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年輕人看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感慨?

2020-12-25 波老師看片

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對現在的年輕觀眾來說,似乎是多麼難懂的電影。

語言混雜、族群混雜、歷史複雜,更不要說看似電影角色的日常生活裡四處散置文化符碼:南洋、戰爭、引揚、經濟、階級、官僚......層層糾葛,實在太費解了。

因此,我將從三個方面來深度剖析這部作品。

臺灣人身份認同的複雜性

在歷史的風暴後,乘著時代的小筏依然是無聲地、穩健地向著陽光前進。

導演侯孝賢以親情、愛情為主軸,以二戰日本投降、二二八事件為背景,鋪陳當時的社會氛圍以及價值觀。雖是名為悲情的《悲情城市》,卻是讓人哭也哭不出的悲情,徒留下凝結成一團的情緒。

這些年很多臺灣人都有這種文化上的錯亂,一方面很多各式各樣訴求的「運動」相繼推陳出新。

而始終忽略了文化本身長久以來在這塊土地上變異過程。

我非常喜歡文清又聾又啞的安排,除了透過又聾又啞來引申臺灣人民沒有辦法為自己證明身分以外,和其他人的對話,也都是用字幕方式呈現,文清的對話,點出了這段字幕之前的重點劇情,看著這個只有黑與白的靜止畫面,經由一段簡單描述的文字仿佛到了長期遭受殖民的現場,有一種泫然欲泣的感覺。

所以說,《悲情城市》不僅僅是揭露了臺灣社會的複雜性,更提醒我們,這些分歧並不是非黑即白的。

最簡略的分類方式,大致可以把臺灣社會分成「本省人」與「外省人」。

有了這樣的框架,你可以把《悲情城市》理解為一部關於本省人的電影——畢竟主角的家庭符合這樣的分類。電影中大部分的對白要不是臺語,就是日語(臺灣在1895-1945是日本的殖民地),而當時的居民通常就是用這兩種語言溝通。

事實上,電影中最令人鼻酸的一幕,就表達了語言與臺灣人身分認同之間的關聯:一群本省人在火車上搭訕一位瘖啞人士(他其實也是一位本省人),他們正要對外省人進行報復,所以要求這個音啞的角色說臺語或是日語(這兩種語言都是當時外省人不會說的),這位根本聽不見的角色起初什麼都沒有說,直到他意識到發生什麼事,才遲疑的大吼道:「我是臺灣人!」

緊接著片中的九份山海與餐桌場景,雖然還連結著《戀戀風塵》,但是,一開場陳松勇的江湖臺語,再來攝影師的日語,然後,辛樹芬飾演的寬美以優雅臺語文念出日記:

「昭和二十年十一月初八,好天,有雲。」

日據時代結束,臺灣人被一個又一個外來的軍事政權統治著,他們應當以日本人自居?亦或是中國人?還是男主角文清於片中說出的唯一一句臺詞:「臺灣人?」

而在臺灣敏感時期,臺灣的影視作品只要在對白中使用到臺語,都會被政府當局簡掉或是直接禁播。在當時,武打片與愛情片取代了具有社會意義的電影或是藝術片,當時幾乎沒有電影能夠獲得華語世界之外的關注。

但到了80年代,臺灣進入民主化的階段,影視產業也迎來了一波新浪潮,一群新銳導演開始製作更寫實的、本土化的電影,記錄臺灣居民的生活。

侯孝賢正是這些新銳導演的一份子,而《悲情城市》更是這波新浪潮中第一個享譽國際的電影。這個成就證實了新導演們的實力,也讓臺灣電影成為國際電影中的一股勢力。

假如你比較喜歡較早之前的臺灣電影,像是《海角七號》或《 艋舺》,有部分英國感謝侯孝賢讓這些後起之秀有出現的機會。因為,許多2000年後出道的導演,都是拜之前掀起新浪潮的前輩們所賜,假如沒有那些前輩們打下的江山,臺灣的影視業就不會有今天的榮景。

