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糖與水融合形成金黃的糖漿,勺子的移動之間案板上形成各式各樣的圖案,一幅"觀之若花,食之有味"的糖畫就這樣誕生了,外形美觀精巧、晶瑩剔透,吃起來酥香可口。
糖畫是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根據文獻記載,糖畫起源於明朝四川,之後傳播到各地,清初達到鼎盛時期,糖畫的發展不僅源於當時社會歷史條件,而且還有廣大人民的智慧,"梅雨還潮幾屈膝,香風送暖的全膚。紙糊閣老尋常事,糖丞來年亦紙糊。"這句詩就描繪了糖畫在民間的盛行,如今已經流傳了幾百年,熟能生巧中將手藝人們的藝術創造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一、走進糖畫的世界,認識這門神奇藝術
中國糖畫是民間糖塑的一種,糖畫,顧名思義就是用糖製作成的畫。起源於四川省成都地區,《本草綱目》記載,其"以白砂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獅象之形者為饗糖"。說明其原材料雖然簡單,但是製成的圖案卻是形態多樣,造型精妙。可食用和觀賞性是糖畫的兩個顯著特點,它是我國歷史悠久神奇的民間藝術。看著簡單但是操作起來極其考驗手上的手藝,必須經過學習和不斷地操作才能熟練掌握這門技術。糖畫一是要熬糖漿,二是要作畫。要畫出好看的糖畫,最難掌握的就是"糖性",把握糖的比例、鍋的火候,勺子輕輕攪拌,糖漿沸騰開始冒出晶瑩的氣泡,糖漿變得金黃時停火,熬好後短暫構思後在糖凝固前迅速將糖液揮灑在案板上,糖畫凝固好之後再用竹籤把作品提起來,這才算是完成了整個過程,所以糖畫的製作雖然快但極其考驗製作者的功力。
二、從民俗藝術到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文獻記載,糖畫起源於四川,從明代興起,那時叫做"饗糖",到如今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期間吸收了皮影、剪紙藝術的表現技法,在民俗文化傳播和發展中起到關鍵性作用。糖畫從出現在街頭巷尾的民俗藝術到成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期間經歷的是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1、糖畫的起源要從糖說起
甜味從古至今就是人們一直喜愛並追求的,而真正開始製糖是從唐朝開始的,唐太派人去印度交流製糖方法,經過鑽研學會了如何加工糖,唐代以後人們研究糖的脫色工藝,並提升技術使其量產,至明代利用黃泥脫色的方法產生了,於是雪白晶瑩的精製蔗糖得以面世,中國成為了產糖大國,並將這份技術傳遞給世界各國,宋元明清市井繁榮,讓民間藝術得以發展,也為糖畫誕生提供了條件。
2、糖畫以獨特的身姿走進民間
據史料記載,漢代朝廷宴會上已經出現"以糖作啫U形,號曰啫糖"的製品。宋朝時期,吳自牧《夢粱錄》中有記載:"小兒戲耍家事兒,如戲劇糖果之類:行嬌惜、宜娘子、鞦韆稠糖、葫蘆、火齋郎果子、吹糖麻婆子孩兒等。"明代,人們為祭奠神用糖澆築成各種形象,被稱為"糖丞相",這就是糖畫的前身。清宣統元年傅崇矩著的《成都通覽》一書中,出現了正式記錄糖畫的史料。糖畫逐漸走進了民間,手藝人將"糖丞相"改良為富有吉祥寓意的各種圖案,在街上看到挑著擔子的大爺把爐子、銅鍋、石板、勺子、鏟子擺出來,孩童們就會蜂擁而至,轉轉盤,轉到什麼圖案就畫什麼圖案,如今,不僅是孩子們喜歡,大人們也對這門手藝有著濃厚的興趣。
3、不斷發展的糖畫不會流於形式
此外,糖畫的形式也在不斷發展,糖人讓糖畫從二維變成了三維,作為糖畫的衍生物,吹糖人也極具名氣,尤其是在北京和天津,糖人結合了民間文化,繼續延續著民間藝術的生命力。如今,立體糖畫的出現更是拓寬了手藝人們的視野,也著實帶給我們更豐富的視覺享受,立體糖畫更加逼真生動,栩栩如生。還從小型糖畫發展到製作大型糖畫作品上,具有強烈的震撼力。
三、糖畫得以不斷發展和世代傳承的原因
