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前後,小河墓地還沒有發掘之前,羅布獵人奧爾德克在若羌地區發現了這塊墓地,並得到一批文物:草簍、氈帽、生牛皮鞋等,他賣給了日本的考察隊員橘瑞超。斯坦因聽說後,把這件事情刊登在了1928年出版的《亞洲腹地》中。1916年,這批文物被捐贈到朝鮮總督手上,現保存在首爾中央博物館中。
小河墓地遺址
1934年,斯文赫定在羅布泊地區考察,他安排助手貝格曼與羅布獵人奧爾德克去尋找「一千口棺材」的墓地。
1939年,他的《新疆考古記》中寫到:「小山的表面,特別是在山坡上,有許多我從未見過的,彎曲的厚木板,不論走到哪裡,腳下都會絆到久經歲月摧殘的人骨,被肢解了的木乃伊和厚毛織物碎片。一些木乃伊有黑色長髮和保存完好的面部,而另一些鬼一樣呲著牙的顱骨,面上則覆蓋著已經變黑了的皮膚。這個墓地給人一種最陰森可怕和難以置信的感覺。」被破壞的船棺
「小山上有100多根直立的木桿,倒在地上的還有75根。它們幾乎全部都非常高,平均高度達4.25米,杆子的直徑都大致相同,約25釐米,有幾根的直徑達到50釐米。它們全部是多楞柱,具有7-13個表面。將柱子基部的沙子移走後,可見其表面曾被塗成紅色。杆子暴露在空氣的部位,顏色已消失殆盡。看來這座『死神的立柱殿堂』曾經籠罩在一片耀眼的紅色之中。人們將這些木質紀念物塗成紅色,緣於對魔法的敬畏肯定大於對美學的追求,紅色是血的顏色,即生命的顏色。」在文章中他還提及,墓地已被盜擾,除了羅布獵人外,可能還有其他獵寶人來過,為了盜走文物,墓地被他們嚴重破壞。
小河墓地的位置
準確來說,羅布淖爾的小河墓地(小河五號墓地,北緯40°20'11.42",東經88°40'20.94")更靠近塔裡木河附近,與樓蘭古城遺址相距175公裡。在距今3800年前,他們是依河而居的印歐人種(該人種的起源地,目前還有爭議)部落,與相距不遠的古墓溝遺址(相距44公裡)同屬一個時期,他們處於青銅時代。
小河墓地位置
羅布泊地區衛星地圖
貝格曼當年沿著孔雀河南行不久,就遇到一條新的支流,他們認為這條支流的歷史不會超過10年,即使羅布人也不知它的存在。他們臨時把這條無名河叫做「小河」,小河只有20米寬,兩岸沒有植被,沒有胡楊林帶,也沒有蘆葦草灘。沿著小河南行65公裡,雖然一無所獲,但是這邊的河岸出現了蘆葦叢和牧人,這表明已經靠近塔裡木河的主道了。
小河墓地衛星圖
他們在這裡紮營尋找,居然鬼使神差發現了一座高聳的山丘,密密麻麻豎立著胡楊木的墓地,他們叫它「小河五號墓地」——「奧爾得克的古墓群」。
沙漠中的小河五號墓地
消失的「享堂」木屋2000年12月6日,新疆考古隊,文物保護等幾位科學工作者與深圳《西域紀行》攝製組,在發掘66年之後,第一次找到這座沙丘墓地,他們被眼前的景色震撼了。沙丘高出地表六、七米,面積達到2400平方米,140根木柱立於沙地,墓地裡彌散著濃重的生殖崇拜的氣息。
墓地有兩處木柵欄牆,把墓地分成兩個部分,木柵欄的底部用葦草繩捆綁固定在一起。西木柵欄牆為墓地的最西邊緣,東柵欄用木考究,67根排列整齊的立木直徑在20—25釐米之間,頂部均處在同一高度,分割後的東側立木粗壯高大些。
墓地全貌
在墓地最東部較為平坦的地方,聳立著一根編號為24號的立木,高1.98米,直徑為20釐米。柱體截面為8稜形,其上間隔17釐米刻有較深的陰弦紋,共8道。僅此一根立木,其他類似的已斜撲在地。
第24號立木構件?
