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批評孩子,是我聽過的最大謊言
——掌握幾個心理技巧,讓批評收到好效果
原創作者|向暖
網上曾有一個相當火爆的小視頻,一個小女孩不滿家長的批評方式,反過來語重心長的教訓家長。
小女孩與家相對而坐,口齒伶俐,一本正經,有模有樣,讓人忍俊不禁。
視頻中,小女孩指出,動畫片中的那些父母,孩子犯了錯,不是打也不是罵,只是讓好好改正。你們呢,只會嗷嗷嗷的叫。
一臉嫌棄的說,你們這個樣,誰想聽你們的呀?
又說,很多小孩子,本來像我一樣,都是非常聰明的,後來怎麼就越來越笨了,是被罵笨了。
最後還指出,家長批評人的水平太低,只會嗷嗷叫不會用好聽的句子,比如用古詩來批評。
現在很多家長學了育兒知識,以為只有表揚和鼓勵對孩子才最好,不要批評孩子。
法國心理學家高頓通過一項研究證實,學會接受批評的孩子,對完整人格的塑造以及生活事業的成功都有積極的作用。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批評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掌握好方法,讓孩子樂意接受批評,便能達到好效果。
01寬容的心態,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著名童話作家鄭淵潔,除了童話創作,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對兒子鄭亞旗的教育方式。
鄭亞旗在和父親對話時回憶起小學發生過的一件事。
有一次在課堂上和同學講話,被老師批評。放學後,幾個同學跟著他,想向鄭淵潔告狀。
等在校門外接兒子的鄭淵潔,看到了垂頭喪氣的鄭亞旗,後面還跟著幾個同學,明白了是怎麼回事。果然,一個同學站在鄭淵潔面前,說:「叔叔,鄭亞旗上課說話,被老師批評了。」
告狀的同學原本以為鄭淵潔會訓斥鄭亞旗,但鄭淵潔卻是這樣回答的:「在我的眼裡,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
鄭淵潔維護了兒子的自尊心,成年後的鄭亞旗和父親聊到這件事情時,心裡滿懷感激。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詹姆斯·杜布森博士說:「有千百種方法讓孩子失去自尊心,但重塑自尊卻是一個緩慢而困難的過程」。
在一些不是原則性的小事上,寬容的對待孩子的錯誤,維護好孩子的自尊心,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孩子在心態上會更加積極樂觀。
02無聲效應,
讓孩子更主動認識錯誤
加拿大心理學家貝克斯頓等人曾進行了一個著名的「感覺剝奪」的實驗。
「感覺剝奪」是把被試者置入沒有任何刺激的實驗環境中,沒有聲音,沒有味道,沒有光線,被試者所有的感覺基本被剝奪了。
這個實驗的目的是測試被試者,在這樣的「真空」中維持的時間。
結果,有的人一分鐘都受不了,有的出現幻覺、煩躁等一些心理上的不適。
生活在沒有任何感覺的世界中,對人來說,是很可怕的。
這個實驗,啟示父母在教育中,並不是聲音越大,效果越好,可以試試「無聲效應」,比滔滔不絕的說教會更好。
小新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爭執,誤傷了同學,爸爸知道這件事後壓制住怒火,採取了冷處理的方式。
小新早就做好了挨批的心裡準備,可沒想到,爸爸卻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一樣,照常的吃飯,睡覺,做家務。
爸爸的「冷淡態度」竟讓小新坐立不安,不知怎麼辦好了。
一連幾天過去,小新越來越覺得不是滋味,主動向爸爸承認了錯誤:「爸爸,對不起。我不應該因為一點小事和同學打架。以後再也不會了。」
爸爸見小新主動承認錯誤,便說:「知道錯就好了,下次不要再犯這樣的錯誤。」小新開心的答應。
小新對這件事印象深刻,爸爸「冷處理」的這段時間,他也更好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以後處理與同學的關係時也更謹慎起來。