他是把臺灣電影帶到國際舞臺,更為創作立下標竿的導演侯孝賢。

電影在侯孝賢的手中作為一種忠實的記錄工具,儘可能地記述了臺灣某個階段、某個狀況下的生活層面,而這樣的企圖在《悲情城市》中,顯得更格外突出。

而回顧起侯孝賢,可以說是臺灣新電影時期最重要的臺灣導演之一。

他的電影不但備受國際載譽,其所發展出獨特的視覺語言以及深具人文關懷的現實意識,更讓他成為著名資深影評人焦雄屏口中「不止是有自覺的藝術家,也是有使命感的歷史家」。

《悲情城市》或許不能稱上侯孝賢最好的作品,但這部電影確實比時代早走了幾步。

在臺灣歷史教育尚未展開之前,侯孝賢憑著「一種鬱悶之氣」,翻撞父執輩眾人欺、眾人騎的悲憤,勾勒臺灣「悲情」從何而來,可惜,觀影的五、六世代多數不知「悲情」為何物,他們的性質不是鬱悶,而是乾淨,幾近無知,偏偏,解嚴後浪潮,一直來一直來。

而這種浪潮並不能取代侯孝賢對於臺灣土地的關懷。

所以才有了《悲情城市》的誕生。

而這樣一部出色的電影當然也需要出色的演員才能突顯它的不凡。

不管是飾演林家長男文雄的陳松勇、或是文清的梁朝偉、還是其他的角色如高捷、太保、李天祿、辛樹芬都恰如其分的飾演劇中的人物,特別是陳松勇,當他在劇中念出臺詞時總是會帶著髒話,活靈活現的演出身為流氓的壞脾氣。

還有飾演因小時候受傷而聾啞的文清的梁朝偉,只以眼神和表情就將這個角色詮釋的無懈可擊,雖然當時他定位算是奶油小生的演員,但也可看出他不凡的表演天份。

而在這部大多以臺語發音的電影,其實在當時導演侯孝賢並不想啟用來自香港的梁朝偉來擔任演員的,但因為製片商堅持電影中一定要有他,所以只能在劇本上加以修改,而靈機一變將文清這個角色變成聾啞人士,而得以讓梁朝偉有良好的發揮。

此外,像是高捷、太保、李天祿、辛樹芬等等都是硬底子演員,也許正因為有著良好的劇本,還有出色的演員以及侯孝賢細膩的執導,所以得以獲得當年金獅獎評審的青睞吧。

聽覺的歷史記憶——談談配樂

這部接近於紀錄片的電影,讓我驚訝的是它竟然有著相當出色的音樂。

原本我一直覺得很多臺灣電影的音樂都是那種隨便剪接而沒什麼欣賞價值,但《悲情城市》由日本新世紀音樂大師SENS神思者所譜寫的音樂實在是讓我印象深刻。

雖然在電影中出現的段落不算多,但感覺就像日本電影《Akira》中的配樂一樣,幾筆簡單的電子樂和鼓聲,在作曲者的勾勒之下就相當搶眼而出色。

甚至還有在影片中偶然出現的背景歌曲也是如此出色。或是蔡秋鳳、蔡振南在劇中客串一角而演唱的歌曲也是讓人相當印象深刻的音樂運用,在這20年前的臺灣電影之中,《悲情城市》的配樂運用堪稱是典範,就算是曾經獲得金馬獎最佳配樂的《詭絲》也沒有這樣突出的表現,想當然爾,《悲情城市》自然俘獲了觀眾的心。

1、

《悲情城市》以侯孝賢慣有的固定鏡位、長鏡頭,以及刻意形塑的文字美學貫穿全片,建構了電影獨特的呼吸韻律,甚至透過文字書寫形成一種人工意識,賦予觀者感官上最直接的歷史印刻。

而在視覺影像下容易退居次位的聽覺聲響,敘事效果於第一印象上或許不及前者強烈,在《悲情城市》中卻巧妙地被運用於補足甚至充沛電影的歷史記憶,並隱性地顯露了侯孝賢的敘事風格與人文意識。

