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先鋒?就是前衛,個性,敢拼敢闖敢為天下先。所謂先鋒小說,通常來講是文學發展過程中打破傳統、超越既定規則進行新的敘事方式探索的文學表現形式。
在中國80年代中期,先鋒小說呈現出一種萌芽狀態。一批具有探索精神的年輕作家,包括馬原、餘華、格非、蘇童、葉兆言、洪峰、徐星、殘雪等人,在大量西方作品湧入中國的背景下,開始一種有別於具有中國色彩的傳統敘事如革命敘事、傷痕文學、鄉土小說等的實驗性寫法。因此先鋒小說又被稱為「實驗小說」或「新潮小說」。
消解意義,反叛傳統
先鋒小說從傳統的「寫什麼」轉變成「怎麼寫」,先鋒作家不關心文字背後的意義,拋開「文以載道」的傳統,表現為對舊有意義模式的背叛和消解。小說不再具有人性的啟示意味,變成了拆解文字的遊戲。當時一篇先鋒小說一出來,給人的感覺就是:原來小說還可以這麼寫!
比較有代表性的先鋒小說有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餘華的《世事如煙》、《現實一種》,格非《褐色鳥群》,殘雪《山上的小屋》,劉索拉《你別無選擇》等。不同程度上,這一批作家在年輕時候都深受西方後現代主義的影響。在馬原、格非、餘華等人後來的隨筆集中,不約而同地提到博爾赫斯、海明威、卡夫卡等西方作家對他們早期創作風格的影響。
自我否定與先鋒沒落
比較有趣的是,早期的「先鋒作家們」在後來幾乎不承認他們的「先鋒」身份。敘事風格完全轉變,創作形式趨於成熟,再回過頭去看,他們陷入了對早期的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
進入90年代,餘華發表《活著》、《許三觀賣血記》,蘇童發表《米》、《妻妾成群》,曾經位列「先鋒五虎將」之一的兩位「先鋒元老」不再玩文戲遊戲,開始關注人物的命運,注重對人性和現實的深度刻畫,意義又回歸到文學小說中。在80年代中期一度火熱的先鋒敘事就此沒落。
餘華回顧自己的寫作經歷時這樣說:我一直認為中國的先鋒文學其實只是一個藉口,它的先鋒性質很值得懷疑,而且它是在世界範圍內先鋒文學運動完全結束後產生的。文學不是實驗,應該是理解和探索,它在形式上的探索不是為了形式自身的創新或其他的標榜之詞,而是為了真正地深入人心,將人的內心表達出來,而不是表達內分泌。
失敗的先鋒和積極意義
總體而言,先鋒小說在中國是失敗的,他們對文學表現形式的探索僅僅流於表面,缺少西方先鋒主義的反思、質疑和顛覆。通過刻意營造敘事圈套,消解故事意義來完成對傳統的反叛,因為缺少對人的關懷這一至關重要的因素,故事變得面目全非而支離破碎,最後走上了為了反叛而反叛的窄路。
但是先鋒小說旗幟鮮明的反叛態度,對中國文學的發展卻起到了拓寬道路的作用。經過了先鋒文學這一時期的探索和發展,90年代回歸的傳統敘事,已經不再是具有強烈中國特色的革命敘事、傷痕文學和鄉土小說,舊有的政治意味和鄉土氣息逐漸被瓦解,中國文學方才蹣跚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