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晶片的短板與突圍|田豐產業觀

2020-12-21 新浪財經

來源:經濟觀察報

中國晶片的短板與突圍 | 田豐產業觀

田豐郭俊翔劉駿

2010-2020年,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新商業蓬勃發展。從數字經濟體量上看,中美數字經濟產值比值為1.35:1。從「網絡大國」到「網絡強國」的關鍵環節是晶片。海關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晶片進口額3040億美元,超過原油、鐵礦砂、糧食總和的3016億美元。全球每產出3個晶片,就有1個晶片用於中國產業。美國通過「晶片+OS」戰略,控制全球科技產業鏈的發展命脈。中國則是美國晶片企業的最大客戶,成為「晶片稅」的主要買單方。

SIA數據顯示,2019年美國在世界半導體行業的市場佔有率為47%,尤其是在光刻機設備、EDA軟體、CPU/GPU計算晶片方面佔據領導地位。而美國半導體企業在中國市場佔有率達48%,高通、Microchip、美光、Qorvo等美企的在華收入佔比超過50%,美國半導體毛利率達54%。中國雖然在伺服器、手機、PC、筆記本、可穿戴設備製造、應用開發上發展迅猛,卻面臨被美國晶片、作業系統「卡脖子」的窘境,每年向美國付出高昂的「晶片稅」「OS稅」。

伴隨美國對中國頭部企業的晶片銷售禁令,未來3年將會導致美國半導體企業營收減少370億-400億美元,全球市場佔有率從48%下降至40%。減少的市場份額將主要流向韓國(可能反超美國)、日本,同時帶來中國半導體自給率提升至25%以上。

美國產業鏈擁有微處理器、EDA設計軟體、光刻機三大領先優勢,同時成為中國晶片企業必須翻過的「三座大山」。

微處理器:2019年美國市場佔有率達98%,尤其是無線通訊晶片、模擬晶片、邏輯、MCU、存儲器具有強競爭力,但可考慮用韓國、日本、歐洲的半導體部分替代美國產品。EDA軟體:是集成電路的功能設計、綜合、驗證、物理設計等流程的軟體工具集,Synopsys、Ca-dence兩家美國EDA公司的全球市場佔有率達54%以上,具有全流程設計方案、晶圓廠和IP公司的產業鏈融合優勢。光刻機:生產晶片的核心設備,把掩膜版上的精細電路圖通過雷射曝光印製到矽片上。2019年,全球光刻機市場的81%由荷蘭ASML公司掌握,其後是日本尼康 (5.9%)、佳能 (11%),而ASML公司已經被美國控股,摩根史坦利資本國際公司、貝萊德集團是第一、二大股東。另一方面,由5萬個零件組成的ASML光刻機,核心組件的供應鏈被美國壟斷。因其與美國能源部的協議,55%的精細零部件需使用美國本土企業供給,包括光罩、極紫外光源、雷射器、微雷射系統、機電設備等。

從PC晶片到手機晶片

PC普及40年間,上半場「Win-dows+Intel」是主角,下半場「MacOS+ARM」新秀崛起。得晶片者得OS,得OS者得應用,得應用(生態)者得天下。

X86指令集支撐的MacOS及電腦應用,與ARM指令集支撐的iOS和App移動應用,將蘋果開發者割裂成兩個板塊,應用遷移需要重新編譯。在移動為王的時代,Mac在蘋果陣營佔比已經低於7%。所以2020年11月11日,蘋果正式發布了新一代MacBook電腦,嵌入基於ARM架構的自研M1晶片,以5nm工藝實現了CPU+GPU+NerualEngine+T2的全新 SoC集成(160億個電晶體)。從此,蘋果系所有電腦、筆記本、平板、手機都將實現統一ARM指令集、iOS、應用生態,應用開發一遍全終端運行,這體現出蘋果自研晶片的強大生命力。鑑於iPad的晶片算力已經超過X86架構的Mac算力,未來蘋果可穿戴設備(含AR眼鏡)很可能會圍繞iPad(或iPhone)構建「邊緣智能中心」。

