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今年9月中旬,貴州省教育廳會同省委宣傳部組織開展的2020年貴州省最美鄉村教師評選活動推薦名單公布,經審議,共推薦安順市黃果樹旅遊區白水鎮把路小學梁定細等10名教師個人和貴陽市南明小學「組團式」幫扶從江縣大歹小學支教隊1個教師團隊為2020年度最美鄉村教師。貴州日報天眼新聞陸續推出最美鄉村教師系列報導,敬請關注。
一進教室,曹光林就笑容滿面
9月底的一天,盤桓山路60公裡,在湄潭、甕安、餘慶三縣交界的石蓮鎮中心小學,記者體驗了四年級(2)班的一堂「快樂教學」。 叮鈴叮鈴叮鈴……還在備課的數學老師曹光林,立馬「變臉」,一改嚴肅表情,滿臉笑容地走進教室。 「孩子們,先翻開書自學,然後完成導讀單。」 「張欣怡,上來給大家講一講,為什麼這麼寫」…… 「不要緊,先看明白」…… 「這是個級、萬級,這個怎麼讀?」 「一百。」 「對!然後加一個『億』呢?」 「一百億。」 「很好,同學們鼓掌!」 聽見掌聲,原本十分拘謹的張欣怡,臉上一下綻開了笑容。 「鄉村教師傳承的不僅是知識,更是關愛。」執教21年來,曹光林一直堅信,課堂上,沒有「對」與「錯」,沒有「好」與「壞」,老師要做的是引導、鼓勵與思考,讓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擁有自信快樂的人生。
曹光林給班上孩子檢查導讀單
埋頭與抬頭 1998年,曹光林回到鎮裡教書時,鎮中心小學只有一棟破舊的三層小樓。 那時,盤桓在曹光林心裡的,唯有一句話:「讓孩子們帶著一份滿意的成績單,走出大山。」 於是,音樂和美術教學專業畢業的曹光林,一人挑起了語文、數學、外語、科學、地理美術、音樂七門課的教學。 白天,與教室裡的孩子在一起;晚上,就與自己的鋼筆在一起。曹光林用「五加二」「白加黑」的埋頭苦幹,換來了十分漂亮的成績。 連續七年,曹光林所帶班級數學學科成績全鎮第一。 然而,曹光林發現,班上許多孩子在初中後成績出現下滑。 苦思無果。一直埋頭教書的曹光林,決定抬頭看看世界。
曹光林給學生答疑解惑
2014年11月,主動申請「國培計劃(2014)—貴州省骨幹教師短期集中培訓項目」,赴北京師範大學參加培訓;2016年11月,在清華大學參加「國培計劃(2016)—貴州省鄉村小學、幼兒園名師訪省外名校培訓項目」培訓;2017年9月,承擔「國培計劃(2017)—中西部項目-區域性教師網絡研修與校本研修項目」坊主工作…… 幾年過去,曹光林不僅學習到了雙師課堂等前沿教育理念,還找到了苦惱已久的答案:初等教育不能竭澤而漁。學習貫穿大中小學的全過程,應該讓孩子快樂成長,不斷挖掘潛力,拓展發展空間。
石蓮鎮中心小學四年級(2)班學生
苦學與樂學 其實,張欣怡的拘謹並非天生,而是因為複雜的成長環境。 學校裡,這樣的孩子並非少數。據統計,石蓮鎮中心小學共有在校生601人,其中,40%的孩子屬於留守兒童,每十個孩子中就有一個來自貧困家庭。 曹光林認為,知識能夠為這些孩子帶來選擇的權利,快樂卻是真正能相伴一生的寶貝。 作為一名鄉村教師,課堂之外,曹光林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家訪。曹光林說:「別看教室裡孩子都那麼純真快樂,但是如果去他們家裡看看,大多很『寒酸』。」 做農活、照顧弟弟妹妹、父母外出打工……複雜的家庭情況、沉重的生活負擔,讓孩子們在課堂之外,很難有大量時間專心學習。
當天課程,億以上數的認識
如何創造一片學習的樂土,讓「苦學」變「樂學」? 曹光林認為,用好課堂上的40分鐘,對孩子們而言,尤其重要。 2016年4月,曹光林成為了貴州省首屆鄉村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組建了工作團隊,開始鑽研如何讓孩子們輕鬆學好數學。 圍繞「農村小學數學課堂中的學教模式研究」,曹光林逐漸形成了「學生自學、完成導學單、上臺講解、老師最後答疑」的「樂學」模式。 同時,通過同課異構、評課互動、教學經驗交流等形式,曹光林的「樂學」模式也逐步在湄潭推廣。 5月的家訪,曹光林看到了「樂學」帶來的改變:回到家,孩子最先完成的一定是數學作業。
石蓮鎮中心小學學生上體育課
守護與傳承 石蓮鎮地處偏遠,鎮裡的老師流動性一直很大。能夠從一而終,將孩子們帶畢業的老師很少。曹光林就是其中一個。 曹光林家的老屋就在學校後山上。因為這座老屋,曹光林總說:「老屋和我會一起守護這裡的孩子。」 1985年,曹光林進入石蓮鎮中心小學就讀,如今校總務主任石澤華,是他的老師;2006年,曹光林的女兒長大了,成為了這所學校的學生;2008年,曹光林回到學校任教,他成為了學校老師黃小霞的老師…… 22年過去,曹光林曾經的老師,變成了他的同事;曹光林曾經的學生,也變成了他的同事。
石蓮鎮中心小學大門
但是,曹光林依然守護在這裡。 兩年前,曹光林向現在四年級(2)班的同學和家長保證:「只要我教的班,就一定會帶畢業。」 班上曾經難見一次人影的駱洪強,在曹光林多次家訪後,今年也能每天按時上課了。兩年過去,班上的53個孩子仍然齊齊整整。 「我立志考中職當老師,是因為曾經老師無微不至的關愛。」曹光林希望,自己內心的這份愛,能夠長長久久地傳承。 如今,曹光林曾經的老師,要退休了;曾經的學生,回來當老師了;女兒考上了華中師範大學,立志要繼承父親衣缽。
策劃 嶽振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賴盈盈
編輯 劉娟利 編審 楊儀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