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蘇偉文博士 賈文婷攝影 |
人民網香港12月22日電 (賈文婷)被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港珠澳大橋,歷時8年、耗資千億,即將迎來通車的歷史性時刻。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蘇偉文博士接受人民網採訪,將這項世紀超級工程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
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建造中的困難與挑戰
蘇偉文博士說,在建造大橋的過程中,碰了很多困難,這是一個國家級的工程,需要造橋、填海、造人工島、挖隧道、在這個過程中,克服了土質、天氣等各種難題,現在可以驕傲地說我們配合國家完成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項目。
在世界上其中一個最繁忙的國際機場附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在設計和建造階段都要應對各種挑戰。為了維持機場的正常運作,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香港接線工程(連接港珠澳大橋主橋至香港口岸)結構的垂直、水平布線,對施工方法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為了建造海堤,香港接線工程需要在機場島東面建造一萬多個碎石樁,甚至還要用上伸縮式和低淨空高度的碎石樁機械。在機場南跑道旁是高度限制最嚴格的區域,部分工程只能在南跑道關閉後的深夜進行,還要在各種機器上安裝高度監測儀器後才能開始施工。
因毗鄰機場跑道及北大嶼山的郊野公園,香港接線於機場水路也面臨諸多限制,其中高架橋需以長達180米的大跨度預製預應力平衡懸臂法建造,以跨越大嶼山北岸、避免觸及陸地和海岸線。同時,為儘量減少對機場水道水流的影響,主要橋墩樁帽均藏於海床之內,大大增加了施工難度。
此外,由於需要克服不同的地質及環境限制,約1公裡長的觀景山隧道工程,需要採用4種不同的建造方法來解決不同的技術困難。
消除公眾疑慮 嚴把質量關
針對今年5月港珠澳大橋香港段爆出施工醜聞,蘇博士稱,在工程的建造過程中發生這樣的狀況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但香港特區的監察制度運行良好,將嚴把質量關,居民大可放心。
為消除公眾疑慮,香港特區政府路政署委聘了一間專業機構為上述三個工程項目所使用的混凝土進行一個額外的、全面及有系統的抗壓強度覆檢。所有測試結果及分析均顯示全部達到要求。路政署已在本年10月中開始分階段為全長9.4公裡的香港接線高架橋段進行負重荷載測試,以確定橋梁符合設計要求。
試驗人員以共380噸的載重卡車組(包括一輛連載重約200噸的重型拖車及排卡, 及六輛連載重約30噸的卡車),在每一座橋梁進行荷載測試。有關測試仍然在進行中,現階段的測試結果顯示已經測試的橋梁全部符合設計的要求。
採取屬地原則 營造通行便利環境
蘇博士介紹,對於車輛牌證及交通規則的差異,目前粵港兩地已有行之有效的兩地牌車輛管理制度。粵港澳政府也同意大橋的交通安排採取屬地原則,即適用屬地法律處理各項事務,會以現行粵港跨境交通安排為基礎。因此,來往粵港或港澳兩地的跨境車輛,必須取得粵港或港澳兩地政府的批准,並符合目的地對入境車輛的各項規定。廣東和香港的司機和運輸業界已十分熟悉有關要求,不存在適應問題。
此外,粵港澳三地一直積極研究和商討,制定一套切合三地居民、旅客和業界需要的跨境交通安排,力求做到「便利通行」及「增加大橋人流和貨流」,讓大橋發揮最大的經濟和運輸效益,並充份利用大橋促進大灣區城市發展。三地政府已經同意安排不同的跨境交通工具,包括口岸穿梭巴士、跨境巴士、跨境計程車、跨境貨車和跨境私家車使用大橋,來往粵港和港澳,便利有不同交通需要的旅客。
聯通港珠澳三地經濟繁榮的超級工程
大橋建成通車後,將大大縮短香港到珠海、澳門三地的時空距離,從香港到珠海澳門驅車僅需30分鐘的車程。
大橋是首條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跨境陸路聯通。大橋落成後,將成為粵港之間第五個陸路口岸,也是首條連接港澳陸路交通的幹道,促進香港、澳門和珠江三角洲西部的經濟發展與聯繫。車輛利用大橋通關可大幅縮減往來香港與珠江三角洲西部的行車時間,將珠三角西部納入香港3小時車程可達的範圍內。從珠海到香港國際機場目前需要4小時車程,未來取道大橋只需約45分鐘;往來珠海與葵湧貨櫃碼頭的行車時間為約3.5小時,若從大橋通過則只需約75分鐘。
蘇博士表示,基礎設施的聯通將推動港澳與內地的交流,無論是商貿還是人員往來將會更加頻繁,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責編:賈文婷、劉潔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