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歷史建築將被拆除,復旦同濟專家呼籲:不能拆

2020-12-16 騰訊網

老建築的困境

倘若歷史能言語,那麼建築一定是它最美的語言。歷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而歷史建築就如一個城市的名片,展現其不同韻味,在時間的長河中述說它的過去與現在,讓城市的存在更有意義。可是,城市中的歷史建築卻往往難逃拆遷的命運,城市的歷史記憶亦隨著歷史建築的拆除逐漸被人遺忘。

如今,吊車已經進場,腳手架搭起來了,屋頂被掀起來了,一根根粗壯的木樑被攔腰折斷。

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記憶,還能留得住嗎?

來自滬上知名學者、作家的呼籲

我們是來自同濟大學和復旦大學的建築、歷史、社會學學者,以及作家、遺產保護工作者。近日,我們驚悉位於上海市虹口區黃浦路上、屬於上海全球化地標揚子江碼頭的三棟歷史建築——黃浦路110-112號、120號和178號——瀕臨拆除。

我們認為,這三棟興建於20世紀初的港口建築見證了上海「以港興市」,逐步成為一座全球性大都市的過程,見證了殖民勢力與本土資本在上海的商業角逐。不僅承載著寶貴而又特殊的歷史記憶,其自身建築特徵亦殊為珍貴。它們的存在,是歷史所烙下的深刻印記,豐富著上海文化的脈絡。因此,它們不應遭遇拆除的命運。

我們建議,這一區域的遺存不應再有任何拆除,應得到更為精心、慎重的一體化保護、更新與再利用。讓真實的歷史遺存留存在上海的城市記憶中,展現上海全球大都市的形象。

2019年4月22日

留住城市的歷史記憶

黃浦路

黃浦路位於蘇州河和黃浦江北岸,西起外白渡橋北首,東至青浦路,由美租界(後併入公共租界)工部局建設於19世紀中葉,雖然不到500米長,卻曾經聚集著美國、俄國、日本、德國、丹麥和奧匈帝國領事館。始建於1846年的黃浦路15號浦江飯店舊名禮查飯店,曾下榻過卓別林、愛因斯坦、羅素和蕭伯納等國際巨擘。

揚子江碼頭

19世紀中葉,當更大的遠洋貨輪來到上海時,十六鋪、英美洋行的碼頭都無法停靠。於是有了揚子江碼頭,上海往來歐美的航線多從這裡出發。

據信,1919年毛澤東就是在揚子江碼頭送別湖南赴法勤工儉學生;1922年,愛因斯坦從東京抵滬,就是在這裡上岸;1936年,卓別林也是在這裡踏上中國的土地。

由於其重要的港口地位,這裡也成為中、美、日商戰的角逐地帶,參與國際競逐的政經中心。1936年,美軍20艘軍艦曾在此與日本海軍對峙。從商業到軍事,這裡容納著豐富的歷史面向。

19世紀80年代,自法租界外灘北望,一體展開的歷史性城市濱水景觀-花園橋北麓的濱水景觀。

20世紀20年代,外白渡橋北逸東側沿江界面。自左展開:日本駐上海領事館(平野勇照設計)、日郵商社、日郵中央碼頭。圖左為兩艘客輪。

1904年,花園橋為中心的上海城市濱水景觀。

1934年,揚子江碼頭周邊平面圖。

黃浦路與揚子江碼頭,一個是上海重要的、卻被長期忽視的歷史街道,一個是上海租界現存最早的碼頭。它們——這個濱江歷史空間,在上海城市歷史中佔據著重要地位,是保留上海城市記憶的關鍵。

瀕臨拆除的它們

瀕臨拆除的它們,是興建於20世紀初坐落於黃浦江畔的老建築;是揚子江碼頭落成初期就具有的附屬建築群;是留住揚子江碼頭記憶的重要建築;更是整個城市早期工業中稀有的遺存。

居中的黃浦路120號始建於1902年。東側的178號與之形制、工藝十分接近,估計於同時期建設。西側的110號初步估計建設年代比其略晚。它們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與不可取代的建築學價值。

1945年,外白渡橋北岸俯瞰,箭頭所指處為黃浦路120號。

揚子江碼頭全景,黃色圈內建築正在拆、紅色將要拆,湖綠色已拆。

它們的建築學價值

巨大的木樑和支撐它們的黑色鑄鐵柱是這些建築最大的特點,是極為罕見的上海近代建築遺產。正是這種結構,提供了超大開間,空間利用適應性強,而且木樑與鐵柱以鉚釘連接,不加額外裝飾,呈現出一種早期工業之美。

