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昌新聞網訊(融媒體中心記者 張飛龍 通訊員 張良建)「小區裡就能賣廢品,掙了錢還保護了環境,『巴適』得很!」昌州街道上海公館二期居民周顯英開心地說。8月14日上午,她正和鄰居們提著各式各樣的廢舊物品來到樓下廢品回收點變賣。分類、上稱……幾分鐘功夫就收穫了10多元錢,讓她樂得合不攏嘴。
昌州街道深入推進「創文」「創衛」工作,以分片包幹的方式,在27個商住小區建立了「垃圾分類固定回收點」,並根據各小區實際狀況,分別在每周一至每周六設置「集中回收日」,實現了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定點定時統一回收、處理,有效增強了垃圾分類宣傳力度,極大調動了群眾參與積極性。
易變現:「沒處堆」變「抬手賣」
居民們在回收點「以物變現」
廢舊物品攢了一大堆,賣又沒處賣,丟了怪可惜,周顯英曾為此大傷腦筋。
「堆了大半年都沒賣出去,今天總算清空了。」周顯英指著家裡的儲物櫃介紹,以前,家人拆過的快遞盒、喝完的飲料瓶等廢品,她都堆放在儲物櫃裡,想著攢多了一起賣,但遲遲沒能脫手。
平時沒空找回收站,賣廢品全靠街上碰。時間一長,柜子放不下,只能堆在陽臺上,有礙觀瞻不打緊,關鍵是易滋生蚊蟲。
如今,小區內設置了固定回收點,每周五定時集中回收,讓居民們直呼:「太方便了!」
8月14日,上海公館二期垃圾分類回收點首次開張就迎來「回收潮」。居民們提著各式各樣的垃圾,在現場排隊。3元、5元……雖然換來的錢不多,但居民們的熱情持續走高,僅僅兩小時,該回收點就回收了150多公斤廢品。
「早曉得那些廢紙盒不亂丟了。」看到廢品能方便變現,居民鄧方園打趣道:「下趟樓就是一瓶飲料錢,以後我也要把廢品攢下來。」
在昌州街道寰宇世家、宏川陽光家園等居民小區,居民們同樣爭相賣廢品。自8月1日以來,昌州街道已分批次在轄區27個商住小區設置了垃圾分類固定回收點,實現了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定點、定時統一回收,累計回收各類廢舊物品20多噸。
回收快:「遊擊隊」變「守攤人」
廢品分類回收進小區,方便了居民,也讓廢品回收站倍感「安逸」。
「再也不用風裡來雨裡去,到處打『遊擊』了。」垃圾回收站負責人易佑文說。以前,三輪車、小喇叭是他們的工作標配。城裡跑、村裡轉,颳風減半、下雨全完,能不能收到貨全憑運氣。
現在,昌州街道將城區5家符合條件的廢品回收站進行有機整合,根據各居民小區的規模、人口等狀況,科學合理施行「分片包幹」,既提高垃圾的回收率,也讓「遊擊隊」變成了「守攤人」,彰顯出了民生溫度。
8月14日這一天,易佑文就從負責的兩個小區共收了750多公斤廢品。
周一到永榮小區、周二到榮城御景、周三到匯宇和庭……由於昌州街道在每個小區分別設置了不同的「集中回收日」,易佑文根據日程安排,每天到一個或兩個小區,將日程排得滿滿當當。
「不用跑、不用找,坐著就把錢掙了。」易佑文高興地說,臉上樂開了花。
教知識:「回收點」變「宣傳站」
昌州管家向居民普及垃圾分類知識
享受到好處,也要盡義務。按照昌州街道要求,各回收點要負責對片區居民進行垃圾分類宣傳,並對回收的有害垃圾集中處理。
「家裡的廢電池、廢燈泡、過期化妝品別隨手丟,都交給我回收。」在工作中,易佑文隨時向居民們普及垃圾分類回收知識。不僅如此,他還出資印製了垃圾分類宣傳單,方便居民「對標分類」。
一個創新舉動,讓昌州街道多了27個垃圾分類「宣傳站」,每周都進行集中宣傳。在此基礎上,該街道充分發動街道、社區幹部和昌州管家擔任垃圾分類指導員,手把手教授居民垃圾分類知識,破解了無實物宣傳過程中,群眾記不住、不會用的問題。
「能賣錢的都是可回收垃圾,會汙染環境的都是有害垃圾,現場學、當場用。」寰宇世家小區居民艾小莉表示,這種宣傳方式,直觀易懂記得牢。
「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定點、定時統一回收,讓回收站由『我不管』變成『我要管』,讓居民由『要我分』變成『我要分』,極大調動了群眾參與垃圾分類工作的積極性。」昌州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該街道將在轄區94個商住小區進行推廣,力爭實現轄區全覆蓋,為全區「創文」「創衛」工作增添新動力。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