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回收,我們該向臺灣學什麼?

2021-02-27 直通臺灣

來自上海的張先生曾向記者講述這樣一段往事:幾年前自己去臺灣旅行,和當地一位朋友約吃飯。結果這位朋友遲到近1個小時,理由是「先回家扔垃圾。」當時他覺得很不可思議。然而,如今上海開始實行垃圾分類後,張先生已然明白那位臺灣朋友的心情。「現在每天分類幹垃圾、溼垃圾就已忙得團團轉,大家見面討論最多的就是垃圾話題。」

相比大陸,臺灣嚴格的垃圾回收和分類政策已行之有年,且效果不錯。那麼,臺灣的垃圾政策是如何制定和執行的呢?

燒出來的「垃圾政策」

「那年我們坐在淡水河邊,看著臺北市的垃圾漂過眼前。遠處吹來一陣濃濃的煙,垃圾山正開著一個焰火慶典……」臺灣歌手羅大佑的這首《超級市民》,諷刺的正是20世紀80年代臺北糟糕的環境。彼時,臺北市垃圾隨處可見,甚至有市民期望颱風把垃圾吹入大海。當地政府的填埋工作也相當無序,填埋場地也是「一地難求」。

當時的臺灣,正經歷快速的工業化發展,不斷創造「經濟奇蹟」。但伴隨而來的則是環境汙染、城市垃圾與日俱增的問題。1984年7月,臺北內湖垃圾山發生大火,燃燒持續10天以上,成為臺北市民心中的痛點。這一事件後,臺灣從政府到民間開始積極思考垃圾處置問題。

987年,臺當局提出「一縣市一焚燒廠」的政策,想要以「焚燒替代掩埋」。但未經分類的垃圾焚化效率低,甚至會產生有害物質,且民眾都不願意焚化廠建在自家附近。在此起彼伏的抗議中,這一政策阻力重重。

於是,從20世紀90年代末起,臺灣轉換思路,由掩埋、焚化,走向資源回收、源頭減量,建立完整的機制。簡單說,就是實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定時進行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並付費處理垃圾。

「剛開始實行這些政策時,很多市民都不習慣,紛紛聚集抗議。有的民意代表為了特定選票,也都頻頻發聲要求停止這項政策。」在臺北工作、生活數十年的蘇誠說,大家原本習慣在小區門口直接扔垃圾,結果現在要定點定時才能有垃圾車來,還要強制回收,街頭也沒有垃圾桶,很不方便。但隨著宣傳、推廣的深入,尤其是「從娃娃抓起」的教育,這項政策得以較好實施。據了解,當時全臺北7萬多名公務員花了兩三個月時間,每天輪流上門,督導社區和市民進行垃圾分類。時任臺北市環保局局長在推廣政策時還多次被人砸雞蛋。

追垃圾車跑成風景

「剛到臺灣的時候,我在晚上出門散步時看到許多人拿著垃圾袋追著垃圾車跑,感覺很好笑,還專門拍了視頻發在社交平臺上。」臺灣世新大學陸生鄭梓儀告訴記者,自己大一時因為在專門提供陸生居住的宿舍生活,所以學校沒有強制要求大家進行垃圾分類,並且定點放置垃圾桶,大家隨時扔就可以。但大二搬出去住後,鄭梓儀居住的小區屬一般居民樓,就要自己分類並定時扔垃圾了。

「之前我還看風景,沒想到我現在自己就成了一道風景。」鄭梓儀說,由於自己居住的社區人比較少,所以垃圾車停留時間很短,一般只有2分鐘。一開始自己沒有經驗,總是看到垃圾車到的時候才下樓,結果往往剛到路邊車就開了,得追著車跑才能把垃圾袋丟進車尾的回收框裡。「我還算幸運的,至少沒有因為追垃圾車而摔倒。聽說有的人會摔個『狗吃屎』,甚至擦破皮。後來我就學乖了,只要聽到垃圾車的音樂聲響起,我就馬上衝下來站好,等著垃圾車到來。而且網上現在也可以追蹤垃圾車的定位,可以提前掌握丟垃圾的節奏。」

由於丟垃圾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臺灣民眾一定會在工作、生活的安排中把扔垃圾的時間安排出來。例如儘量不在垃圾車經過家附近的時間點聚會、社交,家裡做飯也要趕在這個時間把廚餘清乾淨。萬一有事要出門,大家通常會拜託鄰居、室友等幫忙丟垃圾。