從另一個角度看,全球99%的手機、平板電腦都使用ARM架構。「iOS+ARM」與「Windows+Intel」兩大陣營,將在個人電腦、數據中心等領域開展競爭。如果英偉達成功收購ARM,在個人電腦端將稱霸GPU與CPU市場。

晶片產業發展是專業化分工持續深入的過程。與PC時代廠商衰落、晶片企業為王不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手機OS廠商主導自研晶片,甚至免費開源作業系統,「晶片+OS」生態發生變革。早在2010年的3G功能機時代,裝有Android作業系統的手機已經佔有全球70%市場,ARMdroid架構 (ARM+An-droid)成為市場主流。

由於ARM並不銷售晶片,只提供半導體設計的 IP授權。谷歌(Whitechapel)、蘋果(A系列)、三星(Exynos)、華為(麒麟)拿到ARM架構指令集授權,將定製化需求融入晶片研發中,改造ARM架構,自研移動晶片、伺服器晶片。手機銷量與該廠商自研晶片出貨量正相關,高通、華為海思、聯發科成為安卓手機TOP3晶片廠商。

自研全套晶片成為頭部手機廠商的標配戰略。截止2018年,蘋果公司已經賣出20億臺iOS設備。2020年9月,iPhone活躍人數超過10億,且年增量位2000-3000萬名新用戶。基於ARM架構的A系列晶片將高速增長,ARMpple架構 (ARM+Apple)與ARM-droid架構(ARM+Android)正在激烈競爭生態資源,包括用戶、開發者、應用市場、新市場(自動駕駛汽車、智能家電、可穿戴設備等)。目前,蘋果A系列計算晶片已經供給全部終端(Mac+移動端),而通信晶片還依賴高通,預計在2023-2025年將用自研5G基帶晶片取代高通。

另一方面,荷蘭ASML公司於2020年10月宣布大批量(700臺)對華售賣DUV深紫外光光刻機,是上一代產品,能夠生產10nm以上的晶片,對於最領先的EUV極紫外光光刻機(3-10nm晶片)依然對華禁售。所以,中科院、華為等中國晶片企業在補足光刻機、EDA設計軟體、生產工藝等短板環節,依然需要獨自面對挑戰破局前行。

ARM通過授權控制物聯網生態底層架構,英偉達(Nvidia)從軟銀手中收購ARM,對全球晶片產業鏈影響巨大,美國的話語權顯著提升,ARM可能成為美國制約(或結盟)歐洲、亞太國家的籌碼。ARM預計2035年,全球將有超過1萬億臺智能電子設備互聯,傳感器、門禁卡、手機、可穿戴設備、智能家電、自動駕駛汽車、工業機械、通信基站、醫療器械、數據中心、雲伺服器等,晶片、AI驅動的5G物聯網將成為每個國家、各行各業的基礎設施與「產業生命線」。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預測,2020年全球ARM授權晶片出貨量將超過3400億顆。

晶片設計屬於產業鏈上遊,而ARM為代表的IP授權方處於晶片設計環節的上遊,ARM既對手機廠商授權控制,又對晶片代工廠授權,以便增強全產業鏈的控制力。伴隨摩爾定律發展,工藝製程不斷下探到5nm、3nm,晶片IP設計成本快速上升,需要更大規模的全球產銷量來分攤IP設計研發費用。4G帶來了消費網際網路的標準化晶片需求,5G帶來了海量產業網際網路的定製化晶片需求,進而推升晶片IP使用數量呈幾何級數上升,晶片產業鏈分工進一步細化。另一方面,ARM雖然長期保持領先地位,但其全球IP市場份額已從50%下降到44%,為中國創新企業留出機會。

