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滇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近年來,官渡區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真實性和整體性,通過制度創新、品牌創新、傳承創新、保護創新等有力措施做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據了解,自2005年起,官渡區分別批准公布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代表性項目名錄58項,命名了官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68人。現有國家級名錄2項(滇戲、烏銅走銀)、省級名錄5項(昆明調、花燈、雲子圍棋、彩扎、建新園過橋米線),市級名錄26項,區級名錄25項。
期間,官渡區強化制度建設,通過健全組織機構,經費保障到位,完善制度體系等形式,提升非遺評價體系科學化、規範化建設。
同時,官渡區還打造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官渡名片。期間,持續發展官渡民間繪畫,做大做強非遺展會,中國(昆明)官渡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從2011年至2020年已成功舉辦10屆,得到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文化主管部門的認可以及全國各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肯定和響應。
過程中,為促進非遺傳承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學校和社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和傳承中的積極作用,依託非遺傳承基地傳習館,官渡區積極開展各類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穩步推進非遺進校園進社區。並聚焦非遺人才發展,注重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帶頭人,開展技術攻關與革新,開展成果推廣,開展技術交流。多渠道、多形式加強非遺人才隊伍儲備,助力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
此外,官渡區還以非遺為紐帶,結合官渡文化品牌,重點深掘、培育官渡區非遺文化,突出官渡非遺文化中所蘊含「藝美」,即匠人、匠心、匠藝,凸顯官渡非遺項目中的人與藝,探索非遺沿襲血脈,找尋非遺綿續路徑,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加大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宣傳展示力度。
下一步,官渡區將秉承非遺保護與傳承並重的理念,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設立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同時通過政策引導,用好民間資本,加大對非遺傳承人的扶持力度和對傳承基地的補助力度,不斷探索非遺文化傳承、傳播新模式,並利用數字、科技手段再現非遺文化,利用人工智慧 、VR 、CG(影視特效)和全息影像等技術對非遺項目進行場景再現,延續非遺項目的生命力。同時,加快非遺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以文旅融合為重點,打造官渡特色非遺主題遊線,擴大官渡非遺影響力,加大非遺特色「官渡禮物」的研發和創造。(中國日報雲南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