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誠的讚美,會給孩子心裡灑滿陽光,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免不了做錯事情,有時候也需要我們善意的批評。
讚美是鼓勵,批評是督促,二者缺一不可。
表揚似乎並不難,而且人人都會,實在不會用詞,照直說就行,被表揚的人不會挑剔,只會照單全收。但是,要批評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由於批評是一種否定性的評價方式,因此,批評不當,很可能讓人無法接受,甚至會損傷一個人的自尊心。
比方說,如果一次兒子打碎了一隻碗,就被你不分青紅皂白地大罵了一頓,你想,他會怎樣想?是想他自己做錯了什麼,還是想你怎麼對待他?他肯定在心裏面想你是多麼可惡,相比對他的愛來說,你更關注一隻碗的價值。而當他把注意力放在你如何對待他這件事上時,自然就不會想到他做錯的事情了。
如何在孩子犯錯時與他很好地溝通,幫助他認識到問題,使他能夠得到成長呢?
看看有位智慧的媽媽是如何做的:
同樣是孩子打碎了一隻碗,媽媽趕緊跑過來說:「孩子,讓媽媽看看手有沒有受傷啊?哦,沒受傷還好。你一直做事情很仔細的,怎麼會不小心打碎了碗呢?打碎碗會很容易讓你和別人受傷的,而且還浪費錢財。媽媽希望你以後拿碗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一點兒,好嗎?
同樣的一件事情,不同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顯而易見,後者的方式會讓孩子很容易接受,並且確信媽媽是愛自己的。
表揚一批評--鼓勵,這種方式也叫三明治式批評或三明治效應,指的是當人們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的中間時,被批評的人會更愉快地接受批評。
這就如同一塊三明治,第一層先是讚揚、賞識或積極面,第二層就是建議、批評或負面觀點,第三層繼續鼓勵、信任或支持。通過這種「二加一」方式表達的批評、建議,不僅不會讓被批評者感到受傷或不信任,還會讓他們更加積極接受建議,改善不足的地方,拉近和我們之間的關係。
這種批評法,不僅不會挫傷受批評者的自尊心和積極性,而且還會促使他積極地接受批評,並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
為什麼運用這樣的批評方式就會產生如此大的效應呢?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1先表揚去除防衛心理
人都有自我價值保護的本能,如果一開始就遭到直接的批評、嚴厲的指責,對方就會產生一種自然的反射狀的防禦反應以保護自我。一旦產生了這種防衛心態,就很難再聽得進批評意見了,哪怕批評是很對的,也都將徒勞。因此,應先去除防衛心態的作用,使受批評者樂於接近批評者。在批評之前,先說些親切關懷讚美之類的話,就可以製造友好的溝通氛圍,並可以讓對方平靜下來進行交往對話。
2能去除被批評人的後顧之憂
許多破壞性的批評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批評結束時還讓人心有餘悸,讓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評還是受懲罰,因此,總會有後顧之憂。而最後一個環節就起到了去除後顧之憂的作用。它常常給予挨批評者以鼓勵、希望、信任、支持、幫助,使受批評者振作精神,重新再來,不再陷於泥潭之中。
3給受批評者留有足夠的面子
批評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批評在於改善行為。因此,如何批評就特別講究。三明治式的批評,既指出了問題,同時也易於讓人接受,而且不留下後遺症。這主要要歸功於這種批評不傷人的感情、不損壞人的自尊心,能激發人向善的良心,使人的積極性始終維持在良好的行為上。
三明治法使得父母在處理「懲罰」這件棘手的事情時減少了因孩子被激怒而引起的衝突。它的優點就在於,批評者在批評的同時提到了受批評者的長處,這實際上是在替受批評者辯護。孩子的能力、為人、學習是否努力等方面有很多可以肯定的地方。父母如果視而不見,孩子可能會覺得不公平,認為自己多方面的成績或長期的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只因為一次失誤就被抓住,並且他很有可能會感覺自己的父母是故意挑他的刺。而父母在批評的時候首先讚揚孩子,就是在避免誤會,表明自己對他的承認,使他知道批評是對具體的事而不是對他這個人的,他自然也就放棄了用辯解來維護自尊心的做法。
