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新坐標,鐵道博物館可了解日本電車歷史,戶外還有綠皮小火車

2020-12-09 小豆學長

京都鐵道博物館的前身是梅小路蒸汽機車館,以及原大阪交通館,2016年4月29日兩館合併擴建後重新開放。

來日本你一定要乘坐的就是地鐵,在日本有各種同不同顏色的地鐵,那在很久之前他們的地鐵有什麼樣不同的呢?在京都發現了一家鐵道博物館,可以了解更多歷史。

大部分的車是黑色,在日本有很多卡通和可愛的車,在日本最容易迷路的就是地鐵了,當你來到大阪的核心地鐵段,或者是在東京的新宿這兩個地鐵站,一不小心你就走錯路口。

在日本也有很多拍攝和服的地點,這家鐵道博物館在旁邊就有一輛真的火車,它不能開動,一部分被改成了商店,特別有當地氣息。

在鐵道博物館裡還會有一些拍攝的道具,只要你有想法可以玩出一切你想玩的東西,白鞋子白褲子是最搭的兩個顏色,白色也是我最喜歡的一種穿衣風格。

除了地鐵,日本更多的叫做新幹線,它就好比我們國內的高鐵,時速特別的快,但是價格特別的貴,你從大阪搭乘新幹線到東京,兩個小時的新幹線就要900元人民幣,真的是坐不起。