「畢竟臺灣天氣炎熱,垃圾留在家過夜容易有異味,也會招來蚊蟲,不衛生。相比之下,普通垃圾還好一些,廚餘垃圾要過夜真是個問題。」家住高雄的婉玲說,面對廚餘垃圾來不及丟的情況,臺灣的很多家庭會用專門的密封塑料盒把廚餘裝好,放入冰箱冷凍。另外,一些條件不錯、有物業公司打理的小區會自己安置垃圾桶,居民只需把垃圾分類後丟入小區的垃圾桶即可,物業公司會請專人來收垃圾。這樣的安排方便了住戶的生活。

另外,去年8月,臺北市政府和回收業者合作推出了「iTrash智慧垃圾筒」,提供部分街區24小時的垃圾與資源回收服務,每0.5公斤收取4元(新臺幣,下同),機器會按照垃圾的重量收取費用,讓上班族不再因加班而擔心不能按時丟垃圾的問題。除了一般垃圾,智慧垃圾筒還安置了一臺瓶罐回收設備。民眾只要放入規定內可回收的塑料瓶或鐵鋁罐,機器就能幫忙回收,投放者只要放入10個塑料瓶或8個鐵罐,就能獲得1元。

垃圾費需隨袋徵收

眼下對於上海的居民來說,分清楚哪些是幹垃圾,哪些是溼垃圾是大家如今生活中最重要的話題。因為如果傻傻分不清楚,輕則要接受社區幹部、環保督察人員的批評並重新分類,重則接受罰款。那麼,臺灣的垃圾分類標準是怎樣的呢?

按照規定,臺灣的垃圾分為一般垃圾、資源垃圾和廚餘。一般垃圾最容易處理,直接混在一起丟進垃圾專用袋就行。不過,這種垃圾專用袋是有特殊標誌的,價格也比普通塑膠袋貴。比如普通袋子價格為幾元,而垃圾專用袋根據大小為1元到40元不等。這就相當於垃圾處理費隨袋徵收。

而廚餘垃圾,就要分生廚餘和熟廚餘。生廚餘為未加工的食材,主要可用於製造肥料;熟廚餘為飯後的剩菜殘羹,可以用來餵豬。至於資源垃圾,類別更是五花八門,從紙板、塑料瓶、鐵罐到電子產品等。

走在臺灣街頭,如果你看見的是黃色、響著音樂的大型垃圾車,那麼它就是來收裝在專用袋裡的一般垃圾。如果看到的是白色的資源回收車,那麼車上下來的工作人員就是按分類要求來收取生熟廚餘和各類回收資源的。如果不按規定分類,臺灣民眾或面臨1200元到6000元的罰款。

儘管這樣的分類很繁瑣,但如今臺灣民眾已然熟悉了這樣的生活方式,臺灣的垃圾產生量也隨之大大下降。就算臺北街頭鮮有垃圾桶(僅限地鐵站、便利店和部分遊客多的路段設有垃圾桶,且明確規定不能丟生活垃圾),但街面仍然十分乾淨。

本文記者柴逸扉,原載《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7月27日   第 04 版)

