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宜居建設再「升級」|粵港澳大灣區|粵港合作框架協議|香港|...

2020-12-14 騰訊網

位於廣州市中心城區的海珠溼地,獲評「2016年度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謝惠強攝(新華社發)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提升「灣區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是重中之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以來,各項便利舉措不斷頒布,逐步推動在廣東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民生方面逐步實現與港澳的銜接。最新的進展,是粵港籤署落實《粵港合作框架協議》57項措施,當中多項措施將為港人在內地工作和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如港人日後在廣東買房可望享受當地居民同等待遇,可參加養老保險,享受相應待遇和財政補貼,隨遷子女教育保障等。這些措施讓大灣區「軟聯通」再向前邁出一大步,拓寬了港澳同胞的生活空間,為港澳同胞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便利。

民生資源打通互聯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目標,是到2035年,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一流灣區。其中,就宜居而言,內涵很豐富,但最基本的,是要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文旅休閒、社會保障等民生方面打通互聯。說得更通俗些,那就是大灣區是否宜居,「1小時優質生活圈」是否真正優質,它的客觀標準由大灣區內居民的「三感」構成——他們獲得感多不多、幸福感高不高、安全感夠不夠。

「港人到大灣區面對的問題主要是『人生路不熟』,對大灣區教育及醫療體制方面或許不太適應。例如港人過去到大灣區工作,其隨行子女在教育、醫療等方面未必能享有如內地居民般的福利,因此帶來的麻煩可能影響港人留在大灣區發展意願。」香港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陸頌雄希望《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內的相關措施能儘快落實落細。他表示,內地目前有龐大發展機遇,大灣區為香港提供更多機會,讓港人可以發揮所長,而中央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有助港人更快適應大灣區生活。

港澳同享「市民待遇」

2019年2月,香港規劃署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每天往來香港和內地的跨界上班人士達42500人,其中98.5%居住在深圳,其中還包括許多在深圳買房、在香港上班的香港市民。「近1年來不少便利措施相繼公布,涵蓋購房、電子支付、教育、醫療等基本生活範疇,極大地解決了香港居民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後顧之憂。」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朱家健表示。

在大灣區內,港澳居民出入證件可辦理運輸、金融、通訊、教育、醫療等30多項公共民生服務。《粵港合作框架協議》新公布的57項措施中,「共建優質生活圈」再度升級,重點包括:優化落實便利香港居民在粵購房政策措施,進一步簡化香港居民購房流程,完善香港居民購房貸款政策,推動落實與廣東本地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推動滿足相關條件的在粵未就業香港居民,在居住證所在地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享受相應待遇和財政補貼等。

在便利港人子女教育方面的重點工作,包括完善香港居民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入學、考試等政策,保障香港居民隨遷子女按規定享受居住地教育基本公共服務。有不少在深圳工作和生活的港人認為,與內地居民相等的「市民待遇」將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民生福利,將更堅定他們紮根大灣區發展的信心。

共建優質生活圈

《粵港合作框架協議》中提到,將推動滿足相關條件的在粵未就業香港居民,在居住證所在地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享受相應的待遇和財政補貼。暨南大學香港畢業生陳霆鋒表示:「國家鼓勵我們在內地發展,我身邊不少香港朋友看到這個政策出來以後,都認為這是一個很大的機會。未就業也能辦社保,能解決很多香港青年生活中遇到的實際難題。」

今年因為疫情影響,很多已在內地找好工作的香港青年一直滯留香港。允許未就業香港居民參保,考慮到了港人的實際情況和訴求,增加了他們留在大灣區發展的信心。陳霆鋒同時表示,還有很多香港青年尚不知曉這麼多利好措施,香港特區政府相關機構應該加強宣傳。

珠江口的另一側,澳門也在圍繞「宜」字做文章。珠澳兩地攜手合作的一項重要綜合民生工程——橫琴「澳門新街坊」項目的建設,沒有因疫情而影響進度。澳門都市更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林金城介紹,「澳門新街坊」裡設有全面的生活配套,包括學校、長者中心、衛生站及家庭小區服務中心(託兒所),致力為澳門居民打造一個集居住、教育、養老、醫療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宜居小區。上述配套建成後,將由澳門專業團隊營運,並把澳門的服務標準延伸入內。另外,項目內還設有200多個人才房,只租不售,為在橫琴工作就業的合資格人士,提供完善的住宅配套。

