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先生是誰?想必很多人不知道。陽明先生本名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儒家四大聖人之一。 因為曾經在會稽山陽明洞隱居,自號陽明子,所以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古人稱「立德、立言、立功」為三不朽,陽明先生至少在「立言、立功」方面堪稱不朽——完成陸王心學,將心學系統化,此為「立言」;平定寧王叛亂,此為「立功」,陽明先生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跟他獨特的人格魅力是分不開的。陽明先生的四大人格魅力是:胸懷大志、求真務實、主動積極、知行合一。
陽明先生從少年時就胸懷大志,並終其一生一以貫之。十二歲時,陽明先生正式就讀私塾。有一次,大家在課間談起了科舉考試,同學們對金榜題名無不神往豔羨!十年寒窗,不就是為了金榜題名嗎?而陽明先生不以為然,他說:「科舉並非第一要緊事」,讀書進學是為了做一個聖賢的人,是為了治國安邦。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言:「讀書是為了做大事,而不是為了做大官。」陽明先生二十二歲考進士不中,二十五歲又再次落第,家人朋友怕他傷心,都勉勵他下次一定高中,可他卻說:你們以考不上進士為恥,我是以考不上進士而懊喪為恥!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陽明先生志不在做官,而在做大事。
陽明先生的求真務實使他終成一代儒學宗師。做學問要想有大成就,天賦很重要,但離開了求真務實的態度也是水中花鏡中月。天賦的作用是你比別人理解的快,開悟的早,而抱著求真務實的態度日復一日的鑽研才是根本。陽明先生早年熱誠的信奉程朱理學,為了實行朱熹的教導,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子的理。他專心致志地「格」竹子這個「物」,格了七天七夜,卻什麼也沒有發現,結果人累病了。他在極大的失望中不得不終於放棄這種嘗試。正是這次嘗試,讓陽明先生從程朱理學逐步走向陸王心學。
主動積極使陽明先生在磨難中逆風飛揚。陽明先生所處的時代政治黑暗,宦官當道,民不聊生,在這種情況下,仗義執言的後果可想而知。陽明先生因上書直諫得罪了當時的大太監「劉皇帝」劉瑾,結果被打得半死,一紙詔書把他貶到貴州龍場做驛丞。由兵部武選司主事(正六品)到驛站的驛丞(未入流)可以說是過山車式的人生顛覆,並且當時的貴州龍場是類似原始社會的地方。面對這樣的絕境,陽明先生沒有消沉下去,而是很快振作起來。山清水秀的地方最適合做什麼?當然是讀書做學問!發配貴州龍場對於陽明先生可謂「塞翁失馬」,正是在這裡他體驗了「頓悟」,為「陸王心學」的系統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逆境對於消極的人來說是毒藥,對主動積極的人來說卻是「菩提」!
知行合一成就一代大儒。陽明先生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正因為如此,致良知需要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陸王心學的核心思想,他讓人們遵從良知的指示,毫不猶豫的前進。陽明先生的門徒經常說「滿街都是聖人」,意思是每個人都可成為聖人,關鍵是能不能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始終如一的去致良知。陽明先生親身實踐了致良知,並堅持知行合一,終成一代大儒。
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無窮的潛力,這已經被現代醫學所證明,之所以每個人的成就不同,關鍵在於「知行合一」的程度不同。知道卻做不到是大多數人的通病,這也正是我們需要向古聖先賢學習的地方。學習陽明先生的胸懷大志,學習陽明先生的求真務實,學習陽明先生的主動積極,學習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