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明:觀眾喜歡「皮兒厚」的相聲

2020-12-10 騰訊網

本視頻由本報記者朱虹採訪

攝像:崔新耀 剪輯:魯博林

父親馬三立傳授馬志明表演技巧

我正式從藝至今已經63年了。大家都覺得我學說相聲是順理成章的事,因為我生在曲藝世家,從我曾祖父馬誠方、祖父馬德祿、父親馬三立,到我這輩,再到我兒子馬六甲,已經是第五代了。我從小就在相聲場子裡跑,在我的記憶裡,家裡進進出出的都是「角兒」。我喜歡京劇,12歲時考入天津戲校,坐科6年,學武花臉,但兜兜轉轉最後還是說了相聲。可以說我的一生是與相聲相伴的一生,相聲讓我品嘗了太多酸甜苦辣。

相聲是典型的通俗藝術、市井文化。從新中國成立前撂地演出到後來進入茶館、小劇場,在我印象裡,相聲沒有特別火爆的時候。我父親馬三立曾感嘆說,什麼時候相聲觀眾的數量能像球迷那麼多就好了。現在他這個願望已經實現了:相聲演出也有了成千上萬人的大場面,觀眾願意花高價去買票,甚至一票難求。有更多人關注相聲,這是好事。

天津的相聲茶館座無虛席

相聲是傳統藝術,又是創新的藝術,學相聲、說相聲的人,應該把傳統相聲不斷繼承、豐富、發展。過去相聲老前輩們說的相聲,內容長、節奏緩,適合當時慢娛樂時代觀眾的口味。但放在當下,可能只有極少數相聲迷才坐得住,能靜心品咂出其中的滋味來。到我父親說相聲時,內容已經精煉濃縮了不少。再到我說相聲,節奏更緊湊了,本子刪繁就簡。我加工整理了不少傳統作品,如《大保鏢》《紅事會》等絕跡舞臺很久的段子,效果都不錯。因為有學戲的底子,在《大保鏢》《論拳》《五味俱全》《學跳舞》等作品中,我融入了鐵門坎、雙飛燕、虎跳、飛腳、刀花等戲曲表演元素,很多觀眾稱我為「武哏」。還有的人為相聲原聲配像,加工製作成動漫、相聲TV等形式,很有創意,也豐富了相聲藝術的視覺效果,我認為對相聲的傳播和普及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馬志明(右)表演京劇《烏盆記》劇照

相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也被授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稱號,對我是一種莫大的鼓勵。我一直在琢磨相聲傳承這件事。2007年,兒子馬六甲幫我挑選出50多段我表演過的馬氏相聲代表作,同時將我的創作心得、表演經驗、技巧要領等編輯整理,出版發行了《笑匠雜笈》一書。這本書現在已經刊印第三版了,不少學相聲、說相聲的年輕人拿這本書作為範本,我很欣慰。過去江湖人常說,「寧給一錠金,不給一句春」,藝業不可輕傳,但我覺得相聲藝術要打破這類舊觀念,才能有新發展。

相聲和眾多姊妹藝術之間都有互學互鑑,但萬變不離其宗,從本質上和小品、脫口秀等藝術形式是有區別的,就像狗不理包子,不管怎麼改良,也不能把它變成漢堡包。

一段經典的相聲,我覺得應該至少包含三個要素:塑造出典型的人物性格、幽默生動的故事情節、有一定現實意義的思想性。相聲的創作和演出,應該大俗大雅,接地氣,要把觀眾留住,必須研究觀眾的心理。如果僅僅是簡單的包袱堆砌,這樣的藝術是純粹的機巧,難以真正觸碰觀眾的心靈。沒有共鳴,難以成就力作。

馬志明與兒子馬六甲

相聲到現在有100多年的歷史,名家輩出,各具風格,有的以說見長,有的以唱見長,有的擅於模仿,有的颱風火爆,有的幽默含蓄,可以說是百花齊放。通過傳幫帶,又匯集起大批的學習者、效仿者、傳承者,給相聲藝術注入了活力。

馬氏相聲被大家推崇,得益於貼近生活,人物刻畫細膩生動。包袱笑料的特點講究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馬氏相聲往往是直接從生活點滴中汲取創作營養,以第一人稱「自嘲」式的表演娓娓道來,冷麵滑稽,外松內緊,含蓄雋永,口風像在和觀眾拉家常,不光靠炫技,表現風格自然樸巧。我創作的相聲《糾紛》就是多次到派出所體驗生活,從民警處理的一起小得不能再小的街市衝突中獲得靈感。觀眾感覺就像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真實可信,故事中潛移默化地傳遞出「得容人處且容人」的思想。相聲作品的諷刺應該是委婉的,是援之以手,不是落井下石,寓教於樂之中起到一定警示作用就可以了。

