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是一門藝術,破壞性批評會摧毀孩子自尊,正確批評要這樣

2020-12-12 小C媽媽育兒經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下午到孩子學校接孩子下課回家,看到有一個母親也在等孩子下課。當孩子們一湧出來的時候,就看見一個小男孩手裡拿了一幅畫,向站在我身邊的那位母親衝過來,興高採烈地說:"媽媽,你看,這是我今天在美術課上畫的畫,大家都覺得好看,你覺得好看嗎?"

這位媽媽拿起畫看了看,對孩子說到:"這有什麼好看的,還不是些花花草草,你看看鄰居家小東,他畫的畫才好看呢,長頸鹿,大象什麼都會畫。"孩子聽完母親的話,表情變得很失望,一幅委屈地要哭的樣子跟著母親回家。

聽完這對母子的對話,我受到了一點驚訝,我在想:"怎麼會有父母這樣對自己的孩子。"生活中,或許這樣的話也常出現在我們周邊,可是很多父母都不知道這樣一句不走心的話可能嚴重影響到孩子幼小的心靈,這種"破壞性批評"父母要一定要避開。批評是一種藝術,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用"建設性批評"。

錯對孩子進行破壞性批評終會追悔莫及

生活中,我總是能夠聽到一些父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這樣的評價:你腦子是進水了吧!你做的是什麼蠢事!笨的跟豬一樣!每次聽到這樣的話,我都再為孩子們感到同情,長時間在這樣的評價下長大的孩子,自尊心必然會受到傷害。

教育專家們對這樣的話總結出了一個專業的詞叫做"破壞性批評",所謂的"破壞性批評"就是用一些過激的言語來評價孩子的行為,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很多的父母覺得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什麼自尊心而言,只要我這樣批評孩子,孩子能夠好好聽話就好了。

你對"破壞性批評"了解多少呢?"破壞性批評"主要有以下三種表現形式。

其一,對人不對事,父母直接地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

父母出於某種原因看不慣孩子的種種行為,自然無論孩子的行為好壞都會受到父母的批評。比如孩子一次考試失敗,家長內心變得極度的不滿和生氣,言語攻擊孩子說"你看看你自己,什麼驢腦子,這麼簡單的題都做錯,真的是笨得跟豬一樣。"

或許有的父母會認為這是在教育孩子要知榮明恥,希望能激發孩子內心的鬥志,在下一次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但你是否想過,這樣的嚴厲批評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孩子長期得不到父母的誇讚和鼓勵,而是一直生活在"否定"的環境下,自然而然會對自己失去信心,產生焦慮、不安,自卑的情緒。

二是跟別人作比較,拿別的小朋友的長處來貶低自己孩子的短處,由此來降低孩子的價值。

有一些家長的眼裡總是別人家的孩子最好,自己家的孩子像根草。在生活中,她們總會對孩子說:"你看看鄰居家某某,考試比你好,有勤勞聽話。你再看看你自己,怎麼什麼都不好。"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無與倫比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孩子的能力絕對不是在這樣的對比批評下產生出來的,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與父母之間產生隔閡和不信任。

每個孩子都渴望能夠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讚揚,而長期在批評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容易自我否認,對親情產生懷疑和猜測,對幼小的心靈也造成巨大的傷害。

三是有條件的愛,父母對孩子的愛總是出於某種目的和條件,這種行為比較隱蔽。

生活中常見有些父母會對孩子說:"你把這些英語單詞背好了,媽媽帶你去吃冰淇淋。","這次期中考試考好了,媽媽獎勵你玩具車。"

或許你會覺得這樣的話又有什麼錯呢?試想,如果孩子沒有背完單詞,沒有考好期中考,肯定會挨父母的一頓罵,這時候孩子不僅沒有得到獎勵的物品,還要受罵,孩子就會對冰淇淋或者玩具車產生一種負擔。

所以,父母這樣看似對孩子有積極促進作用的行為其實對孩子是一種傷害,這樣有條件的愛會超出孩子的承受範圍,孩子的"愛心"也就容易受到扭曲。

如果你還對"破壞性批評"不理解的話,不妨要在生活中多觀察一下自己的行為是否有出現以上三種情況。那麼,父母可能想要知道生活中要怎麼對待孩子的一下兒錯誤呢?要知道,有一種批評方式與"破壞性批評"截然不同,那就是"建設性批評"。

