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觀察報
中國晶片的短板與突圍 | 田豐產業觀
田豐郭俊翔劉駿
2010-2020年,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新商業蓬勃發展。從數字經濟體量上看,中美數字經濟產值比值為1.35:1。從「網絡大國」到「網絡強國」的關鍵環節是晶片。海關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晶片進口額3040億美元,超過原油、鐵礦砂、糧食總和的3016億美元。全球每產出3個晶片,就有1個晶片用於中國產業。美國通過「晶片+OS」戰略,控制全球科技產業鏈的發展命脈。中國則是美國晶片企業的最大客戶,成為「晶片稅」的主要買單方。
SIA數據顯示,2019年美國在世界半導體行業的市場佔有率為47%,尤其是在光刻機設備、EDA軟體、CPU/GPU計算晶片方面佔據領導地位。而美國半導體企業在中國市場佔有率達48%,高通、Microchip、美光、Qorvo等美企的在華收入佔比超過50%,美國半導體毛利率達54%。中國雖然在伺服器、手機、PC、筆記本、可穿戴設備製造、應用開發上發展迅猛,卻面臨被美國晶片、作業系統「卡脖子」的窘境,每年向美國付出高昂的「晶片稅」「OS稅」。
伴隨美國對中國頭部企業的晶片銷售禁令,未來3年將會導致美國半導體企業營收減少370億-400億美元,全球市場佔有率從48%下降至40%。減少的市場份額將主要流向韓國(可能反超美國)、日本,同時帶來中國半導體自給率提升至25%以上。
美國產業鏈擁有微處理器、EDA設計軟體、光刻機三大領先優勢,同時成為中國晶片企業必須翻過的「三座大山」。
微處理器:2019年美國市場佔有率達98%,尤其是無線通訊晶片、模擬晶片、邏輯、MCU、存儲器具有強競爭力,但可考慮用韓國、日本、歐洲的半導體部分替代美國產品。EDA軟體:是集成電路的功能設計、綜合、驗證、物理設計等流程的軟體工具集,Synopsys、Ca-dence兩家美國EDA公司的全球市場佔有率達54%以上,具有全流程設計方案、晶圓廠和IP公司的產業鏈融合優勢。光刻機:生產晶片的核心設備,把掩膜版上的精細電路圖通過雷射曝光印製到矽片上。2019年,全球光刻機市場的81%由荷蘭ASML公司掌握,其後是日本尼康 (5.9%)、佳能 (11%),而ASML公司已經被美國控股,摩根史坦利資本國際公司、貝萊德集團是第一、二大股東。另一方面,由5萬個零件組成的ASML光刻機,核心組件的供應鏈被美國壟斷。因其與美國能源部的協議,55%的精細零部件需使用美國本土企業供給,包括光罩、極紫外光源、雷射器、微雷射系統、機電設備等。
從PC晶片到手機晶片
PC普及40年間,上半場「Win-dows+Intel」是主角,下半場「MacOS+ARM」新秀崛起。得晶片者得OS,得OS者得應用,得應用(生態)者得天下。
X86指令集支撐的MacOS及電腦應用,與ARM指令集支撐的iOS和App移動應用,將蘋果開發者割裂成兩個板塊,應用遷移需要重新編譯。在移動為王的時代,Mac在蘋果陣營佔比已經低於7%。所以2020年11月11日,蘋果正式發布了新一代MacBook電腦,嵌入基於ARM架構的自研M1晶片,以5nm工藝實現了CPU+GPU+NerualEngine+T2的全新 SoC集成(160億個電晶體)。從此,蘋果系所有電腦、筆記本、平板、手機都將實現統一ARM指令集、iOS、應用生態,應用開發一遍全終端運行,這體現出蘋果自研晶片的強大生命力。鑑於iPad的晶片算力已經超過X86架構的Mac算力,未來蘋果可穿戴設備(含AR眼鏡)很可能會圍繞iPad(或iPhone)構建「邊緣智能中心」。
從另一個角度看,全球99%的手機、平板電腦都使用ARM架構。「iOS+ARM」與「Windows+Intel」兩大陣營,將在個人電腦、數據中心等領域開展競爭。如果英偉達成功收購ARM,在個人電腦端將稱霸GPU與CPU市場。
晶片產業發展是專業化分工持續深入的過程。與PC時代廠商衰落、晶片企業為王不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手機OS廠商主導自研晶片,甚至免費開源作業系統,「晶片+OS」生態發生變革。早在2010年的3G功能機時代,裝有Android作業系統的手機已經佔有全球70%市場,ARMdroid架構 (ARM+An-droid)成為市場主流。
