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民俗藝術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了五百年的民間技藝——糖畫

2020-12-16 歷史在幹嘛

前言

糖與水融合形成金黃的糖漿,勺子的移動之間案板上形成各式各樣的圖案,一幅"觀之若花,食之有味"的糖畫就這樣誕生了,外形美觀精巧、晶瑩剔透,吃起來酥香可口。

糖畫是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根據文獻記載,糖畫起源於明朝四川,之後傳播到各地,清初達到鼎盛時期,糖畫的發展不僅源於當時社會歷史條件,而且還有廣大人民的智慧,"梅雨還潮幾屈膝,香風送暖的全膚。紙糊閣老尋常事,糖丞來年亦紙糊。"這句詩就描繪了糖畫在民間的盛行,如今已經流傳了幾百年,熟能生巧中將手藝人們的藝術創造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走進糖畫的世界,認識這門神奇藝術

中國糖畫是民間糖塑的一種,糖畫,顧名思義就是用糖製作成的畫。起源於四川省成都地區,《本草綱目》記載,其"以白砂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獅象之形者為饗糖"。說明其原材料雖然簡單,但是製成的圖案卻是形態多樣,造型精妙。可食用和觀賞性是糖畫的兩個顯著特點,它是我國歷史悠久神奇的民間藝術。看著簡單但是操作起來極其考驗手上的手藝,必須經過學習和不斷地操作才能熟練掌握這門技術。糖畫一是要熬糖漿,二是要作畫。要畫出好看的糖畫,最難掌握的就是"糖性",把握糖的比例、鍋的火候,勺子輕輕攪拌,糖漿沸騰開始冒出晶瑩的氣泡,糖漿變得金黃時停火,熬好後短暫構思後在糖凝固前迅速將糖液揮灑在案板上,糖畫凝固好之後再用竹籤把作品提起來,這才算是完成了整個過程,所以糖畫的製作雖然快但極其考驗製作者的功力

二、從民俗藝術到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文獻記載,糖畫起源於四川從明代興起,那時叫做"饗糖",到如今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期間吸收了皮影、剪紙藝術的表現技法,在民俗文化傳播和發展中起到關鍵性作用。糖畫從出現在街頭巷尾的民俗藝術到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期間經歷的是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1、糖畫的起源要從糖說起

甜味從古至今就是人們一直喜愛並追求的,而真正開始製糖是從唐朝開始的,唐太派人去印度交流製糖方法,經過鑽研學會了如何加工糖,唐代以後人們研究糖的脫色工藝,並提升技術使其量產,至明代利用黃泥脫色的方法產生了,於是雪白晶瑩的精製蔗糖得以面世,中國成為了產糖大國,並將這份技術傳遞給世界各國,宋元明清市井繁榮,讓民間藝術得以發展,也為糖畫誕生提供了條件。

2、糖畫以獨特的身姿走進民間

據史料記載,漢代朝廷宴會上已經出現"以糖作啫U形,號曰啫糖"的製品。宋朝時期,吳自牧《夢粱錄》中有記載:"小兒戲耍家事兒,如戲劇糖果之類:行嬌惜、宜娘子、鞦韆稠糖、葫蘆、火齋郎果子、吹糖麻婆子孩兒等。"明代,人們為祭奠神用糖澆築成各種形象,被稱為"糖丞相",這就是糖畫的前身。清宣統元年傅崇矩著的《成都通覽》一書中,出現了正式記錄糖畫的史料。糖畫逐漸走進了民間,手藝人將"糖丞相"改良為富有吉祥寓意的各種圖案,在街上看到挑著擔子的大爺把爐子、銅鍋、石板、勺子、鏟子擺出來,孩童們就會蜂擁而至,轉轉盤,轉到什麼圖案就畫什麼圖案,如今,不僅是孩子們喜歡,大人們也對這門手藝有著濃厚的興趣。

