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牛墟六易其址

2021-01-18 橫瀝青年


源於明末的橫瀝牛墟

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歷史上橫瀝經濟發展

是與牛墟密不可分的

其交易地址也經過六次變遷

印象橫瀝·第十六期

五百年牛墟六易其址



來源:《橫瀝》編輯部授權

文:陳武軍

  

源於明末的橫瀝牛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民國期間,橫瀝牛行被稱為廣東四大牛墟之一。而橫瀝牛墟又以其交通便利、交易量大、經營時間長而名聞遐邇。


據康熙年間東莞縣誌記載,「二月望日,山谷民大集三角山唐家村諸處,以農器耕牛貿易,曰犁耙會」。三角山唐家村又叫「山塘村」,即現時的橫瀝水邊平巷村,由此可見,早在明末清初,我鎮已經出現了耕牛交易的圩市。


歷史上橫瀝經濟發展是與牛墟密不可分的,其交易地址也經過六次變遷。張揚錦一家四代牛中就見證橫瀝牛墟的六度變遷。現任橫瀝牛行行長朱樹軒從先輩的口述中,也對橫瀝牛墟的變遷有深入的了解。


橫瀝河道交錯,水脈貫通,舊時運輸主要靠水路。而在橫瀝渡口,可見千帆點點,商業繁榮的熱鬧景象。


由於水路交通發達,有商家把牛運到渡口不遠的橫瀝舊墟來交易,在這裡形成了以牛隻交易為主的新墟市。隨著牛隻交易的繁榮,在牛墟周邊,賣牛皮、牛繩、牛嘴籠、牛鼻環,開飯店,開旅店的生意應運而生,形成富有特色的「牛皮市」。


時至今日,後人還可以從半仙山村一排寫有「牛皮市」字樣的老房子門牌上,找到「牛皮市」的些許痕跡。


▲上世紀70年代的橫瀝牛墟 

由於橫瀝地處蒲田片,地勢低洼,洪澇災害頻繁。橫瀝舊墟包括「賣牛埔」在內的墟市,被無情的洪災毀掉。


民國前期,橫瀝新墟牛行遷到了六加州村荔枝園,即舊農械廠後面。這個時期,新墟牛行的繁榮,從眾多牛經紀的出現可見一斑。這些懂得看牛和牛交易行情的眾多牛經紀,日常穿梭於牛客和牛主之間,成了雙方交易的「媒人」。


據朱淑軒行長回憶,每逢農曆的三、六、九日,村民們大清早牽牛趕羊從鄉路上,絡繹不絕地趕來;墟場中則是買賣人群熙熙攘攘、喧聲鼎沸;牛中(牛經紀)穿梭不息,從中調停交易;小吃雜耍各色小販喧嚷叫賣,那時墟市裡市井男女,鄉紳牛販各色人等,說話都帶著調子與板眼……這一片繁旺的氣象至今還在延續。

民國時期,隨著新埠正街的規劃興建,有「小廣州」美譽的新埠正街興盛起來。橫瀝新埠牛行從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興盛,直至70年代末期才搬遷新址。


據熟悉當時情況的老人來說,由於橫瀝商貿繁榮,包括牛隻交易在內的各種商貿活動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客商,牛行名聲已經在外。


據朱樹軒行長回憶,當時的橫瀝新埠牛行有兩棵大榕樹,大榕樹下拴著成群的牛隻。特別是趕集的日子,牛行處人頭湧動。「在那個年代,對於以土地為生的農民,耕牛就是個寶。」朱樹軒說,當時每個生產隊都需要配備10多頭耕牛開展農業生產,因此耕牛交易十分頻繁。而這個時期,不僅有東莞本地的人來這裡買賣牛隻,包括廣州、博羅、番禺等地的客商也到橫瀝來。


            

由於陸路運輸的不斷發達和鐵路運輸的發達,為方便牛隻運輸,橫瀝牛行隨後搬遷到了原橫瀝火車站側,更名為橫瀝「三、六、九」牛行。


20世紀70年代初至末期,每逢新曆「三、六、九」,廣州火車站都安排一趟專列開往橫瀝,方便人們前來赴墟。據《橫瀝鎮志》記載,每逢橫瀝墟日,牛市買賣雙方討價還價聲、吆喝耕牛聲、耕牛評議員以手勢比擬價格的勸價聲交匯在一起,呈現一派繁忙的交易氛圍。每墟日牛行成交量小則百多頭,多則上千頭,這些牛不但暢銷周邊地區,還遠銷港澳臺和東南亞地區。