羅布獵人奧爾德克首次發現小河墓地時,24號立柱處曾建有一座木屋,木板構成了小屋的牆、頂,屋頂上面覆以牛皮和粘土。小屋內壁塗紅,地面上有許多牛顱骨和牛皮。在這個「享堂」結構的木屋中部,曾挖出過一口棺材,內有一具女屍,其身份應該非常重要。
散落的船形葬具
2002年的考古調查統計:僅弧形棺板一項,總數就達278塊。不論是自然風蝕或人為盜掘,可以肯定的說,目前小河墓地已被破壞的墓葬當在140座以上。隨棺入葬的那些墓主及隨葬品也被拋出墓室,他們或仰臥、或俯身、或僅剩零星的軀幹殘段與陪葬的毛織鬥蓬、草編簍、木別針、氈帽等散置墓地各處。
整理出被破壞的葬具
當年他們把活牛、活羊拉到下葬現場宰殺,當即剝下牛皮包裹棺木。這樣隨著牛皮中的血水逐漸蒸發,牛皮收縮,就會把棺木包裹得異常緊密,除非人為破壞,否則風沙雨水是很難侵蝕到棺木中的墓主人的。開棺的時候,由於牛皮把棺木包裹得非常緊密,以致某些地方不得不使用必要的工具才能把它揭開。
棺槨上的整張牛皮(羊皮)
棺槨(無底棺木)是由兩片胡楊木挖成弧形組成,安葬把屍體夾在其中,弧形板兩端會挖出槽口,並可以插入木楔,棺蓋則由多塊短木頭蓋住,最後再封上整張牛皮。
棺蓋
人體被兩塊板夾住
無底棺
發現的遺物M11 小河公主
M11墓主人被稱為「小河公主」,高眉深目,頭東腳西,儼然歐洲白種女性。她戴著插有羽毛的氈帽,帽上綴有一圈白鼬皮,身裹毛織鬥篷並別以木質別針,鬥篷邊緣綑紮小包,內含麥粒或麻草枝。公主的脖子處撒有一些牛碎耳,腰著羊毛腰衣,身上大多覆蓋大量麻黃小枝(麻黃可用治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燃燒時可以當做薰香,麻黃汁液可當祭祀物反腐),她的胸口擺有一支木祖(男根),右手持紅柳杆,手鍊為蛇紋玉石珠,足蹬未穿過的皮靴。
氈帽
草簍
手鍊——蛇紋玉石珠
皮靴
與斯基泰人的鞋比較相似
他們的隨葬品非常簡單,還有草編簍,簍中有小麥和白色糊狀物(粟米粥)。骨器、貝類、木器、木俑、石俑、銅器、弓箭、「馬腿」、毛織物等,但沒有出土陶器。銅器為含銅量較高的紅銅,雜質較少,這讓人想起陶寺遺址出土的銅鈴也是紅銅。而商代人的銅器就摻有鉛與錫,形成合金的青銅器。
皮囊
牛頭
人偶
人偶
木祖
木臉與木祖(男根)
生殖崇拜小河墓地根據死者的性別不同,而豎立不同標識的木柱。女性棺前立的是呈多稜形的上粗下細的木柱,高度一般1.3-1.5米左右,上部塗紅,纏繞毛繩、固定草束,這可能象徵著男根。
女墓—男根
男性棺前則立一外形似木槳的立木,大、小差別很大,槳形塗黑(細緻觀看,可以發現青銅刀劈過的痕跡),柄部刻有七道橫紋,並塗紅。槳形立柱可能象徵著女陰。它們組成了小河墓地神秘的生殖崇拜,但如此誇大的張揚方式,實屬罕見。
男墓—女槳(柄處有七道橫紋)
被青銅刀劈過的
墓標—木形器
小河墓地
人形木雕 不屬於任何墓葬,可能是墓地祭祀使用
古墓溝墓地1979年底,王炳華先生率隊進入羅布泊西北的孔雀河河谷進行考察,他們根據馬蘭基地官兵的提示發現了古墓溝墓地。墓地位於尉犁縣兵團35團場東95公裡的孔雀河幹河床北岸,南距小河墓地44公裡,東距樓蘭古城85公裡。考古隊在古墓溝一共發掘了墓葬42座,有兩種安葬方式,其中有6座墓葬形制特殊,地表有7圈列木,構成橢圓形圈,圈外散布以7根木樁構成的放射形直線。這就是為人津津樂道的「太陽墓」。
古墓溝
從普通的36個墓葬來看,與小河墓地的葬具、葬式、陪葬品一樣,應該屬於同一人種,同一個時代的產物,男女老少均能見到,其時代屬早期。
古墓溝出土
從墓葬層疊情況來看,六座「太陽墓」墓葬屬晚期,均為男性(進入了父系社會?),仰身直肢,頭東腳西,墓穴在中心圈內,由於埋葬深度較深,木製葬具均已成灰,不可能辨識。出土文物與36個墓葬中的物品相似,其中有兩座墓中出現了一些銅器。
太陽墓
估計這樣的一座「太陽墓」需要砍伐胡楊樹約六百棵,無疑對當地的環境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太陽墓地已經被破壞
結語:文章最後,採用林梅村教授的結論:公元前4千年中葉印歐人在歐亞大陸西部興起,其中一支在公元前2千年下半葉,東進至阿爾泰山和南西伯利亞米努辛斯克盆地,形成了阿凡納謝沃文化。隨後的幾百年,他們南下到阿爾泰山南麓,形成克爾木齊文化,南下到孔雀河形成小河—古墓溝文化。並沿著天山北麓,東達哈密地區。
塔裡木河流域的小河墓地出土的木雕人像、木俑、木祖、尖底草簍,分別源於克爾木齊石人、石俑、石祖和圜底陶器。同時在羅布泊荒漠地區,也曾採集到一批帶有塞伊瑪—圖爾賓諾風格的青銅器,包括青銅劍、小銅環、銅錐等。
羅布泊地區採集到的文物
在河西走廊的齊家文化、四壩文化等蒙古人種羌人文化的興起,有力阻擋了印歐人大規模東進。否則,中華文明將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印度河文明一樣,毀於印歐人的入侵。
參考資料:《西域考古歷史論文集》 王炳華 著
《中亞民族與宗教》 林梅村 著
《新疆考古記》貝格曼 著
《2002年小河墓地考古調查與發掘報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