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的極致藝術」,三明治效應,讓批評變得可口!

2020-12-20 中學數學精準輔導

真誠的讚美,會給孩子心裡灑滿陽光,但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免不了做錯事情,有時候也需要我們善意的批評。

讚美是鼓勵,批評是督促,二者缺一不可。

表揚似乎並不難,而且人人都會,實在不會用詞,照直說就行,被表揚的人不會挑剔,只會照單全收。但是,要批評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由於批評是一種否定性的評價方式,因此,批評不當,很可能讓人無法接受,甚至會損傷一個人的自尊心。

比方說,如果一次兒子打碎了一隻碗,就被你不分青紅皂白地大罵了一頓,你想,他會怎樣想?是想他自己做錯了什麼,還是想你怎麼對待他?他肯定在心裏面想你是多麼可惡,相比對他的愛來說,你更關注一隻碗的價值。而當他把注意力放在你如何對待他這件事上時,自然就不會想到他做錯的事情了。

如何在孩子犯錯時與他很好地溝通,幫助他認識到問題,使他能夠得到成長呢?

看看有位智慧的媽媽是如何做的:

同樣是孩子打碎了一隻碗,媽媽趕緊跑過來說:「孩子,讓媽媽看看手有沒有受傷啊?哦,沒受傷還好。你一直做事情很仔細的,怎麼會不小心打碎了碗呢?打碎碗會很容易讓你和別人受傷的,而且還浪費錢財。媽媽希望你以後拿碗的時候一定要小心一點兒,好嗎?

同樣的一件事情,不同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顯而易見,後者的方式會讓孩子很容易接受,並且確信媽媽是愛自己的。

表揚一批評--鼓勵,這種方式也叫三明治式批評或三明治效應,指的是當人們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的中間時,被批評的人會更愉快地接受批評。

這就如同一塊三明治,第一層先是讚揚、賞識或積極面,第二層就是建議、批評或負面觀點,第三層繼續鼓勵、信任或支持。通過這種「二加一」方式表達的批評、建議,不僅不會讓被批評者感到受傷或不信任,還會讓他們更加積極接受建議,改善不足的地方,拉近和我們之間的關係。

這種批評法,不僅不會挫傷受批評者的自尊心和積極性,而且還會促使他積極地接受批評,並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

為什麼運用這樣的批評方式就會產生如此大的效應呢?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1先表揚去除防衛心理

人都有自我價值保護的本能,如果一開始就遭到直接的批評、嚴厲的指責,對方就會產生一種自然的反射狀的防禦反應以保護自我。一旦產生了這種防衛心態,就很難再聽得進批評意見了,哪怕批評是很對的,也都將徒勞。因此,應先去除防衛心態的作用,使受批評者樂於接近批評者。在批評之前,先說些親切關懷讚美之類的話,就可以製造友好的溝通氛圍,並可以讓對方平靜下來進行交往對話。

2能去除被批評人的後顧之憂

許多破壞性的批評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進行,批評結束時還讓人心有餘悸,讓人搞不清楚是在受批評還是受懲罰,因此,總會有後顧之憂。而最後一個環節就起到了去除後顧之憂的作用。它常常給予挨批評者以鼓勵、希望、信任、支持、幫助,使受批評者振作精神,重新再來,不再陷於泥潭之中。

3給受批評者留有足夠的面子

批評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批評在於改善行為。因此,如何批評就特別講究。三明治式的批評,既指出了問題,同時也易於讓人接受,而且不留下後遺症。這主要要歸功於這種批評不傷人的感情、不損壞人的自尊心,能激發人向善的良心,使人的積極性始終維持在良好的行為上。

三明治法使得父母在處理「懲罰」這件棘手的事情時減少了因孩子被激怒而引起的衝突。它的優點就在於,批評者在批評的同時提到了受批評者的長處,這實際上是在替受批評者辯護。孩子的能力、為人、學習是否努力等方面有很多可以肯定的地方。父母如果視而不見,孩子可能會覺得不公平,認為自己多方面的成績或長期的努力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只因為一次失誤就被抓住,並且他很有可能會感覺自己的父母是故意挑他的刺。而父母在批評的時候首先讚揚孩子,就是在避免誤會,表明自己對他的承認,使他知道批評是對具體的事而不是對他這個人的,他自然也就放棄了用辯解來維護自尊心的做法。

心理學家詹姆士曾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那些熱倩向上的孩子更是如此。所以,我們在批評教育孩子時,不要忘記用表揚包裹批評。

中國有句老話說是打一個巴掌揉三下,打一巴掌給一個甜棗,或者叫「恩威並施"。如果把表揚視為正刺激,批評視為負刺激的話,在這裡,前一個表揚和後一個鼓勵不是同一內容。看似表揚多,但,被強化的仍然是批評。

