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廣州4月23日消息(記者陳菲 實習生李莉莎 通訊員機管局)香港機場管理局行政總裁林天福近日接受央廣記者專訪時表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區內交通設施的互聯互通,1號客運大樓、機場第三跑道、高端物流中心等一系列基建項目的推進,預計機場的年貨運量於2030年將提升至900萬公噸。
近年來,香港國際機場的交通量持續增長,每日來往超過1,100航班,全球航點超過220個。2018年客運量逾7,400萬人次、貨運及航空郵件總量達510萬公噸。航空貨運量連續九年全球第一,國際客運量穩佔三甲。
香港機場管理局行政總裁林天福接受央廣記者採訪。(香港機管局提供)
香港機場管理局行政總裁林天福接受央廣記者陳菲採訪。(香港機管局提供)
提升運力 多項工程進展順利
香港機場管理局(下稱「機管局」)正積極推進1號客運大樓和第三跑道的擴建工作。其中,客運大樓的新附屬樓及停車場擴建將於今年內落成啟用,為機場增加40個櫃檯和1400個停車位。原有1號客運大樓內東大堂美食廣場將全部翻新,並計劃在今年9月全面開放。同時,1號客運大樓會增添兒童遊樂區和露天花園,提升旅客體驗。北衛星客運廊與1號客運大樓將用一條天橋連接,以提升機場整體運作效率。「天橋跨度超過200米,A380飛機可以在下面開過。旅客可以直接從客運大樓走去乘坐飛機。走廊上方可以開餐廳,這是機場的最高點,在這裡喝杯咖啡,吃點食物,欣賞日落和飛機起落,應該挺賞心悅目的。」 林天福介紹道。
此外,從2016年8月起機管局已著手第三跑道的擴建工程,包括填海建成650公頃土地,對2號客運大樓進行擴充,連接新的捷運系統等。林天福表示,目前工程海床已經基本完成,預計在2022年啟用新跑道,其他工程也將在2024年完成。屆時,香港國際機場每年可以處理的客運量預計約一億人次,貨運量約900萬公噸。
人工智慧、數碼科技,多式聯運服務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到,國家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航運中心及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受惠於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兩個大型基建的開通,香港國際機場成為通往世界和大灣區的「雙門戶」,連接大灣區與全世界,為多個鄰近航點提供暢順的空陸∕空海交通聯繫。2019年2月,香港特區運輸及房屋局與中國民用航空局籤訂備忘錄,以擴展內地與香港之間多式聯運代號共享的安排,讓旅客以同一張機票接駁各種陸路和海路交通工具,前往內地不同城市。
據了解,機管局現正積極推展多式聯運中轉客運大樓項目,中轉大樓預期在2022年啟用,屆時會為經港珠澳大橋往來香港國際機場和澳門/珠海口岸的中轉旅客提供雙向陸空轉乘接駁巴士服務。中轉旅客無需辦理香港入境手續,可直接進入機場禁區範圍。而機場在大灣區內的16個候機樓將增至29個,遍布整個灣區。「有了新的設施之後,我們將更加積極地進一步服務大灣區。」林天福說道。
林天福補充,未來還將利用數碼科技和人工智慧來提升機場的服務質量和效率。包括正在運作的流動智能登機櫃位、自助行李託運系統、人臉識別系統;以及正在試驗用無人駕駛牽引車運行李,機械人巡邏、視像系統等技術,都將陸續投入使用。
900萬公噸:不怕容量不足,只怕貨量不夠
目前,電子零配件、通訊系統等在機場貨運中佔據較高比例。林天福說:「香港機場未來的發展方向是為全球的供應鏈服務。」即是高增值貨物,例如藥物。
機場現在年處理貨物容量為740萬公噸,正計劃與阿里巴巴合作建設一個高端物流中心,年處理能力可達250萬公噸,並預計10年後能為機場額外帶來170萬噸貨流。「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不是怕容量不足,我們只是怕貨不夠。」林天福笑稱。
此外,今年3月,香港國際機場正式成為國際航空運輸協會鮮活貨物運輸(IATA CEIV Fresh)認證的認可合作夥伴機場,也是全球首個機場社區取得該項認證。近年來,鮮活貨物貨運量增長強勁,2018年機場處理超過38萬公噸鮮活貨物,佔總貨運量約8%,按年遞增12%。林天福說,在取得新認證後,預計增長趨勢將會持續。
航天城:城市的機場,變成機場城市
當前,機管局現正積極推展SKYCITY航天城發展項目,佔地約25公頃,是香港最大型的商業項目之一,將建造匯聚零售、餐飲和娛樂的專區。「只是做好機場本身應該做的事還遠遠不夠,我們除了為大眾提供便利之餘,還可以作為智能科技實驗的場地,也可以成為旅遊營商很好的新地點。」此外,國際航空學院落成兩年來,也積極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航空人才。林天福表示,香港國際機場正由一個城市的機場,變成一個機場城市,這可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一個願景,將機場的潛力發展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