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穗發宣
約一個月之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即將迎來正式發布兩周年。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十三五」期間,廣州始終保持著「敢飲頭啖湯」的改革活力,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勇闖新路,緊緊扭住大灣區建設的「綱」,充分釋放大灣區和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利好疊加的「雙區驅動效應」,努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來了、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有了、港澳多個職業資格互認了……廣州還聯手深圳,兩座相距僅約100公裡的「雙子城」將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努力成為全球創新發展最具活力和最有競爭力的「雙子城」。
站在「十四五」的新起點上,廣州正揚帆起航,朝著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目標不斷邁進,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關鍵詞1:規則對接如何實現粵港澳制度規則相互銜接,將制度差異變成制度優勢,是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從去年年初,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以2020年1號文出臺《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到8月《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覆,並由省政府印發實施,再到9月廣州出臺貫徹落實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行動方案66條措施……在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政策頂層設計方面,廣州可謂大動作連連。
當中,進一步深化與港澳規則對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也成為一系列政策頂層設計的重要突破口。
對標國際標準,借鑑港澳經驗,廣州先後實施營商環境1.0、2.0和3.0改革,並於近期《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0》中獲評「標杆城市」。
加快推進職業資格互認,實現對港澳職業資格(工種)認可由22項增至32項,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越來越多港澳人士選擇廣州作為他們逐夢大灣區的起點。
深化智慧財產權運用和保護綜合改革試驗,中國(廣州)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和全省首家粵港澳大灣區智慧財產權調解中心先後成立。
規則對接,帶來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暢通。
在這座城市的南端,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園建設開啟了「倒計時」模式,項目一期工程將於2022年3月31日實現全面完工。項目指揮部裡,幾名港澳青年身影在忙碌著,他們是廣州公職機構首批招聘的港澳人才。「我們肩負著一種責任,就是成為促進粵港交流的橋梁。」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園建設指揮部工作人員、香港青年洪逸曦說。在這個項目中,他主要負責與港方對接協調投資、合同等工作。他們的到來,不僅為粵港澳青年人才交流融合起到良好示範作用,更反哺粵港澳不斷深化合作。
在這座城市的北端,清晨,位於廣州市郊的從化馬場還籠罩在淡淡夜色中,海關監管區查驗平臺已是燈火通明、馬蹄聲聲。裝載著馬匹的車輛進入從化馬場,經過海關監管區查驗平臺檢驗合格後,通過生物安全通道前往中國香港沙田馬場。從沒有先例可循,到廣州海關創新審批制度創建馬匹跨境運輸通關檢疫體系,香港賽馬實現了粵港「自由行」。
正是規則的便捷暢通,讓「港澳青年」成了「灣區青年」,讓「從化駒」成了「世界馬」,要素資源在大灣區內自由流動起來,頂級灣區的戰略格局有了支撐。
關鍵詞2:科技創新藉助來自廣州的「超級算力」—— 「天河二號」,香港科技大學甘劍平教授研究團隊成功開發了新的三維高解析度中國海多尺度海洋環流模型,首次把三層環流的奧秘展現在世人面前。
「超算對前沿技術研發,尤其是納米材料、生物分子動力學、大氣和海洋模擬都有巨大的幫助。香港本身並沒有超算,我們研究院基於香港科技大學把超算引入到香港。」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署理院長高民表示,國家超算廣州中心正以強大的計算能力支持香港的科研團隊進行研發。