相關焦點

  • 垃圾分類,我們該向「優等生」日本學習什麼?
    此外,全國30個城市已經出臺垃圾分類地方性法規或規章,16個城市將垃圾分類列入立法計劃。「垃圾分類」究竟能給我們的生活和社會帶來什麼影響?對垃圾進行分類的習慣容易養成嗎,怎麼養成?探討這個話題,不妨一起看看自上個世紀80年代就開始實行垃圾分類的「優等生」日本,直觀感受一下在經歷近40年的分類生活後,日本有哪些地方值得學習借鑑,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引以為戒?
  • 這群臺灣人在上海搞垃圾分類回收 是不是在作秀?
    原標題:這群臺灣人在上海搞垃圾分類回收,為什麼沒有人說他們是在故意作秀?作者:洪俊傑家住黃浦區外灘街道寧波路社區的魏奶奶已經靜靜觀察了好多年。她已經記不清從2014年的哪個月開始,一群臺灣志工到小區搞垃圾分類回收,她只記得時間是在每月第四個周六的上午。
  • 中國再向「洋垃圾」出重拳,美英都在著急垃圾回收怎麼辦
    這是繼2018年之後,中國再次向「洋垃圾」出重拳。西方國家多年來將大量塑料垃圾運往中國進行加工和回收,但在2018年中國禁止進口外國垃圾後,西方國家在尋找新的垃圾回收地。自那以後,該地區的國家也越來越厭倦清理西方的爛攤子。印尼、菲律賓和柬埔寨最近都在向西方遣返塑料垃圾。
  • 臺灣垃圾回收經驗?慈濟基金會:回收物可製成日用品
    臺灣1991年開始實行垃圾自主分類,但推動之初也較為困難。何日生介紹,經過長時間的規劃和社區教育,目前全臺灣都在進行垃圾分類、乾濕分開,政府也在採取定時定點措施,社區垃圾分類更為細緻規範。至於對廚餘垃圾的處理經驗,何日生提到慈濟在臺灣傳播的概念「清淨在源頭」,有兩重含義。
  • 垃圾處理:我們能向日本學習什麼?
    一段時間以來,廣州,這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因為「垃圾事件」被卷進了輿論風暴———先是廣州市番禺垃圾焚燒處理廠選址問題引發的風波,隨後花都居民大力反對在當地建垃圾焚燒發電廠,再到最近的李坑垃圾焚燒廠爆炸事故,這一系列看似偶然的事件,卻牽出了一個個必然的話題———隨著中國城市經濟的高速發展,每日劇增的城市垃圾處理,該何去何從?
  • 塑膠袋是什麼垃圾 為什麼廢塑料可回收而塑膠袋卻不回收
    塑膠袋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一個工具,那麼,塑膠袋是什麼垃圾?塑膠袋是什麼垃圾塑膠袋是幹垃圾。塑膠袋屬於不可回收垃圾一次性塑膠袋都是用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為原料加工而成,其中一些還含有增塑劑、鄰苯二甲酸酯等環境激素,如遇高溫會起化學反應,從而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鄰苯二甲酸酯就對人體生殖健康及免疫功能等有嚴重影響。而且廢棄塑膠袋上有殘留物或汙染物很難清除,含有超標細菌或致癌物就是不可回收。
  • 一次性餐盒是可回收垃圾嗎?
    那麼,這種產生頻率非常高的生活垃圾到底該如何分類?很多人都可能分錯。今天就來一起學習一下吧!一次性餐盒是什麼垃圾?用過的一次性餐盒是其他垃圾。一次性餐盒多數是由塑料製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白色汙染,投放垃圾的時候要注意將它投放到其他垃圾箱內。
  • 紐約垃圾回收處理中心一日遊
    日前,國外媒體arstechnica發表了一篇參觀後感,讓我們來看看紐約是如何處理垃圾的。新的垃圾回收中心非常的乾淨和整潔(相對於其他垃圾回收廠而言),通過一段樓梯,再走過一條通道,就到了參觀用的觀景平臺(好吧,如果你厭倦了看大好河山,可以考慮垃圾場一日遊,還是免費的)。從觀景平臺上看下去,各種機器的轟鳴聲和獨特的氣味,別具一種風格。
  • 紅色垃圾桶應投放什麼垃圾? 不同顏色的垃圾桶該放什麼垃圾?
    紅色垃圾桶應投放什麼垃圾? 不同顏色的垃圾桶該放什麼垃圾?時間:2019-07-08 10:28   來源:愛秀美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紅色垃圾桶應投放什麼垃圾? 不同顏色的垃圾桶該放什麼垃圾? 紅色垃圾桶應投放什麼垃圾 紅色垃圾桶應投放有害垃圾。
  • 我們現在面臨的嚴重垃圾問題,臺灣早在20年前就已經解決了!
    並還規定民眾必須把這三類垃圾裝入向環保局購買(印刷有環保局回收垃圾袋字樣)的塑膠袋,按每公升0.45元臺幣為回收成本計價在塑膠袋上面,塑膠袋尺寸從5公升—120公升不等,民眾必須付費才能使用這些塑膠袋(環保局提供的回收袋比一般的價格貴5倍,本意是要市民付費丟垃圾,達到垃圾自動減量的意願)。
