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洪峰對話:文學無法改變社會 先鋒可能讓人討厭

2021-01-09 手機鳳凰網

餘華(左)和洪峰(右)在珞妮山莊內。

【核心提示】

「生活本身的稀奇古怪要遠遠超出小說家所能表現的,有時候看上去極不符合邏輯,其實本來就沒有什麼邏輯可以真的對生活加以規定。」一場除夕「被群毆」事件,讓以「先鋒」聞名的作家洪峰繼「乞討事件」、「歸隱雲南」之後再次進入公眾視野。3月7日,剛從紐約歸國不久的餘華也來到了這個不平靜的村莊——雲南省會澤縣馬武村。

「先鋒派」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被迅速地轉化為了一種時髦。「先鋒必須是先鋒的精神,同時,它是一個流動的概念。真正的先鋒,其實就是一種精神的超前性。人家體驗不到的,他體驗到了;人家沒有思考到的,他思考到了;人家不能表達的,他能夠成功地表達了。而且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我認為在任何一個時代,他都是走在前面的。」餘華說。

昔日先鋒作家們,對於文學圈、文化和社會的關係抱著怎樣的態度?他們對公共話題又有著怎樣的看法和判斷?從當年的先鋒派到現在,他們的作品經歷了哪些表述方式的變化?帶著這樣的疑問,日前南方日報記者前往雲南省會澤縣,和餘華、洪峰一起進行了一場關於「先鋒」的探討。

它無法改變社會

卻能改變對社會的看法

上世紀80年代,以餘華、洪峰、馬原等為代表的先鋒作家們偶爾相遇,「我們希望用一種更豐富的表現方式改寫小說,每個人通過自己的方式在寫。」他們建構起奇異、怪誕、隱秘、殘忍的獨立於外部世界和真實的文本世界。很難去考證誰最先提出了「先鋒小說」這一概念,因為至今也沒有人能夠對「先鋒」的真正含義作出解釋。當我們跳出文學史的範疇放眼生活,不難發現只要在某個時段明顯與眾不同,都可以被冠以「先鋒」之名。

南方日報:我們應該如何去看待當前文學在這個社會中所處的位置?

洪峰:我從來沒有把一個作家當成很重要的事情,只是基於某種巧合,我們幹了同樣一種事情。每個人都有他的想法,我們沒有任何能力指導它。那些整天談文學的,基本上屬於短見的那夥人。我到幾個大學做過講學,越到邊遠的大學,覺得那裡的學生越有理想,偏遠地區的孩子愛讀書,文學還有市場。

餘華:我們花那麼多時間了解社會,但實際上卻很難進入你的小說。但這讓我在寫作的時候心裡有底,就像好的電影導演,雖然拍戲的時候鏡頭總是對準一個角色,但是腦袋卻是裝著整個片場,要考慮整個環境的完整性。對社會的關注會讓我寫作的時候比較自信。

南方日報:作為中國變化的描述者,現在還保留著用文學來診斷中國社會和文化的態度嗎?

餘華:這個很困難。文學在這方面可能還沒有微博有效,因為文學本身是滯後的,和新聞不一樣。這個社會有哪些弊病我們都很清楚,有了網絡後對社會現實失望越來越多,就意味著這個社會在進步。但有一點,現在比過去好了,對社會的批判性已經不再是文學的主要責任了,而是每個人自己的責任。在網絡上罵娘也是表達自己的一種看法。但文學有這樣的功能我之前一直沒有想到:它無法改變社會,卻能慢慢改變讀者對社會的看法,這是文學能做到的。

南方日報:你覺得自己和社會的關係是怎樣的?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你既在場又不在場的狀態?

洪峰:我現在是沒娘的孩兒。在吉林省的時候,他們讓我去參加一個文化項目,我說我又不是吉林人。在遼寧省的時候,我和作協又不搭邊,我是在文化局的。到了雲南我就是個客人,當然也高不到哪去。但是我覺著這種狀態對我個人來說有很大的好處,迴避了很多勾心鬥角和文人相輕這些東西。我要是重新滾回這個圈子裡,又要得罪無數人。我做不到說瞎話。

餘華:其實西方社會,作家和文壇是沒有關係的,福克納和海明威一輩子都沒見過面呢。中國的現象是很奇特,之前有人說過「中國的文學界,想做官的人數是世界第一。」西方的作家沒有一個腦子裡想著做官這件事的。拉美國家的作家可能是介入政治最多的,但是也從來沒聽說他們要去當官,就像馬爾克斯不會去當什麼作協主席一樣。