「橫琴不斷探索與澳門開展跨境民生領域合作,先後制定和出臺了包括澳門單牌車入出橫琴、澳門專業人士跨境便利執業、澳門常住居民參加珠海醫保試點、澳門企業跨境辦公、開通免費跨境通勤專線等一系列措施,兩地社會民生領域合作不斷深化。」橫琴新區管委會主任楊川表示,隨著一系列新項目、新措施的上馬出臺,在大灣區內工作生活的澳門居民將可享受到更便利優質的生活。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港澳同享「市民待遇」 大灣區宜居建設再「升級」
    謝惠強攝(新華社發)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提升「灣區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是重中之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以來,各項便利舉措不斷頒布,逐步推動在廣東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民生方面逐步實現與港澳的銜接。最新的進展,是粵港籤署落實《粵港合作框架協議》57項措施,當中多項措施將為港人在內地工作和生活帶來更多便利。
  • 我市與太平洋建設集團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攜手加快粵港澳大灣區...
    我市與太平洋建設集團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攜手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2020-01-20 12: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聚焦粵港澳大灣區資歷框架建設,共謀三地教育交流合作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粵港澳大灣區(以下簡稱「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探討大灣區資歷框架建設,推動大灣區教育交流合作,6月25日至26日,廣東省教育廳在廣東珠海組織召開了粵港澳資歷框架建設三方研討活動。
  • 大灣區之路①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框架下的「香港+深圳」
    本文的主題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框架下的「香港+深圳」。所謂「香港+深圳」,是香港和深圳關係的簡稱,包括諸多方面,如戰略和戰術層面的關係,合作又不限於合作的關係,分工協作和良性競爭的關係等。在大灣區建設框架下,科技創新既是城市的「自選動作」,也是國家的「規定動作」,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大灣區綱要》中被列為首要任務,是國家對大灣區建設的明確要求。與世界一流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能力有待提高,科技創新要素資源高效流動有待優化,科技創新協同有待加強。第五,城市格局上,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沒有單一中心城市的城市群。
  • 交通運輸部答封面新聞:將推動籤訂粵港澳大灣區海上搜救合作框架協議
    交通運輸部海事局副局長楊新宅在回答封面新聞記者提問時表示,建立粵港澳大灣區三地水上搜救合作機制是提升大灣區海事搜救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籤訂聯合搜救合作協議,進一步加強與港澳水上應急隊伍的協同合作,增強粵港澳大灣區應急保障能力,提升跨區域應急處置合作水平。此前,內地與港澳三地海事管理機構緊密配合,具備良好的合作基礎。2019年,粵港澳三地開展海上搜救合作326次。
  • 南沙開發區港澳辦攜手粵港澳大灣區經貿協會共同推動粵港澳全面...
    12月2日,2020年度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交流會在廣州南沙舉辦。本次交流會由廣州南沙開發區(自貿區南沙片區)管委會、暨南大學主辦,活動以「創新 合作 發展」為主題,邀請國家、省、市、區政府代表,粵港澳三地知名專家學者、智庫,行業協會、企業等重要嘉賓出席,共計200餘人參會。
  • 【新華社】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澳門方向
    如今澳門成為中心城市,更要發揮好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以主人翁的心態參與規劃,更加積極主動地備好項目、對接溝通,為大灣區的制度創新、項目落地作出貢獻。為此,澳門積極加強組織領導和協調溝通機制建設,以解決大灣區建設中的政策實施、項目安排、平臺建設等重大問題。在中央層面,澳門特區行政長官以成員身份參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參與大灣區建設的頂層設計和重大決策。
  • 粵港澳合作加快大灣區建設步伐
    粵港澳合作加快大灣區建設步伐     自2017年7月1
  • 推進大灣區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已經明確
    這是廣東推進大灣區建設的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分「三步走」,布局縝密,全面鋪開;百項任務,方向明確,蓄勢待發。此時,距離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見證《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籤署,恰滿兩年整。特別是2019年2月18日,《規劃綱要》正式發布以來,大灣區建設進入了全面實施、加速推進的新階段。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這些江門元素...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這些江門元素讓人振奮!》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廣東要走在全國前列,最根本的是要繼續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推動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實。昨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 中國聯通與香港電訊澳門電訊籤署粵港澳大灣區信息通信合作協議