而配樂在影片中往往擔任著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形象、強化主題的工作,對觀眾的情緒具有推動及催化的作用。而在現今的電影中,越來越多都是採用主題曲、插曲、片尾曲等無源的配樂方式,以第三者的敘事角度達到說服強觀眾、深化導演意志的企圖。

這也是其他同類型電影無可比擬的。

縱覽音聲在《悲情城市》中的應用,除了藉由神思者製作的電影配樂,以及各種寫實的環境音鋪墊整部電影,更值得注意的是利用人物對白所呈現的多語情境和刻意穿插的有源音樂,不但表徵了時代背景下的真實態樣,無形中更替觀者埋設聽覺的歷史註解。

值得注意的是,可以發現《悲情城市》在選用配樂的份量與目的上,有著特別耐人尋味的意義。

不像多數電影使用現實中不存在的主題曲和插曲來烘託劇情走向與氣氛,《悲情城市》的配樂反倒佔了很大的比例。因此,電影中幾首特別突出與重要的音樂,究竟是如何襯墊、如何描摹、如何展露《悲情城市》試圖構築的劇情脈絡與歷史經驗?將成為我們觀看侯孝賢這部經典作品的另一種途徑。

第一首於《悲情城市》中深植人心的配樂,出現於文清、寬榮、林老師等知識份子群聚在一起吃飯談天的一處酒樓。吳念真飾演的吳老師說起了關於保甲掛反國旗的笑話,隨後寬榮話鋒一轉,語重心長地說:「自己人說真心話,像陳儀那種土匪也被祖國重用,對國民政府我看也沒什麼好奢望了...」

鏡頭接著來到酒樓外,文清出門買肉串,有人在酒家門口高聲招攬顧客、有人在大聲叫賣,而一陣看不見聲源的歌聲於喧囂嘈雜中逐漸清晰:「大豆高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歌聲隱隱約約,伴隨著烤肉聲形成有層次的聲音空間。

酒樓內,何記者辨識出其為《流亡三部曲》,象徵觀眾聽覺認同於室內人物聽到的主觀聲音。

又隨著歌聲漸弱,鏡頭擴出一個海邊山水的景觀空鏡,接著隱隱雷聲掩蓋了合唱,畫面切至寬美收衣,似乎特意呈現暴風雨前的寧靜。

科普一下,《流亡三部曲》是抗日戰爭時期備受傳唱的愛國歌曲,由《松花江上》、《離家》與《上前線》組成,而電影中寬榮等知識份子合唱的段落則取自1936年張寒暉所創作的第一部曲《松花江上》,內容描述九一八事變後人民對被日本侵佔的東北三省之思念與悲痛。

當這群知識份子愜意地在茶餘飯後昂首高歌,既不能體會《松花江上》歌詞中失去家園的悲慟煎熬,也無法透過《流亡三部曲》激起抗日的憤慨與愛國情操,顯露了臺灣人民對祖國認知的有限。畢竟,九一八事變發生時,臺灣人不但受日本殖民統治,還替日本出兵打仗,對於東北松花江的情感可以說微乎其微,更遑論體會中國流亡人民的心情。

因此,這段看似對回歸祖國懷抱憧憬的橋段,實則呼應了寬榮道出的真心話,暗示兩地根本情結的分歧,以及即將撕裂出永恆傷痕的慘劇。

從《松花江上》到《悲情的運命》,這幾首配樂有高妙的使用,對整部電影的視聽語言起了卓越的貢獻,其中最主要的便是貫徹了侯孝賢的寫實主義。

甚至是侯孝賢代表那個時代的特色音樂來挑選,成功引發觀眾內心裡的共鳴,並塑造特殊的時空背景,達到侯孝賢欲在《悲情城市》中真切地記錄臺灣當時社會生活與歷史景況的效果。