相關焦點

  • 陳慕霑:人改變社會,文學改變人,網友:精闢
    問:陳老師好,您說過,人改變社會,文學改變人,是您的一點感悟,可在我看來,這句話是不是更像是您的人生?您是不是想通過《金人夢》改變社會,改變人?答:說《金人夢》改變社會,改變人就不敢說,但是文學改變人是一定的,因為一部好的的文學作品一定蘊含著作者非凡的思想和藝術能力,給讀者深刻的感悟和啟發,直接影響讀者的價值觀、生命觀以及思維和行動方式。
  • 北京倫敦舉行國際文學城市對話:關於「城市精神與文學表達」
    、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系教授艾倫·麥克法蘭(AlanMacfarlane),作家大衛·萬恩(DavidVann),詩人史蒂文·J·福勒(StevenJ.Fowler),漢學家迪倫·列維·金(DylanLeviKing)等英國作家代表兩地進行城市文學對話。
  • 打破「圈地自萌」,文學內部對話的可能與限度在哪裡?
    1月7日,「第五屆收穫文學榜」系列活動之「無界對話:文學遼闊的天空」在上海作協舉辦。論壇現場供圖:吳越1月7日,「第五屆收穫文學榜」系列活動之「無界對話:文學遼闊的天空」在上海作協舉辦。「他們中大部分人有在傳統文學期刊發表作品的前史,但如今幾乎都淡出了文學期刊,投身影視、遊戲、自媒體公號等,成為文學版圖的開拓者。」評論家、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平是本次論壇的主持,他說,「像這樣一場包容了各圈層、多部落的文學論壇目前還不多見,相信會越來越多。之所以要推動不同文學圈層的對話,是基於近20年來的媒體革命並沒有帶來文學的『越界』和激活,反而讓各圈層沉溺於『圈地自萌』。
  • 暴雪總裁談守望先鋒:我最討厭對面有黑百合了
    此外在採訪中他還吐槽說自己玩守望先鋒只贏過一場,而自己最討厭的英雄是對面的黑百合(看來被狙慘了)記者:最近一直持續的放出關於守望先鋒的動畫短片,是打算所有英雄都做還是只會做其中一部分的英雄?麥克莫漢:暫時還沒有做所有英雄的打算,我們已經選擇好了一部分英雄,如果反應不錯的話有可能多增加幾個英雄。
  • 與文學展開跨學科對話的藝術、宗教、哲學和當代技術
    他由漢儒天人感應觀念來重新審視《出埃及記》,指出「黑暗」之災的降臨不僅是為了彰顯上帝無上的權柄與天威,更具有審判埃及和拯救以色列流亡困境的雙重意義。這種宗教和世界秩序之間的關聯的顯露指向了《聖經》文本核心的社會政治維度。南京大學成祖明教授的報告題目為《家國同構:一個祖源神話的母題比較》。
  • 刀劍神域:加百列雖然討厭,菊岡誠二郎卻讓人無法原諒
    在《刀劍神域》第三季中,前部分有A姐以及元老長等人的表現讓人討厭,而在下部分出現的加百列,更以他的人設,以及他的所作所為讓人討厭。可在這些角色讓人無法接受的同時,制定了愛麗絲計劃的菊岡誠二郎更是讓人無法原諒。
  • 「拉美文學深遠影響中國先鋒作家」
    本報訊8月27日,中國作家李洱、阿乙蒞臨北京塞萬提斯學院,與秘魯雜誌主編胡裡奧·威諾瓦·張(Julio Villanueva Chang)、阿根廷出版社總編法比安·萊本利克(Fabián Lebenglik)進行了一場深度文學對談,這是一個中拉文學邂逅、文化碰撞的夜晚。活動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
  • 80年代的先鋒小說探索,對中國現代文學有什麼意義?
    什麼是先鋒?就是前衛,個性,敢拼敢闖敢為天下先。所謂先鋒小說,通常來講是文學發展過程中打破傳統、超越既定規則進行新的敘事方式探索的文學表現形式。在中國80年代中期,先鋒小說呈現出一種萌芽狀態。消解意義,反叛傳統先鋒小說從傳統的「寫什麼」轉變成「怎麼寫」,先鋒作家不關心文字背後的意義,拋開「文以載道」的傳統,表現為對舊有意義模式的背叛和消解。小說不再具有人性的啟示意味,變成了拆解文字的遊戲。當時一篇先鋒小說一出來,給人的感覺就是:原來小說還可以這麼寫!
  • 岸見一郎《被討厭的勇氣》: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才能活得更灑脫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和它的實用性和適用性有關係。本書通過一位迷惘的青年和一位智者的對話展開文章內容,給讀者親切、自然的閱讀體驗,仿佛有一位和藹的老人正在告訴我們人生的答案。人生實難,再優秀人的一輩子多多少少有被困擾的時候。
  • 先鋒戲劇的終結:從對抗現實的烏託邦,到空有形式的文化景觀