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合作,共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一個範例。
隨著明珠科學園正式動工建設,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廣州)正式動工,廣州正著力構建以呼吸領域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為支柱、重大科技基礎設施(4個)為前沿研究戰略支撐、省實驗室(4個)為原始創新主力軍、多個高水平創新研究院為技術供給主平臺的,具有廣州特色的「1+1+4+4+N」戰略創新平臺體系「硬核」布局。
在這之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廣州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基礎性結構和核心硬體。
當前,廣州冷泉生態系統、極端海洋科考設施等大科學裝置預研項目全部動工。新型地球物理考察船已建成下水進行設備安裝,天然氣水合物鑽採船(大洋鑽探船)開工建造。海洋地球物理天然氣水合物實驗室年底前可投入使用。圍繞這四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廣州正形成定位清晰、高度密集、先進高端的大科學裝置集群,為原始創新提供堅實支撐,提高大灣區乃至我國在基礎研究和前沿交叉領域的源頭創新能力和科技綜合實力,有力支撐國家戰略。
關鍵詞3:交通樞紐2018年9月,廣深港高鐵全線開通運營,從香港西九龍站至廣州南站最短運行時間為47分鐘,標誌著穗港「一小時」交通圈正式形成。
2019年,穗莞深城際新塘至深圳機場段正式開通運營,成為珠三角城際快速軌道交通的主幹線路之一。
2020年1月,香港居民來廣州可以用港版「支付寶」掃碼乘公交了,同年9月,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開工建設,11月,穗港澳直升機機場一期建設已完成並開始試運營。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腳步走得越發蹄疾步穩,三地的工作圈、生活圈、朋友圈越來越近了。
當前,廣州正著力提升國際航空樞紐能級。共建世界級機場群,《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總體規劃(2020年版)》獲國家民航局批覆,白雲機場三期擴建工程於2020年9月底開工建設。加快建設廣州臨空經濟示範區,協同港澳大力發展飛機維修、高增值貨運、高端商貿、飛機融資租賃、通用航空等臨空產業。
著力加快國際航運樞紐建設。廣州港深水航道擴寬工程全線建成投產,南沙港區至珠江口全長66.6公裡航線由243米拓寬至385米,航道通航效率大幅提升。南沙港區四期、南沙港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加快推進等重點項目陸續開工,南沙國際郵輪母港開港運營。
著力暢通內外交通運輸通道。除了廣深港高鐵、穗莞深城際新塘至深圳機場段、廣清城際一期先後開通運營。一條推動廣州實現客內貨外、客貨分線的貨運「外環路」——廣石鐵路(廣州樞紐東北外貨車繞線)也於2020年8月18日正式開通運營。這也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獲國家批覆以來粵港澳大灣區開通的首條鐵路。此外,廣湛、贛深、廣汕(尾)等高鐵項目順利推進,深圳至江門鐵路先行段工程珠江口隧道於2020年7月2日動工建設,廣中珠澳項目啟動預可研工作。地鐵運營裡程達531公裡,穩居全國前列。廣州還積極推動地鐵線網向深圳、佛山、東莞等城市延伸。
當前,廣州已開通大灣區城際客運公交化線路12條,累計發送旅客14萬人次,現有50公裡以下短途客運班線完成公交化改造,著力打造覆蓋大灣區城際及市內接駁公交線路網絡。推動香港市民使用港版支付寶在廣州直接刷碼乘坐公交,率先實現穗港跨境行動支付「一碼通行」。加快發展鐵水、公鐵、空鐵、江河海聯運,推進各種運輸方式有效銜接,推動大灣區運輸服務一體化發展。
關鍵詞4:產業協同將時間撥回到1997年元旦,穗港碼頭正式通航,從廣州黃埔沿珠江乘船90分鐘可到香港中港城,每日兩進兩出4個航班可以實現家住香港,廣州工作。
這裡與香港有著深厚的合作淵源,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屈臣氏、電訊盈科、李錦記、京信通信、港華燃氣等為代表的知名港資企業陸續在這裡落地生根,為廣州開發區引領廣州率先實現工業化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隨後,又持續引進安利、美贊臣、箭牌、高露潔、三菱電機等國際知名製造業龍頭企業入駐,為經濟快速增長注入源源不竭的動力。
然而,歷經歲月洗禮,一些制約該片區發展的因素凸顯,如產業基礎雄厚但發展後勁不足,企業轉型發展訴求較為強烈;舊廠、低效閒置物業和土地資源利用不充分;城市生活配套布局不均,高端優質資源不足;交通網絡布局不足,負荷日趨飽和等。乘坐穗港航線人員日漸減少,最終於2004年6月停航,曾經年客流量超11萬人次,繁榮一時的穗港碼頭歸於平靜。