2、

映襯即將到來的期待與彷徨,侯孝賢在電影中巧妙地安插了日本童謠《紅蜻蜓》,以另一種角度傳達臺灣人民脫離日本統治的不舍與落寞。帶出這首歌謠的關鍵人物,是與寬榮、寬美有深厚交情的日本女性小川靜子。

《紅蜻蜓》是1921年由三木露風寫詞、 1927年由山田耕笮譜曲的作品,歌曲充滿主角對姊姊的懷念,也象徵一去不復返的童年往事。

對於吳寬榮來說,靜子就像是《紅蜻蜓》裡離去的故人,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感情將來只能夠靠追憶來憑弔,透露了淡淡的哀傷。

此外,透過靜子彈唱《紅蜻蜓》的同期聲,被接續一段同樣旋律的無源鋼琴變奏取代,伴以靜子插花、其兄寫書法等去除有源聲音的畫面。

事實上,這也是蜻蜓被困在土地上想高飛的意願。始終活在極力對抗日本帝國高壓剝削的情節中,臺灣人民迫切地渴望回到祖國的懷抱。

正當他們義憤填膺地高談闊論時,寬美與文清悄悄地來到房間角落,播放起一首德國民謠《蘿蕾萊之歌》,稀釋了議論時事的人聲。

根據焦雄屏的說法——這些看似不相關的故事,卻替喻式地解釋了左邊知識份子的極度浪漫、為理想不惜犧牲的色彩。

藉由《蘿蕾萊之歌》,我們已經可以揣見這群臺灣菁英份子將如同受女妖迷惑的水手,為他們浪漫化、理想化的抱負奉獻生命。

此外,除了前文提及的日文歌、臺語歌等曲目外,電影中還出現了如林家小上海開業時的布袋戲音樂、文清與寬美結婚時的婚禮八音、文清回憶失聰前曾聽過的子弟戲、上海黑幫在藝旦間聽女藝人唱的京劇等不同的配樂,使電影營造的整體聲音環境隱示了動蕩時代的複雜性和多元性。

侯孝賢寫實地涉及當時的社會、地緣政治、文化、歷史等議題。

平心而論,侯孝賢刻意挑選大量配樂的目的,很明顯地在於使本來戲劇性很強的電影獲得極強的現實感,緊扣《悲情城市》的核心主旨。

縱觀現在,可能是當下的良好國情不需要如此氣壯山河的影視作品,但總感覺,和那個時代相比,少了些什麼......