「三、六、九」牛行經歷的時間是最短的,前後大概只有五、六年的時間。「原因主要是由於牛行離火車站太近,一些沒看好的牛仔時常跑到鐵軌上,影響了火車的通行,還因此出現過交通事故。」朱樹軒說,因此牛墟不得不再次搬遷。

 

▲1989年7月橫瀝牛墟


▲1989年9月橫瀝牛墟

半仙山眾嶺荔枝園牛行興盛於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據朱樹軒回憶,現橫瀝醫院一帶在20世紀80年代間,大概有30多畝的荔枝林,荔枝林下栓著的全是牛隻。這個時期,由於包產到戶,各家各戶都需要購買兩三頭耕牛促進生產,所以牛隻交易市場十分旺盛。

1994年,橫瀝鎮委、鎮政府為了保持橫瀝地區的經濟特色,投資800萬元,在駿馬路建設佔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萬多平方米的新橫瀝牛行,內有耕牛交易區、園林區、試耕區、牛泳池、牛醫院、牛賓館、牛花園、金牛酒店等設施。


新橫瀝牛行於1995年6月16日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後,當年的牛隻成交量2萬多頭(其中出口5000—6000多頭到香港等地),成交額2900萬元。到2005年,橫瀝牛行年成交金額逾7000萬元,成為廣東最大的單項(菜牛)市場。


目前,橫瀝牛隻交易量位居華南地區牛隻交易市場前茅,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牛隻集散地之一。