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國家戰略機遇背景下,廣州開發區緊緊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發展機遇,支持香港在優勢領域「再工業化」,推動國家級開發區創新發展,攜手香港共建穗港智造合作區。穗港智造合作區啟動建設一年多來,穗港產業協同合作更加緊密。目前,廣州開發區港資企業超過2100家,累計投資超300億美元,年產值超千億元。冠柏生物、華醫控股、嘉博供應鏈等港資企業紛紛在合作區落戶。粵港澳大灣區高端裝備智造創新中心、寶潔中國數字創新中心、聯東U谷黃埔科技總部港等一批重點項目正加快建設。
「穗港碼頭」的涅槃重生,將實現香港科技創新優勢和廣州先進位造業優勢的疊加,這裡終將成為穗港合作前灘,持續書寫「春天的故事」。
如何實現優勢互補,推進產業協同合作,是當前廣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合作的重要環節,產業動起來,自然帶動灣區內各城市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真正高效便捷地流通起來。
為此,廣州正攜手港澳把握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新機遇,2020年初,出臺打造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型城市22條措施,舉全市之力推動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高質量發展,獲批創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全國首個「區塊鏈發展先行示範區」城市,啟動建設國家車聯網先導區,「5G+北鬥」產業競爭力國際領先。加快建設省人工智慧產業園、廣州5G產業園、廣州區塊鏈研究院。出臺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若干規定(修訂),建設全球首個納米生物安全中心,掛牌成立廣州生物安全創新研究院。
與此同時,廣州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立景創新、興森科技半導體封裝產業基地等一批補短板項目落戶,廣汽豐田五期等重大產業項目加快建設。24個工業網際網路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接入國家頂級節點(廣州)。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授予廣州「全球定製之都」案例城市。共建穗港智造合作區和穗港科技合作園。支持廣藥集團在橫琴粵港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建設產業基地,推進香雪製藥與澳門大學合作建設中醫藥標準化國際化創新轉化中心和中藥創新關鍵技術國家工程中心。
廣州還出臺實施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功能實施方案,研究制定進一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若干措施等政策。廣州期貨交易所獲批落地,獲批成為全國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城市,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在全國試驗區中連續兩次排名第一。廣州還積極推進與港澳會計、法律、諮詢服務等高端專業服務業的合作,慶盛樞紐站場綜合體項目作為廣州首個試行香港工程建設管理模式的試點項目。
關鍵詞5:廣深聯動從11年前籤署同城化框架協議後的廣佛同城,到如今打造廣佛肇清雲韶經濟圈發展,推動廣深「雙城聯動、比翼雙飛」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建設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廣州市始終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作用和省會城市擔當,切實貫徹國家關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廣東省「一核一帶一區」戰略要求,積極主動加強與灣區城市對接合作,形成同頻共振、互利共贏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雙城」聯動,深化廣深戰略合作。基於廣深發展水平相若、城市地位相當的特點,廣深重點在科技創新、產業協同、營商環境等方面互學互鑑、共建共享、強強聯合,共同服務和支撐全省全國發展。深圳證券交易所廣州服務基地成立,廣州開發區與深交所合作發行全國首支純專利智慧財產權證券化產品,共建智能網聯汽車和智能裝備產業集群。廣州醫科大學等通過託管、整體移交等方式,在深圳建設了多家附屬醫院。
