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臨泉毛筆

2021-02-07 快樂學唄

臨泉毛筆製作技藝,是阜陽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它不僅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也是歷史的真實見證。

    阜陽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分布廣發,分為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戲曲等10大類。傳統技藝分為界首彩陶燒制技藝、界首竹編、臨泉毛筆製作技藝、高塘白梅豆製作技藝、臨泉木雕製作技藝、潁州枕頭饃製作技藝、醉三秋傳統釀造技藝、貢椿製作技藝、金裕皖酒釀造技藝10小類。臨泉毛筆製作技藝是阜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之一。臨泉毛筆製作技藝傳承人共8人,省級2人,市級6人分別是張修堯、曹殿明,張修湯、曹殿超、曹彩霞、姚恩邦、張曉晨、趙斌。

     安徽歷來多文人墨客,所以安徽的文化底蘊也非常的深厚,故徽州,就盛產「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也是歷來文人墨客所不可或缺的,故,這些東西也是比較出名的,提到「文房四寶」,大家就知道「徽墨、宣筆、端硯、宣紙」,很少有人知道阜陽的毛筆。

     毛筆是書法繪畫特有之工具,歷來被稱為「文房四寶」之首,臨泉縣譚棚鎮一帶生產毛筆始於明代,時稱為「明筆」。相傳明朝末年,譚棚西有「元聖筆莊」,清代鹹豐年間,譚棚東小王莊李萬忠曾開設「明道堂筆店」,世傳祖法,善制好筆。清代書法家徐廣縉曾贊曰:「明道堂,筆中王。」因制筆工藝精細,遐邇聞名,暢銷全國,素有「毛筆之鄉」的美稱,現最為馳名的有「臨譚筆莊」和「文德堂筆莊」兩家。

    臨譚筆莊生產的譚筆,以工藝先進、毛純耐用、剛柔共濟等特點譽馳書畫界,先後多次被評為國家級優秀產品。

     近年來,臨譚筆莊仿製的「仿唐雞距筆」很受書畫展和國際友人的喜愛。此筆與常見筆迥然不同,杆粗而筆頭短,穎齊而含墨多,鋒尖如竹筍,似雞距,千劃如一,不發叉,不脫毛,毛尖書於紙上,如鐵錐劃沙,似鴻爪履雪,飽筆書寫,如玉潤珠圓,似龍騰虎躍。所書之字,似肥而不剩肉,似瘦而不露骨。正如一位書法家所贊:「柔剛相濟、揮展自如,堪稱寫字作畫妙品!」。譚筆品種計一百有餘,中檔筆有墨海騰波、山清水秀、剛柔相濟、旭日紅等;高檔筆有信唐雞距、譚筆生輝、玉潤昌壽、特級石獾等,最大筆「墨龍飛舞」,筆頭長30釐米,可書寫1米見方的大字。

  臨泉毛筆工藝最初起源年代,雖無確實的文學記載,但清代中期制筆大師李萬鍾是制筆世家。由於李萬鍾經常肩挑、背馱,到各地趕集市賣筆。他在溼地撒上青灰,捕上油布把筆擺上賣,由於地上撒有青灰,從此人稱「吊毛灰」筆,「吊毛灰」筆因毛筆質量好,而揚名中原大地。

    制筆大師曹如章,14歲時家裡當了二畝地,作「壓跪禮」(學費),拜李萬中為師,學藝五年,得其真傳後出師。在家制筆賣筆,60年代成立楊橋毛筆廠任廠長。70年代,制筆得到發展,從一家發展到四家,分別是明道堂(李萬鍾後輩),因種種原因離廠,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成立了文德堂貢筆廠、張麟德創辦臨譚筆莊、楊橋毛筆社。

   曹如章大師在繼承傳統基礎上,又博採眾長,改進創新,使文德堂毛筆選料更加廣泛,工藝更加考究。由文德堂首創的《八柱擎天》毛筆,可以一分為八,一筆多用。其它以黃尾、山羊毫、山兔毫、石獾毫、雞距毫等為材料的毛筆達百餘種。其成品毛筆,尖圓齊健,獨具特色,被稱為「書壇一寶」。    

    臨泉毛筆享譽大江南北,聲名遠揚海外。趙樸初、吳作人、韓美林、範曾、啟功、劉子善、-忠、穆孝天、顧美琴、吳天月等當代書畫家對臨泉毛筆均給予高度評價。

   臨泉毛筆在十四大期間,被安徽省代表團做為安徽省珍貴禮品敬獻給鄧小平同志,現存在北京歷史博物館。國務院辦公廳並寫來感情信。香港回歸時,有關領導又以文德堂特製的龍筆為禮物贈送給香港特首董建華先生,受到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特別讚譽,並特此寫來感謝信。

     保護和利用好阜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阜陽的經濟文化快速發展,實現阜陽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隨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加強阜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為防止失聯請關注,為你推薦適合你的文章!


我和大V之間的距離只差您的關注、置頂和轉發!


