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粵港澳大灣區 香港「機場城市」PPP項目年內啟動

2020-12-17 第一財經

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推出內地和香港之間的「債券通」,今年中國政府將進一步加強內地和香港的交流合作,繼續為香港發展注入新動能。

而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樞紐地帶,毗鄰香港國際機場和亞洲博覽館,一個佔地約25公頃的SKYCITY航天城項目正在醞釀中。該項目建成後將成為亞洲地區最大型的旅遊發展項目之一,或將成為香港旅遊業新的動能所在。

SKYCITY航天城項目的籌建方為香港機場管理局(下稱「香港機管局」),機管局為香港政府全資擁有,負責香港國際機場的建設、營運和發展。

香港機管局行政總裁林天福

香港機管局行政總裁林天福近日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SKYCITY航天城項目醞釀已經多年,去年以來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動之下,預計今年年底正式推出。他對於航天城的定位是對標香港迪斯尼的另一個香港旅遊新地標。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近日香港機管局已經就該項目向全球的發展商公布了意向書邀請函,預計今年第三季度正式招投標。

公營機構和社會資本合作

航天城的投融資、運營模式是一個典型的公營機構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方式。林天福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儘管因為機管局屬於政府機構,但航天城是完全按照市場化運作。該項目和以往政府賣地、開發商建設的模式有很大不同,是一個典型的公營機構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模式。

香港機管局方面的投入主要體現在土地方面,但是和傳統的政府賣地、開發商建設不同,該項目並不會要求開發商在投標時一次性支付地價,而土地本身的價值反映在未來的利潤分配方面逐漸兌現。林天福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整個項目以土地分租形式批予開發商,租期約50年,而項目的價值充分體現可能要在10年後。

項目在建築階段,發展商無須繳納保證租金;當開始營運後,發展商收入按約定比例繳納分成;發展商第8年之後開始繳納分成或交保證租金,二者以金額高者為先;第25年後,分成比例會按約定提升。最後,按照規定,項目50年到期後,土地的所有權歸還香港機管局所有,並按當時情況處理。

「我們希望引進的不是短視的發展商,」林天福表示,這個操作主要是既讓獲選的企業有發展空間,也讓香港機管局有足夠的保障。由於發展商不用在項目初期便一次性繳交全部地價,這會增加它的靈活和積極性,讓發展商專注於航天城的長遠發展工作。

借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從地理位置來看,航天城毗鄰香港國際機場的客運大樓,該機場每年接待的本地和國際旅客超過7000萬人次,貨運量超過450萬公噸。從香港國際機場出發,可於5小時內飛抵全球半數人口居住地。待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全面運作後,預計到2030年,機場每年將可處理超過 1 億人次的客運量。

航天城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樞紐地帶,隨著鄰近的港珠澳大橋及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將可加強香港國際機場與本港及珠三角地區的聯繫,兩小時車程可覆蓋人口約6000萬、國內生產總值約7萬億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

林天福稱,一直以來香港機場主要把重點放在了物流、油庫、貨運站、飛機維修等上遊的產業,而航天城項目將重點放在產業鏈的下遊。這一佔地約25公頃的土地上準備建成集酒店、商場、餐飲、全天候室內娛樂的綜合項目,未來會引入新的體驗式的娛樂業態,並配套香港國際機場的發展。

不過,對於項目可能存在的風險,林天福也有所考慮。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項目最大的風險在於是否能夠真正吸引到遊客。

去年前11個月,各地訪港旅客下跌超過5%,儘管去年四季度開始止跌回升,但來自香港旅遊業對自身吸引力下降的擔心並沒有因此減少。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梁對此表示,期望增強本港旅遊基建項目競爭力,吸引旅客來港。

林天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香港機管局未來在評標的時候,除了注重發展商財務發展方案,更主要是看業務發展方案能否吸引旅客。

根據林天福介紹,整個第一期的綜合零售、餐飲及娛樂發展項目只有一個發展商,具體的引進商戶工作由發展商來進行,因此,在招投標階段,機場管理局看中的不僅是發展商的資金實力,更重要的是其經營理念、經驗,以及對整個航天城項目的理解,要充分評估發展商是否有實力來建設和管理這一項目。

而且,面向全球招標,對於發展商的行業、地域並沒有特別的限制,既可以是地產商,也可以是旅遊基建的開發商,目前已經有歐美、內地、亞洲和香港本地的發展商向香港機管局詢問。

另一方面,林天福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傳統購物中心受到來自電商的衝擊,這種風險在項目的規劃中不得不考慮,要在零售方面做出改變。因此,項目的定位更傾向於娛樂、餐飲、酒店等體驗式服務,其根本是一個旅遊項目,由體驗吸引的遊客自然會給商場帶來客流。