3、不斷發展的糖畫不會流於形式

此外,糖畫的形式也在不斷發展,糖人讓糖畫從二維變成了三維,作為糖畫的衍生物,吹糖人也極具名氣,尤其是在北京和天津,糖人結合了民間文化,繼續延續著民間藝術的生命力。如今,立體糖畫的出現更是拓寬了手藝人們的視野,也著實帶給我們更豐富的視覺享受,立體糖畫更加逼真生動,栩栩如生。還從小型糖畫發展到製作大型糖畫作品上,具有強烈的震撼力。

三、糖畫得以不斷發展和世代傳承的原因

1、物質條件豐富,材料種類繁多

明朝和清朝初期是封建社會發展的巔峰,民眾物質生活條件比較富足,有了一定物質基礎有條件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在四川,人們的生活較為安逸,因此對糖畫這種物美價廉的新鮮事物情有獨鍾,糖畫也因此深受廣大百姓的喜愛。此外製作糖畫所需的材料——糖在中國也非常充足,西周《詩經·大雅》中就有記載:"周原潰靡,堇荼如飴",西周時期有了飴糖,隨著社會發展,蔗糖的製作工藝也不斷完善,成為了常見之物。加上交通不斷發達,普通百姓也用得起蔗糖。

2、廣泛的消費群體為糖畫的傳承注入活力

中國人口眾多,對甜味的需求和喜愛讓糖畫擁有一大批追隨者,頗受群眾歡迎,由於糖畫的觀賞性和可食用性,以及形象生動的造型和色彩,更是使糖畫深受人們的喜愛,因此,在物質條件發達的朝代得以盛行和傳承,這離不開廣大的消費群體。此外,人們為了祭祀,把糖畫當作貢品,求神祈福。後來人們將它進一步發揚光大形成如今的糖畫形式。

3、亦糖亦畫,獨具藝術魅力

糖畫所展現的藝術價值在於其反映了古時人們的思想、古時的生活場景等等,它作為民間文化傳承的載體,經過長時間發展演變,借鑑各種造型手法和技藝,融合各種民間藝術的創作思路和技巧,比如剪紙、雕刻、皮影、書法等,把神話人物、民俗場景、飛鳥走獸、戲劇角色等富有吉祥意味的圖案展現出來,為人們的文化生活增添亮麗的色彩,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糖畫之所以能夠傳承下去正是源自它獨特的藝術魅力,糖漿的香氣、繪畫的熟練、圖案的精妙,仿佛這一切都賦予了它生命力,與那些高端的藝術品不同,金黃晶瑩的湯汁在石板上流動,線條流暢、揮灑自如,它始終給人一種親切感,它就是如此的接地氣,帶給人觸手可及的美好。它蘊含著形態萬千的中國元素,生動展現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生活的嚮往,這就是它獨特的魅力。

4、糖畫是民俗文化繼承的載體

糖畫的發展是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縮影,是先輩們留下的中華民族的瑰寶,雖然在發展道路上遇到重重阻礙,但依舊傳承至今,它展現出不同時期的民間藝術形象和各種場景,可以從糖畫的身上看到其他藝術的身影和創作手法,糖畫所運用的題材大多也是各個時期的人物、場景、圖案等,通過這些題材的表達,可以感受到各時期創作者們的內心,感受到他們的無窮想像力和智慧。雖然許多人對糖畫這門民間藝術懷有偏見,但它卻蘊含了最樸實的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是先輩們對美和甜蜜的嚮往,正是這種蘊含著濃鬱情感的畫作,又怎麼能讓人不愛。在物質文化豐富的今天,民俗藝術也應佔有一席之地,2008年,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之一的糖畫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收入傳統美術裡,糖畫藝人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