▲橫瀝牛墟一瞥



- THE END -

編輯:王木木



相關焦點

  • 悲喜牛墟
    每逢農曆的三、六、九日,村民們大清早牽牛趕羊從鄉路上,絡繹不絕地趕來;墟場中則是買賣人群熙熙攘攘、喧聲鼎沸;牛中(牛經紀)穿梭不息,從中調停交易;小吃雜耍各色小販喧嚷叫賣,那一片熱鬧、繁榮的昌平盛世,在一個小小的牛墟中滿盈。  那時墟市裡市井男女,鄉紳牛販各色人等,說話都帶著調子與板眼,買賣之間,有著人生大事般的或得意或不舍。
  • 廣東省最大牛交易市場 400年橫瀝牛墟今更「牛」
    又過了不知多少時候,全國各地有名的牛商就大量匯聚到這裡買賣牛,牛墟真正出現了。這個時間大約是明末清初,也就是說橫瀝牛墟已有近400年歷史了。  據了解,解放以前的橫瀝牛墟,一直都是廣東省三大牛墟之一,每逢農曆以三、六、九為尾數的日子,廣東各地客商、農民就雲集橫瀝,參加設在這裡的耕牛交易墟市。
  • 百年牛墟 誠信傳承
    【引言】每年11月,東莞市橫瀝鎮都會開啟一場「百年牛墟風情節盛會」,盛會以「牛文化」為主題,幾十項「牛」活動穿插其間,深受市民喜愛。作為橫瀝牛文化的發源地,有著四百年發展歷史的橫瀝牛墟依舊人潮湧動,活力無限。
  • 橫瀝牛墟:百年牛墟風情
    直到有一天,有位商客從船上牽出耕牛到河畔叫賣,又不知過了多久,全國各地有名的牛商大量匯聚到這裡進行牛隻交易,那時一河兩岸聚集了千帆點點,每逢墟日集市,人聲鼎沸的嘈雜聲聞於數裡之外,橫瀝的農業經濟就在船來船往間逐漸繁榮。牛墟便真正出現了,那個時間大約是明末清初,也就是說橫瀝牛墟已有四百多年歷史了,是見證橫瀝商貿繁榮歷史的「活化石」。
  • 500年世事滄桑 橫瀝牛墟長盛不衰
    賣牛人閒時坐在樹下吊床抽菸  4月22日一大早,位於東莞橫瀝鎮駿馬路的橫瀝牛行交易區內已經熙熙攘攘,裝載牛隻的貨車轟鳴聲、買牛客和牛經紀的吆喝聲、牛隻的長哞聲此起彼伏。據場長介紹,每天這裡交易的活牛數量達到數百頭。橫瀝牛行的前身是橫瀝牛墟,起於明末清初,之後交易地址六次變遷,至今已經有500多年歷史。  在牛行,牛隻買賣不靠秤,就靠牛經紀的眼力。牛多重、年紀多大、可以出多少肉……牛經紀通過目測牛隻的頭、身高、肩寬、前胛和臀部,再摸摸牛皮,隨口就可以說出答案,有經驗的牛經紀估測時誤差能控制在3斤之內。
  • 橫瀝牛墟俗語諺語、行語典故漫談
    這是一幕發生在橫瀝牛墟的交易情景,外人聽起來也許莫名其妙,因為其中一些語言是僅存於橫瀝牛墟的行語俗話,紮根牛墟久的人一聽就領悟,要想明白這段話,先跟隨筆者去了解一下橫瀝牛墟的俗語諺語、行語典故。
  • 廉江橫山牛墟見聞
    夜幕下的牛墟,燈火闌珊處,人頭攢動,人聲牛聲喇叭聲,此起彼伏,好一個熱鬧的墟場!
  • 500年古墟牛市變身粵港澳非遺墟市展嶺南風情
    圖為墟市上展出的嶺南非遺文化 李純 攝中新網東莞11月1日電(李映民 李純)2020橫瀝鎮百年牛墟風情節1日在廣東東莞橫瀝鎮開市。這個500年前的古墟牛市如今變身粵港澳非遺墟市,匯聚了粵港澳各城市有代表性的非遺美食項目和嶺南非遺文化,充分展現嶺南文化魅力。
  • 北港牛墟 - 中國臺灣網
    在早期的農業社會中,牛是農民依賴最大的勞動力。過去臺灣鄉間常見的牛是水牛和黃牛。從下田拉犁、拖車載貨、拉磨,到曬乾的糞便當燃料,牛與農家的生活關係息息相關。過去農民對牛都呵護備至,宛如對待親人一般。因此,牛的買進與賣出,便成了農民們重要的大事,而牛墟就是昔日牛隻交易的重要場所。牛墟在臺灣已有200多年歷史,目前全臺灣僅存兩處,分別在臺南善化和雲林北港,但僅善化牛墟仍維持少量牛隻交易。而位於北港大橋右側的北港牛墟,是昔日臺灣規模最大的牛市集。
  • 橫山牛墟肉牛遠銷省內外
    日前,記者在廉江市橫山鎮下乙曹村看到,該村牛墟日人頭湧動,牛來牛往,熱鬧非凡,銷售的牛隻最高時每日可達700多頭。橫山鎮下乙曹村「牛墟」以耕牛交易量大、經營時間長而出名,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位廣東村級「三大牛墟」之列。目前已成為廣東村級唯一的生牛品質供應源。
  • 廣東東莞橫瀝牛墟主題郵局正式成立
