的60%」的紅線,但在券商淨資本的大基數下,券商收益憑證仍有較大的發行空間。舒泰神最新公告顯示,以計息日計,舒泰神今年累計購買的券商收益憑證金額已經超過10億元,涉及中信、華泰、安信等多家券商,產品期限從34天到365天不等。公司最新計劃購買3000萬元德邦興福(360天)93號收益憑證,預計其收益率為4%。此外,西藏天路等公司今年以來累計投資券商收益憑證金額也達到了10億元。

  而部分上市公司轉向私募基金則更容易理解,即通過私募基金更加靈活的資產配置獲取更高的收益。據記者不完全統計顯示,截至11月23日,今年來已有25家上市公司共拿出超過17億元認購25隻私募基金的份額。其中不乏一些大手筆投資。例如養元飲品公告稱,公司將使用12.73億元閒置自有資金進行理財投資,其中6億元全部用於申購明毅博厚的二號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而明毅博厚的資金管理規模在百億以上。

  還有一些上市公司購買了外資私募產品,富安娜就公告,出資3000萬元購買了境外資管巨頭路博邁產品路博邁債券1號私募基金(淨值型開放式債券基金),預期年化收益率為3.5%-5%。路博邁是擁有81年歷史的美國資產管理機構,被稱為「共同基金之父」。

  不過私募基金行業整體還在激烈競爭之中,投資風格迥異,部分機構風險不容小覷。近期,華領資產法定代表人孫某以涉嫌集資詐騙罪被依法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此前,華領資產爆雷影響到了上海洗霸中原內配等上市公司,相關公司不得不計提減值準備

(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DF064)