心理學家詹姆士曾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那些熱倩向上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我們在批評教育孩子時,不要忘記用表揚包裹批評。
中國有句老話說是打一個巴掌揉三下,打一巴掌給一個甜棗,或者叫「恩威並施"。如果把表揚視為正刺激,批評視為負刺激的話,在這裡,前一個表揚和後一個鼓勵不是同一內容。看似表揚多,但,被強化的仍然是批評。
批評的時候,就好比在別人身上動手術,稍有疏忽,就會傷人,影響治療效果。因此,批評必須謹慎又謹慎。批評孩子的時候還要注意場合,可以當外人的面誇獎孩子,但是批評的時候,要注意在私下裡進行。
最高的批評境界是:
設法使自己的意思暗暗移植給對方,使他覺得是自己在主動修正自己的行為而不是在你的批評之後。
家長想要給孩子製作出美味的「三明治",有些材料是必須準備好的:包容心一顆;能發現美的眼睛兩隻;誇獎三份,鼓勵一斤;責備五兩……
如電視劇《西遊記》中,在孫悟空保護唐僧取經的過程中,佛祖曾說過三句話:
你這潑猴,一路以來不辭艱辛保護師傅西天取經。這次何故棄師獨回花果山,不信不義。去吧,我相信你定能發揚光大,保護師傅取得真經。這三句話褒中有貶,既肯定了孫悟空前面保護唐僧的所作所為,又批評了他這次的不信不義,最後提出目標和期望,恰到好處地激勵了孫悟空的鬥志。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一再犯錯誤又不肯改正,這種方法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還會讓孩子感覺父母或老師不過如此。這就應該調整批評方法了。
除了給孩子吃美味的「三明治",在對孩子進行批評時,還要注意以下問題:
1平等溝通
人和人之間是平等的,這個平等原則同樣適用於父母和孩子之間。但是,很多父母總是端著家長的架子以長輩的身份去指責、訓斥甚至謾罵孩子,那樣容易產生隔閡或牴觸情緒,不利於溝通。家長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以朋友的姿態,心平氣和地指出孩子的錯誤,客觀地分析產生的原因,並指出努力的方向,這樣容易被孩子接受,效果才會更好。
2相互配合
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父母的教育態度一定要一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如果夫妻雙方在某個問題上有分歧,應事後進行商討,彼此維護形象,不要當著孩子表露出來,切忌相互拆臺。如果當著孩子的面一個打一個寵,一個嚴厲批評一個溫柔袒護,或是夫妻之間相互指責,只會使孩子是非不清、無所適從,長期如此,易造成孩子的兩面性,讓孩子學會鑽空子,見風使舵。
3尊重人格
孩子有過錯,理應批評,但其人格應受到尊重。批評應對事不對人,要維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能因為孩子犯錯就一味否定孩子的行為。父母要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見,說出自己的想法;在傾聽孩子的意見後,對孩子的正確想法和行為應給予充分的肯定,並適時指出他存在的錯誤和不足,就事論事,以理服人,真正幫助孩子找出問題,改正缺點。
4態度冷靜
無論無意還是有心,孩子已經犯了錯,吼叫、打罵、威懾只能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不能從根本上使孩子認識錯誤的大小和嚴重性。要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從而加以改正,作為孩子的親人,尤其是父母,首先要冷靜,弄清事由,是有意還是無意,是習慣還是偶然,多聽聽孩子的意見和心聲,再酌情處理;在維護孩子尊嚴的前提下,態度誠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孩子便會很好地接受你的意見和建議,從而達到教育的效果。
5客觀公正
批評孩子要客觀公正,方可有效。要客觀地告訴孩子犯了什麼樣的錯誤,幫助他分析犯錯誤的原因,以及所犯的錯誤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等,這樣孩子才會心服口服。切勿將錯誤過分誇大,比如不要因孩子做錯一件事,就對孩子全盤否定。如果只批評不表揚,孩子會因你只看到他的缺點看不到他的優點而不滿,覺得你有意挑剔,從而不會接受你的批評。
評價像是一杯茶,有苦澀也會有回味的清香與甘甜,學會掌握批評的方法與技巧,才能收穫尊重與真誠。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誠懇的去評價別人,學習也會因此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