數據中心晶片:「全域晶片」控盤

全球晶片廠商進入「超級馬太周期」,通過併購展開「全域晶片」競賽,包括「雲-端-車」三類晶片產品。AMD是移動網際網路的晶片領導者,英偉達是桌面電腦(顯卡)、人工智慧(GPU)的領導者,英特爾是CPU的領導者。三家紛紛通過併購向對方領域「入侵」,「超級馬太效應」加速頭部晶片廠商的強勢擴張。

2019年,英偉達全資收購Mel-lanox公司,該公司是InfiniBand與乙太網絡通信(含虛擬網絡)、輕量級人工智慧晶片(NPU神經網絡晶片、SoC)技術服務商。2020年,英偉達400億美元收購ARM的真實目的在於,通過ARM徵服未來巨大的智能物聯網(AIoT)市場,從筆記本與數據中心市場向自動駕駛與物聯網市場發展,至此英偉達補齊了「GPU+NPU+CPU+Soc」的全域晶片家族。

為應對Nvidia+ARM的生態攻勢,AMD(超威)公司計劃斥資350億美元收購賽靈思(Xilinx),即從現有的筆記本電腦和伺服器 (CPU+GPU)、遊戲機(Xbox+PlayStation)晶片市場,向5G無線通信、數據中心、汽車航天、工業控制的FPGA/可編程Soc晶片領域拓展。因為FPGA的半定製特性,非常適合AI深度學習與神經網絡運算。從全球雲計算中心的AI加速晶片市場來看,英偉達GPU佔比86%,AMDGPU和XilinxUltraScale共佔比9%,英特爾Arria10佔比4%,谷歌TPU和亞馬遜AWSInerentia佔比1%。未來的自動駕駛汽車晶片消耗量與發展空間極大,所以目前的收併購案意圖在明天。

2016年,英特爾以167億美元併購了Altera(全球第二的FPGA公司),2018年以153億美元收購了Mobileye公司進入高級輔助駕駛汽車晶片市場。此外,其他終端廠商如蘋果、華為,則基於ARM自研晶片向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含AR/VR眼鏡)、數據中心(類GPU晶片)市場進軍,華為在走向IDM晶片企業。而阿里巴巴旗下的平頭哥則基於RISC-V架構自研玄鐵系列晶片、無劍SoC、含光800(AI晶片),遵循類似ARM的IP核設計授權模式。

全球晶片市場按照PC/筆記本、數據中心/雲計算、手機/物聯網/汽車的「三疊浪」依次發展,目前正處於第二浪到第三浪的交匯期。英偉達、英特爾、AMD三大生態圈,皆在搶佔數據中心市場份額,並探索自動駕駛晶片藍海市場。全球伺服器年出貨量超過1100萬臺,行業規模超過700億美元。英特爾控制下的X86伺服器晶片佔比全球市場的85%(Intel的X86伺服器市場佔比98.7%)。受限於國際科技威脅、成本壓力(處理器佔伺服器成本40%),華為、阿里雲等中國雲計算廠商紛紛自研ARM架構、RSIC-V的伺服器,這一趨勢嚴重威脅Intel在伺服器市場的壟斷地位。

AI晶片成為數據中心、超算中心的藍海市場。數據中心正處於AI轉型過程中,GPU市場呈現英偉達、AMD兩強爭霸,英偉達佔比70%,全球TOP4雲計算數據中心(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雲、谷歌雲)都大量採用英偉達TeslaGPU。根據麥肯錫、AlliedMarketResearch、ABIResearch數據分析,在2023年數據中心AI晶片(訓練+推理)產業規模將達到140億美元,英偉達幾乎壟斷訓練市場,並向推理端不斷滲透,與ASIC、FPGA競合。

AI的基礎是海量數據處理,而異構計算已經形成性能複雜性與成本開支挑戰。2020年10月,英偉達發布DPU(DataProcessingUnit)晶片產品,將最多125塊CPU晶片集成在一起(BlueFieldDPU),並計劃在2021年將GPU添加進來(BlueField-2DPU),而基於DPU+DOCA變成堆棧的程序開發生態,則需要中長期培育,未來三年是留給國產AI晶片企業有限的時間競賽窗口。