無聲勝有聲,更好的促進孩子清醒理智的認識錯誤,自發的改正。
03「三明治」式批評,孩子更容易接受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說過,「無論什麼人,受激勵而改過,是很容易的,受責罵而改過,是不大容易的,小孩子尤其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惡言。」
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可以利用批評心理學中的「三明治效應」,把批評包裝一下,如同美味的三明治。第一層是對孩子提出讚賞、認同等積極面;中間一層夾著批評或不認可的行為;第三層再鋪上鼓勵、信任、理解,以及家長能夠提供的幫助和支持。
這種批評方式,有對孩子自身價值的肯定,同時自尊心也得到維護,可以使孩子振作精神,用更積極的態度改正錯誤。
明明在一次期末考試中數學成績很糟糕,回到家,媽媽看到他垂頭喪氣的樣子,沒有說什麼,先招呼他吃飯,飯後,明明去做作業,媽媽隨後跟了進來,在他身旁坐下。明明在心裡暗嘆:「馬上要挨批了。」
媽媽笑著對明明說,「明明,這次考試怎麼樣,成績拿出來給媽媽看看。」
明明忐忑不安的伸手去書包掏成績單,心裡做著挨批的準備。媽媽接過成績,挨個看下去,高興地說,「哇,英語成績這次這麼好,比上一次進了很大一步啊。」
明明一聽媽媽這樣說,便不好意思了,「很多同學都考得很好,下次我會更加努力的。」
媽媽聽明明這麼說,便將話峰轉入正題,「恩,好樣的。下次咱們數學成績是不是也能提高一截呢?」
明明聽了,咬著嘴唇說,「媽媽,我這次考試太馬虎了,下次一定會認真的。」媽媽接著說:「知道錯就好,媽媽相信你,期待你的好消息。現在好好做作業吧。」
這次之後,明明學習非學認真,成績也穩步提升。
明明的媽媽便是利用「三明治」式的批評方式,不但讓孩子心甘情願的接受批評,還因受到鼓勵,更加努力積極。
據說,美國總統尼克森的秘書就是利用「三明治效應」,與總統進行溝通交流,因此做過許多任總統的秘書。
他在給總統提意見前,先進行表揚,各種豐功偉績,真誠地讚揚一通,在總統高興之際,順勢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要求,在總統聽了這些之後,繼續對總統進行讚揚和肯定,每一次都取得了很好的溝通效果,談話總是在愉快中結束。
04「南風」式的批評,孩子更喜歡
有一則寓言故事叫《南風和北風》。
南風與北風要進行一場比賽,誰能夠脫掉一位農夫的衣服,誰就更有力量,
北風使出所有的勁兒,向農夫吹著寒冷的風,吹得農夫直打哆嗦,北風不但沒有把農夫的衣服衝掉,由於寒冷,農夫反而把衣服裹的緊緊的。
而南風呢,它徐徐的吹著溫暖的薰風,漸漸的農夫身上熱起來,不由的脫去了衣服。
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批評,像極了狂燥的北風,對孩子進行狂風驟雨般的語言攻擊和傷害。
而溫暖的話語如同陽光雨露,滋養著孩子的心靈,在對孩子進行批評時用溫暖的話更有利於溝通交流。
曾有位專家說過「要是你想毀掉孩子,那只需每天對他說一遍:你真笨,你不行」。
批評並不是越嚴厲越好,它需要的是能夠引導孩子認識錯誤,以便更好的改正。
批評的目的,是為了改正孩子的錯誤,這時應該和孩子肩並肩,站在統一戰線,共同面對問題,並且要給孩子提供支持和幫助。而不是拿孩子的錯誤攻擊孩子,與孩子形成敵對勢力,要讓孩子知道你和他是始終站在一起的。
批評教育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維護孩子自信心的基礎上,根據每個孩子不同的個性特質,尋找讓孩子可以接受的批評方式,有技巧的去批評,才可能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簡介:向暖,喜愛閱讀,寫作,希望能夠用文字記錄生活中的美好。(本文為向暖原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