總結

糖畫是有生命力的民間藝術,它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依賴社會歷史背景中由廣大人民群眾積累而成的,它是在歷史因素、地理環境因素、社會人文因素共同作用下產生的,糖畫的出現離不開物質條件的支持,它是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動的衍生物,中國傳統文化通過糖畫這種民間藝術展現出來,其具有的獨特魅力使得人們為之堅持、探索、傳承。如今糖畫依舊在發展,隨著時代進步,不斷優化糖畫製作工藝、規範製作手法、選擇更多的創作題材等等,可見人們對糖畫這種民俗藝術依舊在堅守

參考文獻:

1、《本草綱目》

2、《後漢書》

3、《夢粱錄》

4、《成都通覽》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非遺|集民間工藝美術與美食於一體的手工技藝——成都糖畫
    小時候的我們並不知道,這麼一幅可以吃的「畫」,屬於國家級非遺,其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糖塑是傳統中國民間塑作的一個特殊種類,主要是利用食糖可塑的特性將之製作成形。與西方雕塑不同,中國民間塑作包含了繪畫、雕塑、刻印、裝飾等豐富的造型因素,更多地體現出自身傳統的美學旨趣和技藝特色。
  •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亮相4樓,吹糖人等20餘項技藝齊聚中百
    項目名稱:吹糖人 厚貴良德州第四代吹糖人傳承人項目名稱:祥寶齋毛筆製作技藝黃紹祥 泰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四代傳承人黃氏制筆有100多年的歷史,為了傳承制筆文化,齋主黃紹祥是第四代傳承人,從事毛筆製作45年。現為泰安市非文化遺產傳承人。
  • 吳川三絕紀錄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堅守傳統民俗
    其神奇之處就在於,人們通過經過精心偽裝的鋼枝凌空而立,具有很強的想像力和藝術感染力,也因此而入選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生長在吳川的藝人,他們的心中有著這樣的執念,人在,傳承在,文化之美常存。正是由於這些藝術家們的不懈堅持,吳川民間藝術才得以薪火相傳。吳川腳爆爆特此尋訪部分吳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尋訪非物質文化遺產之美。
  • 鄉村振興戰略下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
    中國發展網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品類繁多。」這些博大而厚重的非遺文化是我們今天發展中原特色文化的堅實基礎與載體;而目前,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水平仍面臨著開發保護力度不夠、傳承性不強、現代傳播力較低、文化創新力滯後等問題,這些都制約著河南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 什麼是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雅文化帶你了解!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人類以口傳方式為主,具有民族歷史積澱和廣泛代表性的民間文化藝術遺產。
  •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中國是一個有著千百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還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集中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共同財富。
  • 非物質文化遺產!咱運河人的「文化傳承」!
    2017年我區明式家具、彧元堂拓片、古字書藝、義昌永冬菜入選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入選量居全省縣市區級首位。劈掛拳劈掛拳是我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明清時期劈掛拳在滄州一帶已廣為流傳。至今拳理、拳法傳承有序。
  • 靈龍湖景區獲授「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傳承基地」獎牌
    7月25日,靈龍湖景區非遺中心榮獲「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傳承基地」稱號,信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非物質文化遺產科科長王清豐一行前往為景區授牌。 靈龍湖非文化遺產社會傳承基地設有烙畫、木雕、漆器、剪紙、書法、繪畫、泥叫吹、捏麵人、糖畫、絲網印刷等多種傳統手工藝體驗項目及展示廳,擁有多位民間工藝大師,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現場創作,可帶領遊客親身體驗創作過程,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讓遊客充分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是傳統文化社會教育的重要基地。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情況
    截至2019年底,嘉興市共擁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2項(中國蠶桑絲織技藝、海寧皮影戲)、國家級非遺項目15項(海寧皮影戲、硤石燈彩、嘉善田歌、平湖派琵琶藝術、平湖鈸子書、含山軋蠶花、海鹽滾燈、摜牛、高杆船技、嘉興灶頭畫、五芳齋粽子製作技藝、網船會、嘉興端午習俗、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潮神祭祀)、省級非遺項目70項、市級非遺項目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是不是離生活很遠?
    最近在接觸和拜訪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驚豔於各種不同的技藝、民俗偉大傳承的同時,也越發的覺得要多元化保護非遺的必須要行。身邊的很多年輕人認為非遺就是一些傳統甚至是老土的寫在課本裡的東西,認為非遺很高尚卻也不接地氣。
  • 2020-2026年中國傳統手工技藝民間文化遺產市場現狀深度調研與發展...
    《2020-2026年中國傳統手工技藝民間文化遺產市場現狀深度調研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在多年傳統手工技藝民間文化遺產行業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傳統手工技藝民間文化遺產行業市場的發展現狀,通過資深研究團隊對傳統手工技藝民間文化遺產市場資料進行整理,並依託國家權威數據資源和長期市場監測的資料庫