中國晶片路在何方

面對複雜的國際科技競合局勢,中國晶片有三個突圍方法:

開放結盟(換生態):短期來看,學習Intel聯合美國整個晶片產業組成「極紫外聯盟(EUVLLC)」,中國應與非敏感國家形成新一代晶片研發產業鏈。比如,藉助RCEP自由貿易框架,與日韓等亞太國家產業鏈融合發展,形成堪比歐盟、北美的亞洲多邊研發陣營,投入共攤、利益共享。

跳躍卡位(換戰場):中期來看,智慧型手機產業已經發展至成熟階段,而5G時代的智能網聯汽車、AR眼鏡、智能家居物聯網、智能傳感器正在興起,所以瞄準下一代AIoT終端的「算法+晶片」需求進行研發,將獲得「彎道超車」的時代紅利。例如,華為出售榮耀、開發全棧智能汽車技術,研發功耗容忍度更高的汽車晶片、智能家居晶片,將晶片競賽拉至未來戰場,是一招「騰籠換鳥」的妙棋,值得更多中國手機企業、新能源汽車企業、人工智慧企業借鑑。

研發變軌(換技術):長期來看,近日臺積電宣布2023年試產2nm晶片,並進行1nm工藝研發,矽基晶片離「天花板」越來越近。選擇新材料研發未來晶片將率先開展「終局競爭」,90nm的碳基晶片能達到28nm的矽基晶片水平,能夠繞開精密儀器的限制。

2020年10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推出了國產9英寸石墨烯單晶晶元。另一方面,北大研發團隊計劃在2-3年內完成90nm碳基CMOS工藝研發,而真正跨越從理論到量產的鴻溝則面對新的挑戰。例如,將碳納米管的半導體純度提升至6個9,解決晶片設計設備、生產流程管理等工程問題,這一重大升級換道過程可能需要十至數十年的時間。

(田豐系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郭俊翔、劉駿系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本文有刪節)

