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山在蒲城人心目中是一座聖山。早在遠古時,水漫九州,唯堯山浮於水面,故又稱浮山。「昔堯時,洪水為災,諸山盡沒,唯此山若浮」,因而得名「古浮山」,又因帝堯在山上治水有功,又稱為堯山。堯山系西南東北走向,主峰海拔1080米,居中偏東,堯山山谷,形似圈椅,三面側柏環繞,南與華山相望,椅掌小平壩中建有「靈應夫人」祠,景色怡人,紫煙縈繞,殿堂生輝。
堯山屬一山谷,形似圈椅,三面側柏環繞,南與華山相望,椅掌小平壩中建有「靈應夫人」祠,常年遊客不斷,景色怡人,紫煙縈繞,殿堂生輝。是一塊令人神往的風水寶地。
堯山側柏林大約170畝,據說屬唐代所植,經2007年4月14日堯山小學師生多點測量計算,總數多達17.76萬棵,最粗的直徑為48公分。「堯山古柏」是蒲城有名的八景之一。堯山山門,原建有兩層樓閣,磚木結構,一對雄獅橫臥兩邊,氣勢肅穆壯觀。門前正中地面鋪設一塊長方形石頭,叫作「世面」,就是人們常說的「你見過世面沒有」裡「世面」。
山上廟宇90餘間,聖母正殿為主,周圍有馬王廟、牛王廟、文昌廟、藥王廟、白馬將軍廟、送子娘娘廟、關帝廟、九天三聖廟等。據說唐宋時就開始每年在清明節舉辦盛大的堯山廟會祭祀。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縣令王佑奏請將堯山廟勝跡載入祀典。
從此,堯山廟香火更盛,祭祀隆重,同時,還有了十一社的祭祀迎神、送神活動。相傳堯王創世界的時候,天下發了大水,只有此山浮在水面,堯視察民情時,就停在上面,故稱浮山。還傳說,帝堯體察民情,忽遇大雨,曾在此山避雨,故名堯山。
每年清明,民間組織"堯山廟會"輪流娛神,主持社事。十一社分別為:延興社、池陽社、陶池社、山楊社、泰睦村社、罕井社、廟臺社、南坡社、橋西社、東覺社。正月十五日,各社長聚集堯山上。
堯山極富詩情畫意,山前古柏環抱,廟宇樓臺掩映在一片翠柏中,山後松林成片,柿樹遍野。春日登高望遠,眼前頓然開闊,使人有「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博大感懷。
歷史資料
據《唐山縣誌》記載:唐山故隸邢州,其西北有山隆起,曰堯山。相傳為帝堯始封之地,邑人思其德不能忘,遂以名山。山巔有魏武定三年(545年)彭樂碑,載云:「惟斯宣務,唐堯彩封」。堯山亦稱宣務之南山,在堯山之巔曾矗立著兩通高大的石碑,遠在三十裡以外即可望見,這就是由元代大德元年(1297年)翰林侍讀學士郝經撰寫碑銘的「唐帝廟碑」和浙江儒提舉楊剛中撰寫的「舜禹殿碑」。唐堯廟碑正面鐫刻著「唐堯故土」四個大字,下面記載著帝堯的豐功偉績,頌歌曰:「唐山蒼蒼,唐水湯湯,帝德是昌,纂於有皇。唐哉皇哉,帝道光哉,乃聖乃神,莫不具來。相於有虞,股肱良哉,謨明弼諧,庶事康哉……」精闢地追溯了堯山這塊唐候故土的漫長歷史淵源。
堯山聖母廟(靈應夫人祠)
宋徽宗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敕封「堯山聖母」為「靈應夫人」。崇寧三年和金皇統九年(公元1149年)進行了兩次擴建。皇統九年六月,在廟宇西北取石時,在石縫中發現古代人類軀體化石一具,人們以為是神仙的軀蛻,就用柏棺置於山崖石洞,題名「仙蛻崖」,並立碑記事。後來天長日久,「仙蛻崖」遺蹟和碑石全無蹤影。「文革」後期,為破迷信,將堯山廟大殿拆除,其它碑石也遭破壞。
據資料記載,明熹宗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蒲城縣令王佐申請將堯山廟載人祀典,把周圍數百個村莊編為11個社,每年清明節舉行盛大祭祀活動。明思宗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在堯山廟附近偶然出現一股泉水,人稱「神泉」,後又出現幾處泉水,有人就題詩立碑紀念。後來又在附近修建了歌臺、牌坊及三宵殿、嶽飛廟等11座,共40餘間。
