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老師批評,被家長打,還能嬉皮笑臉,與父母的行為有關

2020-12-14 流浪讀書君

有一次接大兒子放學,在學校門口遇到這樣一件事:

一個八九歲的男孩上課不聽講,被老師批評後,還頂撞老師,老師將情況反映給了男孩的媽媽,男孩的媽媽在學校門口當眾打了兒子兩巴掌,男孩沒哭,還一副嬉皮笑臉的樣子。

「我怎麼生了你這個沒皮沒臉的東西!「男孩的媽媽氣得直哆嗦。

「你摸摸,我有皮有臉啊!」男孩用手摸著自己的臉蛋回復道。

這要是我兒子,我也得氣個半死!

這件事給我的觸動很大,我一直在思考這麼大的孩子了,怎麼一點羞恥心都沒有呢?被老師、家長這樣批評教育,竟然還能一副無所謂,嬉皮笑臉的樣子,真是讓人難以理解,如果是我兒子,肯定早就哭得稀裡譁啦了。

細細想來,孩子不知道羞恥心,其實就是自尊心太低,什麼是自尊呢?簡單的說,自尊是對自己的自我價值或者自我價值的整體感覺,是人類特有的思維活動。那麼,自尊心對孩子的成長會有怎樣的影響呢?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具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善於表達自己的思想,思維活躍;二是善於與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在與人交談的過程中,常處於主導地位;三是非常自信,相信自己能夠做好任何想做的事情;四是對一切事物感到好奇,喜歡嘗試、探索。

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自尊心是一個人積極向上的動力,沒有自尊心的驅使,人就失去了自我價值。

馬斯洛將自尊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獲得自我尊重,即內在自尊心;一類是獲得他人的尊重,如認可、讚美等。

對於兒童來說,相比內在自尊心,外界的評價對他們自尊心的形成會有更大影響,幼兒期是自我意識的形成時期,在這個時期,他們開始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保護自己的自尊心。

比如,當你誇獎一個三歲的女孩穿的裙子真漂亮時,她會非常高興和滿足,如果你說她的裙子不漂亮,她可能會生氣地大哭,再也不穿那條裙子了。

在我們成人看來,孩子的這個行為有點可笑,但幼兒的自我認知能力較差,對成人的評價十分依賴,所以,才會做出這樣的行為。

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高度的自尊心呢?心理學家發現,孩子的高度自尊心來源於父母對他們的關心與尊重。

遺憾地是,一些父母總是在不經意間摧毀了孩子的自尊心,就像本文開頭出現的這個男孩,他有如此「沒皮沒臉」的行為絕不是一天形成的,很有可能是父母經常做出傷害他自尊心的事情。

看看下面的3種行為,你是否有過呢?這些行為是最容易摧毀孩子自尊心的。

一、在公眾場合評價孩子

大家都知道當眾批評孩子是不好的,可有時家長聚在一起,就常常摟不住,每天接孩子放學的時候,經常看到家長們在一起交流經驗。

有的家長說,「你看你家孩子做作業多快多好,我們家這個,每天都得求著寫作業。」被誇贊的孩子家長覺得不好意思,就會說:「哪有,我家孩子有時也犯脾氣,不愛寫作業。你家孩子多乖,起碼你說什麼他都聽,我們家這個可倔強了,認準的事情,三頭牛都拉不回來。「

家長們總是沉浸在交流經驗的氛圍中無法自拔,完全不顧及站在一旁的孩子,可能家長並不覺得這是批評孩子,但是家長說話的語氣、神態都會讓孩子很不舒服,他們並不喜歡被當眾議論,尤其是談起他們的缺點,他們會覺得很沒面子,自尊心受到了傷害。

二、不相信孩子,總是對孩子抱有懷疑的態度

不相信孩子會嚴重傷害到孩子的自尊。有一名性格活潑開朗的初中女生,因為與男同學走得近了一些,就被老師誤認為早戀了,告知了家長。

女生的父親是個急脾氣,一聽說女兒早戀了,二話不說,當著老師的面就給孩子兩嘴巴子,沒跟孩子解釋的機會。

這件事之後,女孩的性格大變,常常獨來獨往,就來女同學都鮮少聯繫,即便如此,父母還是會經常盤問她,放學晚回來10分鐘,都要詳細詢問這10分鐘花在了什麼地方。

這個女孩長大後,非常不自信,有男孩子追求她,她都害怕,想起當年父親打她的情景。這個女孩就是我的閨蜜,她現在是單親媽媽,一個人帶著孩子,過得很辛苦。

孩子撒謊是很多父母都無法容忍的行為,所以,他們對孩子總是保持一種警惕、懷疑的態度,孩子說的是實話,家長還是會不停地問:「是真的嗎?

