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下午到孩子學校接孩子下課回家,看到有一個母親也在等孩子下課。當孩子們一湧出來的時候,就看見一個小男孩手裡拿了一幅畫,向站在我身邊的那位母親衝過來,興高採烈地說:"媽媽,你看,這是我今天在美術課上畫的畫,大家都覺得好看,你覺得好看嗎?"
這位媽媽拿起畫看了看,對孩子說到:"這有什麼好看的,還不是些花花草草,你看看鄰居家小東,他畫的畫才好看呢,長頸鹿,大象什麼都會畫。"孩子聽完母親的話,表情變得很失望,一幅委屈地要哭的樣子跟著母親回家。
聽完這對母子的對話,我受到了一點驚訝,我在想:"怎麼會有父母這樣對自己的孩子。"生活中,或許這樣的話也常出現在我們周邊,可是很多父母都不知道這樣一句不走心的話可能嚴重影響到孩子幼小的心靈,這種"破壞性批評"父母要一定要避開。批評是一種藝術,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用"建設性批評"。
錯對孩子進行破壞性批評終會追悔莫及
生活中,我總是能夠聽到一些父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這樣的評價:你腦子是進水了吧!你做的是什麼蠢事!笨的跟豬一樣!每次聽到這樣的話,我都再為孩子們感到同情,長時間在這樣的評價下長大的孩子,自尊心必然會受到傷害。
教育專家們對這樣的話總結出了一個專業的詞叫做"破壞性批評",所謂的"破壞性批評"就是用一些過激的言語來評價孩子的行為,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很多的父母覺得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什麼自尊心而言,只要我這樣批評孩子,孩子能夠好好聽話就好了。
你對"破壞性批評"了解多少呢?"破壞性批評"主要有以下三種表現形式。
其一,對人不對事,父母直接地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
父母出於某種原因看不慣孩子的種種行為,自然無論孩子的行為好壞都會受到父母的批評。比如孩子一次考試失敗,家長內心變得極度的不滿和生氣,言語攻擊孩子說"你看看你自己,什麼驢腦子,這麼簡單的題都做錯,真的是笨得跟豬一樣。"
或許有的父母會認為這是在教育孩子要知榮明恥,希望能激發孩子內心的鬥志,在下一次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但你是否想過,這樣的嚴厲批評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孩子長期得不到父母的誇讚和鼓勵,而是一直生活在"否定"的環境下,自然而然會對自己失去信心,產生焦慮、不安,自卑的情緒。
二是跟別人作比較,拿別的小朋友的長處來貶低自己孩子的短處,由此來降低孩子的價值。
有一些家長的眼裡總是別人家的孩子最好,自己家的孩子像根草。在生活中,她們總會對孩子說:"你看看鄰居家某某,考試比你好,有勤勞聽話。你再看看你自己,怎麼什麼都不好。"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無與倫比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孩子的能力絕對不是在這樣的對比批評下產生出來的,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與父母之間產生隔閡和不信任。
每個孩子都渴望能夠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讚揚,而長期在批評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容易自我否認,對親情產生懷疑和猜測,對幼小的心靈也造成巨大的傷害。
三是有條件的愛,父母對孩子的愛總是出於某種目的和條件,這種行為比較隱蔽。
生活中常見有些父母會對孩子說:"你把這些英語單詞背好了,媽媽帶你去吃冰淇淋。","這次期中考試考好了,媽媽獎勵你玩具車。"
或許你會覺得這樣的話又有什麼錯呢?試想,如果孩子沒有背完單詞,沒有考好期中考,肯定會挨父母的一頓罵,這時候孩子不僅沒有得到獎勵的物品,還要受罵,孩子就會對冰淇淋或者玩具車產生一種負擔。
所以,父母這樣看似對孩子有積極促進作用的行為其實對孩子是一種傷害,這樣有條件的愛會超出孩子的承受範圍,孩子的"愛心"也就容易受到扭曲。
如果你還對"破壞性批評"不理解的話,不妨要在生活中多觀察一下自己的行為是否有出現以上三種情況。那麼,父母可能想要知道生活中要怎麼對待孩子的一下兒錯誤呢?要知道,有一種批評方式與"破壞性批評"截然不同,那就是"建設性批評"。
正確的批評方式——建設性批評
何為建設性批評,與"破壞性批評"不同,"建設性批評"通常關注的是孩子的具體行為,不對一個人進行人身攻擊,在批評的時候通常還會提及到你的優點,並為之改進提供有效地建議和意見。