相關焦點

  • 豪擲1萬億買理財?1100家上市公司為何有這麼大手筆?為了保本?
    在大家印象中,上市公司實力強大、資金雄厚、投資機會多,應該不會購買理財產品。但有數據顯示,截至11月23日,有1143家上市公司公告購買理財產品,累計購買金額達到了1.14萬億元。可以說,理財產品在上市公司眼中可是「香餑餑」。這又是為什麼呢?小招這就為大家分析一波。
  • 豪買4000億!上市公司青睞理財產品 但收益率正在走低
    上市公司青睞理財產品 但收益率正在走低】數據顯示,截至5月16日,2020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累計理財產品購買金額達4313.99億元,其中,結構性存款佔比近74%,成為2020年上市公司「最愛」的理財產品。(中國證券報)   理財產品收益率雖然不斷下行,但上市公司對其還是青睞有加。
  • 主業不行 副業來湊 上市公司豪擲1.65萬億理財 天茂集團583億拔頭籌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邸凌月 劉春燕 深圳、北京報導只有普通老百姓關注理財嗎?不,上市公司在這方面毫不示弱。據Wind資訊統計,2018年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規模再創新高,高達1.65萬億元。
  • 上市成套利通道:萬億募集資金流入「金融內循環」
    近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專題會議上要求,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要督促上市公司規範使用募集資金。那麼,上市募集的資金目前都在如何使用,投向哪裡?《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千家上市公司的資金正通過買理財在金融市場循環,並未真正用於實體經濟投資。Wind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共有1164家上市公司累計購買理財產品16558次,認購金額將近1.2萬億元。
  • 什麼是結構性存款,真的能「保本保息」嗎?
    什麼是結構性存款?結構性存款可以認為是我們原有儲蓄存款的一種升級款,它把傳統的儲蓄存款與市面上的金融衍生品進行融合,以博取較高的收益,100%保本型的結構性款你可以給他理解為以往我們所熟知的銀行保本理財產品。
  • A股公司「閒錢」買理財產品:半年花1495億,有公司豪擲30億募集資金
    中小創公司佔比過半 對A股上市公司來說,購買理財產品被認為是一個常規操作,不過也不是所有上市公司都熱衷於投資理財。《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中購買過理財產品的公司合計為481家,涉及理財產品共3182隻,累計發生金額1495.41億元。
  • 猴年767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11家認購額超60億
    1.49萬億的再融資、1381億的首發融資,A股上市公司融資額不斷攀登高峰的同時,上市公司的閒置資金也日益增加。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閒置資金也成為上市公司費勁心思的一件事兒。 這不,在辭舊迎新之際,眾多上市公司就與普通投資者一樣,利用手中閒置資金屢屢購買理財產品,僅2016年12月30日當天,就有近50家上市公司斥資43.1億元購入理財產品。
  • 上市公司理財熱「退燒」銀行出奇招留「金主」
    認購金額同比減三成提高公司資金使用效率,對公司閒置資金或自有資金採取多種方式進行資產配置是國際通行做法。國內上市公司也不例外。回顧過去八年的數據來看,A股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熱情持續高漲,認購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數量和認購金額逐年攀升。
  • 結構性存款的來龍去脈
    (六)結構性存款與保本理財的同與不同 保本理財幾乎所有的銀行都可以發行,而結構性存款必須要有一定的資格,這是我們直接感受到的最大區別。當然除此之外,它們還有以下幾個關聯性。
  • 上市公司理財熱現降溫跡象 銀行搶「金主」新招迭出
    認購金額同比減三成一直以來,利用閒置資金或自有資金購買理財產品,被諸多上市公司視為既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又帶來穩定收益的重要投資手段。並且,大部分上市公司會選擇期兼具高安全性和保本特點的銀行短期理財產品。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8年,A股上市公司累計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從25.3億元升到1.77萬億元,購買熱情持續高漲,認購金額逐年攀升。然而,步入2019年後,上市公司理財熱突然開始降溫。根據Wind統計,2019年一季度,滬深兩市共有805家上市公司持有4865隻理財產品,累計認購金額3190.42億元。
  • 結構性存款「生變」 什麼是「結構性存款」?
    究其原因,一方面,2018年以來,存款競爭壓力不斷加大,對於各家銀行來說,亟需創新「攬儲利器」吸引客戶、爭奪市場份額;另一方面,「資管新規」已明確要求,禁止發行保本理財產品。「根據新規,銀行理財產品需打破『剛性兌付』,今後將更多發行淨值型理財產品,即沒有明確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的產品。但是,目前很多投資者仍習慣接受『保本保息』的產品,結構性存款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這部分需求。」
  • 銀行攬儲正烈,靠檔計息產品被規範,理財、結構性存款成替代?
    獨角金融獲悉,一些銀行近期已取消靠檔計息產品,轉而積極推薦自家其它理財產品。那麼,對普通用戶而言,已購買的靠檔計息產品會有影響嗎?銀行其它諸如結構性存款、普通定期存款、理財產品等很多產品能成為替代選擇嗎?1靠檔計息產品被規範,智能存款會否受影響?
  • 有什麼保本型理財產品?
    那麼普通老百姓們可以比較方便投資的保本理財產品究竟有哪些?一、商業銀行金融機構的儲蓄存款。可別不把儲蓄存款不當作是理財工具啊!你可以把積蓄和日常閒錢存進商業銀行,而銀行會每天按照約定的利率給你計算利息,到你需要用錢去銀行提款時,除了能拿回本金,還能夠得到一筆利息收入。由於存款對於銀行來說是一筆負債,因此只要你去存款的那家商業銀行不出現倒閉破產、關門結業的極端狀況,所有的商業銀行對於儲蓄存款都是100%的責任和義務進行剛性兌付的。
  • 2016年767家上市公司斥資7627億買理財產品
    (註:表中為已公布期限的銀行理財產品)  魯網2月3日訊 去年1.49萬億的再融資、1381億的首發融資——A股上市公司融資額不斷攀高的同時,上市公司閒置資金日益增加  據調查,眾多上市公司與普通投資者一樣,更多地利用手中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僅2016年12月30日當天,就有近50家上市公司斥資43.1億元購入理財產品。  事實上,這種情況近年頗為常見。
  • 有100萬閒錢,做點什麼理財比較好?
    有網友提問——「有100萬閒錢,做點什麼理財比較好?」,閒置的資金那就說明是短時間內是用不到的,因此可以考慮周期比較長、收益率更高的理財產品。一、 銀行存款說到理財,那麼銀行存款是必須會考慮到的產品,資金的閒置,而且金額為100萬元,超過了銀行大額存單的門檻,那麼購買大額存單是個不錯的選擇,很多人猶豫是否要購買銀行存款原因需要有兩個,一個是資金流動性,擔心後續會要繼續用錢提前預支,第二就是銀行存款的利率不高。
  • 理財的方式為什麼有3種?銀行存款228利息是多少!
    專家通過調查,理財要買保險就去保險公司買保險,還是去買保險公司的理財年金保險,這個問題許多人很是糾結,銀行主要的收益來源就是存貸利息差,房產貸款盤活了銀行存款,不用再擔心存款貸不出去,綜上所說,假如大家房貸年利息是4.9%,大家有閒錢還是存款肯定會划算,只需要按期還款就好了,要明白是年金保險
  • 現在有1萬多閒錢,存銀行利息太低,有什麼理財可以選擇?
    有網友提問——「現在有1萬多閒錢,存銀行利息太低,有什麼理財可以選擇?」,一般來說,銀行的普通存款利息確實不高,加上一萬塊的本金,比較少,這樣算下來,其實一年的利息也只有幾百塊。這樣看來,確實不太適合理財。可以考慮以下幾款理財產品。
  • 餘額寶T+0贖回額降為1萬;部分銀行結構性存款被叫停
    1、A股入摩名單落定  北京時間5月15日凌晨,明晟公司公布了一系列MSCI指標的半年度審查結果,其中包括MSCI中國A股指數和MSCI中國股票指數,2018年5月半年度指數新增和刪除名單也隨之出爐,A股納入標的獲確認(6月1日正式執行)。
  • 結構性存款7個月壓降4.68萬億元 中小銀行完成年度任務難度不大
    銀行結構性存款7個月壓降4.68萬億元2018年以來,在資管新規落地、理財產品剛兌打破的背景下,我國結構性存款快速增長,同時出現產品運作管理不規範、誤導銷售、違規展業等問題。普益標準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21日,42家銀行存續的銀行結構性存款產品共計8028款,其中包括:5家國有控股銀行發行1690款,9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發行3469款,12家城市商業銀行發行1473款,9家農村金融機構發行437款,7家外資銀行發行959款。
  • 2016年767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總金額超7000億元
    新華社杭州2月1日電 根據萬得金融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有767家上市公司購買了包括銀行理財、結構性存款等各類存款、證券公司理財產品、私募、信託、基金專戶以及逆回購等理財產品,總金額達7268.76億元,兩項數據分別較上年增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