正確的批評方式——建設性批評

何為建設性批評,與"破壞性批評"不同,"建設性批評"通常關注的是孩子的具體行為,不對一個人進行人身攻擊,在批評的時候通常還會提及到你的優點,並為之改進提供有效地建議和意見。

"建設性批評"下的孩子能夠在父母的批評中反思自己的行為,她們會虛心接受錯誤,在父母的幫助和建議下積極改正自我,完善自我,從而變成一個優秀的孩子。建設性批評是教育孩子過程中一種很有用的方法,它以一種積極的方式強調對錯,以一種"稱讚+批評+讚揚"的方式引導孩子改正錯誤,完善自我。

那麼,家長在批評的時候要怎麼達到"建設性"的效果呢?以下6步教你輕鬆做到"建設性批評"。

6步教你輕鬆學會建設性批評

1、客觀描述代替主觀評價

"建設性批評"的第一步,拒絕對人不對事。

父母要知道一味地批評責備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主觀地評價孩子的行為,用一些攻擊性的言語:"你真笨,笨得跟豬一樣"只會讓事情更糟糕。

比如孩子一次考試沒有考好,父母很想要大罵一頓的時候,不妨換個方式對孩子說:"我知道你這次考試數學沒有考好,但是我看了你其他兩科的試卷,我覺得你做的都挺不錯的。我想我們接下來要多多練習數學,我相信下次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如果你有什麼不會的題需要我的幫助,我很願意幫助你或者和你的老師交流,幫助你做得更好 。"相信父母這樣對孩子說,孩子也能夠有所改變,也會虛心接受。所以,客觀地全面地描述事情,絕對比主觀評價孩子的行為更有效。

2、批評必須先找到根源問題

每一種行為背後都會有一定的根源因素,而找到這個因素就是父母的責任。因為只有知道前因後果,才能更好地促進你與孩子之間的交流。

還是以孩子考試失敗為例,孩子考不好的背後原因可能是因為孩子上課有聽不懂的問題沒有及時解決,或者是孩子考試的時候太緊張而沒有發揮好,又或者是孩子平時沒有好好努力,我相信只父母深入地去找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一定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去解決問題,改正錯誤。

3、學會控制住自己憤怒的情緒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加優秀,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但是,誰都會有犯錯的時候,這時父母的建設性批評絕對比情緒的爆發更加有效,所以父母要先學會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父母作為一個成年人在和一個孩子打交道,千萬不要有一個居高臨下的心理,不要所謂的父母權威去對待孩子,批評孩子,孩子也有感情,一味地批評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消極。

所以,如果你想要發脾氣了,學會儘量忍住,給自己點時間冷靜,在心平氣和的時候再找孩子談談,用冷靜的態度和孩子對話。

4、耐心告訴孩子錯誤的行為以及後果

孩子年齡下,行為容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有時候他們自己根本不知道行為的對錯。所以,父母要學會和孩子分析問題,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耐心地告訴他錯誤,引導他們改正。

比如孩子周末在家長時間的盯著手機電腦,你可以告訴孩子這樣做會對視力不好,可以向孩子解釋自己不希望孩子因為近視而戴眼鏡,並且引導孩子做一些其他的活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而直接不要破口批評孩子看手機看電腦的行為。

5、批評孩子時要態度肯定內容明確

批評孩子和讚揚孩子都一樣,一定要明確地告訴孩子你在批評他什麼,為什麼要批評他,讓孩子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千萬不要太過於含糊,這樣很容易引起孩子的誤解而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父母要時刻記住自己的目的是教育孩子改正錯誤,而不是讓孩子難堪。

