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傳真 | 粵港澳大灣區宣講會側記

2021-01-11 觀點地產網

觀點地產網 一位自稱「港慫」的北漂律師徐天成,受到《我們臺灣這些年》的啟發,以一位普通香港人的視角,描述了一個真實甚至未知的香港。

他的香港,被詳實刻畫在《我們香港這些年》中。那是繁華的香港,娛樂的香港,街巷美味的香港,瘋狂購物的香港,迪士尼樂園的香港,顛沛流離終於回家的香港,充滿活力又無所依傍的香港。受關注的香港,被遺忘的香港。自由的香港,壓抑的香港。

時值2019年春,空氣中還瀰漫著溼氣。這座耀眼的東方明珠,擁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大灣區裡的香港。

2月21日上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宣講會在香港海洋公園萬豪酒店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廣東省省長馬興瑞、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林念修等人出席宣講會。

這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臺後,三地政府官員首次集體對外發聲。為什麼要建設大灣區?建設怎樣的大灣區?如何建設大灣區?短短兩小時,或許給了我們答案。

積極的「參與者」

為什麼香港要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香港如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是香港特首林鄭在宣講會上最先拋出的兩個問題。

抱著自省的心態,林鄭稱,香港雖然憑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由開放的市場在國際競爭力名列前茅,但隨著全球和周邊經濟體的競爭加強,香港傳統產業的優勢在下降。在全球經濟放緩和保護主義抬頭的今天,香港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參與大灣區建設能夠為香港的經濟注入新的動力。

「讓全港市民都成為大灣區的受惠者。」在她看來,大灣區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能夠為港人特別是年輕人提供拓展視野的新空間、新機遇。

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獨特的經濟、法律和社會制度,更是一個高度開放的國際化城市,擁有開放便利的營商環境以及優質的專業服務。林鄭解釋,這些優勢都能夠與大灣區完整的產業體系和科技實力較強等結合,鞏固和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

「香港在大灣區的角色應該從聯繫人轉向更加積極的參與者。」為此,香港將做好金融、航空、創新、青年創業等方面的工作。

除此以外,「不遺餘力、竭盡所能。」是林鄭對香港政府推動大灣區發展的表態。她透露,今年粵港澳三方還將攜手到海外推廣大灣區。

作為兩個特區之一,澳門與香港同中有異。相同的是一國兩制的優越性,不同在於各自的優勢和灣區作用。

澳門特首崔世安稱,澳門也正在積極部署,全力參與大灣區建設。他透露,目前澳門已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工作委員會,將澳門五年發展計劃、施政方針對接大灣區建設。

具體而言,澳門將發揮作為世界旅遊中心的優勢,加快旅遊教育培訓中心基地建設,推動新興產業做精做強,打造中葡雙語人才基地;注重跟大灣區城市加強產、學、研的合作,鼓勵年輕一代在大灣區求學、就業、創新創業。

廣東是大灣區建設的另一個重要參與者。省長馬興瑞向外界表態,廣東也將盡全省之力推動灣區建設,「廣東政府已成立以李希書記擔任組長的,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近期將出臺貫徹落實《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及三年行動計劃。」

按照《規劃綱要》提出的戰略定位,廣東將著眼於粵港澳三地的特殊性和共同利益,深入推進大灣區體制機制創新、投資便利化和貿易自由化,加強三地在在法律、服務、金融、醫療、建築等領域的對接。

除此之外,馬興瑞還表示,廣東還將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粵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等配套政策,推進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建設,為港澳同胞在內地提供更多的機會。

一個國家,兩個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粵港澳作為大灣區的參與者,各自肩負著不同的使命。

大灣區裡的機會

「一切都在按預定的軌道進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歷史,在香港電視裡的輪播新聞不斷反覆。

大灣區規劃歷時十年。時間回溯到2009年,粵港澳三地政府在澳門聯合舉行《大珠三角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成果發布會。

隨後,提出灣區規劃概念、提出發展「灣區經濟」、粵港澳大灣區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舉行《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廣深港高鐵通車、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

直至2019年2月18日,中央政府公布《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走的每一步,刺激又謹慎。

政策利好直接影響資本市場。在《規劃綱要》出臺後,相關領域迅速作出反應。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到,次日開盤後,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股聞風而動,基建、房地產板塊表現亮眼,深耕灣區的地產股直接受益。

萊坊大中華區研究及諮詢部主管紀言迅分析稱,這是因為大灣區內,各個城市多元化的定位和優勢將為區內房地產帶來無限機遇。

首先,是更多的商業機遇。他看好一線城市的商業房地產市場,並認為區內的商業房地產特別是寫字樓、產業和科技類園區型工業地產、倉儲物流地產等交易量將會發生比較明顯的變化。

