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明末的橫瀝牛墟
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歷史上橫瀝經濟發展
是與牛墟密不可分的
其交易地址也經過六次變遷
印象橫瀝·第十六期
五百年牛墟六易其址
來源:《橫瀝》編輯部授權
文:陳武軍
源於明末的橫瀝牛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民國期間,橫瀝牛行被稱為廣東四大牛墟之一。而橫瀝牛墟又以其交通便利、交易量大、經營時間長而名聞遐邇。
據康熙年間東莞縣誌記載,「二月望日,山谷民大集三角山唐家村諸處,以農器耕牛貿易,曰犁耙會」。三角山唐家村又叫「山塘村」,即現時的橫瀝水邊平巷村,由此可見,早在明末清初,我鎮已經出現了耕牛交易的圩市。
歷史上橫瀝經濟發展是與牛墟密不可分的,其交易地址也經過六次變遷。張揚錦一家四代牛中就見證橫瀝牛墟的六度變遷。現任橫瀝牛行行長朱樹軒從先輩的口述中,也對橫瀝牛墟的變遷有深入的了解。
橫瀝河道交錯,水脈貫通,舊時運輸主要靠水路。而在橫瀝渡口,可見千帆點點,商業繁榮的熱鬧景象。
由於水路交通發達,有商家把牛運到渡口不遠的橫瀝舊墟來交易,在這裡形成了以牛隻交易為主的新墟市。隨著牛隻交易的繁榮,在牛墟周邊,賣牛皮、牛繩、牛嘴籠、牛鼻環,開飯店,開旅店的生意應運而生,形成富有特色的「牛皮市」。
時至今日,後人還可以從半仙山村一排寫有「牛皮市」字樣的老房子門牌上,找到「牛皮市」的些許痕跡。
▲上世紀70年代的橫瀝牛墟
由於橫瀝地處蒲田片,地勢低洼,洪澇災害頻繁。橫瀝舊墟包括「賣牛埔」在內的墟市,被無情的洪災毀掉。
民國前期,橫瀝新墟牛行遷到了六加州村荔枝園,即舊農械廠後面。這個時期,新墟牛行的繁榮,從眾多牛經紀的出現可見一斑。這些懂得看牛和牛交易行情的眾多牛經紀,日常穿梭於牛客和牛主之間,成了雙方交易的「媒人」。
據朱淑軒行長回憶,每逢農曆的三、六、九日,村民們大清早牽牛趕羊從鄉路上,絡繹不絕地趕來;墟場中則是買賣人群熙熙攘攘、喧聲鼎沸;牛中(牛經紀)穿梭不息,從中調停交易;小吃雜耍各色小販喧嚷叫賣,那時墟市裡市井男女,鄉紳牛販各色人等,說話都帶著調子與板眼……這一片繁旺的氣象至今還在延續。
民國時期,隨著新埠正街的規劃興建,有「小廣州」美譽的新埠正街興盛起來。橫瀝新埠牛行從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興盛,直至70年代末期才搬遷新址。
據熟悉當時情況的老人來說,由於橫瀝商貿繁榮,包括牛隻交易在內的各種商貿活動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客商,牛行名聲已經在外。
據朱樹軒行長回憶,當時的橫瀝新埠牛行有兩棵大榕樹,大榕樹下拴著成群的牛隻。特別是趕集的日子,牛行處人頭湧動。「在那個年代,對於以土地為生的農民,耕牛就是個寶。」朱樹軒說,當時每個生產隊都需要配備10多頭耕牛開展農業生產,因此耕牛交易十分頻繁。而這個時期,不僅有東莞本地的人來這裡買賣牛隻,包括廣州、博羅、番禺等地的客商也到橫瀝來。
由於陸路運輸的不斷發達和鐵路運輸的發達,為方便牛隻運輸,橫瀝牛行隨後搬遷到了原橫瀝火車站側,更名為橫瀝「三、六、九」牛行。
20世紀70年代初至末期,每逢新曆「三、六、九」,廣州火車站都安排一趟專列開往橫瀝,方便人們前來赴墟。據《橫瀝鎮志》記載,每逢橫瀝墟日,牛市買賣雙方討價還價聲、吆喝耕牛聲、耕牛評議員以手勢比擬價格的勸價聲交匯在一起,呈現一派繁忙的交易氛圍。每墟日牛行成交量小則百多頭,多則上千頭,這些牛不但暢銷周邊地區,還遠銷港澳臺和東南亞地區。
「三、六、九」牛行經歷的時間是最短的,前後大概只有五、六年的時間。「原因主要是由於牛行離火車站太近,一些沒看好的牛仔時常跑到鐵軌上,影響了火車的通行,還因此出現過交通事故。」朱樹軒說,因此牛墟不得不再次搬遷。
▲1989年7月橫瀝牛墟
▲1989年9月橫瀝牛墟
半仙山眾嶺荔枝園牛行興盛於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據朱樹軒回憶,現橫瀝醫院一帶在20世紀80年代間,大概有30多畝的荔枝林,荔枝林下栓著的全是牛隻。這個時期,由於包產到戶,各家各戶都需要購買兩三頭耕牛促進生產,所以牛隻交易市場十分旺盛。
1994年,橫瀝鎮委、鎮政府為了保持橫瀝地區的經濟特色,投資800萬元,在駿馬路建設佔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萬多平方米的新橫瀝牛行,內有耕牛交易區、園林區、試耕區、牛泳池、牛醫院、牛賓館、牛花園、金牛酒店等設施。
新橫瀝牛行於1995年6月16日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後,當年的牛隻成交量2萬多頭(其中出口5000—6000多頭到香港等地),成交額2900萬元。到2005年,橫瀝牛行年成交金額逾7000萬元,成為廣東最大的單項(菜牛)市場。
目前,橫瀝牛隻交易量位居華南地區牛隻交易市場前茅,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牛隻集散地之一。
▲橫瀝牛墟一瞥
- THE END -
編輯:王木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