相關焦點

  • 他把梁朝偉拍的這麼有質感,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魅力到底在哪?
    1、侯孝賢的滿襟愁緒遍地哀作為臺灣電影標誌性的人物,侯孝賢以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和靜謐安詳的鏡頭語言表達著臺灣這座在歷史上幾度孤懸海外的島嶼民眾獨特的精神訴求。他的《悲情城市》以蒼涼而恢宏的史詩氣度深度擴展了臺灣人的心理世界。
  • 於中蓮:侯孝賢和電影《悲情城市》
    1989年9月15日,在舉世矚目的第4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臺灣新電影導演侯孝賢以其新作《悲情城市》特有的民族風格和詩的韻味,壓倒許多國際著名導演的力作,奪取了金獅大獎。  《悲情城市》是侯孝賢執導的第10部影片,這是他在處於困境的條件下奮力完成的一部巨作,影片從籌劃到具體攝製達3年之久,耗資達三千萬臺幣,成本高於一般影片三四倍之多。此片以1945年臺灣光復到1949年國民黨政府逃臺前這段時期為背景,敘述基隆一個林氏大家族四兄弟在日本侵略者遺留的創痛中,歷經日軍遣返、國民黨大員接收和震驚中外的「二·二八」事件後的興衰起落與悲歡離合。
  • 有一種關係,叫「侯孝賢與朱天文」
    ■黃思維  68歲的坎城電影節把「最佳導演獎」頒給了與之同歲的侯孝賢。站在坎城領獎臺上,侯導點名感謝了3個人,前兩位大名鼎鼎,第三位朱天文,若你不是侯導的死忠、亦非文學愛好者,可能不太熟悉,但就是這位女性,做了侯孝賢30年的事業「賢內助」,與其共同創造了非凡的大銀幕成就以及一種說複雜也簡單的異性關係。
  • 悲情城市——看臺灣的前世今生
    電影並不是對「二二八」的全景記錄,侯孝賢甚至連一個鏡頭都沒有留給1947年腥風血雨的臺北,視線始終聚焦在基隆——一個被「悲情」所修飾的城市。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展示給我的只是一個家族在亂世中消亡的悲劇,讓我在看完影片後沉默了許久。
  • 豆瓣9.1,《悲情城市》:論侯孝賢電影的敘事風格
    豆瓣9.1分,《悲情城市》在敘述中,我們看到了什麼?---等待孝賢的電影敘事風格分析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第46屆會議上,中國臺灣導演侯孝賢導演《悲情城市》,獲得威尼斯最高獎金獅獎,並創作了中國電影人物折桂金獅獎。
  • 一點也不"悲情城市"了!去九份尋侯孝賢身影
    一點也不"悲情城市"了!去九份尋侯孝賢身影 2016-11-24 05:05
  • 五十部經典電影之一,《悲情城市》小說版
    《悲情城市》被看做是他最為成功的一部絕作和最為成熟的一部臺灣史。《悲情城市》以顧名思義的字面意義解釋,重在表達一種氛圍和情緒。在這座城市裡,各色各樣的人在演繹著屬於自己的那一角色,這一切像極我們所必然依附的人文環境社會、歷史和時代,人物牢牢地嵌在越來越壓抑的空間裡做戲,艱難而又堅韌,說不出來的可悲和可敬。
  • 悲情城市——臺灣新電影
    其代表人物是侯孝賢。他對於臺灣的「根性」和臺灣的歷史追問,在「鄉土」這個起點開始發力,他的作品是「臺灣意識」強烈外觀的重要歷史標尺,從此,由個人的成長去反映社會的變遷變成一種定式。影片採用無任何背景音樂的創作手法,似乎在嘗試一種更質樸的、不加絲毫修飾的電影風格,從而使臺灣新電影向對現代文明的內省上轉變。這其實也反映了臺灣經濟轉型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在對社會問題的關心和對人性進行探討的同時,楊德昌還將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與美、日的裙帶關係不著痕跡地在影片中呈現出來。
  • 從悲情城市到海角七號 看臺灣文化一窩蜂現象
    從悲情城市到海角七號 看臺灣文化一窩蜂現象 2008年12月08日 09:08:00  來源:   正當電影《海角七號》在島內爆紅之際,拍過《悲情城市》的導演侯孝賢日前強調
  • 侯孝賢:《咖啡時光》男主演讓我想起梁朝偉
    今天中午,侯孝賢剛剛抵達威尼斯,就約見了所有在這裡的中、日記者,儘管他的參賽片《咖啡時光》要明天才放映,但他還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這部傾注心血的力作更早地向記者們介紹。  侯孝賢此番拍攝《咖啡時光》是為紀念小津安二郎的一百周年誕辰。
  • 百部穿影政治篇46:《悲情城市》_娛樂頻道_鳳凰網
