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尼克習俗(禮儀漫談)

2020-12-11 人民網

多米尼克海濱一景。 百度圖片

多米尼克國位於東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島東北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加勒比海。

多米尼克國又稱「多米尼克自由邦」,其名源自哥倫布。1493年11月3日,哥倫布登上該島時,正值星期日(多米尼克),便以此命名之。

該國是一座美麗的火山島,山勢陡峭,熱帶雨林遍布,植物茂密,奇花異草遍地。這裡空氣清新,是大自然賦予的天然氧吧,也是加勒比地區的旅遊勝地之一,旅遊收入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

多米尼克盛產香蕉、椰子等熱帶水果,其中香蕉出口收入,佔該國外匯收入的一半。出於對自然環境的嚴格保護,該國不準開礦。首都羅索治安良好。1981年軍事政變未遂之後,廢除了常備軍。

國旗

多米尼克國旗的底色為綠色,象徵遍及全島的香蕉園和茂密的森林。國旗中央紅色區域,繪有一隻鸚鵡和周邊10顆黃色五星。紅色區域象徵社會發展計劃,10顆五星代表該國的10個地區。黃、黑、白色三個十字縱橫整個旗面,黃色代表檸檬、柑橘、可可、椰子等種植業;黑色代表當地的黑人和黑白混血種人及肥沃的土地;白色象徵河流、瀑布和人民的純潔。十字代表人民的宗教信仰。

國徽

多米尼克的國徽呈盾牌形,分為四部分,右上方是一隻象徵豐富特產的牛蛙,左下方是一艘帆船,象徵航海捕魚業。另外兩部分,分別繪有椰子樹和香蕉樹,代表國家的農業資源。國徽兩側,各有一隻象徵聯邦的鸚鵡,上端一頭金黃色雄獅,代表該國是大英國協成員。基部的黃色飾帶上寫著「吾愛天主,亦愛萬物」。

禮儀

多米尼克人與歐洲人的禮儀、禮節基本一致,流行握手、擁抱、吻手、女士優先等。交際場合,稱呼對方先生、夫人、女士以及少爺和小姐等。公務場合,習慣在稱呼前加行政職務或學術職稱。

這裡的居民大多數是黑人和黑白混血人士。官方語言為英語,但中下階層民眾講帕多語(一種英語、法語混合的語言)。

多米尼克人多數信仰天主教。人去世後,守靈3天,一般是墓葬,葬後第九夜舉行悼念活動。天主教徒有專門的墳場,其他人則使用公共墓地。

上訪

接待公民上訪,是該國政府官員的工作內容之一,總理會在政府大樓裡親自接見上訪者。來上訪的人多數是請總理幫忙的,如建房缺少磚瓦、木料,希望政府部門提供。也有些人是向政府索賠的,因為政府為百姓興建保障房時,鏟掉了他們種的芋頭。總之,這裡的百姓不怕官。當地的媒體均由私人經營,沒有官方媒體。

服飾

多米尼克人著裝,一般以夏裝為主,因為這裡終年溫差變化小,四季都保持在26-29℃之間,沒有冬天。他們平時的穿著多為牛仔褲、連衣裙、旅遊鞋等。閒暇時到山裡泡溫泉或到海邊散步,人們便換上舒適的運動裝。

在正式交際場合和參加宗教活動時,人們的穿著比較正式,一般是西裝革履。

飲食

多米尼克居民的主食有大米、玉米、豆類、麵包、紅薯、芋頭等。這裡的熱帶水果十分豐富,如香蕉、椰子、芒果、柚子、麵包果、菠蘿隨處可得,價格也很便宜。當地供應最多的肉類食品是魚,而牛羊肉、豬肉、雞肉等,大都從國外進口,價格昂貴。

當地百姓日常烹調的一日三餐,以克裡奧爾風格為主,即西式和當地土著的混合形式。他們喜歡喝的飲料有可口可樂、茶、咖啡、啤酒和龍酒等。

禁獵

在當地,捕獵有一定限制,每年10月至12月為捕獵期,而且需憑捕獵證在規定的範圍內採用正常的捕獵方式。超出規定期限、範圍、方式的捕獵,均屬違法行為,會受到法律制裁。