  • 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在黃山市舉行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1月11日,第四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大展在黃山市黃山高新區徽字號舉辦。本屆大展為期5天,分「衣之韻、食之美、住之適、用之雅、養之健」5個綜合展區,另設故宮及遼寧、山東、福建、安徽四家博物院(館)優秀文創產品專題展區,共有全國30個省區市近200項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等非遺項目參展。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傳承
    &nbsp&nbsp&nbsp&nbsp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民族民間記憶的重要標識和歷史文化的活化石。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保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3年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於2004年加入公約,並於2011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 瀘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敘永縣已對「魚鳧彩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保護性搶救,已成功申報瀘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向國家、省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舞龍套路、打擊伴奏、製作工藝等方面都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符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搜集和保護的範圍條件。特別是目前傳承瀕臨斷代,及需搶救的情況,玄灘鎮黨委政府加大力度進行搜集整理,形成文字材料,保存圖文信息,制定保護計劃,落實保護措施。「玄灘乾坤龍舞」已列入瀘縣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南安非遺傳統技藝共有27項,國家級1個,泉州市級4個,南安市級22個。
  • 民俗文化|匠心傳承 品大東之民間藝術瑰寶
    下面,就跟隨鏡頭,來感受一下2008年就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麗江古城大東鄉民間藝術瑰寶的多姿多彩和雋永魅力吧!「熱美蹉」是納西族最為古老和原始的民間圖騰歌舞,以其原始性、古老性、民族性和藝術性,成為彌足珍貴的音樂活化石,並於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熱美蹉在古城區大東鄉保存完好,提起大東,就得談到大東鄉是被文化部命名為2011—201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4—2016年度被國家文化部確定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 昌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紀實:在保護和傳承中煥發生機
    記者 陳志強 攝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昌都市文化局(市文物局)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傳承工作,不斷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傳承水平。據統計,2017年至2020年昌都市加大保護力度,落實非遺項目保護經費1800多萬元。
  • 在保護和傳承中煥發生機 —昌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紀實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昌都市文化局(市文物局)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傳承工作,不斷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傳承水平。    據統計,2017年至2020年昌都市加大保護力度,落實非遺項目保護經費1800多萬元。
  •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28、杏花村汾酒釀製技藝29、清徐老陳醋釀製技藝30、董永傳說31、絳州鼓樂32、繁峙秧歌戲要做到保護和傳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要做到以下幾點:1、加大宣傳力度,增強群眾的保護意識。充分利用節慶日、學校、民間藝術館或專題展示館、電影院、媒體等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小學、職業學校等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課程,培養青少年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和情感,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和歷史延續性的認識,鼓勵群眾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2、建立完善制度,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長效機制。
  • 禮樂梁氏傳統木雕製作技藝列入江門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區非遺項目禮樂梁氏傳統木雕製作技藝—列入江門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進一步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工作,經各市(區)推薦、申報、專家委員會評審和向社會公示,現批准玉石花盆景傳統製作等11個項目入選, 我區《禮樂梁氏傳統木雕製作技藝》 列入 江門市第七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