    其中成績最為突出的自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和《悲情城市》,都指涉到國民黨執政時所經營的那一份白色恐怖。有意識的是,臺灣電影一牽連當下題材,顯得特別古舊。當他們驀然回首時,反而擁有一份不失品格和氣概的現代意識。這裡要說的《悲情城市》對臺灣電影乃至整個華語電影來講,都具備裡程碑的意義。但並非轉折點。
  • 悲情城市—九份
    直到90年代,因侯孝賢威尼斯電影節獲獎作品《悲情城市》一片曾在此取景,使得這座小城重獲生機,再度熱鬧起來。   有一種地方,當你身臨其境似乎並沒什麼感覺,但走後,它卻象陣陣襲來的迷迭香,不停縈繞的城市景象越發清晰和美麗,讓人難以忘記。
  • 侯孝賢:拍「中國詩」的電影人
    圖為臺灣電影導演侯孝賢。 人民圖片   7月17日晚,「電影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辦,侯孝賢攜《悲情城市》、《海上花》等7部電影與觀眾見面。  在臺灣新電影導演中,侯孝賢是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最深的一位,也最具詩人氣質和人文精神。他的影片將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內化為一種自覺的人文關懷和藝術追求,並以詩一般的鏡語體系呈現於觀眾,成為華語乃至世界影壇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 侯孝賢的升華臺灣電影的衰落
    如果說那樣複雜的情感、思想和文化元素組合成就了侯孝賢臻於大師的境界,那接下來與之恰恰相反的各種表象配合以斷然割裂式的主觀意識形態,臺灣電影在侯孝賢於坎城再獲殊榮的背後所迎來的很可能是無法抑止的衰落。  五月去了趟臺北。第一次到一個地方,我的習慣是看一場電影作為融入。
  • 九份 這裡不是悲情城市,這裡十分幸福
    1989年,導演侯孝賢來到九份,拍了一部叫做《悲情城市》的電影。《悲情城市》很爭氣,拿下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這是臺灣電影史上第一次獲得世界三大影展的獎項。隨淘金客一起背井離鄉,去外地謀生的老九份人,從《悲情城市》看到了故鄉重生的希望,紛紛返鄉做生意。
  • 臺灣 悲情城市裡的柔情九份
    臺灣 悲情城市裡的柔情九份若要說起我的奇葩之處,簡直數不勝數,雖然同為00後(雖然只差兩年哈哈哈)但我卻有著迷之涉獵範圍,除了還勉強跟得上時代潮流裡的網絡流行語,年輕人的一切關注點,在我這也僅是去稍加了解,也是避免自己太過落伍的一個方法。
  • 《悲情城市》:梁朝偉都成聾啞人了,命運還是不肯放過他
    小編平常看電影喜歡按導演分類,一次性把他們的電影看完才過癮,最近痴迷於侯孝賢,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我印象最深的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悲情城市》。這部電影用一句話概括幾即為:大時代裡小人物的沉浮。電影開頭講的是新生,大哥林文雄的兒子出生,本是喜事,但接下來的每件事都遮上悲情的面紗,侯向賢的拍攝手法極其克制內斂,但每件事都讓人心生波瀾。侯孝賢好比導演界的田園詩人,電影往往很平靜,但這份平靜中散發的無力感才是最打動人的。比如因為文清是聾啞人,所以在與寬美的交往中只能通過文字來表達。影片中給了好幾處二人寫信或面對面寫字的鏡頭,恬靜淡然,讓人忘了這部電影是在敘說悲情。
  • 《悲情城市》:無聲裡的嘆息
    《悲情城市》:無聲裡的嘆息 山東師大新聞與傳媒學院戲劇影視文學2019級2班 王頌嫻 神明的眼睛在一個悲情的城市裡升起,悲憫地旁觀著無路可去的一家人。
  • 10部豆瓣高分的臺灣電影,不只有《悲情城市》才夠深意
    10部豆瓣高分的臺灣電影,不只有《悲情城市》才夠深意。1.《悲情城市》,豆瓣評分8.1分。描寫臺灣「二·二八」起義的《悲情城市》,通過一個家族的興衰,折射出歷史的嬗變。這個大家庭最後七零八落,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而林文清與寬美的愛情,也成了這個大時代下的一場悲劇。2.《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豆瓣評分8.8分,豆瓣top250第200位。
  • 《悲情城市》:真切具體的生活實感,非主流敘事和詩意的鏡頭語言
    這是獲得第46屆 (1989)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臺灣電影《悲情城市》所講述的故事。真切、具體的生活實感晦暗年代下的一家人,故事來龍去脈像一條長河,掰開揉碎能排成至少50集的長篇電視劇,侯孝賢導演只用100個鏡頭。侯孝賢說,「我希望我能拍出自然法則底下人們的活動。」