    2019年3月22日上午,中國聯通國際有限公司、中國聯通廣東省公司、香港電訊、澳門電訊有限公司在香港籤署「粵港澳大灣區信息通信服務合作」協議,積極快速響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 2020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交流會在南沙舉行 以制度創新推動灣區...
    12月2日,2020年度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交流會在南沙舉辦。活動以「創新 合作 發展」為主題,設置了「粵港澳團體標準對接、粵港澳跨境物流便利化、粵港澳跨境投融資」三個分會場,探索三地創新合作推動規則銜接率先突破,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相銜接,與港澳攜手打造連接內外雙循環重要節點,助力共建國際一流灣區。
  • 雙方合作助力大灣區文創園區建設
    雙方合作助力大灣區文創園區建設金羊網  作者:張聞、謝紅、楊奇  2020-12-16 籤約儀式後到會嘉賓合影 楊奇 攝羊城報業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與粵潤產業投資有限公司舉行籤約儀式羊城晚報訊 記者張聞、謝紅、楊奇報導:12月15日上午,羊城報業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與廣東粵潤產業投資有限公司在廣州舉行籤約儀式,雙方籤訂《羊城創意產業園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 中山奮力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一極
    南方日報記者 葉志文 攝   ■權威訪談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指出,要深化珠三角九市與港澳全面務實合作,促進人員、物資、資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動,為粵港澳發展提供新動能,為內地與港澳更緊密合作提供示範。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城市,中山接下來該如何結合自身實際推動粵港澳互利合作,為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作出貢獻?
  • 一圖看懂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12大核心要點
    合作基礎良好。二、戰略定位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三、發展目標到2022年,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 2020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交流會將在南沙舉行
    12月2日,2020年度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交流會將在南沙舉辦,活動以「創新 合作 發展」為主題,設置了「粵港澳團體標準對接、粵港澳跨境物流便利化、粵港澳跨境投融資」三個分會場,探索三地創新合作推動規則銜接率先突破,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相銜接,與港澳攜手打造連接內外雙循環重要節點,助力共建國際一流灣區。
  • 香港傳真 | 粵港澳大灣區宣講會側記
    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廣東省省長馬興瑞、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林念修等人出席宣講會。這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臺後,三地政府官員首次集體對外發聲。為什麼要建設大灣區?建設怎樣的大灣區?如何建設大灣區?短短兩小時,或許給了我們答案。
  • 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與健康合作大會在深圳召開
    圖為會議現場 主辦方供圖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昨日,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與健康合作大會在深圳召開,大會主題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於學軍、廣東省副省長張光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有關領導出席會議並致辭。
  • 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貿港政商要情
    1.廣東省政府與深圳證券交易所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7月6日,廣東省政府與深圳證券交易所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根據框架協議,廣東省政府和深交所將加強信息共享,深入開展資本市場合作,共同落實國家創新體系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相關要求,推動加快深化創業板改革,進一步提高對科技創新企業的服務能力。廣東省政府支持深交所在廣州市設立並運營服務基地,就近服務粵港澳大灣區,依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相關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深交所地緣、技術、人才、專業等優勢,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協同發展。
  • 大灣區創新合作交流會舉行,粵港澳標準規則融合獲突破
    該交流會以「創新、合作、發展」為主題,設置了「粵港澳團體標準對接、粵港澳跨境物流便利化、粵港澳跨境投融資」三個分會場,探索三地創新合作推動規則銜接率先突破,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相銜接,與港澳攜手打造連接內外雙循環重要節點,助力共建國際一流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