批評的時候,就好比在別人身上動手術,稍有疏忽,就會傷人,影響治療效果。因此,批評必須謹慎又謹慎。批評孩子的時候還要注意場合,可以當外人的面誇獎孩子,但是批評的時候,要注意在私下裡進行。

最高的批評境界是:

設法使自己的意思暗暗移植給對方,使他覺得是自己在主動修正自己的行為而不是在你的批評之後。

家長想要給孩子製作出美味的「三明治",有些材料是必須準備好的:包容心一顆;能發現美的眼睛兩隻;誇獎三份,鼓勵一斤;責備五兩……

如電視劇《西遊記》中,在孫悟空保護唐僧取經的過程中,佛祖曾說過三句話:

你這潑猴,一路以來不辭艱辛保護師傅西天取經。這次何故棄師獨回花果山,不信不義。去吧,我相信你定能發揚光大,保護師傅取得真經。這三句話褒中有貶,既肯定了孫悟空前面保護唐僧的所作所為,又批評了他這次的不信不義,最後提出目標和期望,恰到好處地激勵了孫悟空的鬥志。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一再犯錯誤又不肯改正,這種方法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還會讓孩子感覺父母或老師不過如此。這就應該調整批評方法了。

除了給孩子吃美味的「三明治",在對孩子進行批評時,還要注意以下問題:

1平等溝通

人和人之間是平等的,這個平等原則同樣適用於父母和孩子之間。但是,很多父母總是端著家長的架子以長輩的身份去指責、訓斥甚至謾罵孩子,那樣容易產生隔閡或牴觸情緒,不利於溝通。家長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以朋友的姿態,心平氣和地指出孩子的錯誤,客觀地分析產生的原因,並指出努力的方向,這樣容易被孩子接受,效果才會更好。

2相互配合

在批評孩子的時候,父母的教育態度一定要一致,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如果夫妻雙方在某個問題上有分歧,應事後進行商討,彼此維護形象,不要當著孩子表露出來,切忌相互拆臺。如果當著孩子的面一個打一個寵,一個嚴厲批評一個溫柔袒護,或是夫妻之間相互指責,只會使孩子是非不清、無所適從,長期如此,易造成孩子的兩面性,讓孩子學會鑽空子,見風使舵。

3尊重人格

孩子有過錯,理應批評,但其人格應受到尊重。批評應對事不對人,要維護孩子的自尊心,不能因為孩子犯錯就一味否定孩子的行為。父母要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見,說出自己的想法;在傾聽孩子的意見後,對孩子的正確想法和行為應給予充分的肯定,並適時指出他存在的錯誤和不足,就事論事,以理服人,真正幫助孩子找出問題,改正缺點。

4態度冷靜

無論無意還是有心,孩子已經犯了錯,吼叫、打罵、威懾只能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不能從根本上使孩子認識錯誤的大小和嚴重性。要讓孩子認識到錯誤,從而加以改正,作為孩子的親人,尤其是父母,首先要冷靜,弄清事由,是有意還是無意,是習慣還是偶然,多聽聽孩子的意見和心聲,再酌情處理;在維護孩子尊嚴的前提下,態度誠懇,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樣孩子便會很好地接受你的意見和建議,從而達到教育的效果。

5客觀公正

批評孩子要客觀公正,方可有效。要客觀地告訴孩子犯了什麼樣的錯誤,幫助他分析犯錯誤的原因,以及所犯的錯誤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等,這樣孩子才會心服口服。切勿將錯誤過分誇大,比如不要因孩子做錯一件事,就對孩子全盤否定。如果只批評不表揚,孩子會因你只看到他的缺點看不到他的優點而不滿,覺得你有意挑剔,從而不會接受你的批評。

評價像是一杯茶,有苦澀也會有回味的清香與甘甜,學會掌握批評的方法與技巧,才能收穫尊重與真誠。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誠懇的去評價別人,學習也會因此而精彩。

