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13日 08:59 來源:中國青年報
參與互動歷史建築的文化持有者到底是誰
姚華松
最近,上海靜安區巨鹿路888號優秀歷史建築遭拆除一事引發廣泛關注。事件原委是90後年輕女業主對房屋進行拆除並實施改造工程,媒體報導後,政府相關部門責令其立即停止改造。
目前看,事情呈現「一邊倒」的局面,輿論對業主的質疑大致有以下角度:一、對自家房屋進行大規模改造,不能排除藉由房屋的公共文化屬性達到個人財產增值目的的嫌疑;二、雖是在改造自家房屋,但該房屋是政府認定的「歷史建築」,缺乏基本的報備程序;三、業主不只破壞了自家房屋的形態結構,還破壞了房屋所在地段12幢歷史建築群的整體風貌。
其實,事件的發生、發酵和演化過程也不盡這般單純,還摻雜了其他因素。比如,這房子地處原法租界,由知名設計師設計,解放前屬名門望族所有,一個90後女孩怎麼買得起這麼貴的房子?業主目前人在國外,應該受過相對良好的公民教育,有基本的歷史文化保護意識,怎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呢?
這幾天各種討論進一步增進了民眾的歷史文化自覺,夯實了市民社會基礎,以「人民的名義」戰勝了少數「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喧囂終歸於平靜,然而事件背後的一些議題仍然發人深思。
首先,房屋固然是「歷史建築」,但業主終究是房屋所有人,應擁有對該房屋的合法處置權限。進一步說,業主花大價錢購買此地產,既享受和消費了其環境及象徵,也承擔了打理、維護「歷史建築」的責任,正是業主和建築之間的情感依戀和日常生活交往延續了歷史建築的「保護性實踐」。作為整體的市民文化自覺和地方認同感,是由作為個體的情感依戀集合而成的。對於此類房屋,業主到底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需要更明晰的界定。政府是不是可以對業主進行適當的扶持,比如對房屋正常維修給予政策優惠?
其次,歷史建築背後的文化價值有無層次性和主次之分?建築年代久遠、建築風格精湛(地域特色)、建築人文氣息濃厚(名人故居)、建築時代指向重大(重大的劃時代意義)等諸因素,到底哪些因素主導?倘若作為文化表象的建築有主次,是不是意味著文化內涵也有高低之分?我們熟知的城中村,包括祠堂、廟宇內在的「違拆違建」此起彼伏、屢見不鮮。不能只重點保護老城區的建築而疏忽外圍地區的建築,也不能只保護認定的建築而忽視非認定但一樣重要的建築。
其三,歷史建築最大的價值在於其「真實性」(authenticity),其魅力在於特定情境下的時空再現。歷史建築是承載各種生活方式的精緻容器,是社會成員追溯和追思的記憶連接,具有不可複製性,因而彌足珍貴。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維持這種真實性?難道只能原封不動,任其自然損耗乃至垮塌,然後「修舊如舊」?「長生不老」「永生建築」似乎也有悖於真實性吧!筆者以為,真實性應該是基於建築生命史視野下的真實性,而不是打造和修復後基於文化展演的真實性。位於臺灣南投縣集集鎮的武昌宮經歷了臺灣「9·21」地震,至今保持毀損原貌,未做修復,供世人瞻望祭奠,個人比較欣賞這種尊重事實的真實性。
在很多大城市的老城區,一些有豐富歷史底蘊和文化氣息的街區在城市發展大勢下面臨尷尬:歷史文物保護專家和文化學者提倡對街區進行保護,禁止開展商業開發;普通市民也支持保留傳統街區;而利益攸關的當地居民則普遍期待城市更新,以便獲得高額補償。最後,政府的方案更多傾向於局部拆除改造、局部保留延續。我們不禁要問:類似街區、類似建築的文化持有者到底是誰?面對市場化、現代化和世俗化的浪潮,以及日漸碎片化的社會現實,歷史建築的命運何去何從,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