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寫遊記都會有自己的偏好,有些人喜歡事無巨細的規劃,有些人喜歡天馬行空的暢想,還有些人就喜歡寫到哪算哪(比如我)。對於想從本篇遊記套些乾貨的小夥伴來說,恐怕要令你們失望了,因為關於具體怎麼走啊(四個輪子+兩條腿)、住哪家酒店啊、每天吃什麼啊,本篇基本上是不涉及的。人生充滿了無限可能,都幫你們限定好了,那且不是剝奪了你們尋找快樂的自由嘛。我所寫的,是這段行程中的所見所聞,是旅程中的體驗和感受,儘可能客觀的反饋,希望能幫助諸位有緣人,如果有朝一日你們踏上相似的旅程,在身臨其境看到這些景物時,能夠對背後的故事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下面小編要敘述是的——捷、奧、匈三國的前世今生
去歐洲看看,是大多數人心中一個魂牽夢縈的心結。 我對歐洲的記憶還停留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那冷峻深邃的景致上。然而那畢竟是北歐,孕育了西方經典文明的老歐洲才是我心中的理想聖地。 那片古老的土地上,演繹著無數文明與藝術的興衰和更迭,呈現出與中華文明所截然不同的、同樣攝人心魄的壯美篇章。 機緣巧合下,中歐這片古老而充滿歷史氣息的土地映入我的眼帘。 9天三國的行程,淺嘗即止,遠談不上感悟,只能粗疏的將所見所聞做一個簡單的匯總。 有驚喜,也有遺憾,期待著這次的旅程不是終點,而是下一次探索的啟蒙。 更重要的是,回憶也是一種美好的體驗吧。
在19世紀末的世界近代史上,一個橫貫中歐腹地、領土包括了今天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資源、人口與版圖都高居歐洲大陸前列的奧匈帝國橫空出世。在這裡,人們能欣賞到巍峨旖旎的自然風光、富麗堂皇的宮殿、雄偉壯麗的教堂和古堡、以及久負盛名的音樂和建築。
成立於1867年的奧匈帝國,其前身是奧地利帝國,其國土面積之大、在當時歐洲排名第二,僅次於俄羅斯帝國;人口總數之多、稍遜於俄羅斯帝國和德意志帝國,位於歐洲第三;與此同時,奧匈帝國的機械製造和軍火工業的工藝之高、排位世界第四,僅在德意志帝國、美利堅合眾國和大英帝國之後;其資源總儲備量和動員總兵力之雄厚、亦是歐洲第二,只少於俄羅斯帝國;而奧匈帝國的農產品產量和原油產量之豐富、則位居全歐之冠;最後,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之先進、更是遙遙領先其餘列強,雄踞世界第一。作為歷史上著名的二元帝國之一,匈牙利則一直是奧匈帝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奧地利,同時這也是本次行程的第一站。
一條緩緩流淌的藍色多瑙河,連接著布達老城和活力湧現的佩斯新城,讓這個獨一無二的雙子城,盡顯沉穩安寧和浪漫典雅的雙重氣質。布達有皇宮、貴族的府邸集聚,被稱為是「優雅的王子」,而佩斯是平民商業區,則被喻為「鄰家女孩」,至今都是當地最為宜居的城市。
布達佩斯的景點分布相對集中,我們這次打算先行觀賞城中的制高點,也就是布達王宮所在地。其中第一處景點就是著名的漁人堡。漁人堡位於布達佩斯著名的城堡山上,它與歷代匈牙利王舉行加冕儀式的馬加什教堂和茜茜公主等皇室名流曾經居住過的古王宮,共同構成城堡山上的三大歷史名勝,成為布達佩斯這座歷史名城「活的博物館」。這座兼具新哥德式和新羅曼風格的建築是最佳的觀景臺,多瑙河中的瑪格麗特島、城堡山南部的蓋勒特丘陵以及不夜城布達佩斯的全部悉數盡收眼底。