近年來,隨著中國內地多個城市不斷開通國際航線,是否給香港機場的客流量帶來分流,這也是航天城未來是否有那麼大的人流量的重要保證。

林天福告訴記者,內地城市開通國際航線是必然的,但未必表示香港的優勢就會減弱,關鍵還是要看香港自身如何發展。

「香港相信自由經濟,給旅客選擇,關鍵是香港機場要不斷拓展自身的業務,香港的發展也是如此。」林天福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相關焦點

  • 粵港旅遊業界研討「重塑香港旅遊」:可借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粵港旅遊業界研討「重塑香港旅遊」:可借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新華網香港4月5日消息,香港旅遊促進會與來自廣東和香港的十多家旅行社5日在港舉辦「重塑香港旅遊」研討會,探討當前香港旅遊業低迷的原因,並就如何促進香港旅遊業發展
  • 中國肇慶古端州新活力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港項目今日正式啟動
    今日(22日)下午,由北京歸僑華商發展中心主辦,肇慶市五葉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承辦的中國肇慶古端州新活力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港項目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該項目正式啟動並舉行項目籤約儀式。據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港項目負責人
  • 訪港旅客增加 香港將持續推廣粵港澳大灣區旅遊
    原標題:訪港旅客增加 香港將持續推廣粵港澳大灣區旅遊 香港旅發局日前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訪港旅客超過6500萬人次,較2017年增長11.4%,其中內地訪港旅客超過5100萬人次,同比上升14.8%。
  • 香港官員:藉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在受訪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香港產業多元化、科技創新發展和民生保障等提供了重大機遇和廣闊空間。在聶德權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給香港帶來的機遇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推動香港產業多元化,尤其是帶動創新創業科技的發展。
  • 南方網專訪霍啟山:助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人才高地
    原標題:南方網專訪霍啟山:助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人才高地  編者語:今年是香港回歸二十周年。為慶祝香港回歸,南方網特別推出「香江二十年粵港共輝煌」專題報導,並推出系列人物專訪,敬請關注。  廣東與香港地緣相近、人緣相親、語言相通、文化同源,香港回歸二十年來廣東一直是港商投資的熱土。日前,廣東省政協委員、霍英東集團副總裁霍啟山在位於廣州市南沙灣的南沙遊艇會接受了記者的專訪。霍啟山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更有利於三地共同發展,希望大灣區未來能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落戶,霍英東集團也將助力南沙建設大灣區內的優質宜居宜業環境。
  • ...會議開幕 強化「四區四中心」核心動力 全面發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全力建設黃埔港粵港澳大灣區現代服務創新區,打造服務港澳的新貿易創新中心。打造魚珠灣總部集聚區,建設中國軟體CBD總部、廣州日報多媒體融合中心等重大項目。積極打造「一中心三平臺」,高水平建設大灣區國際航運創新中心、航運研究院,設立港航俱樂部,舉辦網際網路航運創新發展高峰論壇。
  • 大灣區建設,助力港澳長期繁榮穩定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跨省區重大合作平臺建設。大灣區面積5.6萬平方公裡,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GDP逾萬億美元。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布,明確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建設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重要節點城市。
  • ​琶洲港澳客運口岸碼頭動工!琶洲⇄香港機場120分鐘直達
    廣州琶洲至香港國際機場的水上客運航線,預計明年開通,高速客船約120分鐘可直達。5月26日上午,廣州琶洲港澳客運口岸碼頭項目正式動工。今後,香港國際機場將繼續與珠江船務、航空公司合作,共同推出更多海空聯運產品,為從廣州出發的旅客提供一站式無縫連接香港的體驗,預祝琶洲港至香港國際機場的快船航線早日開通。澳門國際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市場部總監方曉健說,廣州琶洲客運碼頭項目的建設,增進了大灣區互聯互通和緊密合作。澳門機場近年發展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希望將來和琶洲客運碼頭有更多合作,祝賀琶洲客運碼頭項目順利開展。
  • 科大訊飛翻譯系統變身「隨身翻譯官」 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交流...
    今年以來,科大訊飛前瞻布局、創新驅動,全力打好科技創新「組合拳」,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速增效。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加速推進 語言服務行業迎來新機遇 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以來,以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門為主體的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加速建設,與各地的協同合作也將更加緊密。
  • 港澳同享「市民待遇」 大灣區宜居建設再「升級」