1、物質條件豐富,材料種類繁多
明朝和清朝初期是封建社會發展的巔峰,民眾物質生活條件比較富足,有了一定物質基礎有條件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在四川,人們的生活較為安逸,因此對糖畫這種物美價廉的新鮮事物情有獨鍾,糖畫也因此深受廣大百姓的喜愛。此外製作糖畫所需的材料——糖在中國也非常充足,西周《詩經·大雅》中就有記載:"周原潰靡,堇荼如飴",西周時期有了飴糖,隨著社會發展,蔗糖的製作工藝也不斷完善,成為了常見之物。加上交通不斷發達,普通百姓也用得起蔗糖。
2、廣泛的消費群體為糖畫的傳承注入活力
中國人口眾多,對甜味的需求和喜愛讓糖畫擁有一大批追隨者,頗受群眾歡迎,由於糖畫的觀賞性和可食用性,以及形象生動的造型和色彩,更是使糖畫深受人們的喜愛,因此,在物質條件發達的朝代得以盛行和傳承,這離不開廣大的消費群體。此外,人們為了祭祀,把糖畫當作貢品,求神祈福。後來人們將它進一步發揚光大形成如今的糖畫形式。
3、亦糖亦畫,獨具藝術魅力
糖畫所展現的藝術價值在於其反映了古時人們的思想、古時的生活場景等等,它作為民間文化傳承的載體,經過長時間發展演變,借鑑各種造型手法和技藝,融合各種民間藝術的創作思路和技巧,比如剪紙、雕刻、皮影、書法等,把神話人物、民俗場景、飛鳥走獸、戲劇角色等富有吉祥意味的圖案展現出來,為人們的文化生活增添亮麗的色彩,滿足了人們的審美需求。糖畫之所以能夠傳承下去正是源自它獨特的藝術魅力,糖漿的香氣、繪畫的熟練、圖案的精妙,仿佛這一切都賦予了它生命力,與那些高端的藝術品不同,金黃晶瑩的湯汁在石板上流動,線條流暢、揮灑自如,它始終給人一種親切感,它就是如此的接地氣,帶給人觸手可及的美好。它蘊含著形態萬千的中國元素,生動展現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生活的嚮往,這就是它獨特的魅力。
4、糖畫是民俗文化繼承的載體
糖畫的發展是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縮影,是先輩們留下的中華民族的瑰寶,雖然在發展道路上遇到重重阻礙,但依舊傳承至今,它展現出不同時期的民間藝術形象和各種場景,可以從糖畫的身上看到其他藝術的身影和創作手法,糖畫所運用的題材大多也是各個時期的人物、場景、圖案等,通過這些題材的表達,可以感受到各時期創作者們的內心,感受到他們的無窮想像力和智慧。雖然許多人對糖畫這門民間藝術懷有偏見,但它卻蘊含了最樸實的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是先輩們對美和甜蜜的嚮往,正是這種蘊含著濃鬱情感的畫作,又怎麼能讓人不愛。在物質文化豐富的今天,民俗藝術也應佔有一席之地,2008年,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之一的糖畫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收入傳統美術裡,糖畫藝人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
總結
糖畫是有生命力的民間藝術,它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依賴社會歷史背景中由廣大人民群眾積累而成的,它是在歷史因素、地理環境因素、社會人文因素共同作用下產生的,糖畫的出現離不開物質條件的支持,它是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動的衍生物,中國傳統文化通過糖畫這種民間藝術展現出來,其具有的獨特魅力使得人們為之堅持、探索、傳承。如今糖畫依舊在發展,隨著時代進步,不斷優化糖畫製作工藝、規範製作手法、選擇更多的創作題材等等,可見人們對糖畫這種民俗藝術依舊在堅守。
參考文獻:
1、《本草綱目》
2、《後漢書》
3、《夢粱錄》
4、《成都通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