  • 臺灣人在大陸:垃圾不分類 不知該丟哪
    中新網12月4日電 著名的臺灣歌曲《酒矸倘賣嘸》,歌名「酒矸倘賣嘸」是閩南語,就是在收酒瓶子時的吆喝,翻譯成普通話為「有空酒瓶子賣嗎?」臺灣《旺報》今天刊載讀者賴佳玟的文章,目前身居廣州的她由這首歌而聯想到「廢品」、「垃圾」,再延伸談了兩岸垃圾回收的差異。
  • 探秘臺灣垃圾分類真相
    「商家當然不會幹賠本的事,臺灣有個資源回收基金,可以保證你搞資源回收不賠錢。」 臺灣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告訴筆者, 「多年來臺灣的垃圾分類搞得有聲有色,就是因為資源回收基金盤活了整個垃圾分類體系。可以說,資源回收基金就是臺灣垃圾分類的引擎。」 臺灣新北市街頭定時定點投放垃圾,臺灣當局的清運車輛代表了財政對垃圾清運的主導作用。
  • 「你是什麼垃圾」闖出分類回收新風口
    (觀察者網 文/一鳴)垃圾分類處理設施集中開建、分類垃圾桶賣斷貨...隨著垃圾分類由上海向全國推進,相關產業也開始站上風口,一個個產業「新藍海」開始誕生。人工智慧助力「垃圾分類」進入「垃圾分類」時代,如何給垃圾分類也成了一門學問。
  • 臺媒:大陸停收「洋垃圾」 86國百萬噸「洋垃圾」倒向臺灣
    參考消息網8月31日報導 臺媒稱,中國大陸自今年年初開始,禁止包括歐美廢紙與廢塑料等「洋垃圾」進入中國大陸。至今7個月來,包括共86個國家將廢紙與廢塑料倒向臺灣地區。據報導目前已有逾百萬噸,共4萬個貨櫃的廢紙與廢塑料湧入臺灣。
  • ...僅兩周就回收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20多噸——廢舊物品「家門口...
    3元、5元……雖然換來的錢不多,但居民們的熱情持續走高,僅僅兩小時,該回收點就回收了150多公斤廢品。「早曉得那些廢紙盒不亂丟了。」看到廢品能方便變現,居民鄧方園打趣道:「下趟樓就是一瓶飲料錢,以後我也要把廢品攢下來。」在昌州街道寰宇世家、宏川陽光家園等居民小區,居民們同樣爭相賣廢品。
  • 「貝殼」能不能回收?居民自編垃圾分類小口訣
    一位居民原本以為「貝殼」可以磨成粉,將它投入了可回收垃圾桶內,實際卻屬於「不可回收垃圾」;還有居民自編了垃圾分類小口訣幫助大家記憶,獲得無數點讚。當天,在活動現場的模擬投放點處,居民們將自己學來的垃圾分類小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剛剛模擬投放完,並且全部投放正確的居民陸蓉獲得了一個小紀念品。
  • 臺灣的垃圾是怎麼分類的?
    這些讓大陸遊客感到奇怪的現象,其出現的原因,在於臺灣在上世紀90年代末和本世紀初先後實行的四合一資源回收、垃圾「零廢棄」和強制垃圾分類等政策,俗稱「垃圾不落地」政策。我在臺灣「清華大學」做過觀察:每頓飯後,就餐的老師學生先將剩菜剩飯等倒入到標明「廚餘」的垃圾桶,再將奶茶杯、紙質飯盒等放到紙製品回收桶,接著把用過的餐巾紙等放入不可回收物垃圾桶,最後將餐盤和非一次性餐具等交給管理員。對此,小編問過一位臺灣同學:「你們怎麼能將垃圾分類做得這麼好?」他回答說:「從國小(小學)開始,老師就教我們如何做垃圾分類。
  • 垃圾分類 | 臺灣:垃圾分類不再難
    變廢為寶、資源永續以逐步達成垃圾全回收、零廢棄目標,才是臺灣環保人士多年的共識。「每個人對自己的消費負責,讓廢棄物處理概念深入民眾意識,才能讓垃圾回收政策發揮成效。」從事環保事業超過40年的臺灣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顧問楊素娥深有感觸地表示。20世紀70年代,面積僅3.6萬平方公裡、人口破千萬的臺灣也曾垃圾成堆。北臺灣最大河流淡水河基本成了條臭水溝。
  • 垃圾回收?GCRoots?簡單聊
    前言今天的文章,思來想後不知道該寫點什麼,最後決定寫寫垃圾回收吧。正文提到垃圾回收,顧名思義,就是把已經分配出去的,但卻不再使用的內存回收回來。對於JVM來說,垃圾指的是在堆中死亡的對象所佔據的內存空間。
  • 生活垃圾分幾類如何分?可回收垃圾廚餘垃圾有害垃圾怎麼識別?
    正確答案是 本市日常生活垃圾分四類: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溼垃圾、幹垃圾生活垃圾一般可分為四大類:可回收垃圾、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廢紙、塑料、玻璃、金屬和布料五大類。廚餘垃圾:剩菜剩飯、骨頭、菜根菜葉、果皮等食品類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