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孩子今年六歲,是一個活潑開朗好動的女孩子。她上幼兒園比較早,幼兒園裡有一個老師很兇,可能把她嚇著了,她現在只要見到老師就特別害怕。在家也總和我說:媽媽我喜歡溫柔的老師不喜歡很兇的老師。她不光是校內,校外也是這樣,和老師們說話就特別小聲,但是和別人就不是這樣的。疫情期間老師想和她聊天,她就特別排斥,就說媽媽你和她說吧,我不想跟她說。我覺得她已經有心理陰影了,想問一下這樣的情況該怎麼辦?怎麼讓她不害怕老師呢?如何調節這樣的心理?
解析……
每個孩子在幼兒園期間幾乎都能碰到自己喜歡或者不喜歡的老師,因為這個喜歡與否的標準更多是直觀的情緒帶來的,也就是不加入任何理性的分析,所以孩子的情緒也是很直觀的反應。比如一個慈眉善目的老師就很容易得到孩子的青睞,孩子就容易笑;而一個表情嚴肅的老師就讓孩子更容易躲避,孩子就容易哭或恐懼。
我不建議孩子在三歲以前送入幼兒園,無論幼兒園的理念多先進,教學多前衛,管理多科學,對於一個腦神經和運動神經沒有達到自主養成的階段的孩子,此時到幼兒園就是破壞孩子安全感的行為,一個人沒有安全感,其他任何事情都無從談起,就像案子裡的孩子,已經開始懂得害怕,這是人類的本能反應,只有極大的危險背後才能形成的害怕的性格,想要去掉這個心理陰影非常不容易,甚至有的人可以在幾十年以後還受其所困,這也就是為什麼老人們都說不要嚇唬小孩(特指六歲以前),上小學或再大點,你怎麼兇他,怎麼嚇唬他,幾乎都不會造成陰影(不包含突發性刺激事件)。
所以,孩子的反應是更好地保護自己,也是向父母發射的救命信號:媽媽,我害怕!請你陪著我,不要離開我!我需要你的保護!……如果我們的父母不能解讀孩子這個信息,還一味地以為孩子就是膽小,需要多磨練,那就會給孩子造成二次創傷,而孩子收到的信息反饋是:我最親最近的人都兇我,傷害我,我沒有相信和依賴的人了……所以,我們會發現現在很多青春期的孩子都是冷血的,毫無情感的,甚至是殘忍的。這樣解讀,大家就明白不知道怎樣教育孩子是多麼恐怖的事情了。
當孩子發出求救信號,不要用成人的思維去判斷,哪怕他說的是謊話,但也是無心而為。父母可以問的詳細點,幫助孩子梳理(這也是引導孩子建立思維體系的過程),比如:你看到或者聽到什麼感到害怕呢?你為什麼會害怕呢?你想到什麼了?等等,目的就是讓孩子看清真相,並慢慢地通過父母的引導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才能漸漸地理解對方這個人為什麼這麼做?這麼做對自己有什麼影響,有什麼可以避免的,有什麼是需要自己改變的等等。這才是正確幫助孩子樹立人生觀的方式。
當遇到案子中的這種情況,一是要多讓孩子接觸善意的成年人,比如愛說笑的人;一是讓孩子多接觸比自己大的教養好的孩子;這兩種方式都可以幫孩子暫時忽略陰影的影響,但是如果要徹底擺脫,則需要專業的心理師幫助,父母自己也需要學習這方面的輔導技巧。當然,如果不是特別影響生活和學習(工作)的,可以嘗試忽略,偶爾被刺激到不會造成什麼影響,等孩子成人後,根據自身的覺知自行處理也可以,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獨立生活之前多關注他平時的表現。案子中的這個情況,只要父母不帶孩子繼續接觸同樣的老師或者成人,幾乎也不會有什麼大問題,給孩子時間接受,給父母時間成長。
總結,嬰幼兒期的孩子很容易被外界的人事物驚嚇到,無論是偶然還是經常。只有在這個時期很少經歷這樣的事兒,長大後孩子的性格相對來說是完整的,反之,就很容易變成缺失性人格,也就會做很多異常行為,甚至是犯罪,因為,他已經沒有誰可以依靠,只有他自己可以依靠,哪怕是變態扭曲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