你不許撒謊騙我,不然……」我小時候父母也曾和我說過這樣的話,我特別傷心,我覺得爸媽是我最信任的人,他們怎麼可能這樣懷疑我呢?我感覺特別委屈。

三、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

當孩子不聽話時,有些家長就拿出權力的利劍,狠狠地刺向孩子,「你吃我的穿我的,花我賺來的錢,你就得聽完的。」這句話一搬出來,孩子立馬就成了霜打的茄子——蔫了,因為爸媽說得沒錯,自己能力有限,只能乖乖聽話。

其實,當父母搬出這句話時,說明自己已經理屈詞窮了,只有當我們束手無策時,才會說出這句話,不是嗎?

殊不知,這是在抬高自己,貶低孩子,你覺得孩子得依賴你生存,你就可以要求孩子做任何事情,可孩子也具有獨立的人格,他也有選擇、表達的權利,我們這樣做就是對他的尊重,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附屬品。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想要孩子長成什麼模樣,更多的在於父母如何引導!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這也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和羈絆。

繪本作為人生中的第一本書,它的生動趣味滿足了孩子好奇的天性,為孩子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

《兒童情緒管理和性格培養繪本》是站在孩子的角度,這套書有三大亮點:

1.這套書專門為3~6歲孩子打造的好習慣繪本,其中包括孩子情商啟蒙,邏輯思維鍛鍊,以及語言表達的鍛鍊都非常的有好處。2.精美的彩色圖畫設計,典型的小熊為主角,吸引孩子自主閱讀。3.純天然大豆油墨印染,安全環保,保護孩子的視力。讓閱讀的同時身體健康。