我父親總說,得經常問問自己憑藉什麼吃飯養家。站在臺上表演是他一生的情感寄託,對觀眾的尊重和熱愛刻進了骨子裡,即使在人生最艱難的階段也沒有放棄。

《買猴》這部作品,當年由其他演員最初表演,效果不好,才派給了我父親。他拿回來進行二度創作,拆了改、改了拆,反覆琢磨這個本子,用腦過度,甚至還曾經從凳子上摔下來磕破了頭。

我小時候練習貫口,聲音大了,父親就說:「幹嘛呢?賣大力丸還是吃撐著了?你站在臺上說相聲,要讓觀眾聽了舒服、不累,有一種美感。」他多次告誡我,說相聲是有底線的,絕不能拿觀眾找樂子,包袱要謔而不虐,格調低下的不要說,因為說完你自己就成了段子裡那個俗人了。

馬志明(左)演出《大保鏢》

想說好相聲,首先要練好基本功,相聲講究說學逗唱,嘴皮子得乾淨利索,像報菜名、地理圖這類貫口,都是基本功。還要博採眾長,兼收並蓄,因為相聲和其他各種曲藝形式分不開,和中華傳統文化更分不開。必須不斷經歷舞臺磨鍊,厚積薄發,別老想著一夜成名。基本功不好,傳統的東西「拿不動」,即便烜赫一時,終將陷入沉寂。

我父親晚年時,經常在臺上說了十多分鐘沒使包袱,觀眾仍然聽得津津有味,耐心地等,知道最後準有意想不到的包袱。一方面是天津觀眾非常幽默,不喜歡聽淺顯的,喜歡「皮兒厚」(耐人尋味的)的段子。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我父親的藝術造詣和他在觀眾心目中的人緣,這就需要長期的舞臺實踐和藝術積澱。

而今相聲趕上了一個好時代。年輕相聲演員比老一代有文化,學習途徑、實踐機會也多,只要他們肯下苦功夫,我相信假以時日一定能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弘揚這門傳統藝術,為廣大觀眾帶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本報記者朱虹採訪整理)

·馬志明,國家一級演員,創作、整理、表演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經典傳統相聲,代表作有《大保鏢》《地理圖》《論拳》《報菜名》《文章會》《開粥廠》《賣掛票》《糾紛》《五味俱全》等。

本文發表於《人民日報》2020年9月3日20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人民日報文藝

