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製造的無用大玩具,誕生就落後於時代的大和級戰列艦

2020-12-10 歷史皇太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戰已經告別了大艦巨炮時代,轉而進入了航空為王的時代。海戰的勝負不再拘泥於海面,天空成為了主戰場,真正意義上的死從天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各國還是投資興建了戰列艦,畢竟當時航空母艦還沒有實際的海戰戰果,所以戰列艦還是得接著造。而日本則更是對戰列艦表示了痴迷,建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噸位和火炮口徑最大的戰列艦——大和級戰列艦,歷史上最華而不實的戰列艦。

一、戰列艦接著造

在1934年,原本用來限制海軍競賽的華盛頓海軍條約基本上失去了作用,各國又開始管不住自己的手,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大建一番。而身為世界海軍強國的日本,自然也是不甘寂寞的,準備藉機擴充自己的海軍力量,為日後進一步多去殖民地和利益增添籌碼。而日本海軍戰略的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對抗美國海軍的太平洋艦隊,這個課題可以說讓日本研究了好長一段時間了。

日本把美國當做假想敵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由秋山真之和佐藤鐵太郎提出的"對美七成論",就可以說是日本海軍早期的對美作戰理論,它要求日本海軍的艦隊規模上起碼能夠達到美國海軍的七成數量,否則絕無戰勝美國海軍的可能。當時的海戰還是戰列艦對決,誰的戰列艦多誰就牛,所以日本海軍這麼做也不是沒有道理。奈何天有不測風雲,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白紙黑字放在那裡,日本海軍的主力艦噸位只有美國的六成,根本達不到他們預期的數值。

這一結果差點沒把日本海軍裡的艦隊派氣的暈過去,紛紛痛罵去華盛頓籤訂海軍條約的條約派都是賣國賊,應該全都被送去天誅。沒得辦法,日本只能謀求一個在艦隊力量遠遜於美國海軍的情況下,能夠克敵制勝的辦法。這個核心思路結合之前的"對美七成論"後,就變成了所謂的"九段漸減邀擊戰術",打算用驅逐艦、潛艇、魚雷艇、航空兵等兵力,在太平洋上用"塔防"的方式削減美國海軍的兵力,待美國海軍的力量被削減能夠讓日本滿意的程度後,日本海軍才會去和美國海軍進行艦隊決戰。

不過這套堪稱"猥瑣發育","打野偷襲"的戰術,實在是讓日本海軍裡那些"武德充沛"的艦隊派不滿,這種不能正面硬上的戰術實在是有辱日本海軍的名聲啊,海軍不正面硬碰硬叫什麼海軍,根本就是沒有"武德"啊!於是日本海軍就在1932年裡開始設計新銳戰列艦,打算造一艘佔據絕對質量優勢的戰列艦來抵消美國海軍的數量優勢。其最終成果就是在1937年開始建造的新銳戰列艦——大和級戰列艦。

二、史無前例的巨艦

在沒有十萬噸級的航空母艦的那個年代,大和級戰列艦是絕對的海上巨無霸,也是日本海軍的驕傲。大和級戰列艦的技術數據如下:戰艦長度263米,水線長度256米,艦船寬度38.9米,吃水深度10.4米,標準排水量就高達65000噸,滿載排水量更是高達72810噸。要知道,就算是美國後來的新銳戰列艦依阿華級戰列艦,其標準排水量也才44560噸,滿載排水量也才55710噸,跟日本的大和級戰列艦一比,差了不知道多少個重量級。

而在戰列艦至關重要的主炮上,大和級戰列艦也是一等一的強大,配備了令人生畏的460毫米口徑45倍徑艦炮,以三聯裝炮塔的方式在艦身上布置了三座炮塔,共計九門主炮。這門火炮的實力相當恐怖,單發炮彈的重量達1.5噸,炮彈的裝藥量就為330千克。在機械揚彈機的幫助下,三座主炮塔可以在兩分鐘內打出三次齊射。這等旺盛的火力,雖然不能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也是相差不遠了。(除非現代海軍的電磁炮實裝,否則基本不可能再看到戰列艦了)

大和級戰列艦的防禦能力也是十分驚人,按照日本海軍的設計要求,大和級戰列艦的側面裝甲得能抗住自己的460毫米主炮在25公裡上的炮擊,甲板能擋住從3000米高空投擲下來的500KG重的重磅航彈。為了達成這個防禦性能,大和級戰列艦的裝甲重量就有足足21266噸,所有艦上重要部位,比如指揮塔、炮塔、彈藥庫等等都做了重點防護,力求能夠抵擋航彈和遠距離炮擊。而魚雷這種水下威脅也是被他們嚴防死守的,大和級戰列艦採用了三層船底設計,並且劃分了足足1147個水密艙,用以抵抗魚雷的攻擊。