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在3歲之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作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作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家長永遠都是孩子學習的模板。要保證孩子心理的健康, 大人們也要從自身做起,做個積極快樂的家長!在一個快樂家庭成長的孩子,心裡也會更加陽光!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孩子犯錯了,被批評時還「嬉皮笑臉」,他們的內心想法是什麼
    有一種孩子最讓家長和老師頭疼,他們做錯事被教育批評時總是一副嬉皮笑臉的樣子,無論你說什麼他都沒有什麼反應,給人一種玩世不恭的感覺,這種態度看起來更加容易讓人生氣。然後家長或老師就會用更嚴厲的語氣,想以此來讓孩子害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類孩子給人的感覺往往就是厚臉皮、不懂事。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 孩子愛打小報告是「多管閒事」?分析行為背後原因,父母幫助孩子
    孩子回家與家長訴說班級裡面「誰誰誰上課走神,誰誰誰不做作業」等等之類的話語時,很多家長往往對此報之一笑,認為孩子這樣屬於一種很正常的行為,畢竟孩子還小。家長這種無意的默認的行為,對孩子變成一種鼓勵,孩子自然在學校裡面更加變本加厲。
  • 還在指責老師批評孩子?有多少家長想為自己孩子找一個嚴師
    本以為只是平常的一些小事情,批評完就沒啥事了,沒想到這個家長聽說老師把自己孩子叫到辦公室批評後,居然直接給這個新班主任打電話,罵了一頓,還懷疑老師是不是偷偷在辦公室打她孩子了。後來校長出面解決了這件事情,而這個新轉來的班主任素來嚴厲,但是自從發生這件事情後,班主任對這個學生遲到的事情就不那麼關心了,只是怕孩子有什麼問題,每次遲到還是順便問一問為啥遲到,也不去罵他了。
  • 致家長:老師不是神仙,家長贏了老師,可能輸了孩子!
    教書育人是老師的天職,不敢管教孩子,是教育最大的悲哀。現如今,家校矛盾愈演愈烈,很多父母寵愛孩子,不忍孩子受一點批評和委屈,對老師各種不滿,要麼說老師不會教,要麼說老師管太嚴。其實,老師是想管不敢管:老師批評擾亂課堂秩序的學生,被學生家長怒罵;老師把學生背古詩的成績發到家長群,被家長告到教育局;老師因嚴管調皮搗蛋的孩子,被家長毆打;老師罰站遲到學生,被學生父親關押7小時;....
  • 強勢的家長,沉默的老師,無所適從的孩子
    遠的不說,就我上學那會,別說被老師批評幾句,哪怕往腚上踹了幾腳,回去也不敢給家長說。為啥?家長知道了能提著你耳朵去給老師道歉去。可是現在,別說老師扭你耳朵了,哪怕說重了幾句,可能都要惴惴不安好幾天。小孩回去會怎麼說?家長會有什麼態度?不會七大姑八大姨的都跑來學校吧。
  • 孩子的自我評價=內在父母的評價:家長的「話語」會影響孩子一生
    曾奇峰說,世界上的父母分為三種:第一種父母是,無論你做什麼,他們都批評你;第二種父母是,無論你做什麼,他們都忽視你;第三種父母是,無論你做什麼,他們都鼓勵你。我昨晚碰到的兩對家長中,前者毋庸置疑就是屬於第三種父母。她們鼓勵孩子自己動手去做事情。
  • 張紹剛:「我有資格打孩子,你們沒有」,打不散的親子有一個條件
    有人說要打,不打孩子不成才,有人說不能打,這是父母對孩子的暴力。哪個觀念更對一些呢?《圓桌派》曾經有一期節目聊過這個問題,當時的嘉賓中有著名收藏家馬未都,他是一個生活於50、60年代的人,從小接觸到的就是父母的棍棒教育,他就認為,家長可以打孩子。
  • 孩子過生日,寶媽訂豪華蛋糕送幼兒園,老師批評:別的家長怎麼辦
    這不,閨蜜優優兒子的生日就到了,優優決定在幼兒園裡給孩子一份驚喜。寶媽訂豪華蛋糕送幼兒園,老師批評:別的家長怎麼辦生日當天,憂憂把兒子送到幼兒園就趕緊去到了蛋糕店,想為孩子訂一款特殊的生日蛋糕。現在的蛋糕花樣兒可真多,憂憂都挑花了眼。
  • 為什麼現在老師不打罵學生、也不嚴厲批評學生,家長反而不願意了?
    原因很簡單,是被現實所逼迫的,因為太多的校鬧和太多的投訴舉報,以及學生的極端行為,讓老師苦不堪言,上級明確要求不準體罰學生,否則輕則受處分,重則丟飯碗。 有太多太多老師背鍋的負面消息流出,弄得老師做事情教育學生已經畏手畏腳,不敢說不敢罵,更不敢嚴厲批評,整天戰戰兢兢,就怕弄出來什麼亂子,把自己折進去。
  • 父母的幾種行為,正悄悄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嚴重影響學習和情商
    父母看似不經意的行為,正悄悄破壞孩子的專注力,你改正了麼?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注重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專注力就是全身心投入一件事的能力,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和未來,然而家長諸多看似不經意的行為,其實正在悄無聲息地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 孩子的這些奇怪行為,可不是調皮,家長別急著批評孩子