由於ARM並不銷售晶片,只提供半導體設計的 IP授權。谷歌(Whitechapel)、蘋果(A系列)、三星(Exynos)、華為(麒麟)拿到ARM架構指令集授權,將定製化需求融入晶片研發中,改造ARM架構,自研移動晶片、伺服器晶片。手機銷量與該廠商自研晶片出貨量正相關,高通、華為海思、聯發科成為安卓手機TOP3晶片廠商。
自研全套晶片成為頭部手機廠商的標配戰略。截止2018年,蘋果公司已經賣出20億臺iOS設備。2020年9月,iPhone活躍人數超過10億,且年增量位2000-3000萬名新用戶。基於ARM架構的A系列晶片將高速增長,ARMpple架構 (ARM+Apple)與ARM-droid架構(ARM+Android)正在激烈競爭生態資源,包括用戶、開發者、應用市場、新市場(自動駕駛汽車、智能家電、可穿戴設備等)。目前,蘋果A系列計算晶片已經供給全部終端(Mac+移動端),而通信晶片還依賴高通,預計在2023-2025年將用自研5G基帶晶片取代高通。
另一方面,荷蘭ASML公司於2020年10月宣布大批量(700臺)對華售賣DUV深紫外光光刻機,是上一代產品,能夠生產10nm以上的晶片,對於最領先的EUV極紫外光光刻機(3-10nm晶片)依然對華禁售。所以,中科院、華為等中國晶片企業在補足光刻機、EDA設計軟體、生產工藝等短板環節,依然需要獨自面對挑戰破局前行。
ARM通過授權控制物聯網生態底層架構,英偉達(Nvidia)從軟銀手中收購ARM,對全球晶片產業鏈影響巨大,美國的話語權顯著提升,ARM可能成為美國制約(或結盟)歐洲、亞太國家的籌碼。ARM預計2035年,全球將有超過1萬億臺智能電子設備互聯,傳感器、門禁卡、手機、可穿戴設備、智能家電、自動駕駛汽車、工業機械、通信基站、醫療器械、數據中心、雲伺服器等,晶片、AI驅動的5G物聯網將成為每個國家、各行各業的基礎設施與「產業生命線」。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預測,2020年全球ARM授權晶片出貨量將超過3400億顆。
晶片設計屬於產業鏈上遊,而ARM為代表的IP授權方處於晶片設計環節的上遊,ARM既對手機廠商授權控制,又對晶片代工廠授權,以便增強全產業鏈的控制力。伴隨摩爾定律發展,工藝製程不斷下探到5nm、3nm,晶片IP設計成本快速上升,需要更大規模的全球產銷量來分攤IP設計研發費用。4G帶來了消費網際網路的標準化晶片需求,5G帶來了海量產業網際網路的定製化晶片需求,進而推升晶片IP使用數量呈幾何級數上升,晶片產業鏈分工進一步細化。另一方面,ARM雖然長期保持領先地位,但其全球IP市場份額已從50%下降到44%,為中國創新企業留出機會。
數據中心晶片:「全域晶片」控盤
全球晶片廠商進入「超級馬太周期」,通過併購展開「全域晶片」競賽,包括「雲-端-車」三類晶片產品。AMD是移動網際網路的晶片領導者,英偉達是桌面電腦(顯卡)、人工智慧(GPU)的領導者,英特爾是CPU的領導者。三家紛紛通過併購向對方領域「入侵」,「超級馬太效應」加速頭部晶片廠商的強勢擴張。
2019年,英偉達全資收購Mel-lanox公司,該公司是InfiniBand與乙太網絡通信(含虛擬網絡)、輕量級人工智慧晶片(NPU神經網絡晶片、SoC)技術服務商。2020年,英偉達400億美元收購ARM的真實目的在於,通過ARM徵服未來巨大的智能物聯網(AIoT)市場,從筆記本與數據中心市場向自動駕駛與物聯網市場發展,至此英偉達補齊了「GPU+NPU+CPU+Soc」的全域晶片家族。
為應對Nvidia+ARM的生態攻勢,AMD(超威)公司計劃斥資350億美元收購賽靈思(Xilinx),即從現有的筆記本電腦和伺服器 (CPU+GPU)、遊戲機(Xbox+PlayStation)晶片市場,向5G無線通信、數據中心、汽車航天、工業控制的FPGA/可編程Soc晶片領域拓展。因為FPGA的半定製特性,非常適合AI深度學習與神經網絡運算。從全球雲計算中心的AI加速晶片市場來看,英偉達GPU佔比86%,AMDGPU和XilinxUltraScale共佔比9%,英特爾Arria10佔比4%,谷歌TPU和亞馬遜AWSInerentia佔比1%。未來的自動駕駛汽車晶片消耗量與發展空間極大,所以目前的收併購案意圖在明天。