看更多走心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掃碼關注

快 樂 學 唄



                  喜歡今天文章的點個【在看】哦↓↓↓

                                                             



相關焦點

  •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過度追求經濟增長的影響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形勢,導致了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實物和資料得不到妥善保護,一些民間文學和工藝美術被遺棄,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等現象的產生,不論是自然原因還是人為原因,都會造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破壞,嚴重影響人類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 六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品齋毛筆展研中心正式揭牌
    六安市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何穎(左一)為一品齋毛筆展研中心揭牌    12月18日下午,六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品齋毛筆展研中心正式揭牌,這標誌著六安一品齋毛筆,這一富含歷史文化氣息與底蘊的文化遺產將邁向新的發展歷程。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對於有效的做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我們必須認清這方面的重要意義及存在的問題,以便找到更為合理及有效的解決辦法。一、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伴隨國際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潮在日益增強,我國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關注。
  • 朱德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的傳承保護
    溫故而知新,古為今用,從前人庚續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菁華中汲取抗擊疫情的寶貴經驗,全面審視傳統醫藥在抗擊當下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巨大作用,不僅有利於釐清人類生命健康與自然生態的關係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的傳承保護,而且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尤為重要。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徵稿啟事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由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編(有正規ISBN書號),以資料性、研究性和知識性為主要特色,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輯刊
  • 中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作品展在泰國舉行
    中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作品展在泰國舉行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李敏):27日至28日,中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作品展示會在泰國瑪哈沙拉坎大學泰東北藝術文化研究院舉行。此次活動由瑪哈沙拉坎大學孔子學院、瑪哈沙拉坎大學泰東北藝術文化研究院和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共同舉辦,中國駐孔敬總領事廖俊雲、瑪哈沙拉坎府副府尹皮切等出席活動。本次活動邀請了四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陶瓷和刺繡代表性傳承人及多位專家到場與泰國學者、觀眾和師生進行現場交流。中方展示了廣西小江瓷、苗族刺繡、壯錦、瑤族服飾等一批具有民族與地域特色的精美作品。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傳承
    &nbsp&nbsp&nbsp&nbsp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民族民間記憶的重要標識和歷史文化的活化石。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保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3年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於2004年加入公約,並於2011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 昌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紀實:在保護和傳承中煥發生機
    記者 陳志強 攝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昌都市文化局(市文物局)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傳承工作,不斷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傳承水平。據統計,2017年至2020年昌都市加大保護力度,落實非遺項目保護經費1800多萬元。
  • 在保護和傳承中煥發生機 —昌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紀實
    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昌都市文化局(市文物局)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積極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傳承工作,不斷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傳承水平。    據統計,2017年至2020年昌都市加大保護力度,落實非遺項目保護經費1800多萬元。
  • 昆明市官渡區多舉措做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
    作為滇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近年來,官渡區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真實性和整體性,通過制度創新、品牌創新、傳承創新、保護創新等有力措施做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據了解,自2005年起,官渡區分別批准公布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代表性項目名錄58項,命名了官渡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68人。現有國家級名錄2項(滇戲、烏銅走銀)、省級名錄5項(昆明調、花燈、雲子圍棋、彩扎、建新園過橋米線),市級名錄26項,區級名錄25項。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中國經驗」
    非遺保護法律法規逐漸完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和《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2005)以來,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締約國已有178個,表明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已達成世界共識。中國政府也不例外。
  •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保護和發展
    ——福建木偶戲人才培養計劃入選「優秀實踐名冊」的啟示    後繼乏人、市場萎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是世界性難題。「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在12月4日於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關會議上,成功入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實現了中國在這一領域零的突破。  有關專家認為,福建木偶戲後繼人才培養計劃得到聯合國的高度肯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具有「樣本」意義,其經驗對其他傳統藝術具有啟示作用。
  • 山西左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有了地方標準
    8月31日上午,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音樂類第一部地方標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左權民歌 開花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左權小花戲》在山西左權縣正式發布實施。如今,左權民歌開花調不僅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廣為傳唱,隨著左權民歌匯的舉辦也走向了世界,各種改編、創編版本讓左權民歌被不同國籍、不同職業、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所喜愛和接受,也在與其他音樂元素交互融合,左權民歌同質化的問題,嚴重影響了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左權民歌開花調和左權小花戲的傳承、保護。
  • 福州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福建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3日在福州閉幕,決定批准《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定》。此前8月27日,福州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該條例,並報請福建省人大常委會批准。  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現有155項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含國家級15項、省級73項),非遺保護單位159個,非遺傳承保護基地69個。
  • 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傳承並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呢?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 山西太原舉辦2020年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培訓班
    為進一步推進山西省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提高各縣(市、區)非遺保護工作管理水平、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政治理論水平和傳承實踐能力,近日,太原市文化和旅遊局組織舉辦2020年度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培訓班,參加培訓的有各縣(市、區)文旅局分管領導、非遺相關工作人員
  •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問題
    》,確立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方針,提出了保護工作的原則和目標。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來,一些地方領導認識不到位,常常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封建糟粕混為一談,有些人認識不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傳承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作用,對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不足。
  • 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走近台州,了解台州亂彈
    為了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我校將陸續推出相關推文及宣傳片,增強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了解。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對於年輕表演者他也是寄予厚望,值得高興的是,台州亂彈的年輕表演者也如春筍般湧現,一些年輕表演者不負眾望,在團裡彰顯自身個性和亮點,努力把台州亂彈發揚光大傳承下去。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義無反顧
    -----《誰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景泰藍》追蹤報導之二  (記者:劉軍羅永松報導) 2020年12月8日,記者專訪了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經神州瞭望、中華網等全國六十多家主流媒體報導和轉載,在全國形成了新聞熱點,引起了三亞市委宣傳部,三亞市旅文局等有關領導的關注,都向丁偉華會長了解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