據統計,黃浦路120號內26米木樑有12根、21米的68根、15米的40根。178號中 25米長的木樑更達到64根。我們初步推測,數量如此眾多的巨型木材,以20世紀初的交通和技術條件,很難以車輛運輸,極有可能是從江上運來,這是坐落在江邊的建築的獨特優勢。同時考慮到花旗松木的來源,甚至有理由猜想:這些木材是在大洋彼岸砍伐、加工,並直接海運上海。而鑄鐵材料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比木構件更可能是外來,兩者很可能是一套定製裝配式,在建築學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如果材料和技術都是舶來,那麼這幾棟老建築的建造本身就體現了20世紀初全球化對上海的影響。

此外,工業建築遺產因為以立柱支撐大空間,所以在功能轉換、再利用時具有巨大靈活性。

黃浦路120號屋頂,與對岸的陸家嘴建築群。

黃浦路120號三層庫房內的平梁和鑄鐵柱。

黃浦路120號內連接各層的平坦、寬闊的木階梯。

「揚子江碼頭遺物不能再拆了!李天綱教授如是說,「上海的歷史文脈,從邑城到十六鋪,再黃浦、虹口、楊浦、閘北,中區、東區的歷史文物最豐富,比西區更重要。這裡是上海文化神經末梢最豐富的區域,絕對不能再動了!

可是,拆除還是開始了,已經開始了。

他們說......

面對老建築拆除的困境,這些來自滬上的專家、學者無不痛心、惋惜。

同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劉剛:

兩棟老建築不僅是工業倉儲物流設施,而且是近代人員遠洋交流的主要出發地,在建築學上,它們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保留了19世紀西方早期工業建築的特徵。針對這組建築的專門研究亟待進行搶救性補足;保留內部結構是對該建築進行保護再生的重大挑戰,在充分論證之前,不宜進行簡單的拆除替換。

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張松:

黃浦路本來就是城市的重要歷史街道,一直被忽視了!這裡是北外灘高樓林立中僅剩的城市文化遺存,按原控規這裡應當是濱江綠地,因為是軍事設施才得以留存下來,實乃萬幸。作為難得的一片歷史建築群,必須以保護為前提進行適當的活化利用。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於海:

上海最值錢的,就是『歷史空間』,歷史中有經典、有創造、有氣派、有格局,有上海文化的基因。為什麼不能直接對老建築進行修繕和合理的改造?拆掉了歷史,這空間就從遺產變成了贗品。

同濟大學建築系教授盧永毅:

黃浦路120號和178號老倉庫建築不僅具有凸顯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還因為其木平梁和鑄鐵柱支撐的大空間既顯現工業建築的獨特美學,又有極大的靈活性,因此在進行功能轉換和再利用設計時是具有極大的空間潛力和創造機會的。而碼頭區域擁有的開闊的城市景觀(外灘和陸家嘴)更是無可匹敵。

同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許凱:

倉庫巨大的橫梁材料漂洋過海,在黃浦江邊上建造,這不僅是一種技術能力的代表,因為技術和材料都是泊來,所以也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全球化對上海的影響。這使對建築物結構形式的保護具有必要性。

上海市作家協會一級作家陳丹燕:

集體主義時代的地標,貿易時代的遺存以及水網時代的老城地貌都是我們的身份和記憶,海派文化的物理見證。

是啊,現如今歷史建築逐漸被拆除,城市記憶被磨滅。仿古建築扎堆而建,人們也開始反思建設仿古老建築、毀壞原建築的意義究竟何在。還要拆嗎?為何不能換一種方式保護我們的老建築,留存我們的城市歷史記憶呢?

如羅哲文老先生所言,我們現在留下來的東西太少,再不保護就沒機會了,沒時間了......

