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求保本!1100家上市公司豪擲1萬億「閒錢」理財 結構性存款成絕對...
原標題:但求保本!1100家上市公司豪擲1萬億「閒錢」理財,結構性存款成絕對主角 摘要 【但求保本!
-
主業不行 副業來湊 上市公司豪擲1.65萬億理財 天茂集團583億拔頭籌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邸凌月 劉春燕 深圳、北京報導只有普通老百姓關注理財嗎?不,上市公司在這方面毫不示弱。據Wind資訊統計,2018年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規模再創新高,高達1.65萬億元。
-
豪買4000億!上市公司青睞理財產品 但收益率正在走低
原標題:豪買4000億!上市公司青睞理財產品,但收益率正在走低 摘要 【豪買4000億!
-
A股公司「閒錢」買理財產品:半年花1495億,有公司豪擲30億募集資金
當再融資新規於今年2月落地,當新冠疫情突然暴發席捲大部分行業,在複雜多變的2020年上半年裡,A股上市公司錄得了一份1495.41億元的理財帳單。疫情之下,在A股上市公司理財產品購買金額較去年上半年下降背後,誰仍是「財大氣粗」的理財新力量?誰在用募集資金買銀行理財?誰又因購買理財產品程序問題而被罰?
-
一邊大手筆買私募產品一邊賣股權 一買一賣上市公司為了啥?
來源:上海證券報 一邊大手筆買私募產品,一邊賣股權給私募基金,一買一賣上市公司為了啥?馬嘉悅 今年以來,多家上市公司公告認購證券私募基金,單筆購買金額最高達到3億元。與此同時,沃爾核材、華民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其股東擬通過大宗交易方式將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轉讓給私募基金。
-
上市公司理財熱「退燒」銀行出奇招留「金主」
熱情突然消退的背後,究竟有何隱情?為了挽留這些「大金主」,銀行將使出哪些招數?認購金額同比減三成提高公司資金使用效率,對公司閒置資金或自有資金採取多種方式進行資產配置是國際通行做法。國內上市公司也不例外。
-
上市公司理財熱現降溫跡象 銀行搶「金主」新招迭出
並且,大部分上市公司會選擇期兼具高安全性和保本特點的銀行短期理財產品。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8年,A股上市公司累計購買理財產品的金額從25.3億元升到1.77萬億元,購買熱情持續高漲,認購金額逐年攀升。然而,步入2019年後,上市公司理財熱突然開始降溫。
-
猴年767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11家認購額超60億
1.49萬億的再融資、1381億的首發融資,A股上市公司融資額不斷攀登高峰的同時,上市公司的閒置資金也日益增加。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閒置資金也成為上市公司費勁心思的一件事兒。 這不,在辭舊迎新之際,眾多上市公司就與普通投資者一樣,利用手中閒置資金屢屢購買理財產品,僅2016年12月30日當天,就有近50家上市公司斥資43.1億元購入理財產品。
-
2016年767家上市公司斥資7627億買理財產品
(註:表中為已公布期限的銀行理財產品) 魯網2月3日訊 去年1.49萬億的再融資、1381億的首發融資——A股上市公司融資額不斷攀高的同時,上市公司閒置資金日益增加 據調查,眾多上市公司與普通投資者一樣,更多地利用手中閒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僅2016年12月30日當天,就有近50家上市公司斥資43.1億元購入理財產品。 事實上,這種情況近年頗為常見。
-
上市公司買私募創新高,最多一單3個億
來源:時代財經作者:時代財經 徐維強 編輯:賈紅輝進入年關,如何打理手中的資金,成為不少上市公司面臨的選擇。近期,多家上市公司陸續發布公告,大手筆購買私募理財產品。對於上市公司選擇將資金購買私募,私募排排網未來星基金經理胡泊向時代財經分析認為,今年市場賺錢效應非常明顯,也刺激了上市公司的理財需求。同時,私募的多元化投資策略也可以滿足上市公司多樣化的定製服務。今年多家上市公司購買大手筆購買私募。
-
近400款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理財產品是否保本,該怎麼看?
