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紀實:在保護和傳承中煥發生機

2020-12-25 金臺資訊

2020年8月7日,西藏首屆弦子舞展演在昌都市芒康縣舉行,眾多演員同臺獻藝,表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弦子舞。記者 陳志強 攝

圖為丁青縣小學學生跳非遺丁青熱巴。記者 陳志強 攝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昌都市文化局(市文物局)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傳承工作,不斷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傳承水平。

據統計,2017年至2020年昌都市加大保護力度,落實非遺項目保護經費1800多萬元。截至目前,昌都市共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61個,其中有國家級代表性項目8個,自治區級項目28個,市級項目68個,縣級項目157個。共有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01人,其中國家級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人承10人,自治區級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人承29人,市級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人承48人,縣級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人承214人。

讓非遺融入活動

昌都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悠久、積澱厚重、豐富多彩。為進一步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昌都市大力實施了「非遺歌舞進校園課間操」項目。

自2017年來,通過非遺項目創編昌都非遺廣播操,舉辦廣播操比賽活動,使昌都卓欽、芒康弦子、丁青熱巴、江達卓舞、芒康三弦、類烏齊嶺卓、貢覺卓舞、察雅藏戲等在機關、校園廣泛傳播。

祖國70華誕之日,昌都市舉辦了「逛園林、賞藏戲」活動,非遺項目香堆藏戲、崗託藏戲精彩上演,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促進了昌都文旅融合發展,實現了詩和遠方的最佳搭配。

同時為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昌都市認真組織各類活動,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宣傳,擴大非遺影響力。組織非遺法律法規、政策宣傳進校園、進社區等活動;組織非遺項目參加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深圳文博會、海峽兩岸文博會、西藏文化博覽會等活動;每年的文化遺產日期間,舉行各類展演和展示活動,展示宣傳昌都非遺。

讓非遺後繼有人

保護和傳承非遺就要後繼有人。

近年來,昌都市通過各種渠道培養傳統手藝人。昌都市職業技術學校開設了唐卡班,截至目前已有387人畢業,現有學生299名。畢業後學校積極推薦學生就業,學員收入每天從150元至500元不等,實現了勤勞致富。學校還設立傳統舞蹈藝術班,培養300名藝術人才,並全部安排到各縣區藝術團工作。

2019年7月,福建省藝術館與昌都市文化局聯合舉辦漆畫技藝培訓班。福建省藝術館將福建農民漆畫的藝術精準扶貧模式推廣到昌都,實現了西藏唐卡和福建漆畫的碰撞。

2020年,昌都和福建再次聯姻舉辦了兩期培訓班。培訓使60多位唐卡畫師掌握唐卡漆畫技藝,其中有20多名唐卡畫師曾經是建檔立卡戶。

來自卡若區嘎瑪鄉的嘎松次仁是嘎瑪嘎赤派唐卡畫市級傳承人,畫唐卡已13年的他帶出了30多名學徒。他告訴記者:「我是第一次參加漆畫培訓,這是一次很難得的機會,唐卡與漆畫的融合,會讓唐卡走出一條新的路子。」

2019年,昌都市緊緊圍繞提高技藝,助力脫貧的總體方針,積極開展唐卡繪畫、金屬鍛造技藝、江達波羅古澤刻版製作技藝、象牙玉加工技藝、俊索藏藥香製作、藏戲等非遺項目培訓25次,培訓660人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32名,殘疾人4名。通過培訓不僅傳承了非遺,也讓貧困人口學到一門手藝,實現了脫貧。

讓非遺「活」起來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昌都市一直秉著讓非遺「活」起來「走出去」的工作原則,認真梳理落實各項工作,聯合11縣區文化局收集整理,出版發行了多項非遺專著。

推出了《西藏昌都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歌舞藝術》《昌都鍋莊》《丁青熱巴》《芒康弦子》《貢覺鍋莊》《左貢鍋莊》《相約三江》等光碟;《尋根——身邊的遺產》《昌都民間諺語》《昌都民間歌謠》《昌都民間故事》《昌都卓諧》、昌都繪畫家族傳承畫冊《古苯遺珠·東朵彩韻》《藏東歌舞藝術傳承集萃》《嘎瑪嘎赤畫冊》《熱巴論文集》等圖書。

2018年首屆全區熱巴舞展演暨熱巴藝術高峰論壇在昌都舉行。雲南、青海、那曲等地派代表隊參加,40位學者專家齊聚昌都共商熱巴藝術保護傳承與發展創新。

高峰論壇逐漸成為昌都非遺開拓升華的載體。2019年,首屆昌都鍋莊舞展演暨鍋莊藝術高峰論壇舉辦,22支隊伍參演,北京、天津、四川、青海和西藏的40多名專家和學者一起探討鍋莊藝術淵源,傳承保護和發展,一起為昌都鍋莊喝彩加油。

2020年,在芒康縣舉辦首屆全區弦子舞展演暨弦子藝術交流研討會,共同探討弦子藝術的歷史,傳承保護和發展。

昌都市文化局黨組書記德嘎旺姆表示,成績取得的背後,是昌都為了保護非遺、傳承非遺所做的大量具有創新與開拓性的工作。這些工作,讓非遺在傳承保護好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逐漸動起來、活起來,也為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相關焦點

