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字從平面二維空間來看,是一個上下型結構的漢字。「足」字的上部是一個「口」字,「足」字的下部是一個由「止」字稍有變化之形。「足」字的本義是:腳。
根據東漢許慎在其著作《說文》一書中的記載:「足」,人之足也。在下,從「止」、「口」。凡「足」之屬皆從足。根據《說文》一書的體例:某字,從某、從某某,會意也。可以知道「足」字 是一個會意字。現在我們分別來說明「足」字的構成成分。
「足」,人之足也。這裡是說「足」在造字之初表示的是人是「足」,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足」這個字的使用範圍的歸屬。《易》中記載:震為足。從其卦形上來看,陽爻上面兩個陰爻。陽爻表動,陰爻表靜。一個陽爻表示少,兩個陰爻表示相對的多。因為人用腳走路,走路的時候,屬於人體部位的「腳」在不斷地行進。而人體上部的軀體相對是靜止的。
在下,從「止」、「口」。在下,是說「足」在人體的下部。人體的下部是什麼呢?當然是人的腳底板了。在古代,「股」指人體的大腿,「足」指人體的小腿,常用於書面語。「腳」指人體的腳底板了,常用於俗語。
舉個例子:戰國時期的蘇秦夜裡讀書的時候打瞌睡,就拿起給竹簡鑽孔的錐子,在自己的大腿上刺了一下,血流到小腿上。史書上是這樣記載: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這便是「頭懸梁,錐刺股」典故之「錐刺股」之由來。
「足」字的本義為:人體的小腿部分,但是它的意義範圍包括腳這一部分。停下來不再前進,可以稱之為止步不前。「腳」可以向前走,也可以向後退,也可以止步不前。「口」象人體的股脛之形,俗稱之為「膝蓋骨」,如果沒有這個關鍵的部位,人體就不能自立行走。
古時候有個從事兵法研究的孫臏就是因為被人挖去了「膝蓋骨」而終身殘疾。這便是古代的「臏刑」。而「刖刑」是砍去人有雙腿,「卞和泣玉」故事裡的卞和就是因為欺君之罪而砍去雙腿。事實證明,卞和拿去的玉璞是一塊絕世美玉,名命之為「和氏璧」。
「足不出戶」說明出門時間少。現在學習幾個與「足」有關的成語:鼎足而立、捷足撫登、手足無措、手足情深。今天大家是不是有所收穫呢?更多精彩,下期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