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先鋒小說探索,對中國現代文學有什麼意義?

2020-12-19 博書

什麼是先鋒?就是前衛,個性,敢拼敢闖敢為天下先。所謂先鋒小說,通常來講是文學發展過程中打破傳統、超越既定規則進行新的敘事方式探索的文學表現形式。

在中國80年代中期,先鋒小說呈現出一種萌芽狀態。一批具有探索精神的年輕作家,包括馬原、餘華、格非、蘇童、葉兆言、洪峰、徐星、殘雪等人,在大量西方作品湧入中國的背景下,開始一種有別於具有中國色彩的傳統敘事如革命敘事、傷痕文學、鄉土小說等的實驗性寫法。因此先鋒小說又被稱為「實驗小說」或「新潮小說」。

消解意義,反叛傳統

先鋒小說從傳統的「寫什麼」轉變成「怎麼寫」,先鋒作家不關心文字背後的意義,拋開「文以載道」的傳統,表現為對舊有意義模式的背叛和消解。小說不再具有人性的啟示意味,變成了拆解文字的遊戲。當時一篇先鋒小說一出來,給人的感覺就是:原來小說還可以這麼寫!

比較有代表性的先鋒小說有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餘華的《世事如煙》、《現實一種》,格非《褐色鳥群》,殘雪《山上的小屋》,劉索拉《你別無選擇》等。不同程度上,這一批作家在年輕時候都深受西方後現代主義的影響。在馬原、格非、餘華等人後來的隨筆集中,不約而同地提到博爾赫斯、海明威、卡夫卡等西方作家對他們早期創作風格的影響。

自我否定與先鋒沒落

比較有趣的是,早期的「先鋒作家們」在後來幾乎不承認他們的「先鋒」身份。敘事風格完全轉變,創作形式趨於成熟,再回過頭去看,他們陷入了對早期的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

進入90年代,餘華發表《活著》、《許三觀賣血記》,蘇童發表《米》、《妻妾成群》,曾經位列「先鋒五虎將」之一的兩位「先鋒元老」不再玩文戲遊戲,開始關注人物的命運,注重對人性和現實的深度刻畫,意義又回歸到文學小說中。在80年代中期一度火熱的先鋒敘事就此沒落。

餘華回顧自己的寫作經歷時這樣說:我一直認為中國的先鋒文學其實只是一個藉口,它的先鋒性質很值得懷疑,而且它是在世界範圍內先鋒文學運動完全結束後產生的。文學不是實驗,應該是理解和探索,它在形式上的探索不是為了形式自身的創新或其他的標榜之詞,而是為了真正地深入人心,將人的內心表達出來,而不是表達內分泌。

失敗的先鋒和積極意義

總體而言,先鋒小說在中國是失敗的,他們對文學表現形式的探索僅僅流於表面,缺少西方先鋒主義的反思、質疑和顛覆。通過刻意營造敘事圈套,消解故事意義來完成對傳統的反叛,因為缺少對人的關懷這一至關重要的因素,故事變得面目全非而支離破碎,最後走上了為了反叛而反叛的窄路。

但是先鋒小說旗幟鮮明的反叛態度,對中國文學的發展卻起到了拓寬道路的作用。經過了先鋒文學這一時期的探索和發展,90年代回歸的傳統敘事,已經不再是具有強烈中國特色的革命敘事、傷痕文學和鄉土小說,舊有的政治意味和鄉土氣息逐漸被瓦解,中國文學方才蹣跚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相關焦點