相關焦點

  • 馬志明:相聲趕上了一個最好的時代
    相聲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馬志明接受記者採訪。崔新耀攝  從我進入文化系統工作,正式從藝到今天已經整整63年了。大家都覺得我學說相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因為我生在曲藝世家,從我曾祖父馬誠方、祖父馬德祿、父親馬三立,到我這輩,再到我兒子馬六甲,已經是第五代了。在我的記憶裡,家裡進進出出的都是「角兒」,我從小就在相聲場子裡跑,耳濡目染。我喜歡京劇,12歲時考入天津戲校,坐科6年,學武花臉。但兜兜轉轉最後還是說了相聲。可以說我的一生是與相聲相伴的一生,相聲讓我品嘗了太多酸甜苦辣。
  • 如何評價相聲演出時觀眾強行接話茬的行為?
    題主所說的強行接話茬,一般出於不經常聽劇場相聲的觀眾之口,像郭德綱于謙合作的相聲,郭德綱真的可以做到在什麼時候讓觀眾安靜,什麼時候讓觀眾笑,哪一個空當是留給觀眾接話茬的,也就是互動。整段作品節奏之好,就是觀眾想強行接話茬都插不進去嘴。
  • 「少馬爺」馬志明:當年處對象第一要求是對方不能知道我爸爸是誰
    其中被稱為「少馬爺」的馬志明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馬家先後出了恩緒、馬德祿、馬桂元、馬三立、馬四立、馬敬伯、馬志明、馬六甲八位相聲演員。而當馬志明長大以後,馬家的命運就發生了重大轉折,父親馬三立因著名作品《買猴》而闖下禍事,全家被下放到農村,從此馬三立闊別了他熱愛的舞臺,只能每天和農用工具培養感情,那段時間儘管生活上還過得去,但精神上馬三立卻很空虛,他早已習慣了在舞臺上眾星捧月的感覺,他渴望收穫觀眾的喝彩。也正是那段時間,馬志明每天也覺得憋悶,就開始聽父親每天給自己說相聲。
  • 相聲界輩分排名大揭曉,郭德綱排在第八代,馬志明現今輩分最高
    相聲演員緣起眾說紛紜,比較統一的說法相聲祖師爺是張三祿。今天就按照統一說法介紹一下相聲界輩分排名。第一代:張三祿。第二代:朱紹文、阿彥濤、沈春和等。第三代:恩緒、徐長福、春長隆、馮昆治、範長利、桂禎、沈竹善等。
  • 「非遺」為何對相聲如此嚴苛?三千非遺傳承人相聲演員僅有三位
    相聲作為中國傳統民間曲藝形式之一,距今已有140餘年歷史。這門口頭藝術給一代又一代平凡百姓帶來了無盡歡笑,京津兩地的觀眾更是將相聲視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相聲理應與其他民間藝術形式受到同等的重視。
  • 馬三立長子談郭德綱:只要能抬高相聲我不眼紅
    首演於2008年12月21日的這臺《烏盆記》,是為紀念相聲泰鬥馬三立誕辰95周年、「梨園冬皇」孟小冬誕辰百年,由馬氏相聲傳人馬志明、餘派老生傳人王珮瑜、評書大家單田芳跨界合作的一場舞臺劇。該劇將相聲、評書、京劇等傳統藝術融為一爐,並進行了「現代整合」,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演出模式,為傳統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其目的當然是想適應當代觀眾尤其是年輕人的審美趣味。
  • 薛寶琨:大巧若樸馬志明
    馬志明的「求真」,就是一種由表及裡的深層「本真」。面對前輩遺留下來的諸多技藝游離、主客相悖的傳統節目,志明必須為其建立本真「情境」。諸如《賣五器》和《大保鏢》,就用「造境」方法,在強化「八國聯軍」施展淫威搜刮民脂的同時,用「顯微」的手段隱示「我」家祖上傳留的「銅鐵瓷錫木」所謂「國寶」級的「五器」,實乃為茶壺梁子、錫拉紙、半拉馬掌之類。
  • 《笑禮相迎》五強產生,竇晨光常鵬旭為何無緣,相聲的可憐人
    而多次對決,終於殺入《相聲有新人》的節目八強。然而,這組被觀眾分外看好的相聲演員,最終也止步於這檔綜藝的八強。《相聲有新人》最終的四組四強選手當中,只有陳印泉和侯振鵬組合是非德雲社選手。乃至於金霏陳曦這樣的實力派相聲演員,都只能在八強混跡,無緣決賽。
  • 馬三立之孫馬小川拜師相聲名家常寶豐!是傳承還是違背祖訓?
    馬氏相聲的源遠流長在百餘年相聲發展史中堪稱典範。當年相聲泰鬥馬三爺在世時曾說,馬氏相聲流傳至今已經120多年了,能發展到今天,全承蒙觀眾的厚愛。"馬氏相聲"不一定非要由姓馬的後人繼承,希望傳承下來的是馬氏特有的表演風格。
  • 馬三立之後,相聲的諷刺精神去哪了?
    尤其是在8月30日馬三立冥誕這天,在天津人民體育館舉行的「中國相聲群英會」上,當下最一流的相聲名家幾乎都來了。       2001年,就在同一個地方,馬三立從藝80周年暨告別舞臺演出在這裡舉行,當時著名主持人趙忠祥擔任馬三立告別演出的主持人。當現場大屏幕上播出了13年前的視頻錄像,馬三立問觀眾:今兒這麼多觀眾為我到這兒來,是不是主辦方有點小題大作了,大家覺得值嗎?
  • 重慶逗樂坊90後相聲演員劉延超程世傑揚名中國「相聲之...