"建設性批評"下的孩子能夠在父母的批評中反思自己的行為,她們會虛心接受錯誤,在父母的幫助和建議下積極改正自我,完善自我,從而變成一個優秀的孩子。建設性批評是教育孩子過程中一種很有用的方法,它以一種積極的方式強調對錯,以一種"稱讚+批評+讚揚"的方式引導孩子改正錯誤,完善自我。
那麼,家長在批評的時候要怎麼達到"建設性"的效果呢?以下6步教你輕鬆做到"建設性批評"。
6步教你輕鬆學會建設性批評
1、客觀描述代替主觀評價
"建設性批評"的第一步,拒絕對人不對事。
父母要知道一味地批評責備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主觀地評價孩子的行為,用一些攻擊性的言語:"你真笨,笨得跟豬一樣"只會讓事情更糟糕。
比如孩子一次考試沒有考好,父母很想要大罵一頓的時候,不妨換個方式對孩子說:"我知道你這次考試數學沒有考好,但是我看了你其他兩科的試卷,我覺得你做的都挺不錯的。我想我們接下來要多多練習數學,我相信下次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如果你有什麼不會的題需要我的幫助,我很願意幫助你或者和你的老師交流,幫助你做得更好 。"相信父母這樣對孩子說,孩子也能夠有所改變,也會虛心接受。所以,客觀地全面地描述事情,絕對比主觀評價孩子的行為更有效。
2、批評必須先找到根源問題
每一種行為背後都會有一定的根源因素,而找到這個因素就是父母的責任。因為只有知道前因後果,才能更好地促進你與孩子之間的交流。
還是以孩子考試失敗為例,孩子考不好的背後原因可能是因為孩子上課有聽不懂的問題沒有及時解決,或者是孩子考試的時候太緊張而沒有發揮好,又或者是孩子平時沒有好好努力,我相信只父母深入地去找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一定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去解決問題,改正錯誤。
3、學會控制住自己憤怒的情緒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更加優秀,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但是,誰都會有犯錯的時候,這時父母的建設性批評絕對比情緒的爆發更加有效,所以父母要先學會控制住自己的情緒。
父母作為一個成年人在和一個孩子打交道,千萬不要有一個居高臨下的心理,不要所謂的父母權威去對待孩子,批評孩子,孩子也有感情,一味地批評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消極。
所以,如果你想要發脾氣了,學會儘量忍住,給自己點時間冷靜,在心平氣和的時候再找孩子談談,用冷靜的態度和孩子對話。
4、耐心告訴孩子錯誤的行為以及後果
孩子年齡下,行為容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有時候他們自己根本不知道行為的對錯。所以,父母要學會和孩子分析問題,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耐心地告訴他錯誤,引導他們改正。
比如孩子周末在家長時間的盯著手機電腦,你可以告訴孩子這樣做會對視力不好,可以向孩子解釋自己不希望孩子因為近視而戴眼鏡,並且引導孩子做一些其他的活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而直接不要破口批評孩子看手機看電腦的行為。
5、批評孩子時要態度肯定內容明確
批評孩子和讚揚孩子都一樣,一定要明確地告訴孩子你在批評他什麼,為什麼要批評他,讓孩子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千萬不要太過於含糊,這樣很容易引起孩子的誤解而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父母要時刻記住自己的目的是教育孩子改正錯誤,而不是讓孩子難堪。
6、給予孩子改正自我的機會
建設性批評的最終目的是要幫助孩子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由此變成更加優秀的自己。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不要批評了就完事了,給孩子一個改正錯誤的機會,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才能在將來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我是小C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