相關焦點

  • 什麼是當代藝術批評?
    藝術從為宗教服務到純粹表達美,傳統的批評家注重的是對藝術作品中展現的技巧,整體的美感進行批評。這適用於傳統的藝術作品,它多是針對一些客觀的藝術作品,例如繪畫,雕塑等進行批評,是批評家和藝術家之間的博弈。而當代藝術更注重的是社會性,它的作品的完整度有一部分需要受眾體的參與,作品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是當代藝術是否成功的一個關鍵點。
  • 批評是一門藝術,破壞性批評會摧毀孩子自尊,正確批評要這樣
    孩子聽完母親的話,表情變得很失望,一幅委屈地要哭的樣子跟著母親回家。聽完這對母子的對話,我受到了一點驚訝,我在想:"怎麼會有父母這樣對自己的孩子。"生活中,或許這樣的話也常出現在我們周邊,可是很多父母都不知道這樣一句不走心的話可能嚴重影響到孩子幼小的心靈,這種"破壞性批評"父母要一定要避開。批評是一種藝術,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用"建設性批評"。
  • 不要批評孩子,是我聽過的最大謊言
    02無聲效應,讓孩子更主動認識錯誤加拿大心理學家貝克斯頓等人曾進行了一個著名的「感覺剝奪」的實驗。這個實驗,啟示父母在教育中,並不是聲音越大,效果越好,可以試試「無聲效應」,比滔滔不絕的說教會更好。小新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爭執,誤傷了同學,爸爸知道這件事後壓制住怒火,採取了冷處理的方式。
  • 《喬維談藝術》之關於藝術批評
    因經常混跡於書畫圈的緣由,也漸漸侵染出少許藝術的感覺,尤其是喜歡瀏覽或觀賞書畫作品,卻又總是被玄奧的藝術評論繞到雲霧中。藝術批評作為一種個體化觀點,往往不會束縛到某種特定的框架中,但如果視角總凝固在讚美的狀態裡,有時會形成一種歌功頌德的符號。
  •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班主任善用「南風效應」批評學生效果最顯著
    批評教育是挫折教育的一部分,如果運用得好,可以成為學生改正錯誤的契機,鍛鍊學生的抗挫能力。如果批評的手段不恰當,則會傷害學生的心靈,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從而故意和班主任搞對立。那麼,如何批評學生才能讓他們心服口服呢?
  • 用行為藝術批評當代藝術 滬雙年展中的晦澀難懂引爭議
    東方網12月6日消息:「藝術工廠——上海第十屆雙年展」開展至今,意料之中的爭議也隨之而來。近日,100名志願者以沉默靜坐的方式,批評這項展覽晦澀難懂。行為藝術「今天不說話」,表達對中國當代藝術的一種對抗,希望讓藝術靜一靜;批評趾高氣揚的創作態度和少數人自圓其說的藝術。
  • 列維納斯思想中的文學和藝術及其文學批評意義
    這種語言與自身的搏鬥既是為了擺脫存在論語言的桎梏,也是為了在闡述倫理學時真正讓闡述這一倫理學的語言變得倫理,所以他要讓語言不成為一種總體化的組織,而為他異性留有空間。在這個意義上,「列維納斯的寫作不只聚焦於有關回應和責任的嚴肅倫理學問題。同時,也深刻介入了試圖顯現不可言說之物的嚴肅美學問題中」(17)。
  • 將藝術家與藝術品等同,對藝術品的批評也就是對藝術家的批評!
    【內容提要】藝術批評不僅關注藝術品而且關注藝術家。作為藝術批評對象的藝術家,通常是藝術家的藝術人格,而不是藝術家的社會人格。但是,如果不將藝術家的社會人格與藝術人格聯繫起來,就無法揭示藝術所闡釋的人性的深度。
  • ...及物 故作高深 通俗易懂 批評家 當下 文藝界 批評 泛泛而論...
    正如一個「業餘批評者」在對文藝界的現狀做了觀察後所尖銳指出的那樣:當下的批評正一步步淪為表揚和歌功頌德的同義詞。我們看到很多批評,不是隔靴搔癢、不著邊際且沒有觀點的泛泛之論,就是脫離實際、深奧玄虛、無人能懂的天書,甚至是堆砌觀念、胡亂吹捧的無良之作,這些文字讓批評變了味。經濟化與市場化已將精神文化推向社會邊緣,作家和批評家的尷尬現狀和生存之道已無尊嚴可言。
  • 「二徐論戰」——1929年全國美展視野下的藝術批評及新舊爭鳴!
    【內容提要】本文試圖全面地展示1929年第一次全國美術展覽會所推動的藝術批評場域,以《美展》會刊為依託,重審當時中國藝術批評新舊兩派的觀點。徐志摩和徐悲鴻在《美展》會刊上以「惑」為題進行了著名的「二徐論戰」,本文別於前人研究,旨在將論戰置於藝術批評場域之中,考察在相對更廣的語境下,「二徐論戰」所呈現出的現代性知識生產。
  • 第十四屆批評家年會 | 回望中國當代藝術20年 在不確定中前行