相關焦點

  • 新能源革命正在抵達「最後一公裡」丨田豐產業觀
    每一次產業浪潮都會帶來巨大的時代紅利,以蔚來汽車、小鵬汽車、理想汽車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大幅提升了中國領軍企業的比重和影響力,而智能汽車新大陸的探險才剛剛開始,中國正在從「汽車大國」升級為「汽車強國」。從全球範圍來看,新能源汽車已成為領袖型國家的核心戰略,中國、美國和歐盟構成「新能源驅動力「:1.
  • 豐大:讓農業產業的「科技晶片」種子為農民謀福利
    中國種子協會副會長鄧光聯7月30日在安徽合肥表示,種子是農業產業的「科技晶片」;我國種業發展了很大成績,但也面臨很大的考驗。主要是:效益增長進入平臺期、規模化發展進入徘徊期。社會資本進入種業步入了緩慢期,對外擴大開放進入考驗期。
  • 基帶晶片不再是短板,iPhone12將採用最強5G技術?
    因為iPhone12將使用高通的X60基帶,而不是X55基帶,X60是高通第三代5G晶片,第一代是X50,第二代是X55,第三代才是X60。這款基帶採用5nm工藝,於今年2月份發布,採用最新的5G NR新空口技術。也是全球首個支持聚合全部主要頻段及其組合的5G基帶。
  • 差異化突圍:聯通集採500萬套CAT1晶片的「時與勢」
    那麼,中國聯通集採500萬套CAT 1晶片則是因時勢導,邁出物聯網「差異化」突圍的關鍵一步。時:Cat 1成中低速場景「主角」物聯網新政的推出,進一步指明了物聯網連接技術遷移的方向。可以確定,2G/3G退休之後,NB-IoT、LTE-Cat 1和5G將成為驅動未來物聯網連接技術發展的「三駕馬車」,合力引爆IoT產業。
  • 深度分析|中國工業軟體該如何突圍?
    來源:數字工業知識中心 隨著美國政府對華為的圍堵步步升級,晶片的重要性已經家喻戶曉,但中國企業被「卡脖子」的不止是晶片。 中國工業軟體的短板再次被暴露出來。對於中國工業來說,各個領域都在迅猛發展,但唯獨有一個領域仍是「荒漠」狀——工業軟體,這個問題有多嚴重呢,舉個例子: 中興事件時,美國一家軟體EDA公司CADENCE,在2018年4月份率先響應美國商務部號召,對中興搶先禁售軟體,之後獲得國防部2400萬美元撥款。
  • 晶片為什麼是個「大坑」?中國晶片市場的真實困境是什麼?
    從2010年到2018年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大潮中,有資本投作業系統的大坑,都沒見到幾個碰晶片的,其中原因也很簡單,晶片的坑實在太大了,大到看似是有錢人的資本方都出不起填坑的錢。雷軍曾說過,晶片市場的投資九死一生,錢進入後基本等於開啟了一個無底洞,這與資本追求的低風險高回報完全不符。
  • 戴偉民:「芯粒」(Chiplet)是未來晶片發展的重要趨勢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王詩穎 田萌 長沙報導「芯粒」即Chiplet,通俗來說又叫「小晶片」,近年來,芯粒(Chiplet)市場呈現快速發展態勢,在2020世界計算機大會上,芯原股份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戴偉民詳細解讀了Chiplet芯粒這一新技術,剖析了Chiplet時下的新機遇。
  • 外有美國制裁,內有高層不和,中芯國際還能帶著中國晶片突圍嗎?
    從美國開始打擊我國晶片領域開始,中芯國際就一直被拿出來和臺積電、三星等同類企業對比。後來,它乾脆也被劃入了美國的攻擊範圍,成了被制裁企業之一。不過,當時中芯國際給人的印象還是非常靠譜的:一方面積極申訴,另一方面抓緊備貨......一度成為人們心裡「中國芯」後續生產的靠山。可沒想到,短短幾個月,中芯國際就「翻車」了。
  • 臺灣省晶片技術領先韓國,為啥人均GDP卻差很多?主要有兩大短板
    除此之外,臺灣還有晶片設計企業聯發科,封測巨頭日月光,產業鏈之完整遠超韓國,那麼為什麼技術先進的臺灣,在人均GDP上卻輸給了韓國?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對臺灣的產業要有個大概的認識。臺灣三大產業包括半導體,面板及光電產業和電子零組件,其中半導體和光電產業是臺灣多年以來大力扶持的高科技產業,被視為臺灣的經濟支柱。
  • 海光晶片助推晶片研發技術,提升行業新高度
    隨著5G時代的來臨,我國網絡建設也開啟了迅速發展模式,當下,許多5G產品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歡迎,為此,各大晶片企業也在不斷發力。海光晶片作為市場中的一份子,也在不斷提升自身科技能力,規劃伺服器產品。近兩年發展來看,關於「晶片」的討論也是越來越激烈,各國更是針對晶片業務做出了一定調整。我國眾多晶片企業更是抓住國產替代的機遇,加大晶片相關技術的研發,促使晶片快速崛起,更是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的視線。海光晶片作為主角之一,更是獲得了產業資本對海光晶片技術和業務前景的認可。然而,美國作為半導體行業的發源地,晶片製造卻呈現衰退趨勢,這不得不讓美國重新思考晶片行業的未來發展。