  • 在保護和傳承中煥發生機 —昌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紀實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昌都市文化局(市文物局)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傳承工作,不斷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傳承水平。    據統計,2017年至2020年昌都市加大保護力度,落實非遺項目保護經費1800多萬元。
  •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過度追求經濟增長的影響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導致了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實物和資料得不到妥善保護,一些民間文學和工藝美術被遺棄,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等現象的產生,不論是自然原因還是人為原因,都會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破壞,嚴重影響人類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 武陵山上百花齊放——龍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紀實
    縣裡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的非遺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當時的縣文化局負責辦公室日常工作,非遺保護中心也應運而生。這為龍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接下來十多年的努力,目前,該縣已建成了四級非遺名錄及代表性傳承人體系。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對於有效的做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必須認清這方面的重要意義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找到更為合理及有效的解決辦法。一、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伴隨國際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在日益增強,我國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關注。
  • 昆明市官渡區多舉措做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作為滇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近年來,官渡區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真實性和整體性,通過制度創新、品牌創新、傳承創新、保護創新等有力措施做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據了解,自2005年起,官渡區分別批准公布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代表性項目名錄58項,命名了官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68人。現有國家級名錄2項(滇戲、烏銅走銀)、省級名錄5項(昆明調、花燈、雲子圍棋、彩扎、建新園過橋米線),市級名錄26項,區級名錄25項。
  • 朱德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的傳承保護
    溫故而知新,古為今用,從前人庚續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菁華中汲取抗擊疫情的寶貴經驗,全面審視傳統醫藥在抗擊當下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巨大作用,不僅有利於釐清人類生命健康與自然生態的關係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的傳承保護,而且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尤為重要。
  • 山西太原舉辦2020年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培訓班
    為進一步推進山西省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提高各縣(市、區)非遺保護工作管理水平、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政治理論水平和傳承實踐能力,近日,太原市文化和旅遊局組織舉辦2020年度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培訓班,參加培訓的有各縣(市、區)文旅局分管領導、非遺相關工作人員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經驗」
    非遺保護工作機制日益健全自中國加入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全面啟動非遺保護工作以來,原文化部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負責擬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起草有關法規草案;擬訂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保護規劃;組織開展非遺保護工作,承辦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的申報與評審工作;組織實施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普及工作。
  •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問題
    》,確立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針,提出了保護工作的原則和目標。各省(區、市)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為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拉動內需,擴大就業,應對全球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等,發揮了一定作用。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老字號企業,通過生產性保護,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提高了民族品牌的影響力。
  • 福州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福建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3日在福州閉幕,決定批准《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定》。此前8月27日,福州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該條例,並報請福建省人大常委會批准。  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現有155項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含國家級15項、省級73項),非遺保護單位159個,非遺傳承保護基地69個。
  • 「藏源文化」煥發勃勃生機
    原標題:「藏源文化」煥發勃勃生機   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山南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的要求,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使眾多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作。
  • 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開展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展示、展演、學術交流工作,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挖掘、保護和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天下第一團」保護傳承研討會;開展非遺館「小小講解員培訓活動」;舉辦「首屆金華市傳統民間劇團表演賽」;組織參加我省在桐鄉舉辦傳統手工藝主題創作精品大展;參加在杭州白馬湖會展中心舉辦的2014中國(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徵稿啟事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由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編(有正規ISBN書號),以資料性、研究性和知識性為主要特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輯刊
  • 中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作品展在泰國舉行
    中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作品展在泰國舉行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敏):27日至28日,中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作品展示會在泰國瑪哈沙拉坎大學泰東北藝術文化研究院舉行。此次活動由瑪哈沙拉坎大學孔子學院、瑪哈沙拉坎大學泰東北藝術文化研究院和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共同舉辦,中國駐孔敬總領事廖俊雲、瑪哈沙拉坎府副府尹皮切等出席活動。本次活動邀請了四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和刺繡代表性傳承人及多位專家到場與泰國學者、觀眾和師生進行現場交流。中方展示了廣西小江瓷、苗族刺繡、壯錦、瑤族服飾等一批具有民族與地域特色的精美作品。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有關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的精神,履行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義務,經國務院同意,現就進一步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
  •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保護和發展
    ——福建木偶戲人才培養計劃入選「優秀實踐名冊」的啟示    後繼乏人、市場萎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是世界性難題。「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在12月4日於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關會議上,成功入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實現了中國在這一領域零的突破。  有關專家認為,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得到聯合國的高度肯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具有「樣本」意義,其經驗對其他傳統藝術具有啟示作用。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法規解讀
    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目標是什麼?  答:通過全社會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較完備的、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使中國珍貴、瀕危並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並得以傳承和發揚。  十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措施是什麼?
  • 運用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完善建議
    用商標權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幾點優勢:首先,商標權中有一個無限續展的制度,而且續展的條件很容易達到,這個制度符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長期保護的要求,在法律上支持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可以保護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世代代的傳下去。其次,可以通過申請集體商標來對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
  • 市政協來合陽縣視察歷史文化遺蹟保護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情況
    11月16日,市政協副主席劉巧蓮率視察組來合陽縣視察歷史文化遺蹟保護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情況。副縣長李紅武陪同視察。視察組一行參觀了王村鎮青石殿、縣城文廟,觀賞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合陽提線木偶戲以及行家莊跳戲的精彩表演。保存完好的歷史文化遺蹟,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給視察組成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阜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臨泉毛筆
    臨泉毛筆製作技藝,是阜陽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它不僅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