    賈方舟先生以萬字文章《批評家的使命與批評的自覺——中國當代藝術批評20年回顧》,對當代藝術發展與批評進行梳理。與前一代批評家與編輯者統一的身份不同,進入新世紀以來,批評家更多的是與美術館形成聯盟,並在不斷的工作中構建學術梯隊。冀少峰介紹,本年度批評家年度文集通過當代藝術20年、歷史鉤沉、問題聚焦、理論辨析、水墨話語、性別機制、策展檔案、個案瞭望等8個問題探討剛剛過去這20年。
  • 「綠委」是批評華航,還是批評蔡英文?
    一個隱藏在C字內的臺灣地圖,恐怕全世界只有極少數的外國人能夠辨認,因此,民進黨幾位「立委」就召開記者會痛批華航,批評華航不夠勇敢,要拋棄包袱。民進黨籍高雄市議員林智鴻對此事說得最直白,他認為,很多基層民眾質疑華航幹嘛扭扭捏捏、畏畏縮縮,南部人喜歡直來直往,只有沒自信的人,才不敢把自己名字大方說出來,也只有感到丟臉的人需要遮頭遮臉。
  • 廣東成立粵派批評·陳橋生工作室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發表以來,廣東大力推動「粵派批評」,陣容不斷強大,範疇不斷延伸。2016年羊城晚報發起「粵派批評」大討論,「粵派批評」開宗立派呼之欲出。新成立的「粵派批評·陳橋生工作室」,以羊城晚報文藝批評團隊為班底,旨在帶動廣東文藝評論界積極發出南方聲音,提高廣東文藝的創造力影響力。
  • 解惑|書法和書法批評路在何方?
    書法和書法批評路在何方? 在中國藝術的長廊裡,書法以其歷史悠久、名家輩出、涵蘊深厚、民族性鮮明而佔有突出的位置,享有很高的聲譽。一門成熟的藝術,既需要相應的藝術批評伴生共進,也絕不懼怕藝術批評中那些指短證拙的分析"揭瘡疤"。這方面的例證俯拾皆是,無需再證。 唯獨當代中國書法是個例外。
  • 對話尋覓:當代書畫批評論壇在合肥市亞明藝術館舉辦
    本次論壇由亞明藝術館主辦,以追求學術前瞻、開放包容、思考深度、批評實現為主題,圍繞安徽書畫史與當代藝術發展、書畫現狀思辨、當代書畫批評理論的反思、批評主體的素養與批評點的切入、評論體系的當代構建等方面議題展開。
  • 考場佳作|《讓批評如春風拂面》
    讓批評如春風拂面廈門機場一位旅客脫鞋襪橫躺候機椅睡覺,一男子勸說無果,憤怒地將其鞋子扔入垃圾桶。此舉乍一看大快人心,可是這種帶著懲罰色彩的批評可取嗎?當今不乏如秋風般肅殺的批評,我呼籲:讓批評如楊柳風吹面不寒。
  • 蘭考書記:從來都是我批評人 這次嘗到被批評滋味
    蘭考縣委書記王新軍告訴鄭州晚報記者  「我幹縣區委書記十幾年了 從來都是我批評別人 這次嘗到了被別人批評的滋味」  「我幹縣區委書記十幾年了   從來都是我批評別人  我幹縣區委書記十幾年了,從來都是我批評別人,這次也嘗到了被別人批評的滋味。」蘭考縣縣委書記王新軍告訴鄭州晚報記者。  「我的感受用8個字總結:刻骨銘心,終生難忘。首先因為習總書記親自參加了這次民主生活會,足見總書記對縣級幹部的重視。會上同志們坦誠相見,自我批評揭短亮醜,相互批評直截了當,真正做到了紅紅臉,發發汗,治治病。」
  • 謝亞鵬:批評是人生進步的動力
    原標題:批評是人生進步的動力 某單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入民主生活會環節時,黨委書記率先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同時還鼓勵大家向他開炮,並表示說,「批評使人進步,我們要把批評當『補藥』吃,從批評中能看到自己在『四風』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同志們的批評中能獲取營養和動力
  • 親子教育:沒有細節的批評孩子,毀了他多少溫柔!
    只要孩子處於成長階段,就少不了被批評。 每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出現了不好的行為,父母就會拿著自己認為正確的教育方式批評孩子。 或許也有人聽說過「批評,是一種藝術」,如果處理不好,就很有可能傷害到孩子,造成孩子內心的恐懼。
  • 有感於「請你批評指正」
    原標題:有感於「請你批評指正」   前不久,習總書記來到革命老區山東省臨沭縣曹莊鎮「老支前」王克昌家看望。總書記說:「我們這一代、下一代都要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前,讓老區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喜歡看電視的老人接話說:「總書記講話我天天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