資料來源|《上海港志》等

圖片來源|劉剛、許凱(攝影)

特別感謝蔣亦凡。

相關焦點

  • 上海一歷史建築被業主擅自拆除 住建委:零容忍
    市住建委:對優秀歷史建築被拆一事零容忍,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本報訊(見習記者 戚穎璞)昨天是我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上海市第五批優秀歷史建築正式揭牌。王子濤 攝  目前,上海共有1058處優秀歷史建築,覆蓋16個區。為加強法規支撐,《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修訂工作已啟動,各類保留建築將被賦予法律身份,各級政府、產權人、使用人對保護保留建築的責權也將被明確。  「上海上千處優秀歷史建築類型豐富,每一處都有獨特的故事和城市記憶,這些建築需要讓更多人熟知。」市住建委副主任裴曉說。
  • 上海優秀歷史建築被拆,關於巨鹿路888號不得不說的事兒
    其中一些被認定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也相繼出臺了關於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方面的保護規定(例如:上海、杭州、武漢)。王子濤 攝 (圖片來源:中新網)不過,優秀歷史建築被擅自拆除或改建的新聞依然不少見。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上海近代城市與建築研究專家劉剛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巨鹿路888號絕不是上海第一個被拆的優秀歷史建築,也不會是最後一個。他與他的團隊在巨鹿路上調研發現,這條路上的很多保護建築都有明顯的改造印記。原來歷史建築和文物建築大有不同?
  • 武漢漢正天街拆遷涉眾多歷史建築 民間組織呼籲不能一拆了之
    近日,武漢市文物保護與利用社會組織聯盟人文武漢團隊發出緊急呼籲,建議對武漢市江岸區即將拆遷的漢正天街63-67號地塊多處歷史建築暫緩拆除,組織有關方面和文物保護專家進行逐個論證後,再作拆除與否的決定。(詳見武漢晚報16年11月9日《拆危房拆出清代「長沙會館」 位於漢口大董家巷》和11月12日《漢口大董家巷長沙會館舊址獲緊急保護》兩篇報導)
  • 拆拆拆!萬全這些「雙違」建築將被拆除
    拆拆拆!萬全這些「雙違」建築將被拆除 2020-12-18 12: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交大屬於美系,復旦大學中系,德系的同濟大學才符合上海精神
    同濟大學是上海市「小三」低調的同濟大學不與上交大和復旦大學攀比同濟大學的歷史悠久,在民國時期就有「十軍工九同濟」的說法,同濟強大的軍工背景主要是源自德系高教科研的引進,從1907年德國醫生寶隆創辦的德國醫工學堂開始
  • 上海擴大應屆生直接落戶範圍 復旦交大同濟華師本科畢業即可
    上海擴大應屆生直接落戶範圍,復旦交大同濟華師本科畢業即可9月23日,上海學生就業創業服務網發布《2020年非上海生源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進滬就業申請本市戶籍評分辦法》(下簡稱《評分辦法》)。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注意到,對比2019年的政策,最新版《評分辦法》中將直接落戶範圍進行了擴大。
  • 反思上海優秀歷史建築被拆:文化持有者到底是誰
    反思上海優秀歷史建築被拆:文化持有者到底是誰 2017-06-13  姚華松  最近,上海靜安區巨鹿路888號優秀歷史建築遭拆除一事引發廣泛關注。
  • 2020上海高考分數線預測出爐,復旦、同濟、上海交大 該怎麼選?
    其實,高考填報志願也同樣重要,不能疏忽,應該提前做準備。近日,網上流傳一份《2020年各省高考分數線預測》,成為大家談論的焦點。不過,從表格來看,跟2019年相差不大,整體來看低一點。上海市2020年高考本科批預測分400分,2019年本科批403分,基本持平。不過上海高三學生少,好學校多,絕大多數學生有好學校讀。
  • 對話上海被拆歷史建築業主母親:疏忽了,拆房子不是本意
    對話上海被拆歷史建築業主母親:疏忽了,拆房子不是本意 澎湃新聞記者 何穎晗 臧鳴 2017-06-09 17:10 來源
  • 保護上海建築的歷史底色
    2009年,在同濟大學一場關於城市與建築的論壇上,蔡永潔呼籲上海不要再像國內其他城市那樣「在每一個建設項目中拼命追求個性」。在他看來,這個城市本有的優越地理條件和文脈資源都是「上天的賜予」,值得被好好珍惜、保護。同期,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盧永毅教授開始思考「上海『長高』以後」的問題。
  • 同濟、復旦、交大、華師大四校女教授聯誼活動舉行