  • AI晶片的「單點突破」能讓聯發科收復失地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曾經佔據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40%份額,曾被稱為「山寨機之王」,卻因為突圍高端失利而一度存在感薄弱的聯發科,因為此次「斷供」風波開始被人提起。人們發現,近幾年低調退守的聯發科,正在通過領跑AI晶片潮流收復失地。
  • 發展競爭激烈 關鍵環節有短板 江門如何「突圍」?
    發展競爭激烈 關鍵環節有短板 投資外溢增多  江門如何「突圍」?  ■縱深  在海目星(江門)雷射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全自動電芯裝配線、全自動動力電池乾燥線等產品源源不斷地在流水線上運轉。作為江門近年來新引進的一家動力電池智能製造企業,該公司今年上半年的產值達到8000萬元,預計全年產值將超過2.5億元。
  • 人才短板明顯 如何打造AI培養體系實驗田
    人才短板明顯 如何打造AI培養體系實驗田利用AI技術自動填詞作曲、自動駕駛汽車、自動診斷農業病害……在「2018年全球高校學生DeeCamp AI訓練營」(下稱「DeeCamp」)閉幕式上,來自全球高校的300名學生組成的28支隊伍展出了他們的
  • LED行業洗牌聲浪響起 如何走突圍之路?
    根據中國《半導體照明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到2015年,我國LED照明產業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LED照明產品佔通用照明的30%,並重點培育20家至30家龍頭企業。 據LED產業研究統計顯示,2012年中國LED行業總產值達205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4%。
  • 日美晶片摩擦啟示錄,美國故技重施,中國晶片如何突圍?| 智東西內參...
    日本在晶片產品領域已經衰落,但是在晶片產業鏈的上遊設備領域仍處在不可忽視的地位。在設備領域,近年來日本銷售額佔全球市場銷售額的比重能夠維持在 10%左右。其中,TEL、日立高新、DNS等企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中國晶片往事
    到1994年,華為已經成功設計了30多個晶片,最複雜的已經可以容納1000多萬個電晶體。1995年,華為成立了中央研究部,其中的基礎研究部主要就負責華為晶片的研發。中研基礎研究部成立三年,即招納了300多名晶片設計工程師,華為也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晶片設計公司。值得一提的是,早期華為負責晶片設計的工程師,很多其實並沒有設計晶片的經驗,都是現學現用。
  • 支付寶送鄭州大學「田豐蓋澆飯」一噸土豆牛肉大米
    其中,鄭州大學的「田豐蓋澆飯」成為全國最被畢業生惦記小店,支付寶已經偷偷給老闆娘送去一噸土豆、牛肉、大米,希望小店們都能開到地老天荒! ​​​​這不是支付寶第一次給鄭州大學送東西了。去年12月底,支付寶宣布,為感謝校友們的努力,12月23日在澆水榜排第一的高校,將送出1噸西蘭花,請師生免費吃。
  • 他締造了中芯國際,殺出中國晶片突圍的血路,卻被迫出局成了路人
    作 者丨楊 凱萬眾期待之下,晶片代工巨頭中芯國際的回A之旅正式開啟。6月1日,中芯國際科創板IPO申請正式獲得上交所受理,計劃募資200億元。半導體國產替代的浪潮滾滾而來,有多少人還記得中芯國際的創始人,那個為中國半導體事業奉獻半生的「幕後英雄」?
  • 最受晶片企業歡迎的十大城市
    5月24日,國內最大的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也宣布「出於一些考慮因素」,主動申請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消息一出,圈粉無數,中芯國際港股大漲。美國「晶片」斷供,中國被迫走上自強之路。「晶片」成為人人關注,卻知之不深的行業。實際上,晶片是集成電路的載體,也用來當作集成電路的簡稱。晶片產業鏈一般包括設計開發、晶圓製造、封裝測試三個環節。
  • 5G雙翼掀起半導體颶風,鼎捷助力「芯」路突圍!​
    當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8年國內半導體的銷售額已經超過數千億美元量級,而且市場需求仍在逐年增長。但縱觀全球半導體產業體系,「中國芯」留給本土原廠發揮的空間,還十分充裕。隨著5G正式商用的一聲令下,與其緊密相連的半導體行業,也正式迎來產業發展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