股市暴跌暴漲、原油寶一夜巨虧、餘額寶跌破1.5%……最難以想像的是,原本大家都認為「穩紮穩打」的穩健理財產品,竟然也相繼出現虧損,光是銀行理財產品,就有近400款出現虧損!據央視財經報導,截至6月28日,一共有391隻理財產品淨值跌破面值1元,虧損幅度最大的達到了40%。
-
張信哲豪擲1.4億購大安森林公園豪宅 和黑範當鄰居
張信哲深耕大陸市場多年,招牌金曲「愛如潮水」、「過火」打遍天下,2年前參加「我是歌手」聲勢再漲,年收入至少上億,他理財有方,在上海、北京都投資房產,去年12月再以1.42億元購入大安森林公園附近百坪豪宅「方念拾山」,該棟大樓隱密性高,一層僅一戶,總戶數僅13戶,和陳建州、範瑋琪夫婦當鄰居
-
當銀行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息,還能買什麼?
這意味著,在此一年間,投資者將越來越少看到「保本保息」產品,將越來越多面對「非保本浮動型收益」產品。與此同時,市場上將不再有「剛性兌付」,風險將由投資者自擔。為何會發生以上重大變化?「資管新規」的核心邏輯是什麼?接下來你我將如何更加理性地選擇銀行理財產品?
-
「非洲之王」上市卻將25億現金買理財!傳音回應:增加收益
來源:九個頭條網近日,有著「非洲之王」之稱的國產品牌傳音手機因使用上市所募集的現金,再次陷入了爭議風波之中。據消息,傳音控股公司的董事會審議通過了《關於使用部分暫時閒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的議案》。該議案中,董事會同意公司在確保不影響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實施及募集資金安全的情況下,使用額度不超過人民幣25億元的部分暫時閒置募集資金進行現金管理,用於購買安全性高、流動性好、有保本約定的投資產品,在上述額度範圍內,資金可以滾動使用。此前,傳音公司就因不差錢依舊堅持上市而備受質疑,如今傳音這一舉動更是激起千層浪,坊間對此議論紛紛。難道傳音上市淪為圈錢了?
-
民生銀行推出首款保本型理財產品
人民網太原7月29日電(張向斌 通訊員馬駿)為了滿足廣大穩健型投資者的理財需求,民生銀行日前推出了「安贏」系列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該款產品的推出,不僅填補了民生銀行理財產品線在「保本產品」領域的空白,還為廣大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兼顧安全與收益的投資選擇。
-
上市成套利通道:萬億募集資金流入「金融內循環」
近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專題會議上要求,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要督促上市公司規範使用募集資金。那麼,上市募集的資金目前都在如何使用,投向哪裡?《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千家上市公司的資金正通過買理財在金融市場循環,並未真正用於實體經濟投資。Wind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共有1164家上市公司累計購買理財產品16558次,認購金額將近1.2萬億元。
-
2016年767家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總金額超7000億元
新華社杭州2月1日電 根據萬得金融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有767家上市公司購買了包括銀行理財、結構性存款等各類存款、證券公司理財產品、私募、信託、基金專戶以及逆回購等理財產品,總金額達7268.76億元,兩項數據分別較上年增長23%
-
買銀行理財小心:到大海裡去遊泳 規則生變不得不知道的五點
「這樣面對的客戶更廣,投資者把閒散資金放進去,隨時買賣,銀行可以有類似『寶寶類』產品。面籤其實挺麻煩的,這樣也會將很多投資者擋在門外,網際網路時代實際上不需要面對面籤,這對銀行獲客有幫助。」某上市股份制銀行深圳分行的理財經理認為,這將使銀行理財與其他基金處於同一競爭線。今年以來,寶寶類產品收益率一直下行,規模也跟著下行。
-
銀行理財子公司時代已來
銀行紛紛踴躍地籌備成立理財子公司。從2018年年初至今,共有至少32家銀行公告了擬成立理財子公司。起步階段銀行理財產品有四大特徵,也蘊含了未來發展趨勢:以固收為主體,積極布局權益類;權益類投資以私募股權、FOF模式居多;以複製指數起步,積極探索量化策略;部分保留了浮動管理費這一理財特色。2016年以後,銀行理財開啟了系統性監管之路。
-
大手筆!豪擲174億! 廈門翔安新機場開始填海造地
大手筆! 再豪擲174億! 廈門翔安新機場開始填海造地… 廈門樓市情報 今天 再豪擲174億!!! 廈門翔安新機場的進展一直備受關注,此次再豪擲174億,足以可見新機場建設是廈門許多重大項目中的重中之重。 從廈門市公共資源交易網上看,翔安新機場的諸多項目都在火速動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