極點驅動,推動廣佛全域同城化。基於廣佛發展連綿一體、同城基礎較好等特徵,廣佛正發揮國內唯一「雙萬億級」同城化城市優勢,深入推進兩市全域同城化,激發大灣區廣佛極點強大動能,支撐廣佛同城化在全國同城化實踐中持續走前列:廣佛地鐵東西分別延伸至廣州瀝滘和佛山新城東,全長38.9公裡,日均客運量超50萬人次,成為兩市人民通勤往來的大動脈。黃欖幹線、海華大橋建成通車,金沙洲地區重要通道——廣佛大橋一期(原大坦沙大橋)正式動工,廣佛環線(佛山西至廣州南站段)主體工程完工,廣佛還攜手打造先進裝備製造、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健康四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攜領帶動,推進廣清深度一體化。基於廣清發展階段差異和清遠人力土地資源豐富等特點,廣清將通過對口幫扶和產業共建模式,將清遠打造為廣州市優化產業布局的重要目的地,帶動清遠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廣清城際一期建成通車,二期動工建設,完成廣清高速改擴建,兩市通勤時間大幅縮短,廣州北江引水工程、廣清永高鐵、廣連高速等重大項目推進順利。
融合互動,加強與珠江口東西兩岸城市合作。基於廣州橫跨珠江兩岸的區位優勢,深化與東莞、中山等城市合作,著力打造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的先行區。加密跨珠江口通道,南沙大橋、廣中江高速、花莞高速先後建成,南中高速開工建設,佛山經廣州至東莞城際、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等重大項目成功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
一體協同,打造廣佛肇清雲韶經濟圈。基於雲浮、韶關北部生態發展區定位和肇慶生態資源豐富優勢,建設廣佛肇清雲韶經濟圈,重點在「菜籃子」、中藥、旅遊等綠色產業方面加強合作,優先保障其生態服務功能的實現,有效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屏障作用,打造珠三角地區與北部生態區協同發展的示範區。立足經濟圈基礎,謀劃打造廣州都市圈。
關鍵詞6:民心相通去年「十一」期間, 位於北京路廣州市青年文化宮的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家園將正式揭牌,70歲的青宮迎來大變身,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的共同家園。
深化三地民生領域融合發展,推動粵港澳大灣區交往交融「心聯通」是民心所向。
去年,當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廣州攜手港澳共同抗擊新冠疫情,健全穗港澳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在信息通報、防控措施等方面及時溝通銜接。同時,支持港澳醫療防護物資保障,做好緊急醫學救援、跨境醫療轉診等突發公共衛生時間的聯合應急處置,有序推動穗澳兩地人員恢復正常往來,著力構建健康灣區。疫情期間,供港供澳農產品沒有停下腳步,共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監控指標體系,在全國認定生產基地962個和93家產品加工企業,在全國布局建設16個配送中心或分中心,建成大灣區「菜籃子」通關便利區。
為了讓港澳青年來到廣州創新創業,廣州落實支持港澳青年來穗發展「五樂」行動計劃,市區兩級累計制定15個配套方案和實施細則。南沙粵港澳人才合作示範園開園,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總部基地投入使用,天河港澳青年之家榮獲「廣東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目前,全市建成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44個,落戶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團隊(企業)546個,並設立了總規模10億元的港澳青年創業基金。
廣州還高水平保障港澳居民在穗便利生活,粵港澳出入境大樓主體建築封頂,粵港澳青年家園總部投入運營,港澳事項服務專窗和12355港澳青年熱線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推進港澳居民及其子女納入全市社會保障範圍,推進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籌建工作,締結穗港澳姊妹學校271對,出臺港澳居民子女在穗接受義務教育政策,在9所學校開設25個港澳子弟班。
在此基礎上,廣州高品質打造穗港澳三地交往交融品牌。啟動首屆「優職英才」港澳學生長期實習計劃,實施「百企千人」實習計劃,吸引150名港澳大學生參與。舉辦「青創杯」「贏在廣州」等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比賽,累計徵集港澳地區項目逾400個。上線運營社融媒體「新花城」穗港澳頻道,舉辦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系列活動,打造一批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基地,持續推動三地青少年交往交流、交心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