其次,隨著大灣區7000萬人口的融合,更多人流和客源的往來將帶動零售業增長,從而帶動商業(零售業)物業的租賃和買賣市場的發展。

在他看來,隨著大灣區內頻繁的人才流動,未來將創造更多新住宅房地產的龐大需求,基礎設施也將促進整個大灣區住宅地產的發展。而城市群的建設和聯動發展也有利於中心城市甚至於周邊城鎮的房地產領域。

這直接利好在大灣區「有糧」的房企們。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到,粵港澳大灣區是龍頭房企碧桂園、恆大、萬科、保利、中海的起源地,也是佳兆業、招商蛇口、龍光、富力、雅居樂、越秀地產、奧元、合景泰富、時代地產等本土房企的大本營。

很少企業會放過大灣區這個市場。融創、綠地、龍湖、新城、金科、陽光城、禹洲等大型房企均把大灣區作為重要布局的區域。

有數據顯示,碧桂園、龍光、保利位於大灣區土儲排行榜前三甲,碧桂園土地儲備達2890萬平米,龍光2196萬平米,保利1657萬平米。華潤、佳兆業、融創、恆大、雅居樂、中海、萬科位居前列。

近日來,也有不少房企搶入或加碼大灣區。2月15日,龍湖4.05億元首進中山,奪得小欖鎮榮華中路地塊;2月18日,天地源通過股權轉讓的方式,以3.09億元獲得惠州市兩宗地塊;2月20日,中駿首入佛山,以6.17億元摘高明荷城商住地。