6、給予孩子改正自我的機會

建設性批評的最終目的是要幫助孩子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由此變成更加優秀的自己。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不要批評了就完事了,給孩子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才能在將來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我是小C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批評的極致藝術」,三明治效應,讓批評變得可口!
    打碎碗會很容易讓你和別人受傷的,而且還浪費錢財。媽媽希望你以後拿碗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一點兒,好嗎?同樣的一件事情,不同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顯而易見,後者的方式會讓孩子很容易接受,並且確信媽媽是愛自己的。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挫折教育和正確的批評方式是孩子人生的...
    所以,3歲後,為人父母一定要懂得說「不」的藝術。03如何提高逆商:適當地讓孩子「受點氣」有的父母會提出這樣的疑問:孩子輸不起怎麼辦?積木倒了,就大哭;遊戲輸了,就發脾氣:「我再也不玩了!」下棋時,大人不能贏,贏了就生氣;……這些都是因為孩子沒有樹立正確的輸贏觀,或者大人陪孩子玩耍時,一味地遷就孩子、讓著孩子。我們需要和孩子說清楚,比賽有很多種可能性,有人贏,也會有人輸,但這些都只是暫時的,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挑戰。
  • 親子教育:沒有細節的批評孩子,毀了他多少溫柔!
    只要孩子處於成長階段,就少不了被批評。 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出現了不好的行為,父母就會拿著自己認為正確的教育方式批評孩子。 或許也有人聽說過「批評,是一種藝術」,如果處理不好,就很有可能傷害到孩子,造成孩子內心的恐懼。
  • 被「詛咒式教育」毀掉的孩子,你知道怎么正確表揚批評孩子嗎?
    和孩子溝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還要同時照顧孩子和父母的自尊,要先說出表示理解的話,然後再提出建議或者是意見。俗話說「通情達理」,情不通自然理也就不達了,說的也是這個意思。當7歲的百可聽說因為天氣驟降,原計劃的哈素海冰雪節去不成了之後,怒氣衝衝的坐在沙發上。
  • 什麼是當代藝術批評?
    藝術從為宗教服務到純粹表達美,傳統的批評家注重的是對藝術作品中展現的技巧,整體的美感進行批評。這適用於傳統的藝術作品,它多是針對一些客觀的藝術作品,例如繪畫,雕塑等進行批評,是批評家和藝術家之間的博弈。而當代藝術更注重的是社會性,它的作品的完整度有一部分需要受眾體的參與,作品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是當代藝術是否成功的一個關鍵點。
  • 不要批評孩子,是我聽過的最大謊言
    最後還指出,家長批評人的水平太低,只會嗷嗷叫不會用好聽的句子,比如用古詩來批評。現在很多家長學了育兒知識,以為只有表揚和鼓勵對孩子才最好,不要批評孩子。法國心理學家高頓通過一項研究證實,學會接受批評的孩子,對完整人格的塑造以及生活事業的成功都有積極的作用。
  • 孩子被老師批評,被家長打,還能嬉皮笑臉,與父母的行為有關
    這件事給我的觸動很大,我一直在思考這麼大的孩子了,怎麼一點羞恥心都沒有呢?被老師、家長這樣批評教育,竟然還能一副無所謂,嬉皮笑臉的樣子,真是讓人難以理解,如果是我兒子,肯定早就哭得稀裡譁啦了。細細想來,孩子不知道羞恥心,其實就是自尊心太低,什麼是自尊呢?
  • 14歲男孩被母親掌摑後跳樓身亡:批評孩子是門藝術,你真的會嗎
    雖然並不是所有事件都會這樣極端,但生活中批評孩子不當引起孩子跳樓、出走的事件就很多見了。怎麼辦?打不得、罵不得、說不聽,還怎麼管孩子?1、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有過錯,理應批評,但應該尊重其人格。2、糾正錯誤要及時孩子犯錯,要及時批評。「你等著,等你爸爸晚上回來!」這種策略是一種失誤。想一想,本是上午的事,到晚上再批評,這中間男孩還要幹好多事,那錯事也許淡忘了。
  • 孩子犯錯了,被批評時還「嬉皮笑臉」,他們的內心想法是什麼
    孩子內心感到內疚不好意思其實並不是孩子沒聽進去,而是他們知道自己犯錯了,內心覺得內疚,但是又不知道該怎麼樣去處理這樣的事情,所以就會用嬉皮笑臉來掩飾自己的情緒。每個人面對內疚時的反應都不一樣,有的會用迴避來面對,而嬉皮笑臉只是孩子面對內疚的一種掩蓋方式。
  • 《喬維談藝術》之關於藝術批評
