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垃圾分類」成為熱議話題,在海峽對岸的臺灣,垃圾處理系統從無到有再到成熟,足足花了20多年。臺灣的「垃圾不落地」和「強制分類計劃」政策是如何實行的呢?
蚵仔煎、大腸包小腸、大雞排、珍珠奶茶……很多曾到臺灣夜市「逛吃逛吃」的遊客都曾有過這樣一種經歷,吃到盡興時,會發現自己手裡的垃圾找不到垃圾桶可以丟,有的甚至是在前一家買了後,拜託下一家攤主幫忙扔垃圾,或是帶到出口地方才能看到扔垃圾的地方。
沒錯,臺灣街頭的垃圾桶就是這麼少!上世紀90年代,臺灣開始實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具體措施就是馬路上很少設垃圾桶,垃圾車每天定時開到社區門口,居民自行將垃圾分類後倒入車內。
2005年,臺灣開始推動「垃圾強制分類計劃」,將垃圾分為普通垃圾、資源垃圾和廚餘垃圾三大類,根據處理方式不同還會細分出生廚餘和熟廚餘。
所以,在臺灣很多家庭裡,都會有3個垃圾桶,分別用來裝上述3種垃圾,不出家門便可實現垃圾分類。
後來,這項政策又做了進一步改革:倒垃圾需用統一規定的垃圾袋,由居民自行到便利店等處購買。同時,不再收取「垃圾費」,居民購買袋子的費用就包含了「垃圾費」。這樣,居民就會想方設法,在日常生活中製造更少的垃圾,或者儘可能地在垃圾中找出可回收垃圾,減少普通垃圾的數量。
當然,培養觀念也很重要。臺灣的環保教育也注重「從娃娃抓起」。曾有一些年,幾乎每個學校都會選「環保小局長」、「環保小署長」,從小學起學生就要開始學習垃圾怎麼分類、如何循環利用、變廢為寶等。小朋友回家會跟阿公阿婆說「你不能亂丟垃圾」,帶著大人們也跟著改變。
臺灣電視劇《我可能不會愛你》中,林依晨飾演的程又青穿著睡衣、戴著框架眼鏡,追著垃圾車奔跑的場景,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
伴著《少女的祈禱》和《致愛麗絲》的悠揚樂聲,垃圾車每周五天,定時「光臨」臺北社區兩次,鄰裡街坊提著垃圾袋,從各個街巷聚集過來。
車緩緩前行,人們紛紛把包裹著不可回收垃圾的專用垃圾袋扔進車裡,而可回收垃圾則放到資源回收車上。這就是臺灣人處理生活垃圾的一個必要環節。
這樣的場景對於許多初到臺灣的人來說,也許有些陌生。大陸的灑水車會「唱歌」,臺灣的垃圾車竟然也會「唱歌」,而且臺灣人好像對垃圾車有著不一樣的情感。
2015年底,《追著垃圾車遊臺北》公共藝術表演在臺北的3條垃圾車路線上演,藝術家與清潔員一起出動收垃圾,在民眾丟垃圾的時候,通過行為、戲劇、裝置、音樂等藝術形式,在街頭表演互動,仿佛出門倒垃圾也成了一種藝術行動。
往垃圾車裡扔垃圾,聽起來很簡單,但如果有人沒在規定的時間地點扔垃圾、沒有使用專用的垃圾袋、沒有進行正確的分類等等,都有可能被罰款!臺灣環保部門規定,如果混雜傾倒垃圾,可處新臺幣1200元到6000元罰款。
那趁著沒人的時候悄悄隨便扔垃圾是否可行?答案否定的。在臺灣,環保部門有稽查大隊,他們會認真翻檢垃圾構成,假如裡面有地址、電話等任何線索,就會從蛛絲馬跡中尋找亂扔垃圾者的個人信息,一旦找到就處以高額罰款。
市民也可以舉報不守規則的人,如果證據確鑿,舉報者還可分得罰款,甚至有「垃圾檢舉達人」靠此營生,還成立了專門的檢舉公司。
如今,隨著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臺灣民眾投放垃圾更為便捷。打開手機客戶端,就可以看到資源回收、環境監測、垃圾清運以及行人專用垃圾箱等服務信息。
義工在清理河岸垃圾
圖片來源:臺北市環保局(資料圖)
垃圾被丟進垃圾車就結束了嗎?當然不是!所有的垃圾將前往下一站——資源回收點。在那裡,形形色色的「廢物」將被更嚴格細緻地分類,充分再生利用。紙類、鐵類、鋁類、電器、玻璃類、塑料類、電池、輪胎……一切被有序分類擺放,如同一個「廢舊品博物館」。
廚餘垃圾則被分為養豬和堆肥兩類分別被裝入紅、藍兩色塑料桶,豬可食用的廚餘會公開標售給合格養豬戶;堆肥類廚餘則經專業處理後製成肥料,部分由焚化廠製成土壤改良劑。
小垃圾可以裝進垃圾袋裡,那廢棄家具、自行車等「巨型垃圾」怎麼辦呢?這類垃圾會被採取「免費回收、修復再生、低價販賣」的模式處理。居民要棄置大件舊物,可電話預約回收隊上門收集。被回收的垃圾有的會被進行拆解翻新,再拋光油漆,便可進入拍賣場被低價出售。
來源 | 臺海網
京彩臺灣
微信號:bjstb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