    10月30日,由同濟大學婦女工作委員會和女教授聯誼會主辦的同濟、復旦、交大、華師大四校女教授聯誼活動在我校舉行。此次活動的主題為「建美麗上海,做優雅女性」,旨在加強上海高校間女教授的交流合作,豐富女教授的業餘生活,來自復旦、交大、華師大和同濟的50餘位女教授參加了活動。
  • 上海灘的五大金剛:復旦、上交大、同濟、上財和華東師大
    上海的高校也是如此。TOP2是復旦和上交大,它們倆誰是第一,誰是第二,現在也分不出來,但TOP2是肯定的。復旦和上交大是清北之後的第二頂級高校,清北復交。至於上海的TOP3,就各說各了。我認為的是:1. 復旦大學復旦和上交大算並列吧。
  • 雙城記上海:公交加地鐵往返7元,遊覽復旦和同濟大學~~圍牆
    來上海的第四天,昨晚百度發現幾所喜歡的高校就在附近,於是連夜查了不少相關資料,計劃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以及上海財經大學一條行程遊遍,一天的行程安排得滿滿的,美美的。上海街頭。按計劃第一站去復旦大學。其實也算得上喜歡旅遊的我,可能是一直在高校工作的緣故,對每個城市的高校情有獨鍾,不走走總覺得行程不完整。很多事情就是這樣,不是你有準備就能成的。今年碰上疫情,上海的高校進出管理得相當嚴格,是真的不能進,我只好沿著在復旦大學的圍牆走一圈,獨自坐在圍牆邊,很鬱悶也很專心地寫下那一刻真實心情。
  • 上海歷史建築如何保護?專家:不是簡單地將人搬出改為商業
    8月20日上午,著名建築學專家、中科院院士鄭時齡,建設部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法國建築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做客2018上海書展「靜安區文物建築遺產的保護與利用」講座,探討靜安文物建築的保護與利用。8月20日,鄭時齡、阮儀三、伍江齊聚2018上海書展,揭秘靜安區文物建築遺產保護新動向。
  • 歷史建築被拆 留下的不只是嘆息
    央視報導的上海一處歷史建築被違規拆除一事,最近引發廣泛關注。這處建築1930年建造,出自名建築師鄔達克的手筆,幾年前被一位90後海歸以8000多萬的價格買下,算下來單價大約25萬一平方米,而如今,這個地段的保護建築單價已漲到了近40萬一平方米。
  • 上海一歷史保護建築被拆 90後女孩曾花8千萬買下
    但有媒體曝光,原來的歷史保護建築已經被拆得面目全非,基本蕩然無存,業主還在原址上蓋了鋼筋混凝土的貌似現代風格建築。記者今天從多方了解到,此處建築幾年前被一個私人業主以8000多萬元價格買下,這個業主為一個90後海歸女孩,其母親在對這處工程進行照看。目前,靜安方面已經介入調查,責令其立刻停止修建新建築,並對老建築進行復原。
  • 同濟大學被高估是因為地處上海?那是因為你不知道民國時的同濟
    提起上海的高等教育也即上海的著名大學,人們就會自然而然的想到兩所全國知名的大學: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而對在上海灘排名第三的同濟大學則往往知道的不多,或者即使知道也是不深入。偶有聽說同濟的,也是因為武漢的同濟醫院,而不是上海的同濟大學。即使同濟醫院是同濟大學分出去的。
  • 上海優秀歷史建築有1058處 專家:儘快設立保護志願者隊伍
    2017年,上海市完成了外環內50年以上歷史建築的全面普查後,擴大了131處風貌保護街坊,2018年重點完成新增風貌保護街坊內的歷史建築價值甄別工作,將更多的歷史建築納入保留保護範圍。同時,市規資局牽頭研究建立街坊評估標準和街坊內歷史建築的甄別評估標準。按照評估標準,上海市250片風貌保護街坊及其歷史建築的風貌評估和甄別工作已經完成。
  • 專家:歷史街區復興切忌大拆大建
    本報記者 周雪松12月9日,由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中國城科會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歷史文化街區學部、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主辦,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清控人居遺產研究院等單位承辦的「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街專業委員會暨中國城科會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歷史文化街區學部
  • 無文保單位身份歷史建築頻被拆 文保界泰鬥怒斥
    2012年5月初,蘇州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綜合整治保護利用工程在治理過程中拆遷了部分老建築,一些設計師和相關專家將拆遷現場的照片發布到微博上,引發了公眾的關注。其中位於打鐵弄4號的楠木廳爭議最大。  8月6日下午,有關楠木廳的拆遷行政裁決聽證會,在平江區人民法院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