(作者為外交部禮賓司原參贊)

相關焦點

  • 多米尼克習俗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多米尼克海濱一景。百度圖片多米尼克國位於東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島東北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加勒比海。多米尼克國又稱「多米尼克自由邦」,其名源自哥倫布。1493年11月3日,哥倫布登上該島時,正值星期日(多米尼克),便以此命名之。該國是一座美麗的火山島,山勢陡峭,熱帶雨林遍布,植物茂密,奇花異草遍地。這裡空氣清新,是大自然賦予的天然氧吧,也是加勒比地區的旅遊勝地之一,旅遊收入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一半。多米尼克盛產香蕉、椰子等熱帶水果,其中香蕉出口收入,佔該國外匯收入的一半。出於對自然環境的嚴格保護,該國不準開礦。
  • 幾內亞比索習俗(禮儀漫談)
    新年浴過年時,當地人的傳統習俗是「新年浴」,即到河裡洗澡。屆時,人們把一籃一籃的鮮花撒到河裡,然後歡天喜地跳進「花海」裡,用花瓣洗浴全身。他們認為,花瓣不僅可以洗掉汙垢,也可洗掉晦氣,換得吉祥和富貴。Gunbe是幾內亞比索音樂的標誌,融匯了該國多種民間音樂傳統的獨特風格,常見於各種禮儀和啟蒙儀式活動中。葫蘆是該國最常見的樂器,用於演奏極快和富有節奏感的複雜舞曲。歌詞創作常用克裡奧爾語(一種深受葡萄牙語影響的語言),內容幽默,與時事政治息息相關。該國的國歌《我們親愛的家鄉》樂曲,由中國作曲家曉河創作,為中幾比友誼留下一段佳話。
  • 塞席爾習俗(禮儀漫談)
    習俗當地習俗,常有女人戴一隻耳環,據說可避邪。當地人很重視女子婚前的貞操。結婚遊行是塞席爾的傳統婚俗。新婚夫婦赴婚宴途中,行走在鄉間小道上,前面有樂隊伴奏,中間有賓客伴送,吹吹打打,好不熱鬧。婚禮後,新郎父母必須探洞房,據說這一習俗來自法國農村。探望洞房時,新郎父母攜新郎新娘和賓朋們一起分享蛋糕、公布新娘的貞潔喜訊。現如今,塞席爾人舉辦西式婚禮更為常見。
  • 孝敬父母禮儀(禮儀漫談(129))
    今年7月1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開始實施。
  • 南蘇丹習俗(禮儀漫談)
    丁卡人有紋面習俗。為孩子舉行成年儀式時,在孩子前額用刀刺出6條疤痕,這不僅是族群的標記,也是成年資格象徵,此後就可以結婚了。紋面時,孩子若因疼痛喊叫、抖動,導致線條不直,會終身遭受鄙視。  婚 俗  南蘇丹努埃爾人婚俗的特點是:除了一夫多妻制外,女人也可以娶妻。
  • 玻利維亞習俗(禮儀漫談)
    出席重要或正式活動,男子多穿西服、打領帶,禮儀活動打黑色領結。婦女一年裡大部分時間都穿裙子,出席社交活動時套上西裝上衣。當地的印第安人喜歡佩戴裝飾品,特別是帽子不可少,尤其喜歡戴絨帽。未婚男子戴羊駝皮做的絨帽,由紅白兩色組成,而已婚男子戴的則是全紅色的絨帽。
  • 萬那杜習俗(禮儀漫談)
    酋長對當地的傳統習俗影響很大,對土地、文化、語言、捕魚、打獵等問題,擁有決定權。當地婦女承擔大部分地裡的農活,男人們則幹一些力氣活以及技術活,如砍樹、種植黑木薯和紅薯等。當地人生活節奏較慢,對金錢、財物等看得較淡,物質欲望低。他們崇尚與同部落人互相幫助,有誰遇到困難,可隨時向親友求助,親友們會爽快拿出物品或金錢相助。
  • 密克羅尼西亞習俗(禮儀漫談)