2016年,英特爾以167億美元併購了Altera(全球第二的FPGA公司),2018年以153億美元收購了Mobileye公司進入高級輔助駕駛汽車晶片市場。此外,其他終端廠商如蘋果、華為,則基於ARM自研晶片向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含AR/VR眼鏡)、數據中心(類GPU晶片)市場進軍,華為在走向IDM晶片企業。而阿里巴巴旗下的平頭哥則基於RISC-V架構自研玄鐵系列晶片、無劍SoC、含光800(AI晶片),遵循類似ARM的IP核設計授權模式。
全球晶片市場按照PC/筆記本、數據中心/雲計算、手機/物聯網/汽車的「三疊浪」依次發展,目前正處於第二浪到第三浪的交匯期。英偉達、英特爾、AMD三大生態圈,皆在搶佔數據中心市場份額,並探索自動駕駛晶片藍海市場。全球伺服器年出貨量超過1100萬臺,行業規模超過700億美元。英特爾控制下的X86伺服器晶片佔比全球市場的85%(Intel的X86伺服器市場佔比98.7%)。受限於國際科技威脅、成本壓力(處理器佔伺服器成本40%),華為、阿里雲等中國雲計算廠商紛紛自研ARM架構、RSIC-V的伺服器,這一趨勢嚴重威脅Intel在伺服器市場的壟斷地位。
AI晶片成為數據中心、超算中心的藍海市場。數據中心正處於AI轉型過程中,GPU市場呈現英偉達、AMD兩強爭霸,英偉達佔比70%,全球TOP4雲計算數據中心(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雲、谷歌雲)都大量採用英偉達TeslaGPU。根據麥肯錫、AlliedMarketResearch、ABIResearch數據分析,在2023年數據中心AI晶片(訓練+推理)產業規模將達到140億美元,英偉達幾乎壟斷訓練市場,並向推理端不斷滲透,與ASIC、FPGA競合。
AI的基礎是海量數據處理,而異構計算已經形成性能複雜性與成本開支挑戰。2020年10月,英偉達發布DPU(DataProcessingUnit)晶片產品,將最多125塊CPU晶片集成在一起(BlueFieldDPU),並計劃在2021年將GPU添加進來(BlueField-2DPU),而基於DPU+DOCA變成堆棧的程序開發生態,則需要中長期培育,未來三年是留給國產AI晶片企業有限的時間競賽窗口。
中國晶片路在何方
面對複雜的國際科技競合局勢,中國晶片有三個突圍方法:
開放結盟(換生態):短期來看,學習Intel聯合美國整個晶片產業組成「極紫外聯盟(EUVLLC)」,中國應與非敏感國家形成新一代晶片研發產業鏈。比如,藉助RCEP自由貿易框架,與日韓等亞太國家產業鏈融合發展,形成堪比歐盟、北美的亞洲多邊研發陣營,投入共攤、利益共享。
跳躍卡位(換戰場):中期來看,智慧型手機產業已經發展至成熟階段,而5G時代的智能網聯汽車、AR眼鏡、智能家居物聯網、智能傳感器正在興起,所以瞄準下一代AIoT終端的「算法+晶片」需求進行研發,將獲得「彎道超車」的時代紅利。例如,華為出售榮耀、開發全棧智能汽車技術,研發功耗容忍度更高的汽車晶片、智能家居晶片,將晶片競賽拉至未來戰場,是一招「騰籠換鳥」的妙棋,值得更多中國手機企業、新能源汽車企業、人工智慧企業借鑑。
研發變軌(換技術):長期來看,近日臺積電宣布2023年試產2nm晶片,並進行1nm工藝研發,矽基晶片離「天花板」越來越近。選擇新材料研發未來晶片將率先開展「終局競爭」,90nm的碳基晶片能達到28nm的矽基晶片水平,能夠繞開精密儀器的限制。
2020年10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推出了國產9英寸石墨烯單晶晶元。另一方面,北大研發團隊計劃在2-3年內完成90nm碳基CMOS工藝研發,而真正跨越從理論到量產的鴻溝則面對新的挑戰。例如,將碳納米管的半導體純度提升至6個9,解決晶片設計設備、生產流程管理等工程問題,這一重大升級換道過程可能需要十至數十年的時間。
(田豐系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郭俊翔、劉駿系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本文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