唐鹹通年間在山谷內創修堯山聖母廟,宋崇寧三年(1105 年)、金皇統九年(1149 年)先後拓建。今存上殿、獻殿、山門等建築四十餘間,均為明、清建築。聖母廟東有妝鑑泉,酉有龍池泉,兩泉常年清盈,形若西面寶鏡。廟內有歷代刻石的碑碣二十餘通。廟外還有一對高大的鐵旗杆。
堯山古柏
按照堯山碑石記載,在唐初期就稱渭河以北,群山有綠柏成林,是渭河北岸一景。到了宋代,文人墨客將堯山的柏樹描繪稱「堯山古柏」,成為蒲城八景之一。後來人們不說堯山柏樹,都以堯山古柏相稱。文人們以堯山古柏吟詩作賦,抒發情感,使堯山古柏聲名遠揚。堯山周圍的百姓又將堯山古柏以神話般的傳頌,堯山柏樹已成為百姓心中堯山植物之神,有靈動之感,有靈性之運。
堯山從古到今都是依靠神泉來保護,靠民間信仰來捐資建設。堯山有名的「堯山十一社」,成立於明代天啟年間,山南六社,山北五社,佔蒲城行政區域的三分之一。依照習俗,每年輪流舉辦廟會,其間以抬神、接神為主,有大社火助興。為期三至五天,清明節以在山上活動為主。這天,從凌晨開始,人流愈來愈多,到午時,山上山下,人山人海,高達十萬之多,昔日的聖母大殿,兩邊「神棍」林立,威武森嚴,保佑著朝拜者依序上香跪拜。今有公安幹警配合,基本安全有序。清明期間,在村間活動,時間按各社的大小、實際情況而定。十一年輪一次,人們緊抓機遇家家戶戶齊動員,男女老少皆參加,釋放出民俗文化的熱量,盡情施展才華,主要表現在民間社火上,氣勢宏大壯觀,規模空前。村與村比賽表演,社火越打情緒越高,社火的種類主要有「堯山大鼓」、「八仙板」、「花鼓」、「秧歌」、「高低蹺」、「信子」等。由於堯山聖母廟會的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民俗文化種類繁多,氣勢罕見,因而已被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首批名錄,加以保護。
堯山文獻資料
《堯山聖母廟與神社》一書,是近年出版的一部關於民間神社與廟宇廟會的著作,由中法兩國學者共同調查研究完成。該書的出版,揭示了一座中國古廟宇內在的深層結構與一千多年的生存史,可以說填補了國內在此方面研究的一項空缺,所以頗受關注。該書是在多年艱苦的調查基礎上完成的,因此,內容豐富翔實。
目錄如下
總序(中文)
總序(法文)
致謝
第一部分 堯山聖母廟與神社
第一章 廟與神靈
一、靈應夫人祠
歷史地理背景
靈應夫人祠
二、祠廟沿革
堯山
祠廟的早期歷史
金元道教入主堯
明清之堯山
民國以來
三、其他堯山廟
縣城中之堯山廟
十一社堯山廟
十一社外之堯山廟
四、靈應夫人之神
名號與冊封
神靈來源與其形象
賜雨與*惡揚善
堯山陪祀諸神
第二章 十一社與祭祀
一、十一社
產生
十一社所在地輿主事人之稱謂
十二社之說
總社與頭中尾三社及諸社地理分布
社與頭
主社與幫社
村莊與社間的關係
二、迎送神與廟會
歷史上的接神與儀仗
現在的接神
送神
遊神與管飯
花費來源與支出
社火
堯山社火的特點
廟會
唱戲
三、祈雨與求子還花
祈雨
求子與還花
結語
附錄
一、《堯山民間傳說故事選》
二、《堯山神社交接簿》
三、《保護堯山重點文物倡議書》
四、《蒲城縣堯山協會章程議案》
五、《堯山七社清明廟會秩序冊》
六、《1999年堯山七社接神社火活動實錄》
七、《堯山大鼓和花鼓》
第二部分 碑刻摩崖
碑石與摩崖概況
凡例
堯山碑石摩崖編年目錄
碑石與注
堯山以自然奇特景觀名揚八百裡秦川,以民間信仰延續數千年至今,以民俗文化的雄姿受到了政府的保護,堯山敞開博大的胸懷,歡迎社會有識之士來這裡投資開發。來吧,這片熾熱、神奇的土地歡迎您!
註:堯山:陝西省蒲城罕井鎮堯山村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