    程世傑、劉延超節目海報「我們來自重慶,非常非常希望得到天津觀眾的認可!」節目現場早在幾周前,《笑禮相迎》八強賽舞臺上,劉延超用傳統相聲段子《百將譜》,獲得了晉級機會;五強誕生之夜,兩位選手首戰告捷,順利通關;尤其是在相聲基本功考核中,得到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志明先生的肯定。
  • 未來的德雲社,誰最能扛起相聲這杆大旗,不是最火的他,而是他
    在網上看到了一則問答:德雲社誰最有可能超越郭德綱,成為扛起德雲社相聲大旗的人。回答中多是郭麒麟或者嶽雲鵬,還有一位網友回答的是秦霄賢孫九香,老秦心說:傻傻的我,竟然有如此的發展空間,不裝傻了。回答秦霄賢的原因還是以前怒懟觀眾的事。
  • 相聲界那些世家「孫子」們,相聲有沒有「說不過三代」?
    在相聲行裡,有一些相聲世家如今傳世也有好幾代了,第三代還有第四代的孫子們在相聲界的表現則各有千秋,普遍的現象是都沒有超過爺爺輩成就的,這難道就是相聲界的「說不過三代」?首先看相聲三大家族的「孫子」們。1、馬家馬家相聲傳了四輩,所以說如果要按孫子輩論的話,馬志明可能是所有「孫子」裡說相聲最好的一位,沒有之一同時不接受反駁。
  • 當今相聲界輩分最高的幾個人,個個身有絕活,實力不比郭德綱差
    楊寶璋,出生於1925年,是河南相聲的代表人物,他師從相聲老藝人陶湘九,尤其鍾愛「文哏」相聲表演,他所說過的300多段傳統相聲基本都是文哏相聲,楊老先生不擅長柳活,便把相聲裡的唱改為說,堪稱業內一絕。馬志明,出生於1945年,相聲大師馬三立的長子,人稱「少馬爺」,當年侯寶林大師代收馬志明為師弟,也就成了相聲前輩朱闊泉的徒弟,馬志明口齒伶俐,腦子反應快,深得馬氏相聲的精髓,在臺上不急不慢,火候十足,在相聲界影響十分深遠。
  • 王聲:觀眾如今進劇場不是聽相聲,是花錢說相聲來了
    問:比如他就要聽那種皮兒薄餡兒大的相聲。王聲:有啊,需求肯定是五花八門,羅素講話,參差多態乃世界之福。都得有才行,這叫一路宴席款待一路賓朋,沒有人規定相聲必須得這樣,也沒有人規定必須得那樣,你愛聽誰聽誰,愛聽什麼聽什麼,市場多元多態,這才叫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沒有說誰不對,或者說誰就是對的。
  • 過去父子都說相聲的演員很多,如今已經變得非常稀少
    馬家:馬德祿——馬三立——馬志明——馬六甲這是相聲界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相聲世家。馬三立出身於曲藝世家,祖父是評書演員,外祖父是恩培是相聲演員,父親馬德祿是著名的「相聲八德」之一,到馬三立這一輩,更是由於鮮明的表演風格和風範,成為相聲泰鬥級人物。馬志明是馬三立的兒子,知名度直追父親,不管是相聲功底還是為人處世,都在業內外被人稱道,也是目前最具知名度的寶字輩相聲演員。
  • 相聲世家大PK 馬家技高一籌 常家人丁興旺 未來誰能笑傲江湖?
    馬家從馬三立的外公恩緒算起,到馬志明的兒子馬六甲,一共有五代相聲人。常家從常連安到常寶華的孫子常遠,一共有四代。馬家人說相聲早,比常家多傳了一代,但常家說相聲的人遠比馬家的多。蕭陶數了數,馬家說相聲的,滿打滿算也就十人,包括馬三立的外公恩緒、父親馬德祿,大哥馬桂元、堂弟馬四立、堂弟媳於佑福、侄子馬敬伯、兒子馬志明、孫子馬小川、馬六甲,加上馬三立剛好是十位。
  • 現在天津的年輕人還經常去茶館聽相聲嗎?你們怎麼看呢?
    說到相聲,天津相聲的表演特色是自成一派的,天津相聲以諷刺見長 ,火爆熱烈 ,富於幽默感,說逗俱佳 。天津本身就有很多的相聲愛好者,隨著近年來相聲的發展,也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相聲、了解相聲。那麼為什麼天津更多的年輕人喜歡相聲,也喜歡去茶館聽相聲呢,小編覺得這幾點很重要。
  • 十大實力著名相聲大師排名,姜昆,馮鞏,郭德綱末能入選!
    文革時期,受到迫害,好在命保住了,經過了大起大落的馬三立,心態愈加平穩,馬派相聲風格正式形成,但為人謙虛謹慎,他說:「我不是大師,不是藝術家,我只是個普普通通的老藝人,是個熱愛相聲、喜歡鑽研相聲的老藝人。」對相聲藝術優秀傳統的全面繼承,他改編、創作、表演的相聲有200多個。馬三立的說、學、逗、唱的功力和表演無一不精 ,是傳統相聲的集大成者。
  • 相聲有新人 姬天語被淘汰 她可不是普通相聲演員 其背景令人咋舌
    不管冠軍有沒有內定,德雲社無疑是《相聲有新人》最大的贏家,原本就有5位參賽選手,途中郭德綱又延攬了2位,還沒一位掉隊,全都順利進入十強,佔到十強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從地域看,京津兩地的選手佔有絕對優勢。即便不是這兩地的,也或多或少跟京津沾邊,要麼曾在那裡學過相聲,要麼師父師爺是那裡的腕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