不過,如此巨大的噸位和厚重的防禦,導致了大和級戰列艦的航速實在是不怎麼樣。雖然說配備了4臺蒸汽輪機和12臺重油鍋爐,最高馬力可達15萬馬力,可大和級的最大航速就只有27節了。考慮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裡的新銳戰列艦普遍30節航速,大和級戰列艦的航速實在是不怎麼樣。但對於日本海軍而言,這大和級戰列艦已經是相當讓他們滿意了,剩下的就是讓這些戰列艦在太平洋上和美國海軍拼命去了。

三、華而不實的大和級

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大和級戰列艦一共批了四艘,其中一號艦大和號戰列艦完工速度最快,在1941年12月16日服役。其次是二號艦武藏號,在1942年8月5日服役。而三號艦信濃則乾脆沒有作為戰列艦完工,而是改建為航空母艦去了,1944年11月19日服役,同月28日就完了蛋。至於代號"111"的四號艦,這是個倒黴蛋,因為它連船體都還沒完工就被下令停止建造了。因此,最後大和級戰列艦僅僅是完成了兩艘,也就是大和號和武藏號。

而這兩艘戰列艦說實話,也沒有什麼太多的表現機會。整個太平洋戰爭裡,大和級戰列艦幾乎都是在打醬油,不是吃瓜看戲,就是給島嶼上的日軍送送補給,真正打生打死的都是航空母艦和驅逐艦、巡洋艦,強大的戰列艦反而沒什麼事情可做了。而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裡,太平洋戰場的一個常態,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擔任主力的戰列艦,如今就只剩下登陸戰裡提供火力支援的份,海戰基本都與他們無緣了,海戰的勝負如今決定於航空母艦。

可以說日本海軍的戰術還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裡,迷信所謂的大艦巨炮主義,卻忽略了戰列艦的地位已經開始沒落這一現實問題。建造一艘大和級戰列艦所需的經費甚多,一號艦大和號戰列艦就花費了足足2.637億日元,而相較之下一艘翔鶴級航空母艦才8000萬日元。等於說一艘大和號戰列艦就足夠日本建造3艘翔鶴級航空母艦了,這可要比華而不實的大和號好太多了,起碼海戰裡不會吃瓜看戲。

至於日本人吹噓的大和級戰列艦性能如何優秀,對不起,實在是沒看出到底哪優秀了。先不說這航速簡直是低速戰列艦,就算是其引以為豪的460毫米艦炮也沒好哪去。雖然這艦炮看上去口徑夠大,但是受限於日本的工業能力,其在威力上遠不如美國的MK7型406毫米50倍徑艦炮。而雷達方面的差距更是巨大,可以說大和級戰列艦是抹黑打仗,遠遠比不上有優勢雷達依阿華級戰列艦。剩下的諸如防空和防禦等,也是不合理的不合理,差勁的差勁,除了花裡胡哨,就沒有什麼作用了。

結語

而事實上,大和級戰列艦真的是華而不實,乍看戰力猛如虎,細觀戰績零點五。大和級戰列艦最多就是混了個不錯的名頭,可真到了實戰就是秒沉的節奏。武藏號戰列艦在1944年10月的雷伊泰灣海戰被美軍艦載機擊沉,大和號戰列艦也在1945年4月的"菊水作戰"裡被美國海軍艦載機擊沉。可以說,"武德充沛"的日本海軍,完全可以大聲痛罵美國海軍不講武德,用艦載機"偷襲"他們。但落後就是落後,華而不實就是華而不實,大和級戰列艦作為大艦巨炮的噸位巔峰放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裡,也就只能淪為戰列艦時代終結的象徵了。