  • 發現現代文學的新景觀——讀龔剛《中國現代文學十講》
    據我所知,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前的這個歷史時段,從事各種文體與寫作或翻譯的作家至少有6000多人,出版的各類譯作至少有13500多部。但過往的許多中國現代文學史敘述都是單色調的,這並不符合中國現代文學多彩的歷史狀況。
  • 中國現代文學名詞解釋
    他們的文學主張,是把文學作為遊戲、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說為骨幹、情調和風格偏於世俗、媚俗的總體特徵。代表作有徐枕亞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廣陵潮》。這股文學思潮存在時間較長,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這一流派的出現有社會和文學自身原因,在從古代小說到現代小說的過渡期間起過一定的承前啟後作用。 黑幕小說:中國近代小說流派 。
  • 張恨水 游離於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通俗小說大家(1)
    在書中的「緒論」部分,他用了一連串「被」來描述張恨水,說其無疑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被歪曲、被誤解、被輕視、被冷落、被忽略、被埋沒最嚴重、最長久的作家之一」。這評論中有作為傳記作者的感情色彩和個人態度,但也確實出於張恨水與現代文學史的「不親密關係」。可以做一個無意義的假設:如果張恨水不是生在一切都在大變革的20世紀中國,那他很可能擁有顯赫的文學史上的地位。
  • 餘華洪峰對話:文學無法改變社會 先鋒可能讓人討厭
    「先鋒派」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被迅速地轉化為了一種時髦。「先鋒必須是先鋒的精神,同時,它是一個流動的概念。真正的先鋒,其實就是一種精神的超前性。人家體驗不到的,他體驗到了;人家沒有思考到的,他思考到了;人家不能表達的,他能夠成功地表達了。而且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我認為在任何一個時代,他都是走在前面的。」餘華說。
  • 「先鋒的舊愛與新歡」——作家呂新、北村新書研討會在京舉行
    圖片均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寫作中心先鋒文學是中國文學界和思想界的一曲華章,從80年代到新世紀,經典輩出,創作不衰。他很早就關注北村和呂新,讚揚他們是純粹的先鋒文學作家:北村早年致力於探索語言秘境,後轉向現實挖掘,作品中提出許多隱喻性和精神性的問題;呂新是最早解決鄉村敘事和現代、後現代主義關係的作家,在對現代、後現代語言的借鑑和使用的基礎上書寫著鄉村經驗,他的作品中既有傳統的、民間的韻味,又有現代的、先鋒的意味。
  • 文學故鄉的意義探尋
    原標題:文學故鄉的意義探尋   故鄉在一個作家那裡代表了什麼呢?這使我想起了電影《魂斷藍橋》中男主人公帶著漂亮、天真的女朋友到他的莊園(亦即他的故鄉)時說的一句話,童年是無窮無盡的。那是一個人面對自然,一個小生命面對無窮的大生命時的種種歷險,是一個生命本真時期對本體世界的有趣探索。
  • 2008年中國80後文學排行
    著有評論雜文集《終結80後的幼稚病》,被香港文匯報等媒體稱為「80後第一雜文作家」,2007年度中國「80後作家實力榜」第十名,曾獲全國櫻花詩賽優秀獎等文學獎項。  上榜理由:2008年初,邢榮勤與恭小兵一起共同策劃、主編《旗·80後精品文叢》五卷本,並創辦主編了MBOOK《旗》雜誌,責編了郭妮的《心跳戀愛社》、卡通《小卓瑪》同步小說系列等暢銷圖書。
  • 作家阿城談中國世俗與中國文學
    阿城在中國人民大學講座現場。在藝術的顛覆性上,中國基本處於前現代 現在說先鋒小說實際上是西方概念,為什麼從西方來,因為那時候的西方已經完成現代化,走進後現代了。與之相應的是什麼?以小說為例,或者擴大到藝術時,什麼叫現代藝術?現代藝術首先是不承認一個繼承的、已經在的系統,因此先鋒Avant-garde,其實是偵查連的意思,首先突破,後面跟上,所以先鋒是關於顛覆主流話語。如果文學有一個主流話語去顛覆它,繪畫上有一個主流話語去顛覆它,音樂上有一個主流的話全顛覆它,這裡面其實非常清楚,比如對於古典音樂的顛覆。
  • 現代文學名詞解釋匯總
    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遺事》《迦因小傳》,譯筆哀感頑豔,《黑奴籲天錄》《塊肉餘生述》等譯筆質樸古勁。因其早而開風氣,對世界小說的大量輸入,而引發讀者對中國小說正宗地位的首肯。中國現代小說家先通過「林譯小說」來了解世界,為20世紀中國小說的創造準備了作家,準備了讀者,功不可沒。
  • 日本現代文學的中國影子
    於是我留意地去尋找,但結果很是失望,那個時代的作家好像無視他們所處的困境,八十年代後有些邊緣作家寫起了戰爭小說,這些小說依然像士兵一樣排在今天的圖書館裡,但他們已經不是在追憶戰爭而是荒誕題材裡的荒誕奇想。    和二戰同時代的川端康成在他的前期作品裡有一篇《禽獸》,是揭露日本戰後,整個社會在讚美美國一邊倒的風潮中,冷靜地站出來「只有自己才是從悲哀的日本中回來的人」。
