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粵港澳大灣區創新合作交流會12月2日在廣州南沙舉行。該交流會是中國首個常態化粵港澳創新合作交流平臺,由廣州南沙開發區(自貿區南沙片區)管委會和暨南大學主辦。
該交流會以「創新、合作、發展」為主題,設置了「粵港澳團體標準對接、粵港澳跨境物流便利化、粵港澳跨境投融資」三個分會場,探索三地創新合作推動規則銜接率先突破,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構建新發展格局相銜接,與港澳攜手打造連接內外雙循環重要節點,助力共建國際一流灣區。
全國首個粵港澳科技創新團體標準服務平臺啟動
粵港澳三地標準規則融合取得新突破
會上,全國首個粵港澳標準化服務平臺——粵港澳科技創新團體標準服務平臺正式啟動。為探索破除粵港澳三地市場主體在互動交流中各類要素流通受阻的現狀,南沙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以標準化為創新手段,凝聚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廣州市標準化研究院技術力量,打造粵港澳科技創新團體標準服務平臺。
據了解,該項目充分發揮市場監管局和標準化研究院的職能和技術優勢以粵港澳大灣區標準對接與應用為研究主題,創建服務大灣區、輻射內地的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的團體標準服務平臺,積極探索粵港澳三地標準互認互通和產業對接新模式。
交流會現場,《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共建營商環境創新實踐基地框架協議》、澳門科技大學下一代網際網路國際研究院南沙分院、《廣州南沙開發區港澳合作事務辦公室與粵港澳大灣區經貿協會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一帶一路」中泰中葡跨境新零售數位化展示及交易項目》合作意向協議書等四大項目完成籤約。
發布首批全球商品溯源標準等一系列創新成果
打造連結「雙循環」的重要節點
活動現場,南沙發布了首批全球商品溯源標準等一系列粵港澳交流合作創新成果。
據悉,南沙在前期編制的《全球溯源體系標準體系框架》指導下,以全球溯源體系運行規則和全球溯源中心基本定位為準則編制《全球溯源體系共建方通則》《全球溯源體系服務通則》《全球溯源中心建設指南》三項標準,明確各共建方參與溯源的權責、服務質量及全球溯源中心建設內涵,為共建方提供規範化和標準化的指導依據,以統一技術要求、服務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標準化手段,推動全球溯源體系在各地快速複製推廣、跨行業跨領域延伸,彰顯南沙自貿片區制度創新的規則引領,實現全球溯源體系制度創新向國際規則標準轉變,發揮數字經濟社會治理「南沙經驗」。
同時,出臺實施《發揮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優勢 推進「灣區啟夢港」支持港澳青年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
為進一步規範自由裁量權、統一法律適用,南沙自貿區法院在堅持我國民事訴訟基本制度的基礎上,借鑑英美法系司法理念,進一步落實我國案例指導制度要求,出臺《關於類案辯論程序的訴訟指引》。推進與判例法國家普遍適用的遵循先例規則的對接互鑑,有利於消除港澳人士對內地司法的陌生感,增強對內地司法制度的信心,助推南沙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化法律服務高地。
專家論策,三地大咖多角度暢談粵港澳合作對接思路
北京大學滙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巴曙鬆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與到場嘉賓分享了他在粵港澳大灣區拓展金融規則對接合作領域的思考,特別是結合南沙金融發展特點和優勢,從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完善粵港澳三地基金保險互認機制、建立綠色金融認證中心、探索金融機構「單一通行證」制度、探索三地徵信合作機制等等方面,為南沙加速粵港澳區域金融合作提出先行先試方向。
香港物流與運輸學會前會長倫婉霞介紹了香港在貿易、物流等領域的優勢與短板,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為三地在貿易物流方面功能互補、融合發展提供了絕佳機遇。她倡議香港與南沙充分發揮各自豐富的港航物流優勢,創新對接合作機制,共同打造多式聯運國際物流樞紐和與國際接軌的物流制度體系,提升大灣區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國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邱月明從粵港澳團體標準戰略地位與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的匹配度講起,詳細闡釋粵港澳區域標準化工作在推動粵港澳地區核心技術標準化、產業化方面的實踐意義。粵港澳科技創新團體標準服務平臺的搭建,有效補足了粵港澳區域標準化工作短板,將從標準上為粵港澳大灣區更深入合作提供技術支撐,為廣州南沙打造華南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高地助力。
在隨後的三個會會場中,各界專家與智庫代表、企業與行業協會代表分別圍繞「粵港澳團隊標準對接」「粵港澳跨境物流便利化」「粵港澳跨境投融資」三個主題展開更深入的研討,與會代表共郷思想盛宴,收穫真知灼見。現場精彩紛呈,與會嘉賓為南沙在跨境物流、跨境投融資和團體標準對接方面如何出新出彩、如何走出差異化發展之路亮出金點子,提出新思路。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耿旭靜 董業衡 通訊員 羅瑞嫻 慄雯陽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蘇俊傑
廣州日報全媒體視頻記者 蘇俊傑 耿旭靜 董業衡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黃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