    近日,廣東東莞橫瀝牛墟主題郵局正式成立,這是東莞郵政依託資源優勢,藉助社會熱點和地域特色,在弘揚本土文化方面的積極探索。2007年,橫瀝牛墟被評為東莞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橫瀝牛墟主題郵局作為「橫瀝鎮2020百年牛墟風情節」文化板塊的新內容,以郵票、明信片、紀念日戳、文創品等為載體,加入地方元素,形成東莞特色的「郵品+旅遊」發展新思路,吸引市民、遊客把橫瀝「寄」出去,宣傳和弘揚東莞傳統文化。
  • 橫瀝牛墟節45家庭齊繪「牛圖」
    父母與孩子們共繪「牛圖」。信息時報記者 聶奇文 攝2011年東莞橫瀝百年牛墟風情節11月8~9日舉行,各式與牛相關的活動,引爆了眾多市民及遊客的參與熱情。作為重頭戲之一,百米牛圖親子繪畫活動於11月8日上午9時拉開帷幕,來自橫瀝鎮45個家庭的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各自在劃分好的一米見方的地方開始作畫。據悉,本屆牛墟風情節在去年「牛彩繪」的基礎上,添加了「人體彩繪」這一項目。5位美女模特清涼上陣,經彩繪師之手,在美女身上描繪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圖案,引得觀眾嘖嘖稱奇。
  • 東莞鎮街文化品牌建設巡禮⑨|橫瀝牛墟風情節:打造百年牛墟特色...
    牛墟牛市牛背景 見證商貿繁華早年的橫瀝牛墟以耕牛交易量大,經營時間長而聞名遠播。過去每逢農曆以三、六、九為尾數的日子,廣東各地客商、農民就雲集橫瀝參加耕牛交易墟市。那一片熱鬧、那一片繁華,橫瀝古鎮繁榮的昌平盛世,在一個小小的牛墟中滿盈。橫瀝牛墟交易地點曾幾度變遷,直到1995年,位於鎮區駿馬路的現代化橫瀝牛行正式建成,橫瀝牛墟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橫瀝牛墟至今仍煥發出它特有的魅力,以它獨特的經營方式仍吸引著牛客,且越辦越興旺。
  • 東莞模具展暨橫瀝牛墟風情節開幕
    東莞模具展暨橫瀝牛墟風情節開幕現場。2017年實現模具產值136億元,同比增長15%。  本屆模具展以「品牌專業匯聚、產業創新發展」為主題,定位於專業化品牌、國家級標準、創新性技術、國際化盛會,展位規模更大、展示內容更加豐富,除了有橫瀝鎮本土模具骨幹企業外,還吸引了外市鎮的龍頭骨幹企業進駐,展出內容匯集自動化設備、模具機械設備、五金刀具、工量具等品牌產品,還設有自動化機器演示區。
  • 橫瀝有個牛文化展示館 來這裡感受400年牛墟風情
    首席記者 陳帆 攝  橫瀝鎮北環路新四派出所對面的牛莊中,藏著一座樸素的「牛行展示館」,展示館後面便是著名的橫瀝牛墟,依舊保持著400年來的方式交易著。  展示館裡面有五頭牛的標本、有牛車、婚車,有農耕時代的各種農具,以及隨處可見的與牛有關的書畫和圖文解說,系統地展示了中國牛文化的發展歷程、橫瀝農耕時期的社會生活,橫瀝400多年的牛墟文化等。通過展覽,觀眾可以直觀地感受到牛對橫瀝的重要性,也能體會到橫瀝人對牛的感情。
  • 橫瀝牛墟風情節45項活動嗨七天
    新快報訊 記者楊英傑報導 橫瀝牛墟風情節將於11月1日正式開幕。
  • 一年一度的東莞橫瀝牛墟風情節要來啦!
    記者了解到,今年東莞橫瀝牛墟風情節將於11月1日正式開幕。在橫瀝牛墟風情節期間還將舉辦第十三屆廣東東莞模具製造·機械展覽會。那麼,今年風情節又將有哪些亮點呢?46項活動持續一周據悉,今年牛墟風情節以「灣區都市 美好橫瀝」為主題,從11月1日持續至11月7日,為期七天。
  • 五百年橫瀝牛墟出現首位牛棒婆
    2014年3月,五百年橫瀝牛墟迎來了歷史上的第一位女牛經紀—45歲的梁秀珍。她不僅是牛經紀中的唯一女性,也是最年輕的一位牛墟迎來首位女牛經紀。「你看看,這頭牛的牛腱好結實,一看就是頭好牛!」在牛行,一位手中拿著一根牛棒的中年婦女在頭頭是道地介紹牛隻,大家都在認真聆聽,這位剪著整齊短髮、衣著樸素、腳穿雨靴的女人就是梁秀珍。
  • 1875年的春天 兩個「深圳墟」的戰爭
    (資料圖片)  蔣榮耀  1875年春夏之間的一天,從蔡屋圍和羅湖村方向傳來一陣吶喊聲,隨之就發現大隊人馬高舉著大刀長槍,朝東門老墟的方向殺過去。隨他們的方向望去,戰敗的烏合之眾拼命逃往湖貝和黃貝嶺的方向。逃亡的路上已經有一些男女老幼的屍體,一個男子想回頭看看身後的敵人還有多遠,一不小心栽到了水田裡,結果被敵人捉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