    我相信所有的孩子出生的時候,父母都會給予很大的期待,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會發現孩子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樣,甚至會做一些奇怪的行為,家長還可能會認為孩子愚蠢。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大腦的發育需要一定的時間,這期間需要父母耐心的指導,特別是在孩子做出不能理解的行為時,請父母不要慌張,阻止並改正。
  • 孩子有4種行為,證明父母「養的棒」,做好孩子的「第一位」老師
    引言 :現如今家長重視孩子身上的內容除了學習成績好之外,也有孩子的綜合素質,例如說懂不懂禮貌,性格是否陽光開朗,願不願意與人溝通等方面,但是想要擁有這樣一個全能型的孩子並不容易,而一旦孩子形成這樣的狀態,就證明家長真的養的很棒,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麼我們能夠從孩子身上的哪些行為看出來呢?
  • 孩子不願打招呼被打不敢還手 這些行為正常嗎
    」、「孩子被打都不還手,好鬱悶」……家庭是孩子早教的第一課堂,3月11日晚,本報《家長學校》早教主題沙龍活動如期舉行,多位家長拋出了他們眼中孩子的「不正常」行為,希望能找到解決的辦法。但我看了一些心理學和兒童教育方面的書籍,發現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她)就是對陌生環境需要有個適應的過程。而家長這樣的批評,不僅不能幫到孩子,反而是在把自己的焦慮傳遞給孩子,給孩子壓力。」
  • 批評是一門藝術,破壞性批評會摧毀孩子自尊,正確批評要這樣
    破壞性批評"主要有以下三種表現形式。其一,對人不對事,父母直接地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父母出於某種原因看不慣孩子的種種行為,自然無論孩子的行為好壞都會受到父母的批評。比如孩子一次考試失敗,家長內心變得極度的不滿和生氣,言語攻擊孩子說"你看看你自己,什麼驢腦子,這麼簡單的題都做錯,真的是笨得跟豬一樣。"或許有的父母會認為這是在教育孩子要知榮明恥,希望能激發孩子內心的鬥志,在下一次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 「韓國收回「父母懲戒權」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究竟如何管教?
    韓國去年9歲男童被父母鎖進旅行箱數小時最後窒息而死的虐童事件,韓國法務部決定刪除民法中有關「父母懲戒權」的條款,以此來杜絕超出教導範圍的懲戒行為。此消息一出,造成社會不小的輿論影響。 在引起民憤的同時,其實也折射出亞洲父母普世「打罵成才」的育兒論。
  • 「輸不起」的孩子也贏不了,挫折教育和正確的批評方式是孩子人生的...
    父母充足的愛意和理解,是孩子面對挫折的內心力量。04採用正確的方法批評孩子我們在強調給孩子挫折教育的同時,也一定要注意採用正確的方法批評孩子。這裡有16個小技巧,送給老師和家長!3.父母也要自我批評在批評孩子之前,先來一番自我批評,拉近孩子的心理距離,培養孩子勇於承擔責任的品質。4.批評孩子注意場合家長批評最好單獨進行,不應在公開場合,如公共場合、當著親友和朋友的面。
  • 學會做父母,解碼情緒,掌握批評孩子「三部曲」
    很多家長都對問過我,「老師你們家的兩個孩子怎麼教育得那樣成功,在教育孩子們遇到過反抗嗎」 前不久,網上不是報導過,一個學生調皮,老師請家長去,結果孩子的母親見了兒子就是兩個耳光,母親一轉身,孩子跳樓了,這真的是悲劇啊,如果母親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了解清楚事情後,把孩子帶回家或在人不多的地方進行開導或教育,或許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 教授批評國內家長,接送遲早會「毀」了孩子,父母:丟了你負責嗎
    不過對於這個現象,教授有了反對意見,教授批評國內家長,接送遲早會毀了孩子教授表示:這樣半步不離的跟著,遲早會毀掉孩子,每到放學時期,校門口全是人,不僅影響正常交通秩序,還導致孩子無法獨立。別說孩子容易闖紅燈了,就算是嚴格遵守交通規則,但也一樣容易被刮碰到,家長自然是非常不放心的,除非孩子上了高中,不然就要一直接送。父母這樣做也是為了孩子好,畢竟他們擔心的問題也並非是空口而談,都是實際存在的,任誰成為父母后,大概率也會這樣做。
  • 請家長別再說孩子不行了,父母的嘲諷式教育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
    請家長別再說孩子不行了,父母的嘲諷式教育會讓孩子越來越自卑現在在這個注重孩子教育的社會,很多家長都把孩子的教育放在家庭的第一位,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需要好好培養離不開各種各樣的學習班,從小給孩子打好學習的基礎是第一位的。
  • 孩子什麼時候該打,什麼時候不能打,所有父母都要知道!
    然而,以下這些情況,是絕對不能打孩子的!第一種情況,孩子雖然犯錯誤了,但是家長沒有事先教導,也沒有告訴孩子,這樣的事情不許做,孩子不知道這件事情是錯誤的,這種情況就是父母沒有講清楚!第二種情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平時的一言一行都是和父母學習的,父母只知道孩子犯錯了,要打,但是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