    這些措施讓大灣區「軟聯通」再向前邁出一大步,拓寬了港澳同胞的生活空間,為港澳同胞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便利。民生資源打通互聯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目標,是到2035年,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例如港人過去到大灣區工作,其隨行子女在教育、醫療等方面未必能享有如內地居民般的福利,因此帶來的麻煩可能影響港人留在大灣區發展意願。」香港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陸頌雄希望《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內的相關措施能儘快落實落細。他表示,內地目前有龐大發展機遇,大灣區為香港提供更多機會,讓港人可以發揮所長,而中央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有助港人更快適應大灣區生活。
  • 林天福:從「城市機場」到「機場城市」香港機場謀篇大灣區發展機遇
    林天福:首先,我們會在大灣區內其它城市建設更多的城市候機樓,目前我們的城市候機樓有9個,並且更多是在珠江東岸的廣州、深圳、東莞等城市,隨著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我們將在珠江西岸例如珠海、中山、江門等城市增設更多城市候機樓,預計到2023年,整個大灣區內的香港機場城市候機樓將超過20個,到香港機場乘坐飛機的旅客將可以直接在城市候機樓進行值機和行李託運,十分方便快捷
  • 大灣區建設,助力港澳長期繁榮穩定(「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跨省區重大合作平臺建設。大灣區面積5.6萬平方公裡,2017年末總人口約7000萬人,GDP逾萬億美元。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布,明確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建設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等重要節點城市。
  • 中山多鎮區啟動大灣區招商、吸引港澳青創人才
    古鎮鎮長阮志力表示,古鎮將在深圳開展常態化招商,通過項目招商促高端產業集聚發展。實際上,自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批覆同意建設深中通道之後,中山就開始將招商目標瞄準一江之隔的深圳。2016年起,中山市、鎮兩級政府紛紛行動,赴深圳開展招商推介系列活動。從招引重點企業、高端項目,到精準定位產業開展全鏈條招商。
  • 「9+2」城市未來3年怎麼「變」?100條粵港澳大灣區行動計劃這麼說
    7月5日,粵港澳大灣區門戶網官方發布《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   該報告羅列了100項具體行動計劃,對「9+2」城市的具體規劃有了更為清晰的安排,覆蓋十個層面:如優化空間發展格局、強化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帶動作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等。
  • 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獲批 主要城市間將實現1小時通達
    日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覆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繼續實施並優化原珠三角地區城際軌道交通網規劃,進一步加大城際鐵路建設力度,做好與大灣區內高鐵、普速鐵路、市域(郊)鐵路等軌道網絡的融合銜接,構建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主要城市至廣東省內地級城市2小時通達、主要城市至相鄰省會城市3小時通達的交通圈,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
  • 臺籍政協委員顏珂:臺青到粵港澳大灣區創業可享受雙重政策扶持
    臺籍政協委員顏珂:臺青到粵港澳大灣區創業可享受雙重政策扶持 2019年03月12日 10:50:00來源:海峽之聲網 7日在政協界別聯組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全國臺聯副會長顏珂以《助力臺灣青年,共享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為題,闡述了大灣區建設的創業政策和機遇,並向臺灣青年發出創業邀請。
  • 2019成都市成華區(粵港澳大灣區)投資合作推介會在...
    新華網(603888)成都7月25日電(李潔、郭霞)25日,2019成都市成華區(粵港澳大灣區)投資合作推介會在深圳舉行。5個重大項目現場成功籤約,總投資額達142億元。  據悉,本次推介會由成都市人民政府駐深圳辦事處、成都市成華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60餘家知名企業代表參與,共謀新機遇、新發展、新未來。
  • 粵港澳大灣區地圖範圍面積城市名單 四大中心城市規劃
    製圖 中新網  2月18日,籌備多時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從粵港澳大灣區2017年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到粵、港、澳三地政府籤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再到《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的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前景可期。而隨著綱要的公布,一個國際一流的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正逐漸顯現。
  • 大灣區宜居建設再「升級」|粵港澳大灣區|粵港合作框架協議|香港|...
    這些措施讓大灣區「軟聯通」再向前邁出一大步,拓寬了港澳同胞的生活空間,為港澳同胞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便利。民生資源打通互聯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目標,是到2035年,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其中,就宜居而言,內涵很豐富,但最基本的,是要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文旅休閒、社會保障等民生方面打通互聯。
  • 大灣區工博會即將開幕 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經濟
    另有「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司局指導舉辦的世界通信工業網際網路高峰論壇」;還有「工業網際網路垂直五金行業論壇」、「工業網際網路垂直模塑行業論壇」、「國家工業網際網路示範基地論壇」,以工業網際網路賦能產業集群數位化轉型升級為主線,發布新成果、啟動新項目、探討新路徑、分享新模式,開啟工業網際網路發展新徵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