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遼寧衛視)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沈述紅 港珠澳大橋將於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正式通車。這座大橋如巨龍騰躍在伶仃洋的上空,將港珠澳三地緊密相連,打開一個全新的時代。屆時,從香港到珠海澳門驅車僅需30分鐘的車程。
該消息在21日於深圳舉行的以「凝聚創新力量 打造世界灣區」為主題的2018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峰會上引發熱議,與會的學者與行業人士稱,這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過程中的一件大事,將為大灣區發展帶來新機遇。
但也有觀點認為,雖然港珠澳大橋開通將使得粵港澳經濟聯繫不斷提升,但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目前的發展來看,離中央的期待和「自由化」發展還有很大的差距,而這種差距的關鍵在於是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市場與體制對接。
機會
50多歲的何浩培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近年來,他越來越頻繁前往內地城市,與各大高校和企業進行交流。廣深港高鐵的開通和港珠澳大橋的即將開通,更使這個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的教授感受到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速,並在其中發現了不少機會。
「交通的便利讓我們與內地交流越來越方便,合作也越來越多。我非常認可醫療服務行業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前景。香港擁有高水平的醫療技術,醫療制度的體系性與國際化程度高,可以與深圳、東莞等地在產學研方面合作,包括在醫療雲服務、高端醫療器械等領域實現互利共贏。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甚至可以為整個中國的醫療行業服務,成為中國最前沿的醫療人才教育和輸送重心。」何浩培說。
戴德梁行是一家今年8月份在紐交所上市的房地產服務型企業,該公司高級董事、粵港澳大灣區業務發展總經理江冰河表示,港珠澳大橋開通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格局將起到很大的影響。屆時,珠海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西岸崛起將帶動中山、江門等城市發展。同時,通過整個區域融合,不同城市的定位會發生一些變化,這也將給交通基建行業、房地產行業、未來的衛星城和產業新城帶來新的投資機會。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部長、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戰略研究課題組組長王福強認為,粵港澳大橋正式通車後,珠西將是最好的區域,這其中有很多的機會。「粵港澳大灣區的任務是解決珠西和珠東的發展,珠西打造一個新的地區,珠東可以帶動珠西的發展,珠西的發展可以輻射西南、北部灣、東南亞,在旅遊、金融、教育、文化娛樂、醫療健康等產業大有可為。」
同時,隨著港珠澳大橋通車以及一地兩檢通關模式的建立,粵港澳合作模式和大灣區建設的工作機制將出現重大突破,逐步實現產業相依、設施相通。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稱:「可以考慮在廣東的自貿區和港澳之間尋找貨物和資金相對自由流通的新模式,例如將港深一地兩檢的通關模式進一步延伸到港澳與內地連接的其他口岸,加快通關速度,提高通關的效率。」
挑戰
雖然港珠澳大橋被視為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的「脊梁」,可以有效打通灣區內部交通網絡的「任督二脈」,從而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等創新要素的高效流動和配置,但有專家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目前仍然面臨重重挑戰。
深圳市原市委書記厲有為直言,粵港澳大灣區目前還沒有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經濟活動、經濟方針政策、經濟關係也沒有實現同城化。「要建設一流灣區,香港和深圳、澳門和珠海生產要素必須自由流動,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了,要達到世界級的灣區很困難。同時,大灣區裡的所有城市在經濟活動方面應該朝著同城的方向前進,行政體制可以不變,經濟活動、經濟方針政策、經濟關係完全可以朝著同城的方向前進,這樣我們的經濟活動、我們的創新就更加方便,生產力的發展就更快、更好。」
針對上述難題,深圳市原市委副秘書長李羅力認為,搞好政府合作機制是建設大灣區的重中之重。「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有廣東省內的不同行政區,還有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現在遇到的問題就是在不同行政區域之間開展合作,要打破行政體制的阻隔,實現人員的自由流通和要素的自由流動。最好的解決辦法是首先要解決政府之間的合作機制,逐步的解決行政體制之間的問題。例如可建立粵港澳大灣區行政首長聯席會、粵港澳大灣區部門首長聯席會、粵港澳大灣區行政聯席會的秘書處、粵港澳大灣區專家組和專業委員會等。」
此外,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遲福林認為,雖然港珠澳大橋開通將使得粵港澳經濟聯繫不斷提升,三地不斷的擴大開放,但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目前的發展來看,離中央的期待和「自由化」發展還有很大的差距。
他進一步指出,這種差距的關鍵在於是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市場與體制對接。「港珠澳大橋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完工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服務貿易一體化的重點與難點,在於產業體系的深度合作、市場體系的直接融合、服務體系的全面對接。比如香港特首提出來要把醫院、大學辦到大灣區,如果沒有體制機制的突破就難以發揮好作用。」
為此,遲福林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三條建議:
一、以開放為先,推動粵港澳服務產業體系的對接。將廣東自貿試驗區的開放政策擴大到整個大灣區,實現廣東對港澳服務業開放的全面突破;賦予粵港澳大灣區在負面清單制定中更大的自主權,實行更加開放的服務貿易市場準入機制,取消或放寬對港澳投資者股比限制、經營範圍限制等條件;在泛珠三角其他有條件的地區實行與港澳在旅遊、金融、教育、文化娛樂、醫療健康等產業項下的自由貿易政策。嚴格貨物管理條件下,儘快的全面放開人文交流、建立相關的管理制度極為重要。
二、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推動粵港澳服務業市場體系的直接融合。深圳、廣州開個企業20天,深圳一天半,建議借鑑香港的經驗,深圳、廣東更有廣東逐步建立與港澳對接的信用機制為基礎的市場管理體系,在創新方面加快推進產權保護制度法制化,並逐步加強粵港澳產權保護法律體系的對接,形成產權保護的合力。面臨嚴重困難的時候,廣州、深圳本地能不能借鑑香港的經驗,出關於民營經濟法律保護的文件。
三、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服務業等多方面的制度體系加快對接。粵港澳服務貿易一體化,不僅涉及服務標準、管理規則的對接,也涉及經濟管理體制、社會體制、行政體制的對接。從現實情況看,由於受到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的因素影響,三地經濟領域的各種要素仍然難以實現自由流動。比如說全面實現港人港稅、澳人澳稅,避免高層次人才的重複徵稅,實現更加便利的人員出入境政策,儘快將一籤多行擴大到廣東全省,儘快落實和完善專業資格互認,允許港澳地區取得專業資格的人員到廣東、深圳、海南等地提供專業服務,推進服務業行業管理標準規範及市場監管執法標準的全面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