參考文獻:《戰列艦大和武藏設計與建造》

《舊日本海軍軍艦史》

相關焦點

  • 日本海軍的執著,大和級戰列艦,一艘落後於時代的戰列艦
    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戰列艦的時代,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是航空母艦的天下。在間戰時期,航空母艦的作用已經初見端詳,但是相比於戰列艦,仍舊不為人所重視,因此在間戰時期,航空母艦和戰列艦相比,仍舊不是最受重視的存在。而在崇尚艦隊決戰的日本,這就更成為了一種傳統與信仰,而大和級戰列艦正是在這種傳統指導下,而建造出來的。
  • 二戰中最為強大的大和級戰列艦,為何在戰爭中只能成為無用之物?
    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海軍而言,其最出名的戰艦並非是他們的各型航空母艦,而是他們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斥巨資建造的大和級戰列艦。這種標準排水量64000噸,滿載排水量72810噸的戰列艦,是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巨艦。然而這種強大的戰列艦卻在誕生之初就已經落後,在整個太平洋戰爭中就沒有什麼亮眼的表現,幾乎淪為了一個笑柄。
  • 大和號戰列艦對於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價值
    聯合艦隊設想戰時以小笠原群島以西海域作為預定海上決戰戰場,攔截由本土前來增援的美海軍艦艇編隊,憑藉大和級戰列艦強大的460毫米艦炮,在兩國海軍戰列艦世紀大戰中擊敗美海軍。但歷史證明,日美海軍在太平洋的戰爭,並未按照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設想而展開,兩艘大和級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更多的時間是待在戒備森嚴的軍港內,並未隨艦隊主動出擊,尋找美海軍戰列艦決戰,成了太平洋戰爭中多場非常著名的大海戰的旁觀者。
  • 大艦巨炮的巔峰之作——「大和」號戰列艦
    作為歷史上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強、裝甲最厚的戰列艦,「大和」號被日本國內譽為「永不沉沒的海上鋼鐵城堡」,是二戰後期日本聯合艦隊的精神支柱。它的沉沒,不僅為巨艦大炮時代的結束劃上了休止符,更為日本帝國主義的覆亡埋下了伏筆,而這樣的命運是「大和」號註定無法繞過的一頁。1905年,日本聯合艦隊在對馬海戰中充分發揮戰列艦優勢,以較小代價大敗俄國海軍。
  • 艦娘殺卡牌介紹之賭國運之艦-大和號戰列艦
    為什麼會給予這樣的臺詞,這還得從大和號戰列艦本身的設計方針與實際戰績說起。1936年6月,日本修改國防方針明確提出對美截擊戰略,但日本在工業產能上根本不可能與基礎雄厚、資源豐富的美國競爭,更無法在戰艦的數量方面同美國海軍抗衡。因此日本按照其明治時代以來「數量不足,質量彌補」的方針,確立以單艘戰列艦的威力優勢來抵消對方的數量優勢的發展戰略。
  • 日軍大和級戰列艦(圖)
    日本海軍超級戰列艦  ——大和號(Yamato)  艦史:  自本世紀30年代初葉起,已經躋身於世界海軍強國之列的日本開始在太平洋地區向美、英挑戰。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國國防方針時,正式把美國列為假想敵。1936年6月再一次修改國防方針時,明確提出對美截擊戰略。
  • 戰列艦發展史(四):戰列艦時代!
    日本在一戰之前就建造了「扶桑」級無畏艦,一戰開始後又建造了「伊勢」級無畏艦、「長門」級戰列艦等多款戰列艦,「長門」級戰列艦充分借鑑了「日德蘭海戰」的經驗將其滿載排水量設計為了3.2萬噸、4座雙聯裝406毫米主炮最大射擊仰角高達30度,適合進行遠程火力打擊。
  • 「大和」級戰列艦上的生活條件,究竟有多高檔?
    大和級戰列艦不僅居住環境堪稱優越,食品儲備也豐富多樣。艦內不僅設有儲存生鮮食材的冷凍庫和冷藏庫,還有能夠製造納豆、蒟蒻、豆芽、烏龍麵、豆腐、萩餅、年糕紅豆湯、波子汽水和冰激凌的設備。在軍官廚房裡為長官們準備每日飲食的人並非普通的海軍主計兵,而是從日本內地的高級料亭和高檔餐廳聘請的名廚。艦上軍官的一日三餐也極盡美味,且用餐場合也十分考究。
  • 衣阿華級戰列艦:我才是終極戰列艦之王,奈何只有跑龍套的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拘泥於艦隊決戰思想的日本海軍建造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大和級戰列艦,那麼,美國海軍能與之相抗衡的應該是戰爭末期服役的衣阿華級戰列艦了。其實在二戰時,航母與飛機已是戰爭的主角,戰列艦幾乎已成跑龍套的配角,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時,美國對此衣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的大改造,重新煥發青春氣息,甚至還投入到90世紀初的海灣戰爭。
