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16:11、於是從特羅亞開船,一直行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亞坡裡。
徒16:12、從那裡來到腓立比,就是馬其頓這一方的頭一個城,也是羅馬的駐防城。我們在這城裡住了幾天。
徒16:13、當安息日,我們出城門,到了河邊,知道那裡有一個禱告的地方,我們就坐下對那聚會的婦女講道。
徒16:14、有一個賣紫色布疋的婦人,名叫呂底亞,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來敬拜神。她聽見了,主就開導她的心,叫她留心聽保羅所講的話。
徒16:15、她和她一家既領了洗,便求我們說:「你們若以為我是真信主的(註:或作「你們若以為我是忠心侍主的」),請到我家裡來住。」於是強留我們。
腓立比,這是馬其頓第一區的一個城市,這城也是羅馬的殖民區,原來的城名是「克尼底斯」(Krenides),後來因為馬其頓王腓力--亞歷山大的父--在主前三六八年,在此城建造護城河之後改為此名。羅馬帝國鑑於該城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地位,遂將該城列為駐防城,移入許多退伍軍人,由羅馬帝國直接管轄,人民享有特殊待遇,包括免繳人頭稅、營業稅,人民享有土地所有權。也因為這樣,在這城裡到處都可看到身穿著羅馬軍服、但卻已經不在軍隊服役的退伍軍人。而這也是使徒保羅引用在腓立比城內街道上隨時可看到的景象作為題材,勉勵腓立比教會的兄姊要有身為基督徒的榮譽感,就像這些已經從軍中退役下來,卻還一再以當過羅馬軍人為榮的老兵一樣(參考腓立比書3:20-21)。腓立比是保羅所建立的第一個教會,也是歐洲的第一個教會,本書信給我們看出該教會有三個特色。
1:猶太人特別少
當保羅蒙聖靈引導到腓立比的時候出到城外,在河邊有一個禱告的地方,他們就坐下對那聚會的婦女講道。為何保羅要在河邊講道呢?因猶太人特別少。腓立比城是屬於羅馬帝國國防的要鎮,因此,並不太吸引猶太人移居來此,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這裡找不到「會堂」,而只能找到「禱告」的地方之因。因為猶太人的「會堂」必須至少有「十個以上結過婚的男人」才能成立。而「禱告的地方」就不受這樣的限制。但在這樣的環境下,使徒保羅和其他同工卻在這個羅馬帝國直接管轄下的國防城市建立了屬於基督的教會,也是使徒保羅在歐洲所開設的第一間教會。更特別的地方,乃是這間腓立比教會乃是從一個販賣紫色布匹的非猶太人女子呂底亞的家開始的,這一點也是最值得我們學習和重視。依照使徒行傳第十六章11至15節的記載,腓立比教會是使徒保羅和同工西拉、提摩太、路加等人在第二次旅行傳道來到腓立比城所開拓起來的,且開始聚會的地點就是在賣紫色布匹的婦人呂底亞的家裡,她留心聆聽保羅所講的話之後,深受感動,不但她接受使徒保羅為她施洗,連她的家人都一起受洗。隨後,她又誠摯地邀請使徒保羅等一行人到她家去繼續傳講福音的信息給她們聽(參考使徒行傳16:11-15),腓立比的教會就是這樣成立起來的,是從一群婦女祈禱開始,然後家庭聚會,接著就成立了教會。3:富有愛心關懷
不僅如此,使徒保羅後來在傳福音的事工上,得到腓立比教會的協助甚多(腓立比書1:5、4:14-18),不單是在財物上的,特別是當使徒保羅被關在羅馬監獄時,該教會還特地派遣以巴弗提到羅馬使徒保羅的監獄,去和使徒保羅同工,因為使徒保羅在羅馬是用租來的房子當監獄,且可以接見來訪的客人,並且與他們談論有關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參考使徒行傳28:16-31)。這樣,使徒保羅在羅馬監獄長達兩年的時間,以巴弗提一直跟隨在那兒,直到他快病倒了,使徒保羅才趕緊將他送回腓立比教會(腓立比書2:25-27)。腓立比教會的信徒並沒有因為使徒保羅被關在監獄中,就與他切斷關係,反而是一直不停地替他祈禱,並且相信有一天使徒保羅一定會得到釋放,且回到腓立比教會一起同工(參考腓立比書1:19、25),這讓我們看到腓立比教會確實在傳福音的事工上有很好的見證,很值得我們學習。寫作養家,感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