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上用功而非知見上用功,知行合一而非知行為二,求理於吾心而非外心以求理,專注天理而非逐物著空,須在事上磨而非徒知靜養,在獨知之地用力而非只在人所共知處用功,這是陽明先生的六大告誡。
一:心地上用功而非知見上用功
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誰更賢能?」子貢回答道:「我哪比得上顏回!顏回聞一知十,我聞一才知二。」孔子嘆惜道:「不如啊,我和你都不如顏回啊。」
針對這個典故,陽明先生說:「子貢多學而識,在聞見上用功;顏子在心地上用功:故聖人問以啟之。而子貢所對又只在知見上,故聖人嘆惜之,非許之也。」
因此,要在心地上用功,而非在知見上用功。
二:知行合一而非知行為二
曾有人問陽明先生:「『未發之中』是怎樣的?」陽明先生告訴他:「汝但戒慎不睹,恐懼不聞,養得此心純是天理,便自然見。」對方想請先生略微描述一下感受。先生便告訴他:「啞子吃苦瓜,與你說不得。你要知此苦,還須你自吃。」
知行本是一體,你要真知,還得去行才能知得真切。
三:求理於吾心而非外心以求理
天下無心外之事,亦無心外之理。「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為二也。求理於吾心,此聖門知行合一之教」。
陽明先生問朋友們近來工夫怎樣?有的說虛明(空明),有的說今昔異同。陽明先生認為他們不是在說光景(景象),就是在說效驗(效果)。陽明先生說:「吾輩今日用功,只是要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見善即遷,有過即改,方是真切工夫。如此則人慾日消,天理日明。若只管光景,說效驗,卻是助長外馳病痛,不是工夫。」
因此,不可「外心以求理」,應當懷真切之心,「見善即遷,有過即改」,「求理於吾心」。
四:專注天理而非逐物著空
「心即理也。此心無私慾之蔽,即是天理。」
「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是謂逐物。
「意之所在為物」。「意未有懸空的,必著事物」,「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著空。」
不可逐物,亦不可著空,不管有事無事,都要「一心皆在天理上用功」。
五:須在事上磨而非徒知靜養
陽明先生的弟子陸澄忽然接到家信,信上說兒子病危。陸澄感到憂悶不堪。陽明先生告訴他:「此時正宜用功。若此時放過,閒時講學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時磨練。」
因此,不可「徒知靜養」,「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六:在獨知之地用力而非只在人所共知處用功
「獨知處便是誠的萌芽」。「人若不知於獨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處用功,便是作偽。」在獨知處,「若戒懼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聵,便已流入惡念。」
因此,要在獨知之地用力。而非只在人所共知處用功。
綜上所言,心無私慾之蔽即為天理,故心即理;既然心即理,自然求理於心,而非外心以求理;心難免被私慾遮蔽,故須事上磨鍊,於獨知處易用力,專注天理;意之所在為物,而身心不可分離,故知行合一而非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