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講到了一戰結束之後的1922年美國、英國、日本、義大利、法國在華盛頓籤署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條約中不僅規定在1922年到1936年間各國擁有的海軍艦艇總噸位,也將戰列艦的噸位限制在了3.5萬噸,主炮口徑406毫米之內。航空母艦限制最大噸位為2.73萬噸,不能裝備203毫米以上的艦炮。在這段時間裡這些海軍強國之間的實力平衡並沒有被打破,所以大家也基本上是相安無事。
1929年發生的經濟大蕭條讓很多國家損失慘重,為了轉移國內矛盾一些國家開始走軍國主義擴張道路,亞洲方向日本先在1931年侵佔了中國東三省接著又在1932年發動進攻上海,種種跡象都表明了日本有全面吞併中國的跡象。
歐洲這邊的德國在一戰結束之後面臨著賠款割地,再加上經濟大蕭條的影響引發很多人不滿導致右翼勢力上臺成立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由於受到1919年籤的《凡爾賽合約》限制德國海軍在一戰後僅保留了8艘舊戰列艦用於訓練及自衛,相關後續艦必須在老艦下水20年後才可開工建造,且新艦最大排水量不得超過1016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280毫米。1935年德國宣布廢除宣布禁止其發展新型軍艦的《凡爾賽合約》,由此開始了一條軍事擴張的道路。
日本想要吞併中國,德國想要重回巔峰,於是這兩個國家拉上有同樣想法的義大利一起開始跟國際社會對抗,企圖通過武力擊敗英國、美國以及新興的蘇聯建立世界新秩序。日本在一戰之前就建造了「扶桑」級無畏艦,一戰開始後又建造了「伊勢」級無畏艦、「長門」級戰列艦等多款戰列艦,「長門」級戰列艦充分借鑑了「日德蘭海戰」的經驗將其滿載排水量設計為了3.2萬噸、4座雙聯裝406毫米主炮最大射擊仰角高達30度,適合進行遠程火力打擊。另外還有20座140毫米副炮用於近戰,這時的「長門」級戰列艦就已經有了後來「大和」級戰列艦的味道,只是由於一戰結束後戰列艦被限制才讓其低調了很多。
1936年戰列艦限制解除後日本緊接著就在1937年開始建造「大和」級戰列艦,「大和」級戰列艦滿載排水量7.2萬噸、最大航速27節、裝有3座三聯裝460毫米主炮,射擊仰角45度時最大射程可達42.5公裡。副炮為4座三聯裝155毫米艦炮,除此之外還有12座雙聯裝127毫米艦炮、156門25毫米艦炮、4艇13.2毫米機槍以及7架水上飛機。「大和」級戰列艦的主裝甲帶厚410毫米,即便同時被2枚魚雷擊中也不會影響其戰鬥力。
「大和」號戰列艦的滿載排水量比如今中國的「遼寧」艦都大,儘管只有2艘但在日本人心目中簡直就是戰神一般的存在。但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二戰時期太平洋區域的制海權是通過航母爭奪的,兩艘「大和」級戰列艦的戰績都少得可憐,「武藏」號戰列艦在1944年10月24日被擊沉,「大和」號戰列艦也在1945年4月7日被擊沉。
德國在1936年開工建造的「俾斯麥」號戰列艦滿載排水量超4萬噸,最大航速可達30節、裝有4座雙聯裝380毫米主炮、6座雙聯裝150毫米副炮、8座雙聯裝105毫米高炮和32門防空機槍。1941年5月24日凌晨與英國多艘戰艦在丹麥海峽進行了交火,在「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的幫助下「俾斯麥」號380毫米主炮五輪齊射就將「胡德」號戰列巡洋艦送入了海底,之後英國調集了42艘軍艦對「俾斯麥」號戰列艦進行圍剿才成功將其擊沉,不管怎樣「俾斯麥」號也算是輝煌過。同級二號艦「提爾皮茨」號戰列艦滿載排水量雖然突破了5萬噸,但在二戰期間並沒有多大戰果,1944年11月12日被擊沉。
日本和德國花費巨資打造出來威力巨大的戰列艦還沒發揮作用就被擊沉的根本原因是沒能取得海戰勝利必要的制空權,戰列艦龐大的身軀反而成了盟軍艦載機最好的靶子。日本在偷襲珍珠港後曾一度獲得半個太平洋的控制權,但是隨著「中途島海戰」這一關鍵性決戰中日軍損失4艘航母戰略收縮,之後就一直被美軍壓著打了。美軍在航母艦載機支持下實施蛙跳戰術將日軍的重要據點一一拔除,之後更是開始了對日本本土的持續打擊。贏得制空權的美國戰列艦在蛙跳戰術中很好地執行了對地面目標火力覆蓋掩護登陸部隊的任務,而至於日本的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在沒有制空權的情況下只能被動挨打直到沉沒。
德國則是在「俾斯麥」號被擊沉之後就將重點放在了潛艇破襲戰上,以至於後來的「H」系列戰列艦幾乎沒有得到發展,就連唯一一艘航空母艦「齊柏林」號也因為二戰爆發沒能建造完成。
航空母艦的發展讓戰列艦在海軍中的位置變得非常尷尬,其主要作用也由一戰時的跟敵艦對轟爭奪制海權變成了對地打擊掩護登陸部隊。二戰之後航母和飛彈的發展再一次降低了戰列艦的地位,美國建造的「衣阿華」級戰列艦經過多次改裝勉強服役到了海灣戰爭之後,如今「衣阿華」號、「密蘇裡」號、「威斯康辛」號、「新澤西」號都被改成了博物館對人們開放展覽。
下一期為大家講二戰之後戰列艦是如何走向衰亡的,敬請關注!
這裡是通俗易懂的武器知識科普小站,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火器營營長,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