  • 《雷霆海戰》十級戰艦將出港 大和戰列艦先亮相
    遙想初到軍港,萌新艦長第一艘鋼鐵巨艦下海的場景記憶猶新,今時破浪風暴再起,十級重艦或使風雲聚集。據悉,《雷霆海戰》全新重器,十級戰艦將與眾多艦長大大不期而遇。眾望所歸的大和級戰列艦、中途島級航空母艦等世界名艦都將集體登場。
  • 大和級戰列艦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戰列艦?它的結局如何?
    二戰時期隨著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巨大成功,航母的作用被開發出來,從此以後航母成為海軍最仰仗的軍艦,而作為紅極一時的戰列艦最終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我們今天就以當時最強大的戰列艦大和號為例講述它悲慘的結局。二戰最強戰列艦是日本的大和級但只有2艘大和級戰列艦隻有大和號和武藏號建成,本來計劃建造4艘但最終只完成了這兩艘。大和號是1941年12月編入日本聯合艦隊,武藏號是1942年8月編入日本聯合艦隊。
  • 圖紙上的巨艦:排水量8萬噸,巨炮8門,日本超級大和戰列艦
    而在二戰爆發之前,日本海軍在發展思路上還是走「大炮巨艦」路線,儘管使用飛機為戰鬥力的航母也得到了重視,但這沒有影響日本發展大型戰列艦的決心。由於總體國力不可能和英美媲美,因此日本海軍的思路是用質量彌補數量差距,簡單說就是要建造最強大的軍艦,通過更大口徑的火炮和更厚重的裝甲實現對敵軍的碾壓。在這樣的思路下,就有了大和號戰列艦這樣的怪物。
  • 二戰日本戰列艦艦長:是什麼級別海軍軍官擔任的
    【話說軍世】二戰時代的戰列艦最然已經不再是決戰的主力艦,不過作為大炮巨艦的威風尤在,其艦員一般都在2000人左右,而二戰中,損失了絕大多數戰列艦的舊日本海軍,其戰列艦艦長一般都是什麼級別的軍官呢?
  • 蒙大拿級戰列艦: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大和:你敢說你比我還強?
    日本海軍在設計建造大和級時,採取了空前嚴格的保密措施,就連日本海軍內部了解詳情的人都少之又少,因此戰前美國海軍想獲取大和級的準確情報是極為困難的。實際上,美國人對於大和級的最初認知與實際情況存在較大偏差,並且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逐步得到修正,接近實情。
  • 詳解二戰日軍大和級戰列艦及其戰史
    大和級戰列艦裝甲線圖 二戰期間日本的雷達技術遠遠落後於盟國和德國。雖然海軍技研所研製出不少型號的雷達,但日本的雷達發射功率都很小,一旦遭受電子幹擾,系統極其容易癱瘓。而且所有二戰期間的日本海軍大型艦載雷達都只能使用「最大感度法」(即「單瓣法」)來進行掃描,這也是它們的定位精度無法達到用於火力指揮的要求重要原因。
  • 它是大和級戰列艦改裝的航空母艦,首航僅十幾個小時就被擊沉
    隨著局勢的發展,日本與英美在東南亞地區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美國隨時有可能對已經和德意結成軸心國的日本實施禁運制裁,對於嚴重缺乏鐵礦石和石油等戰略物資的日本來說,這種制裁的後果是絕對無法承擔的。同時,美國還在快速擴充海軍力量,第二級快速戰列艦南達科他級一口氣要建造四艘,第三級快速戰列艦衣阿華級的設計也將要完成。
  • 大艦巨炮時代巔峰之作:二戰十大戰列艦(上)
    一、TOP2之一:依阿華級戰列艦依阿華級AB炮位主炮齊射戰列艦中誰稱王,鴨滑、大和皆欲狂。就像清華北大穩坐大陸高校TOP2,美國依阿華級和日本大和級也當仁不讓地佔據戰列艦排名的TOP2。兩艦代表全體戰列艦在人類戰爭史上進行了謝幕演出,海灣戰爭結束後,兩艦先後退役,戰列艦終成歷史。二、TOP2之二:「大和」級戰列艦大和級戰列艦,舊日本帝國海軍集大成者,日本軍國主義的最後希望。
  • 未出世的戰列艦之王:65000噸,12門406毫米巨炮,10級戰艦蒙大拿
    二戰後期乃至於冷戰初期,美國海軍服役的排水量最大也是最為先進的一級戰列艦就是大名鼎鼎的「衣阿華」級戰列艦,就連日本投降的籤字儀式都在其三號艦「密蘇裡」的甲板上完成。但事實上,衣阿華實際上無力抗衡日本海軍最為先進的「大和」級戰列艦,這也就催生了美國下一代戰列艦——「蒙大拿」的誕生。
  • 誕生於一戰,卻打出了戰列艦動對動最遠命中紀錄,英制15英寸炮
    MK-I型15寸炮最早誕生於1915年,並應用到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上,到1946年最後裝備到前衛級戰列艦上,並服役到1959年,該款艦炮的服役年限長達44年,是英國的大型艦炮當中應用最廣泛、服役年限最長一款火炮。
  • 日本海軍絕密「王牌」,被各種保密措施「包裹」的大和號戰列艦!
    大和級戰列艦,不但是日本海軍建造噸位最大的戰列艦,也是世界戰艦史上迄今為止服役最大的戰列艦,沒有之一。在航母稱霸海洋的最初階段,守舊的日本海軍將領仍然在堅持著戰艦「大」既是戰力的強的觀點。原本計劃建造四艘大和級戰艦,因戰爭原因實際上僅完成了其中的兩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