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室外畦床栽培平菇
用營養土覆蓋脫袋後的裸露菌塊,是一項簡便易行的增產措施。其增產機理在於營養土既能為菌絲提供無機養分,又有較強的持水力,能調節培養料的水分平衡,具有養菌作用。此外,還可克服因培養料過幹而導致子實體早熟的缺點。因此,採用這項技術生長的子實體柄短、蓋大、肉厚,個體顯著增大,佔床面80%以上的小菇叢,其重量也可達2一4公斤。用棉殼為培養料,其生物學效率高達400%;用麥秸為培養料,也可達300%,其產量是常規栽培的3-4倍,大棚栽培每畝產鮮菇15000公斤。詳情如下:
1.菌袋製作
培養料用棉殼 75公斤,木屑或玉米芯15公斤,草木灰5公斤,無菌優質土2公斤,複合肥1公斤,生石灰2公斤,料水比1:1.25---1.35。按常規將培養料堆積發酵3天,然後散堆降溫裝袋。用18釐米X36釐米聚乙烯袋,菌種分3層放入。
2.發菌管理
將菌袋置室內用 微孔增氧法進行培養。春季栽培(1-2月)可將菌袋排放在向陽通風處,堆高5-8層,並蓋麥秸、玉米秸等遮光保溫,一般20天左右菌絲可發滿。秋季(8一9月)栽培可將菌袋排放在通風陰涼處,堆高2-3層,一般15-18天菌絲可發滿。
3.排袋覆土
在塑料大棚內做畦床,寬1米,深30釐米,長不限。先在床內灌足底水,待水下滲後在床面撒生石灰粉消毒。然後將菌袋移到大棚內,脫去塑膠袋,將菌塊豎立排放在畦床上,塊間留1-2釐米空隙,用營養土填滿。營養土配方為:優質土98%,草木灰1%,磷肥0.5%,石灰粉0.5%。然後再用營養土覆蓋在料面,厚2-3釐米,用1%複合肥液或0.5%尿素液澆透營養土,以中間存水不滲為適宜。床面再加薄膜和草簾保溫保溼。如果地面乾燥,應澆足水保持潮溼,空間溼度保持在85%。
4.出菇管理
覆土後10-15天,填在菌塊空隙間的營養土內長滿菌絲,此時要扒去畦面覆土,略露菌塊,澆一次1%糖水或0.3%尿素液,仍蓋好薄膜和草簾。經3-5天後,扒去覆土處有菌蕾出現,此時要揭去薄膜,減少地面灑水,增加空中噴水量,每天噴霧2-3次,保持空氣溼度85%-90%;再過6-8天,菌蓋直徑長到3釐米大小,可向地面灑水,空中噴霧,使棚內相對溼度提高到90%以上。待菌蓋邊緣要展開時採收,頭潮菇生物學效率即可達180%以上。採菇後撒一層草木灰,澆水後再覆土2-3釐米厚,過10天扒去覆土再按前法管理。一般可採收5-6潮,菇期延長者在6潮菇後仍有少量發生,約可增收一成。
二 平菇牆式覆土栽培法
牆式覆土栽培法是目前較受重視的平菇栽培新技術,已出現多種形式,但不論採用何種形式,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能較好地改善生態環境,滿足平菇生長發育的需求,從而為發掘培養料的增產潛力打下物質基礎。採用這項技術,3天後菌絲已長入覆土層,在整個頭潮菇生長過程中,菌袋與覆土中菌絲已網聯成一個整體,有利於營養積累和代謝平衡;由於覆土經常保持溼潤,減輕了保溼與通風的矛盾,噴水時也不會傷害菌絲,同時提高了培養料的持水能力,可延緩菌絲衰老;菌牆擴大出菇空間,供氧充足,有利於子實體健壯生長;菌絲經覆土一直延續到地層,可獲得營養補充。
因此可有效地控制平菇生理性病害,降低幼菇死亡率;菇潮明顯、出菇集中,商品菇多,減少培養料的營養耗損;整體性好,菇叢肥大;菌絲活性提高,能延長出菇期。在上述因素作用下能達到明顯的增產目的。以下所介紹的是菌牆式覆土栽培法的一種,其技術特點是:菌牆由菌袋和肥土(或營養土)交疊堆成,能方便地進行水分管理,擴大出菇空間,與常規栽培方法相比,產量可提高30%--100%。
1.製備菌袋
用棉殼或其它農作物秸稈 為培養料,按常規方法配製,裝入28釐米X50釐米聚丙烯袋中,用混播法或層播法播種。接種量為乾料重10%--15%,放置18--25℃乾燥通風環境進行培養,約25--35天菌絲在袋內長滿。繼續培養10天左右,給予一定光照和溫差刺激,促進菌絲扭結和原基分化。
2.覆土選擇與處理
覆土可 用經過甲醛、敵敵畏噴霧處;理過的菜園土,打碎、噴溼,使含水量達18%。也可按下述方法製備營養土:選肥沃的菜園土或池塘泥,按500公斤培養料用1立方營養土計,備好泥土,另加石灰粉1%-2%,磷酸二氫鉀0.5%,草木灰1%--2%,調整水分備用。
3.壘牆
將出菇場地整平,在菌牆的兩端預設檔板或支架,地面築15--25釐米高的土埂,稍寬於菌牆的厚度。將菌袋底部塑膠袋剝去,露出尾端的菌塊,以尾端向內,平行排列在土埂上。袋與袋之間留2--3釐米空隙,每排完一層菌袋,覆蓋一層肥土或營養土,厚2--4釐米,在覆土上按培養料乾重O.5%計,均勻地撒一層尿素。按上述方法,共堆8—10層。最上一層的頂部覆土要厚,並在菌牆中心線上留一條淺溝,用於補充水分和施用營養液,以經常保持菌牆覆土呈溼潤狀態,用來平衡培養料內的水分和營養。
菌牆建成後,每3--5 天補充一次水分,保持覆土溼潤而無積水,並晝夜進行通風,如常規管理。3-7天出現菇蕾,一般可出4--6潮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