這樣的火車頭,是不是讓人眼前一亮。

還有各種奇形怪狀的車子在這裡都可以遇見,拍攝寫真就是要有趣味性,不同的構圖,不同的色調,讓你的照片更有味道。

利用好身邊的道具,拍出完美大片。

關注小豆學長,更多旅行故事與你分享。

相關焦點

  • 日本京都親子遊必訪:「京都鐵道博物館」好玩又能學知識
    如果你是帶娃來日本京都遊玩,那麼小編強烈向你推薦這裡一處親子遊的超人氣景點,那就是「京都鐵道博物館」。其實現在的「京都鐵道博物館」是在2016年的時候將原本的「梅小路蒸汽火車博物館」以及原本位於大阪「交通科學博物館」合併而成的,新的規模比原本的兩處博物館在規劃一更大,當然也更加的好玩!
  • 京都鐵道博物館:日本遊你不得不知道的鐵道文化
    日本動漫迷或喜歡去日本旅遊的朋友,最難忘的一幕莫過於眼前疾馳而過的銀色電車,似乎提醒著我們不要緬懷過去,應活在當下。2016年4月29日,在歷史氣氛濃鬱的京都,一座京都鐵道博物館(Kyoto Railway Museum)悄然開業了。京都鐵道博物館前身是梅小路蒸汽機車館和大阪的交通科學博物館。
  • 日本最大鐵道博物館京都開幕,大小鐵道迷瘋狂!
  • 聊聊我們眼中的日本 –京都鐵道博物館
    我的兒子是個電車迷,從小就痴迷各類的地鐵火車,於是我就經常帶他到日本自由行,體驗各類的電車線路。位於京都站附近梅小路公園西南角的京都鐵道博物館雖然在2016年4月29日才開始正式營業,但卻是日本眾多鐵道博物館裡規模最大的,不過他的前身梅小路蒸汽火車博物館,卻已經超過40年的歷史了。
  • 日本是鐵道迷的終極天堂!尤其是京都的鐵道博物館,最不容錯過!
    不光在日本,在天朝有很多號稱為「鐵絲」的人們,對於奔馳在鐵軌上的這些龐然大物有著無盡的遐想和憧憬。那麼日本可以說是鐵道迷的終極天堂,尤其是京都的鐵道博物館,最不容錯過!2016年4月29日,京都鐵道博物館開業了,在這裡,參觀者可以通過鐵路的歷史感受日本近代化的歷程,不僅有最新技術的新幹線,還有最古老的蒸汽機車。京都鐵道博物館主要分作三大主題,包括觀賞、接觸和體驗。
  • 京都鐵道博物館遊覽攻略
    正前方展出的,是被人們親切地稱為「Shirokuni」(※1)的C62型日本最大蒸汽機客車,曾為很多快車、特快列車選用;還有二戰後首輛用於100公裡以上遠距離運輸的長途列車「湘南電車」80系列,以及被稱作「夢幻超級特快」的新幹線0系列。它們的後面,是那些支撐了從戰後復興期到高速增長期的日本鐵路發展的各種列車車輛。
  • 鐵道小旅行D2 參觀日本最大的鐵道博物館
    2014年8月參觀東京的鐵道博物館,2015年2月參觀名古屋鐵道博物館,2017年2月參觀京都鐵道博物館,至此,我已經達成了參觀日本三大鐵道博物館的心願。和前兩個博物館相比,我覺得京都鐵道博物館特別好玩的地方有以下這些:從蒸汽火車到新幹線,這裡展出了日本鐵道現代化歷程中的53部列車,規模是三個博物館中最大的。
  • 4.29京都鐵道博物館開館!丨日本物語
    鐵路博物館在曾為蒸汽機車重要據點的京都·梅小路開放。成為京都能親身感受鐵道歷史的新旅遊勝地。        4月29日,建成於京都·梅小路的京都鐵路博物館正式開館。作為利用舊國營鐵路的蒸汽機車(SL)機務段的西日本JR設施,與前身的梅小路蒸汽機車館(2015年閉館)相同,依舊保存著SL機務段特有的扇形車庫,轉臺和大量的蒸汽機車。
  • 京都鐵道博物館
    2019年的六一兒童節我即將大班畢業,媽媽給我一個「禮物」,帶我去日本京都鐵道博物館。
  • 與地區並進的鐵路文化基地——京都鐵道博物館
    (Kyoto Rainway Museum)於2016年4月29日在既重視傳統又持續革新之地——京都開業,在這裡,可以通過鐵路的歷史感受日本近代化的歷程。每天不斷地運行蒸汽機車是日本罕見的創舉。(收費)SL第二檢修庫在毗鄰本館的梅小路運行區內新設專用檢修庫,專門檢查和修繕蒸汽機車。可從架廊參觀蒸汽機車檢修的作業場景。    (以上介紹來自官網)
  • 京都鐵道博物館:緩步慢行時光裡
    去過日本的遊客大多會對當地底蘊深厚、豐富多彩的鐵路文化留下深刻印象。日本幾乎每個火車站都可被視為了解當地文化的窗口。比如不同站點為旅客提供的便當就帶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北海道站會供應海鮮和墨魚飯,京都站是素菜便當,鹿兒島站則是黑豬肉便當,當然還有長崎站的煎餃等。
  • 開放的日本鐵道文化
    在許多中學裡,還會有」鐵道研究社」這樣的社團,其專業程度完全可以讓人誤以為是到了一所專業的鐵路院校。      有時候,在一些重要的節點儀式上,例如新線路的首發或接撥、新列車的首發或退役,都可以看到各年齡段的火車迷在站臺上記錄,有學生、上了年紀的老人,還有領著孩子來的家長。
  • 日本旅遊攻略:京都鐵道博物館,全日本最大的鐵路博物館!
    京都鐵道博物館簡介(日語:きょうとてつどうはくぶつかん、京都鐵道博物館、Kyōto Tetsudō Hakubutsukan,英語:Kyoto Railway Museum)是位於日本京都市的鐵路博物館,由西日本旅客鐵道(JR West)旗下的交通文化振興財團營運
  • 京都鐵道博物館遊記
    但最後的一個觀景地點,卻是充滿現代元素的「京都鐵道博物館」。國內呆久了,對於這類博物館印象都十分一般,儘管聽說裡面保有日本唯一的扇形車庫以及多臺蒸汽列車,但會是什樣的情景一時間想不到。 說起鐵道與列車,大家心中一定能泛起各種各樣的圖像。日本作為鐵道與動漫大國,多年來誕生了各種各樣關於火車題材的ACG作品。
  • 日本電車也瘋狂,這樣的電車天天都想坐。
    說到火車,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綠皮火車吧。但是在日本火車已經不單純是一個交通工具了。今天就看看這款行駛在大阪和京都之間的阪急電車京都雅洛電車。從車頭到車身以及車內也別具特色。居然還有榻榻米的坐席。車座坐著也很舒服。除了這種座位以外還很奢侈的把部分座位設計成朝向窗戶的。就像酒吧吧檯或展望臺的張望席那樣。
  • 【魅力鐵道】嵐電與嵯峨野小火車
    ,嵐山線和嵯峨野小火車,前者帶你走遍京都的名勝古蹟,後者帶你領略保津峽的秀麗風光。嵐山線也稱為嵐電,是日本最早的路面電車。本線從四條大宮到嵐山,帷子ノ辻可換乘北野支線,串聯起京都最重要的古蹟。牽引嵯峨野小火車的柴油機車,右側上行的221系駛入新線的第一個隧道,而左側就是改造成觀光線的老線小火車編組為四輛硬座和一輛敞篷(由貨車改造),柴油機車牽引。
  • 帶娃去京都,山水寺廟如浮雲,但這個博物館會留住孩子們的心
    但卻共生得很好「2016年4月29日,「京都鐵道博物館」在既重視傳統又持續革新之地——京都開業了,在這裡,您可以通過鐵路的歷史感受日本近代化的歷程。作為博物館,我們努力與學校教育合作,通過「看一看,摸一摸,體驗一番」,力爭建設人人都能體會個中樂趣的「學習場所」。
  • 京都鐵道博物館可欣賞古老蒸汽火車與最新豪華列車並行
    人民網7月31日電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乘坐往返於京都鐵道博物館的蒸汽火車「SL蒸汽號」時,如果時機合適,將可以觀賞到「SL蒸汽號」和出京都站的豪華列車「瑞風號」並行的震撼景象。 豪華臥鋪火車「黎明急行瑞風號」(twilight express)於今年6月剛剛開始運行,一個月內與「SL蒸汽號」相遇的次數並不多,並行也只有短短的20秒左右。列車工作人員表示:「從具有年代感的SL號列車內眺望最新的豪華列車,可以深深地感受到鐵路歷史悠久的歷史感。」
  • 京都梅小鹿公園,內有火車鐵道博物館,1小時帶你揭秘日本交通史
    梅小鹿公園不在熱鬧的景區,需要打車前往,進門就可以看到火車,裡面還有售賣冰淇淋,原生態的火車,花開的季節櫻花漫天開,色彩很漂亮,還有日本火車博物館,門票在100元,喜歡鐵路的攝影朋友一定要去看看。在八坂神社先穿好了和服,一起玩的夥伴,在神社裡先拍了一張集體照,馬上就開啟了和服拍攝之旅。
  • 看看到底有多少個鐵路博物館(外國篇之一)
    除了豐富多彩的室內展覽外,還有大量的室外展場,室外展覽再現了當年火車站的模樣,一列列火車將站臺擠得滿滿的,參觀者可隨意登上列車盡情體驗,過一把火車司機癮。想要完整了解日本文化,鐵道博物館是一定不能錯過的景點,所以,下面連續介紹幾個鐵道博物館都是日本的。七、日本,大成鐵道博物館大城鐵道博物館位於琦玉市大成地區,是為了紀念東日本客運鐵道公司成立20周年而設立的博物館。「歷史區」約佔整個設施面積的一半左右,這裡能了解到1872年日本鐵路開通以來,一直到現代的鐵路技術和鐵路系統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