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官渡區多舉措做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2020-12-13 中國日報網

作為滇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近年來,官渡區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真實性和整體性,通過制度創新、品牌創新、傳承創新、保護創新等有力措施做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據了解,自2005年起,官渡區分別批准公布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代表性項目名錄58項,命名了官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68人。現有國家級名錄2項(滇戲、烏銅走銀)、省級名錄5項(昆明調、花燈、雲子圍棋、彩扎、建新園過橋米線),市級名錄26項,區級名錄25項。

期間,官渡區強化制度建設,通過健全組織機構,經費保障到位,完善制度體系等形式,提升非遺評價體系科學化、規範化建設。

同時,官渡區還打造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官渡名片。期間,持續發展官渡民間繪畫,做大做強非遺展會,中國(昆明)官渡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從2011年至2020年已成功舉辦10屆,得到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文化主管部門的認可以及全國各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肯定和響應。

過程中,為促進非遺傳承可持續發展,充分發揮學校和社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和傳承中的積極作用,依託非遺傳承基地傳習館,官渡區積極開展各類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穩步推進非遺進校園進社區。並聚焦非遺人才發展,注重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帶頭人,開展技術攻關與革新,開展成果推廣,開展技術交流。多渠道、多形式加強非遺人才隊伍儲備,助力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建設。

此外,官渡區還以非遺為紐帶,結合官渡文化品牌,重點深掘、培育官渡區非遺文化,突出官渡非遺文化中所蘊含「藝美」,即匠人、匠心、匠藝,凸顯官渡非遺項目中的人與藝,探索非遺沿襲血脈,找尋非遺綿續路徑,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加大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宣傳展示力度。

下一步,官渡區將秉承非遺保護與傳承並重的理念,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設立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同時通過政策引導,用好民間資本,加大對非遺傳承人的扶持力度和對傳承基地的補助力度,不斷探索非遺文化傳承、傳播新模式,並利用數字、科技手段再現非遺文化,利用人工智慧 、VR 、CG(影視特效)和全息影像等技術對非遺項目進行場景再現,延續非遺項目的生命力。同時,加快非遺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以文旅融合為重點,打造官渡特色非遺主題遊線,擴大官渡非遺影響力,加大非遺特色「官渡禮物」的研發和創造。(中國日報雲南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因此,我們必須從思想上充分認識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採取多種方法和舉措,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合理適度的開發,有效的產業化經營,使其有利於傳承和保護,讓其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得以更好地延續和發展。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健全政策法規,搭建協調有效的工作機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地域文化發展和社會變遷的縮影,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
  • 昌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紀實:在保護和傳承中煥發生機
    記者 陳志強 攝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昌都市文化局(市文物局)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傳承工作,不斷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傳承水平。據統計,2017年至2020年昌都市加大保護力度,落實非遺項目保護經費1800多萬元。
  • 在保護和傳承中煥發生機 —昌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紀實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昌都市文化局(市文物局)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傳承工作,不斷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傳承水平。    據統計,2017年至2020年昌都市加大保護力度,落實非遺項目保護經費1800多萬元。
  • 山西太原舉辦2020年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培訓班
    為進一步推進山西省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提高各縣(市、區)非遺保護工作管理水平、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政治理論水平和傳承實踐能力,近日,太原市文化和旅遊局組織舉辦2020年度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培訓班,參加培訓的有各縣(市、區)文旅局分管領導、非遺相關工作人員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對於有效的做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必須認清這方面的重要意義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找到更為合理及有效的解決辦法。一、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伴隨國際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在日益增強,我國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關注。
  • 昆明將分類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5月4日,昆明市人大常委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經省人大常委會審查批准的《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條例》提出,實行分類保護制度,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屬性和存續狀況,有針對性地採取記憶性、搶救性、生產性和整體性等不同保護措施。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經驗」
    國家級非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崑曲(表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戰略舉措。自我國加入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來,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非遺保護工作機制日益健全自中國加入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全面啟動非遺保護工作以來,原文化部設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司,負責擬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策,起草有關法規草案;擬訂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保護規劃;組織開展非遺保護工作,承辦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的申報與評審工作;組織實施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普及工作。
  • 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開展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展示、展演、學術交流工作,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挖掘、保護和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天下第一團」保護傳承研討會;開展非遺館「小小講解員培訓活動」;舉辦「首屆金華市傳統民間劇團表演賽」;組織參加我省在桐鄉舉辦傳統手工藝主題創作精品大展;參加在杭州白馬湖會展中心舉辦的2014中國(浙江)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傳承
    &nbsp&nbsp&nbsp&nbsp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民族民間記憶的重要標識和歷史文化的活化石。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保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3年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於2004年加入公約,並於2011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 朱德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的傳承保護
    溫故而知新,古為今用,從前人庚續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菁華中汲取抗擊疫情的寶貴經驗,全面審視傳統醫藥在抗擊當下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巨大作用,不僅有利於釐清人類生命健康與自然生態的關係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的傳承保護,而且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尤為重要。
  • 市政協來合陽縣視察歷史文化遺蹟保護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情況
    11月16日,市政協副主席劉巧蓮率視察組來合陽縣視察歷史文化遺蹟保護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情況。副縣長李紅武陪同視察。視察組一行參觀了王村鎮青石殿、縣城文廟,觀賞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合陽提線木偶戲以及行家莊跳戲的精彩表演。保存完好的歷史文化遺蹟,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給視察組成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中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作品展在泰國舉行
    中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作品展在泰國舉行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敏):27日至28日,中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作品展示會在泰國瑪哈沙拉坎大學泰東北藝術文化研究院舉行。此次活動由瑪哈沙拉坎大學孔子學院、瑪哈沙拉坎大學泰東北藝術文化研究院和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共同舉辦,中國駐孔敬總領事廖俊雲、瑪哈沙拉坎府副府尹皮切等出席活動。本次活動邀請了四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和刺繡代表性傳承人及多位專家到場與泰國學者、觀眾和師生進行現場交流。中方展示了廣西小江瓷、苗族刺繡、壯錦、瑤族服飾等一批具有民族與地域特色的精美作品。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徵稿啟事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由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編(有正規ISBN書號),以資料性、研究性和知識性為主要特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輯刊
  • 阜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臨泉毛筆
    臨泉毛筆製作技藝,是阜陽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它不僅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 河北雄安新區全力做好21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新華社雄安9月28日電(記者王昆)記者從河北雄安新區管委會了解到,雄安新區作為新設立的國家級新區,這一地域的傳統文化蘊藏深厚。雄安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共調查213項非遺項目,其中211項為活態存在。
  •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問題
    作為一項文化領域中的重要舉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的提出以及受到廣泛關注,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背景。》,確立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針,提出了保護工作的原則和目標。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義無反顧
    -----《誰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追蹤報導之二  (記者:劉軍羅永松報導) 2020年12月8日,記者專訪了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經神州瞭望、中華網等全國六十多家主流媒體報導和轉載,在全國形成了新聞熱點,引起了三亞市委宣傳部,三亞市旅文局等有關領導的關注,都向丁偉華會長了解情況
  • 福州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福建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3日在福州閉幕,決定批准《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定》。此前8月27日,福州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該條例,並報請福建省人大常委會批准。  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現有155項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含國家級15項、省級73項),非遺保護單位159個,非遺傳承保護基地69個。
  • 江門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江門市關於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
    」的戰略部署,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原則,紮實推進我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鞏固和壯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創建國家級僑鄉文化(江門)生態保護實驗區,為建設文化強市提供強大支撐。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有關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的精神,履行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義務,經國務院同意,現就進一步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以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