    因經常混跡於書畫圈的緣由,也漸漸侵染出少許藝術的感覺,尤其是喜歡瀏覽或觀賞書畫作品,卻又總是被玄奧的藝術評論繞到雲霧中。藝術批評作為一種個體化觀點,往往不會束縛到某種特定的框架中,但如果視角總凝固在讚美的狀態裡,有時會形成一種歌功頌德的符號。
  • 害怕批評,毀掉的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自由
    你害怕批評嗎?我想沒有人會不害怕,但如果我們過於害怕批評,全身的注意力都會集中在這一點上,像一個放大鏡一樣,把這份恐懼放得無比的大。然後你什麼事情都做不了,只能等待最後的審判到來。害怕批評,毀掉的卻不僅僅是一個人的自由,還有你殘存的自信。小琳有一次找自己的朋友問問題,然後她的朋友把她很直白地指出了她的缺點,並提醒她第二天面試不能這個狀態。然後小琳哭了,再也沒有尋求過這個朋友的幫助。你知道為什麼嗎?
  • 將藝術家與藝術品等同,對藝術品的批評也就是對藝術家的批評!
    【關 鍵 詞】藝術家;藝術人格;社會人格;真實作者;隱含作者今天藝術批評的對象多半集中於藝術品,很少集中於藝術家。如果有針對藝術家的批評,多半不認為是藝術批評,而是屬於其他領域的批評,如倫理、宗教、政治、經濟、法律等領域。但是,從歷史上看,藝術家曾經是藝術批評的焦點,而且有可能會繼續成為藝術批評的焦點。
  • 謝亞鵬:批評是人生進步的動力
    原標題:批評是人生進步的動力 某單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入民主生活會環節時,黨委書記率先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同時還鼓勵大家向他開炮,並表示說,「批評使人進步,我們要把批評當『補藥』吃,從批評中能看到自己在『四風』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同志們的批評中能獲取營養和動力
  • 成都市溫江區一學生考試不好被批評欲跳河輕生,你怎麼看?
    「快上來,么兒,我求你了」,「要不要我給你跪下」……據網友爆料近日,成都市溫江區一學生,因期末考試未考好,被母親批評欲在楊柳河輕生。這是母親勸解自己的孩子回到安全地帶的一幕。最終還好被母親一把拉回,平安無事。
  • 有感於「請你批評指正」
    原標題:有感於「請你批評指正」   前不久,習總書記來到革命老區山東省臨沭縣曹莊鎮「老支前」王克昌家看望。總書記說:「我們這一代、下一代都要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前,讓老區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喜歡看電視的老人接話說:「總書記講話我天天聽。」
  • ...及物 故作高深 通俗易懂 批評家 當下 文藝界 批評 泛泛而論...
    正如一個「業餘批評者」在對文藝界的現狀做了觀察後所尖銳指出的那樣:當下的批評正一步步淪為表揚和歌功頌德的同義詞。我們看到很多批評,不是隔靴搔癢、不著邊際且沒有觀點的泛泛之論,就是脫離實際、深奧玄虛、無人能懂的天書,甚至是堆砌觀念、胡亂吹捧的無良之作,這些文字讓批評變了味。經濟化與市場化已將精神文化推向社會邊緣,作家和批評家的尷尬現狀和生存之道已無尊嚴可言。
  • 用行為藝術批評當代藝術 滬雙年展中的晦澀難懂引爭議
    用行為藝術批評雙年展為主的中國當代藝術  開幕式次日下午(11月23日),原北京奧美創意總監、跨界創意人楊燁炘通過東昌電影院藝術計劃發起號召,100多位藝術青年報名參與行為藝術「今天不說話」,批評當代藝術越來越脫離社會,成為少數人自圓其說的藝術。
  • 考場佳作|《讓批評如春風拂面》
    她看到那位官員臉上灰暗又轉為慚愧……這樣的批評不居高臨下,有藝術、有溫度、且有效。我們的批評不應向文明進一步嗎? 像那男子將鞋扔入垃圾桶中的批評,只是文明的「暴政」。我又想起另一報導:一男子隨 地吐痰,另一男子因勸阻無果而憤怒,將其推下高速行駛的列車。這樣的批評已經威脅到他人的生命 這樣的批評是狂風,是暴雨,在它的摧殘,長不出文明之芽。
  • 「綠委」是批評華航,還是批評蔡英文?
    可悲的是,民進黨當局卻只會在枝微末節的小事上做文章。今年七月臺灣立法機構通過民進黨黨團的提案,建請臺交通部門應研提分期可行的華航改名計劃,前期以不涉及改約航權談判的飛機塗裝重新設計為主,並邀相關單位研議更改華航英文譯名及華航改名的各項可行方案與配套措施。簡而言之,民進黨就是對華航英譯中的 「China」看不順眼,想要去之而後快。
  • 批評下屬要對事不對人,記住這十個原則
    批評下屬本身是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事情,因此管理者要做的就是,努力讓這次溝通變得卓有成效而意義非常。雖然批評別人對誰都是一件十分尷尬的事情,但是如果管理者掌握了批評的技巧,就能既達到批評的目的,又不傷害下屬的感情。俗語說:「打人一巴掌再給一個甜棗。」雖然不能輕易地「打一巴掌」,但既然已經「打」了,給與不給「甜棗」效果便會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