    儘管從這一過程中發展出來的很多先鋒藝術和先鋒戲劇並不全然是政治的,但改變意識的這一根本性目的本身卻是政治的——即便不是有意如此,也仍然實現了這一效果。改變我們感知世界的方式,其實就是在改變社會的社會性和政治性基礎。對於先鋒藝術家來說,一個持續的爭論在於,是將藝術作為社會變革的工具,還是將它作為美學的探索,這兩者間充滿 了張力與矛盾。
  • 《被討厭的勇氣》: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接納自己
    隨著年齡的增長,走進校園,步入社會,遇到更多形形色色的人,只要涉入人際關係就會或大或小地受傷,也會傷害別人。正如阿德勒說:「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想消除煩惱,只有一個人在宇宙中生存」。但事實不可能宇宙只有一個人。到底是人際關係中的什麼剝奪了我們的自由呢?
  • 滬臺「隔空對話」,談談文學、影像和虛構
    「理論上所有的文學作品都能被拍成影視劇,未來或許還有一種算法,能找出小說和影視公約的東西。但我認為改編影視要呈現原作的文學性是不可能的,因為小說因為視角變化產生的張力、因為時態變化產生的縱深感,因為信息隨機分配產生的效果,都是電影裡是沒有的。」「但不管怎樣,人總是需要故事的。只是故事的講法在不斷變化。」小白說。
  • 俄語翻譯家劉文飛獲得俄羅斯友誼勳章:文學無法改良社會
    就在獲獎前一天,劉文飛接受俄羅斯衛星網專訪時,又強調「更希望對文學的閱讀更偏重審美的角度,我覺得文學更多地是一種給人帶來愉悅、帶來審美樂趣的東西,而不是教會你怎麼生活,怎麼去教育別人,怎麼去改良社會」,他不相信文學能起到上述功用。 以下為俄羅斯衛星網專訪: 記者:您從1977年開始研究俄語與俄羅斯文學。這是早已定好的選擇嗎?
  • 圓桌對話|斯坦貝克的文學世界和現實關懷
    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金錢的關係、人與宗教的關係,乃至人與自己的關係應如何處理,在故事中都有明確的體現。這種複雜的觀念,體現著人類某些共同的認知,也讓斯坦貝克的作品突破了時代局限,達到了文學上的普遍性。新京報記者採訪了幾位相關研究者、譯者,深入探尋斯坦貝克的文學世界。
  • 為什麼2000年後有公共記憶的文學作品越來越少
    在場的青年批評家們,有著類似的學術、工作和生活背景,但他們對於哪個作品好,哪個作品差,已經達不成共識,這是80年代的中國文學現場無法想像的。「現在總體的感覺是,可能這真的是一個共識破裂的時代」,青年批評家嶽雯說。為什麼當前對於作品的評價,分歧如此嚴重?
  • 二胎媽媽有點討厭大寶了!殊不知大寶可能不僅討厭二寶,還討厭你
    只有一個寶寶的時候,還有老人幫忙帶孩子,自己依舊可以去上班,生活好像也沒改變多少,但是當大寶快3歲的時候,寶媽小玉又生了二寶,而老人由於上了年紀身體不好,無法照顧兩個寶寶,因此,寶媽小玉就只能放棄了工作,成為了全職媽媽。大寶還沒有滿3歲,沒有上幼兒園,又是個男孩子,非常調皮,每天鬧騰不休。
  • 客服圈的凡爾賽文學
    遠在法國巴黎的凡爾賽怎麼也想不到,它一個衛星城,竟然能在我國自成一派,成為一個新學科——「凡爾賽文學」,「凡爾賽文學」究竟是如何悄然興起又星火燎原的?這全都要歸功於網際網路的大數據時代。也許之前你從未聽說過「凡爾賽文學」,但你一定不知不覺接受過「凡爾賽式」的信息衝擊。比如「凡爾賽文學」的巔峰之作——郭敬明的《小時代》,隨意翻開一頁就能看到時不時蹦出一個英文單詞的對話。
  • 祝你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因為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於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以青年和哲人的對話方式,逐漸深入探討幸福、勇氣和人生意義的話題。
  • 先鋒作家前傳:他們在書寫中國與自身的疼痛
    多年來的沉寂,並不表明這些先鋒作家們消失,他們在生活中體驗著「疼痛」,把這些「疼痛」變成作品。「這個世界上可能再也沒有什麼比疼痛感更容易使人們溝通了。所以我在寫下中國的疼痛之時,也寫下了自己的疼痛。」餘華在《十個詞彙裡的中國》後記裡寫道。
  • 新中國70年海派文學創作:流動與沉浮
    以翻譯小說為例,上海人對於外國翻譯小說的愛好,有些接近於新文化運動前夜的新小說閱讀潮流,特別接受愛情故事、家族傳奇故事、通俗歷史故事等。而另一方面,上海同樣是先鋒文學的重鎮,孫甘露、王安憶、格非、陳村等一批作家,以及同時期的最早一批當代藝術從業者,以各種形式的創新與實驗,為80年代的上海增添了光彩與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