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字的古文字字形是一個左右型結構的漢字,其左邊是一個「辵」字旁,表示與行走有關。右邊是一個手持一個動物的尾巴,表示捕捉到動物。
什麼是「辵」字旁呢?它是一個古文字字形的一個部首。由「行」字省略右邊的一半而來的「彳」字旁與表示腳趾的「止」組合而成,聯合起來表示與行走、運動有關。後來經過隸書簡化變成「辶」,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走之旁」。從古文字演化到今文字是文字發展歷史上必然趨勢,也是人類文明的進步。
金文的「逮」就是如下圖所示的形狀,表示一隻手捉住了動物的尾巴,表達的意義為捉得住,趕得上。古人為了表達意義的嚴謹性,在其左邊添加一個「辵」字旁,表示「逮」字的意義不僅與手的動作有關,也與腳步的動作有關。
當我們去捕捉動物,動物有腿有腳,怎麼可能心甘情願被我們捕捉呢?當人類顯示出捕捉動物的動機之時,小動物受到驚嚇就逃跑了。當然了古人也考慮到這個問題,藉助打獵的工具,捕捉動物就變得容易的多。比如,在森林裡動物經常出沒的地方放置一些夾子,然後用樹葉進行遮蓋,並作上標識。動物在獵人的追趕之下,慌不擇路被獵人設置的夾子家住。有的動物能夠使勁地掙脫從而逃走,有的動物雖然能夠掙脫逃走但是獵人窮追不捨,在其精疲力盡之下被獵人抓住尾巴活捉。
古代打獵也有挖陷阱讓體形比較大的動物掉落陷阱之中,從而獵殺動物當作盤中美食。古代為了軍事演習而進行的田獵就是將四面圍成三面,用火把驅趕動物,留出的一面提前挖好陷阱,在動物倉皇逃跑過程中掉進大坑之中,從而進行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