    社交該國一些地方有女婿與嶽母之間互相迴避的習俗。婦女以肥胖為美。逢年過節或辦婚、喪之事,常送活豬當禮物。密各州的居民較閒適,時間觀念不強。在公共場所,婦女講話較少,交談時輕聲慢語。外人不得隨便同婦女開玩笑。
  • 蒙特內哥羅共和國習俗(禮儀漫談)
    求 婚黑山民間一直流傳著咖啡訂婚的習俗。小夥子看上誰家姑娘,可徑直到其家中求婚。對於小夥子的到來,姑娘本人及其父母都會出面熱情招待。這種熱情只是禮貌待客,並不說明什麼。小夥子表達對姑娘的愛慕之情後,能否應允這門親事,姑娘及其家人不會直接用語言回答,而是用獻咖啡的方式向小夥子傳遞信息。
  • 格瑞那達習俗(禮儀漫談)
    多姿多彩的環境養成格瑞那達人追求絢麗彩色的習俗。建在首都聖喬治山坡上的木屋、拖車式住宅甚至酒吧,無一不被裝點得五光十色,豔麗非凡。人們最崇尚的色彩是紅、黃、綠三色。聖喬治街道兩旁的牆壁、壁畫、路標,海港裡的大小船隻等,多塗有醒目的紅色、黃色和綠色。這3種顏色也是格瑞那達國旗的三種色調。  芳 香  格瑞那達有著「天堂島」的美譽。
  • 澳大利亞的禮儀習俗有哪些
    澳大利亞是一個不錯的國家,那麼澳大利亞的禮儀習俗有哪些呢?小編這裡,舉例幾種常見的禮儀習俗。澳大利亞信奉基督教的人佔總人口的82%在社交場合,遵從女士優先的原則,忌諱打哈欠、伸懶腰等小動作。
  • 伊朗習俗禮儀
    二、 儀態禮儀  在伊朗,人們的言談舉止、體態表情是很有講究的。在說話或跟對方正面而坐時,應將兩手平放而不可雙手交叉,如果雙手交叉著說話,就會被認為態度傲慢,甚至被視為有意挑釁。在伊朗微笑和點頭實際上只是主人一種禮貌的表示,並不一定是表示同意。
  • 禮行天下| 英國的著裝禮儀
    學禮賓禮儀 | 成就魅力自我 讓禮儀之光照亮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而晚間聚會,如外交宴請活動,禮儀隆重程度稍遜,著裝要求一般為black tie(黑領結),即應穿黑色不帶燕尾的小禮服,其翻領為閃閃發光的黑緞面,扎黑色領結。
  • 多米尼克風情
    大家不要把多米尼克和多米尼加(The Dominican Republic)相混淆。多米尼加位於加勒比海北部、多米尼克的東北部,與古巴隔海相鄰;而且多米尼加的面積比多米尼克大多了,是多米尼克的64.5倍。多米尼克最早的居民是印第安人,後來法國和英國殖民者接踵而至,幾經易手後,1815年起歸屬於英國。1978年11月3日多米尼克宣布獨立,現為大英國協成員國。
  • 禮行天下| 薩摩亞的著裝禮儀
    學禮賓禮儀 | 成就魅力自我 >讓禮儀之光照亮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今天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薩摩亞的著裝禮儀吧!
  • 禮行天下|​​喬治亞的交往禮儀
    學禮賓禮儀 | 成就魅力自我 讓禮儀之光照亮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今天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喬治亞的交往禮儀吧! 作者:馬保奉 圖片均來源網絡 作者簡介 馬保奉 資深外交官,禮賓禮儀文化專業委員會高級顧問。長期在外交部禮賓司工作,期間也曾在駐外使、領館供職,曾任參贊。
  • 摩納哥習俗(禮儀漫談)
  • 安道爾習俗(禮儀漫談)
  • 葛摩習俗(禮儀漫談)
  • 吉里巴斯習俗(禮儀漫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