香港傳真 | 一座城市裡的地產漫遊與畫像。

相關焦點

  • 大灣區之路①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框架下的「香港+深圳」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大灣區綱要》)提出了「極點」、「中心城市」、「核心引擎」等概念,但並無任何一個城市獨攬專享,實際上是對這一特徵的認可,粵港澳大灣區多中心的城市群發展格局依舊。香港和深圳的關係歷來是學界關注的問題。粵港澳大灣區概念提出以來,研究「粵港澳大灣區與香港」問題涉及深圳,研究深圳在大灣區的定位與發展問題離不開香港。
  • 粵港澳大灣區論壇探討香港發展新道路
    「香港需要改變了。」在18日於香港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與會人士紛紛表示,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下,香港應積極轉變角色,尋求發展新道路。  本次論壇由中國日報社和絲綢之路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舉辦,主題是「大灣區:前行啟新程」。約400名嘉賓以線上和線下的形式參與討論,探索香港轉型之路。
  • 香港青年李培:粵港澳大灣區天地廣闊大有可為
    在香港出生、長大、就業,李培曾以為自己的人生會一直這樣下去。直到2017年,他在電視上看到改變自己人生軌跡的新聞——《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籤署。「那之前,我不知道什麼是粵港澳大灣區。有報導提到港珠澳大橋,還說以後香港要通高鐵,『1小時生活圈』這個概念『嚇』到我。」
  • 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股有哪些粵港澳大灣區龍頭是誰
    政策推動下,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已上升到國家級戰略的層面,同時也是國內最具潛力的灣區城市群。那麼,粵港澳大灣區概念股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早在上世紀末,就出現了「灣區經濟」的概念。一般指的是圍繞沿海口岸分布的眾多海港和城鎮所構成的港口群和城鎮群,由此衍生的經濟效應被稱為「灣區經濟」。
  • 粵港澳大灣區媒體採訪團來武威採訪
    講好武威故事 展示武威形象——粵港澳大灣區媒體採訪團在武採訪側記9月24日,粵港澳大灣區媒體採訪團一行來我市進行實地採訪報導。「通過採訪報導,我們要把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接續奮鬥防沙治沙的精神傳播給大灣區人民。同時,通過互動宣傳,把大灣區經濟發展的先進理念、資金優勢、商機優勢等帶到武威。」香港商報內地辦事處管委會主任路洪超說。
  • 從「橫琴奇蹟」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今年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賦予澳門新的歷史使命,其中有49項內容直接關係澳門,並將澳門列為大灣區發展建設的四個中心城市之一,使珠澳成為與廣佛、深港並列的大灣區三大極點之一。    2017年7月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和粵港澳三地政府在香港共同籤署《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    廖京山表示,協議籤訂以來,粵澳兩地共赴中國香港、法國、日本等地舉辦粵港澳大灣區宣講會和推介會,促成了一批高質量合作項目落戶大灣區。同時,廣東還在加快廣州南沙區、中山、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等建設,謀劃更多平臺載體為澳門拓展發展空間。
  • 廣州深圳香港,粵港澳大灣區到底誰是核心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區域發展規劃中最受關注和看好的地區,粵港澳是由珠三角的豪華擴大版,又是泛珠三角的濃縮精華版。那麼,誰是大灣區的核心城市了?廣州,深圳還是香港?粵港澳大灣區6800萬常住人口、5.65萬平方公裡廣闊天地,粵港澳大灣區堪與世界級灣區媲美的經濟總量與增速……粵港澳大灣區由珠三角9個城市和香港
  • 對標舊金山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矽谷在哪裡?
    今日上午,醞釀多時的大灣區規劃綱要宣講會正式舉行!  粵港澳三地政府同臺熱議,劍指「富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等宏遠目標,讓7000萬大灣區人熱血沸騰。  而事實上,同為科技創新主導型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有著眾多相似之處。  剖析兩者規劃和發展,廣州PLUS竟發現了一個秘密。
  • (港澳臺)粵港澳大灣區論壇探討香港發展新道路
    新華社香港11月18日電(記者朱宇軒)「香港需要改變了。」在18日於香港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論壇上,與會人士紛紛表示,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下,香港應積極轉變角色,尋求發展新道路。 本次論壇由中國日報社和絲綢之路經濟發展研究中心舉辦,主題是「大灣區:前行啟新程」。
  • 重磅: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即將公布!惠州大亞灣惠陽再次成關注熱點
    2月12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出席行政會議前例行見記者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有望在日內公布。香港特區政府計劃聯同廣東省及澳門政府,於2月21日在香港舉行有關規劃綱要的宣講會,共同探討發展所帶來的機遇。
  • 深圳GDP遠超香港,坐穩粵港澳大灣區老大位子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最具活力,城市融合最好的地區。廣州深圳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三大核心城市,之前幾十年,香港一直是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大城市,可是2018年深圳GDP首次超過香港,開始主導該地區經濟發展。
  • 粵港澳大灣區,香港電影重生的現實路徑
    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範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整合、協調發展,絕不僅僅是追求「世界四大灣區」的虛榮概念。
  • 2019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無人機科創嘉年華總決賽在香港舉行
    2019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無人機科創嘉年華總決賽在香港舉行 原標題:   2019年7月5日至7日,2019粵港澳大灣區青少年無人機科創嘉年華總決賽在香港隆重舉行。
  •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綱要發布 羅旭瑞:香港旅遊業將爆發增長
    ,豐富粵港澳旅遊精品路線,開發高鐵「一程多站」旅遊產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遊目的地。   攜程在2018年發布的航空中轉數據報告中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長三角並列為承擔最大中轉流量的三大機場群,國際航班跨境中轉主要集中在粵港澳大灣區的機場群,其中,香港機場的跨境中轉量幾乎等同於三大機場群其他機場的跨境中轉總量。
  • 香港特首: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將於2019年年初正式出臺
    據香港電臺12月15日報導,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透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將於2019年年初正式出臺。林鄭月娥還表示,香港一定會更加積極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亦會進入新階段,將為香港帶來很多機遇。
  • 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機遇 香港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供圖)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納新):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之一。香港特區政府正充分利用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機遇,結合自身優勢,致力於將香港打造成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創新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 納入國家戰略後的粵港澳大灣區:香港、澳門發展新引擎
    「9+2」的誕生   12月20日,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科學規劃粵港澳大灣區」被寫入2018年經濟工作。這標誌著包括9個內地城市和香港、澳門2個特別行政區的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規劃將進入正式實施、全面啟動的新階段。
  • 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廣州力量」 廣州到香港48分鐘
    香港運輸及房屋局23日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將於9月23日正式通車運營,屆時,坐高鐵從廣州到香港由現在的100分鐘縮短為48分鐘。  一周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釋放加快發展的信號。
  • 粵港澳大灣區研討會在東京召開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孫秀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建設,不僅在當地頗具吸引力,也吸引著國際企業的關注。9日,粵港澳大灣區推介會在日本東京帝國飯店舉行,不少日媒對此進行了報導。據香港文匯網9日報導,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當日中午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會面。她感謝日本政府的安排和協助,並表示,這次訪日主要是出席大灣區推介會。
  • 大灣區宜居建設再「升級」|粵港澳大灣區|粵港合作框架協議|香港|...
    謝惠強攝(新華社發)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提升「灣區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是重中之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以來,各項便利舉措不斷頒布,逐步推動在廣東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民生方面逐步實現與港澳的銜接。最新的進展,是粵港籤署落實《粵港合作框架協議》57項措施,當中多項措施將為港人在內地工作和生活帶來更多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