伊斯特萬一世(I. (Szent) István,約970年至975年之間—1038年8月15日),匈牙利阿爾帕德王朝大公(997年—1001年)和第一位國王(1001年起)、匈牙利國父。英語稱聖史蒂芬一世,在他統治時期,馬扎爾人完成了從遊牧部落向封建國家的轉變。其在1083年即已被宣布為聖人。他的大髦和劍,以及加冕時的誓詞,都一直是匈牙利國王加冕儀式上必不可少的內容。
伊斯特萬一世雕像正前方,即是馬加什教堂。原本是布達聖母教會,正式名稱為聖母教堂。後因匈牙利國王馬加什在此舉行婚禮而改名,也是匈牙利國王加冕之處。1867年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和茜茜公主分別在此加冕為匈牙利國王和王后。這座教堂不僅是幾個加冕儀式的地點,也是婚禮殿堂之所在。例如1916年的最後一位哈布斯堡君主卡爾一世,以及馬加什一世兩次舉行婚禮的地點。
這座教堂也是所謂聖母顯靈的地點。1686年,在奧地利、波蘭、威尼斯、俄國之間建立的反土耳其的「神聖同盟」圍困布達期間,教堂的一面牆壁倒塌,隱藏在牆後的一尊聖母像出現在正在祈禱的穆斯林面前,使土耳其軍隊的士氣崩潰,而城市就在同一天被收復。
今日匈牙利衛兵的傳統穿著,還保留有一戰時期的制服特點。和許多國家衛兵不同的是,他們佩戴有墨鏡,不知道這是為了裝酷還是有其他什麼典故。匈牙利早在2004年12月取消了義務兵役制,截至目前匈軍隊總人數為2.8萬。回想帝國鼎盛時期威震歐洲的匈牙利軍隊,如今的匈牙利軍隊已經算相當袖珍的一支軍事力量了。
早期的驃騎兵多是軍隊和社會的精英,他們對自己的武力有著天生的自豪感,驃騎兵哪怕身處絕境也不屈服。在著名的莫哈赤戰役中,4萬英勇的匈牙利騎兵面對數倍於己的土耳其人,頑強奮戰到最後一刻,雖然最終失敗,但仍予敵極大殺傷,在帝國歷史上留下了極其悲壯的一頁。此役匈牙利國王路易二世戰死,匈軍大敗,匈牙利從此失去獨立地位,淪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直至17世紀。
王宮廣場上的皇宮門前豎立著古匈牙利人的神鳥「圖茹爾鳥」雕像 ,神鳥展翅高飛,雙腳緊緊抓著一把「阿提拉之劍」。據說公元9世紀時東方遊牧民族──馬扎兒人遊牧部落從烏拉山西麓和伏爾加河灣一帶向西遷徙,他們跟隨這隻持劍神鷹在歐洲大地上遊蕩。神鷹將其寶劍(雕像中雙爪緊握)丟在了多瑙河畔的這片水草豐茂的盆地,於是他們便定居於此,誕生了今天的匈牙利。該雕像是1896年為紀念匈牙利人遷居此地1000周年而建。
連從王宮的後花園的步道向下看,可以看到一座橫跨在多瑙河上的鐵橋,這便是著名的塞切尼鏈橋。
接布達和佩斯的橋梁有9座之多,然而其中最古老最壯美的橋當屬塞切尼鏈橋(széchenyi chain bridge)。它也是布達佩斯橫跨多瑙河的第一座橋。塞切尼鏈橋始建於1839年,1849年正式完工。鏈橋的名字「塞切尼」是取名於該橋的主要資助者伊斯特凡·塞切尼伯爵(istván szécheny)。二戰期間,德軍將大橋炸毀,我們今天所見的大橋是二戰結束後重建的。
經過十年的建造,大橋終於建成。這是一座以鏈索為骨架的三孔鐵橋,長380米,寬15.7米,兩座橋墩之間相距203米,是當時世界上跨度最大的橋。竣工之日,舉行了隆重的慶典。為了紀念塞切尼伯爵的貢獻,大橋被命名為「塞切尼鏈子橋」。
鏈橋是多瑙河上華彩動人的樂章。放眼望去,矗立在兩岸的橋頭堡是兩座高大雄偉的石砌凱旋門,拱門雕飾精美、緣線層疊,配以穩重的基座,顯現出古典歐洲的王者之風。橋頭兩邊各雄踞一座巨大的石獅,如守護神般日夜護衛著大橋。雄獅翹首遠望,氣宇軒昂,象徵著匈牙利人民不屈的歷史膽魄。巨大的鋼索從橋頭堡引出,懸拉起舒展的橋面,勾勒出遒勁的曲線輪廓,剛中帶柔,如同一座巨大的藝術雕塑。它與布達的宮殿、佩斯的商埠匹配得渾然一體、相得益彰。
先寫到這裡吧,喜歡的請關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