  • 現代文學社團流派
    它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貢獻主要在於新詩,聞一多、徐志摩等人針對自由體詩體現的散文化傾向,提出新格律詩的主張。他們對於詩歌藝術的追求帶唯美傾向,但在當時對於新詩在藝術技巧上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聞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5.以李金髮為代表的象徵派是「五四」以後出現的詩派。
  • 現代文學社團總結
    20年代 1.文學研究會 文學研究會是中國新文學運動中第一個純文學團體。成立於1921年1月,發起人有沈雁冰等人,以《小說月報》為陣地,積極倡導文學革命。
  • 李城希 | 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三十年:1949—1979
    雖然早在1986年楊洪承即已發表《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綜述》一文,敏銳注意到香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這一問題並「綜述」20世紀50至80年代初的研究狀態,「但由於香港與祖國暫時的隔離」所致學術環境的直接影響,有限的史料使得該文的描述與史實的複雜、多元和豐富性相距甚遠。此後學界關於這一問題的研究不僅未能取得相應進展,而且被進一步忽略或遺忘。
  • 評論家張檸寫小說《三城記》展現北上廣世態人情
    《三城記》是一部書寫「80後」成長史的長篇小說,以主人公顧明笛的命運變遷為線索,直面當下中國城市生活,輻射社會各個階層的生存和精神狀況。談到小說的寫作方法,張檸表示,「我不想沿著八十年代先鋒文學形式探索的方法往前走,我想回復到古老的小說最基本的兩個技巧,一個是講故事、一個是寫人物。」
  • 怎樣區分現、當代文學?現代文學十大家都有誰,又該怎樣排名?
    中國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的分界線,比較傳統的說法是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中國當代文學即指1949年之後;而中國現代文學,則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開端。現在大學較多採用的教材是錢理群《現代文學三十年》、朱棟霖或王嘉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等,基本都是沿用了這種說法。但是,到底是以作者出生年月算還是作品發表年月來說,這個界限又有了模糊不清的地方。所以,一般是看這個作家的活動和創作成就主要體現在哪個時期。
  • 先鋒作家前傳:他們在書寫中國與自身的疼痛
    1980年代所謂先鋒文學潮流於今看來,實質是一次小說革命。通過這場運動,中國當代文學惡補了一課,完成了納入現代文學潮流的轉折。任何時代都需要前衛藝術。當年的這批人現在都成了中國文學的中堅力量。不管如何來評價中國當代文學的成就,文學永遠需要前衛意識。
  • 當代文學最受歡迎的十位著名作家,你都認識幾位?
    當代文學特指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文學,區別於新中國成立前的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在文學發展不同階段大致劃分為四個階段:新時期文學、80年代文學、90年代文學、新世紀文學。在此期間文學名作家輩出,下列十位當代文學名作家極其代表作,你看過幾部?
  • 幻想文學裡的中國星際
    幻想文學裡的中國星際     □姜振宇    「成都科幻電影周」熱鬧舉行時,遠方又傳來「80後」女作家郝景芳憑藉中篇小說《北京摺疊》獲得世界科幻協會雨果獎的消息。中國幻想文學的想像能力正在被多方認可。
  • 2015年的中國嚴肅文學,你還好嗎?
    有關王安憶創作的新變化以及她這部作品將為2015年的小說創作畫上一個什麼樣的句號,是大家關心的話題。這部小說今年率先刊載在5月、6月的《收穫》上,作為《匿名》最早一批讀者,鍾紅明用「充滿探索性,甚至走得更極端」來評價這部作品。在鍾紅明的心裡,王安憶是一位令人欽佩的作家。「從80年代初以來,她一直保持高水準的寫作,從寫作意圖到審美表達,從不放棄探索。」
  • 「拉美文學深遠影響中國先鋒作家」
    本報訊8月27日,中國作家李洱、阿乙蒞臨北京塞萬提斯學院,與秘魯雜誌主編胡裡奧·威諾瓦·張(Julio Villanueva Chang)、阿根廷出版社總編法比安·萊本利克(Fabián Lebenglik)進行了一場深度文學對談,這是一個中拉文學邂逅、文化碰撞的夜晚。活動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